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系统要我当地主gl——方便面君

时间:2020-02-05 16:51:38  作者:方便面君
  于是她就在那诗筒上雕刻了一幅作品,不过雕刻的并非名家画作,而是她自己所画的山水图。
  等她用这个诗筒装着书信回复杜衍之后,这诗筒就成了他们传递消息的工具。
  而正月的时候,杜衍考完了省试,还在等放榜的时候又给她写了一封信,说她的诗筒在开封很受同批参加科举的举子的欢迎,所以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若是方便,她可以邮几个诗筒上去……
  宋玉延稍微一想就明白了,这诗筒在唐代的时候便是诗人们互相传阅自己的诗文的工具,同时也是高洁的象征,故而诗人对诗筒十分看重。
  虽然唐朝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其文化风俗却仍旧会保存并且传承下来,所以这诗筒也并未过时。
  宋玉延明白,杜衍自然不可能真的拿她雕刻的诗筒去售卖,大有可能是他掏钱买下送给朋友的。
  不过宋玉延也没拆穿他,她想的是,既然杜衍都来信提这事了,反正她也有钱赚,为何不试一试呢?
  唐浩根不知道这些门道,他只听说宋玉延说还有在雕刻,面上便一喜,道:“那……你能帮我刻一件吗?不管是臂搁、笔筒还是笔架、镇纸,都可以的。”
  宋玉延觉得有些不对劲,问:“可以是可以,不过,你打算用来做什么?”
  唐浩根这才露出一丝愁容:“实不相瞒,你这竹雕刻的真新颖,我见猎心喜所以日日揣去衙门,结果不巧被明府看见了,他正愁刘知州到任后,没有好礼相送,于是就将我的笔筒要走了……”
  宋玉延微微错愕:“给上峰送笔筒?”
  “刘知州清正廉洁,连底下官吏提议给他办的接风洗尘宴,他都没答应,所以明府认为他是不会收受贿赂的。他打听到刘知州喜好风雅之物,见我的笔筒上的雕刻也确实精致文雅,符合刘知州的喜好,所以就要了去。”
  唐浩根又说,“不过他觉得只一个笔筒太寒酸了,想多凑一些文房用品。当然,他也不会白拿,这钱还是会给的。”
  宋玉延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官吏的欣赏而喜悦,相反,得知自己的作品被用作贿赂上司、拍马屁之用,她还是有些不高兴的。同时这心里也有一丝不确定,这件事会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
  不过她没有更多的选择,因为唐浩根若是不能满足那位县令的要求,虽然对方不会刁难他,可他的日子也不会比之前好。
  所以她道:“若是想要凑成套,我可以帮忙刻一件臂搁以及镇纸,至于笔架、笔搁等若想要更雅致些的造型,通常都不会采用留青的雕刻手法,所以凑到一块儿就不太搭配了。”
  唐浩根喜道:“这样就足够了!”
  接下这笔订单后,宋玉延要雕刻的作品就变多了,所以她不得不先搁置诗筒雕刻,先给唐浩根把臂搁以及镇纸给雕刻了。好在杜衍知道雕刻一件佳作需要数个月的时间,所以他压根就没催她。
  ____
  月底的时候,林永明来收货,他发现这个月的竹编制品似乎有些少,便问宋玉延是否遇到了什么难题。
  宋玉延没说是因为自己要抽更多的时间来雕刻留青雕,而且她还记得李耀那事,便向林永明说了那日发生的事情,顺便打听起了李耀的动向。
  林永明听了她的话,自然以为是李耀的出现,扰乱了她的节奏,所以她最近才没花多少心思在竹编上。于是他拍着胸口保证:“这人我有点耳熟,我一定会帮你问清楚他最近的动向,又为何要缠上你。”
  这事交给林永明,宋玉延还是很放心的,不过她也没瞒着宋冰和烈婶。他们待宋家三姐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所以如果宋玉延不告诉他们这事的话,等他们从林永明那儿知道了,以烈婶的性格,宋玉延觉得她肯定少不了对方一顿削。
  最终宋玉延估算错了,因为即使她主动告知,也还是躲不过烈婶的这顿削……
  “以前就说你少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往来,那些可都是地痞无赖,要是那么容易打发,还叫什么无赖!”烈婶毫不客气地批评宋玉延。
  宋玉延只能露出一副虚心受教的模样来。她这么一卖乖,宋冰就看不下去了,赶紧拉住妻子,免得她越骂越过分,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不过烈婶骂归骂,事后还叫了人去帮宋家把围墙给垒高一些。
  宋家包括这条巷子里的大部分人家的围墙都是用粘性极强的黏土制成的泥砖给围起来的,往往只有人的脖子高,所以邻里间很容易便能看见彼此家里的情况。
  而制作这么矮,一来是因为成本,二来自然是为了跟邻里打好关系,围墙垒太高,邻里便会认为这人藏着事不让人知道,心里自然就对对方亲近不起来。
  烈婶可不在乎这些,她担心李耀半夜会翻墙进宋家偷东西,或者对宋玉延三姐弟不利,所以这围墙是必须要垒高的。加上只需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垒两层泥砖,故而花费的钱也不多,在她的承受范围之内。
  宋玉延感动得湿了眼眶,这是她穿越以来,第一次垂泪。不过还没哭出来,被烈婶看见了,又骂了她一顿:“男子汉大丈夫掉头不掉泪,把眼泪收回去,别让人看见了闹笑话。”
  宋玉延:“……”
  她怎么觉得烈婶骂人的声音还挺好听的,难道她有受虐倾向?
 
 
第42章 竹编餐具
  巷子里的人家见宋家把围墙垒高了,虽然有点不大高兴, 觉得宋大郎这是在防着大家呢!不过也有人知道那日李耀过来找宋玉延的事情, 倒理解她的做法。
  而宋玉延可不管邻居们怎么想,有人问起她, 她便说是二十一叔和烈婶的一片心意, 然后顺便替烈婶的店铺打打广告。
  除此之外, 她还特意编了不少竹编餐具送给烈婶, 有船形小筐, 有圆形竹编盘,也有方形摆盘,还有特色的小蒸屉……
  这里面有些是目前已经在使用的竹编餐具,如蒸煮食物时把食物隔开的六角网格状的竹垫, 不过更多的是后世才流行起来的创意竹编工艺品。
  因为受世人的饮食习惯的影响,百姓首选的食物装盘工具都是廉价的瓷器,这种朴实的风气之下, 手工艺人都很少会在餐具上动心思。
  宋玉延从眼下的竹雕发展水平就能看出, 竹雕还只是工匠的技艺, 文人一般会欣赏竹雕,却还不会亲自雕刻, 所以受工匠的文化水平限制, 竹雕的艺术性发展还处于萌芽的阶段。
  同样的,竹编和草编,甚至是陶瓷的发展都是处于这种朴实、侧重实用性的阶段。
  不过这并不代表,具有创意性的作品在这时代就不会有市场:只有不符合世人的观念和与发展规律相违背的作品才会受到抵制, 在符合目前的生产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那只会为这样的作品加分。
  宋玉延从自己的竹雕受到了杜衍、唐浩根、王致等读书人的欣赏这事上获得了信心,所以她才在竹编上也跨出新的一步。
  而这次她想报答宋冰跟烈婶,希望能借助这些竹编来帮助烈婶提高销售额。
  宋冰跟烈婶都没怎么见过这些小物件,问她:“看着挺精致小巧的,不过这些怎么用?”
  宋玉延笑道:“侄儿曾经在烈婶这儿当过托卖,也知道拿去卖的吃食都得那盘子装着,一个盘子不算重,可是多个盘子加起来就很重了。而且每次卖完后,还得等客人吃完了,再去回收盘子,虽说咱们的盘子都做了标识,免得跟酒楼里的盘子弄混淆了,可即便如此,还是常常丢失盘子……”
  宋玉延知道,这会儿的瓷器相对还是很便宜的,虽然这个时代有著名的越窑、湖田窑、柴窑、定窑以及越窑没落后才发展起来的龙泉窑、景德窑等制瓷窑场,不过精致的瓷器碗碟也才三文钱一件,至于百姓常用的有瑕疵的碗碟跟白菜价一样两文一件。
  可是烈婶做的是小本经营的买卖,碗碟丢得多了,那也是一笔损失。所以如果用这些竹编餐具代替瓷器的话,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因为她做这些竹编餐具,几乎几分钟能做一个,且不费竹材。
  就拿船形小筐来说,之用了十来根短篾条,连一个普通的篾篮子所需的材料的十分之一都不用。
  而且这样的竹编餐具不回收也没多大的损失,还可以将它作为礼品赠送给客人。
  虽然它只能用来装一些不会滴油和漏汁的食物,可是看在它这么精致小巧的工艺上,客人或许会多瞧几眼,这样一来就容易加深烈婶的铺子在客人心中的印象。
  宋冰跟烈婶听完,前者惊喜地笑道:“山药这主意很新颖,也很好啊,看来是个好苗子!”
  烈婶却道:“我跟你买吧,毕竟是你辛辛苦苦编的,不能白要你的。”
  宋玉延不高兴了:“二十一叔跟烈婶出钱帮侄儿修围墙,我如何能要烈婶的钱?”
  烈婶也没跟她纠结太久,道:“那这一批我就收下了,不过下次还有需要的话,我找你买,你可不许不收钱了。”
  宋玉延笑着应下。
  宋玉延离去后,宋冰拿起一个圆形竹盘搁手里摸了摸,道:“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但是又能让人眼前一亮,而且这表面光洁,摸起来一点也不刺手,我看了还真舍不得拿去装食物了。”
  烈婶什么话也没说,就抓起几个精致的小蒸屉进去洗干净了,再拿出来装了些饺子进去蒸。宋冰有些懵,问她:“你这是在做什么?”
  烈婶道:“我早就想这么做了,你看咱们卖饺子,都是用盘子装的,这装太少不好看,装太多嘛……人家去酒楼是为了吃饭的,自然不想先吃咱们的饺子,免得饱了,所以有时候很多吃食都卖不出去。不过现在问题解决了!”
  烈婶只放了几个饺子在小蒸屉里,到时候让托卖的人直接装着小蒸屉去托卖,这样一来有了精致的小蒸屉,客人觉得赏心悦目不说,里头的饺子不多,也不贵,客人吃完后还有肚子吃饭,所以买起来就不会犹豫……
  宋冰摸了摸脑袋,得了,论做买卖,他还真的不如妻子!
  不过他这个侄子的脑袋也忒聪明了,要不是她想到了这种托卖方式,又怎会做出这种形制的小蒸屉?!
  要不是最近大家都在问他是否想将宋玉延过继过来,他不想惹来多方猜测,他兴许会叫宋玉延到铺子里来帮忙经营打理了。
  ____
  烈婶的想法很快便得到了印证,托卖归来的伙计兴奋地表示,他们这次卖的吃食比以往要好许多。
  尤其是烈婶做的五香蚕豆,就一小把,装在那船形小筐里,其独特的造型就引起了不少客人的注意,他们的菜还未上来,见那小筐里的蚕豆不多也不会影响胃口,就买来尝试了一下。
  有人对那船形小筐实在感兴趣便问托卖的伙计,那船形小筐能否带走。托卖的伙计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按照烈婶叮嘱的,先演一出戏,免得给的太轻易让客人认为这些物件可以随便带走。
  一番忽悠之后,那客人选择多要了一份蚕豆,直接装在船形小筐里,等他吃完,这船形小筐就作为赠品送给他了。
  当然,这样的人只是一部分,毕竟去得起酒楼消费的,谁的钱袋里不是有几个闲钱的呢,他们也好面子,认为不能占这点小便宜,免得丢脸。
  不过他们见到有人能为了这物件跟托卖的伙计纠缠,难免会对这样的物件产生兴趣,从而会向托卖的伙计打听一下。
  打听的人多了,无形之中就为烈婶的铺子打了广告,久而久之,烈婶的铺子的生意是一日比一日好。
  烈婶的生意红火了,对竹编餐具的需求也就提高了,所以她又跟宋玉延买了不少这些物件。
  同样的,热门的事物总是容易起跟风之作,不少做买卖的都会模仿烈婶,不过他们不好意思去找宋玉延买竹编餐具,免得被宋玉延看穿他们是在跟烈婶抢生意,故而都去找别的竹编艺人,叫他们按照宋玉延的竹编形制来编。
  真正的竹编艺人懂得的编法很多,所以宋玉延的竹编也不是不可复制的。只不过这些物件卖的价格不高,有些竹编艺人压根就不做这种买卖。有些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妇人倒是能接单,可是她们在处理竹刺这方面不及宋玉延,故而成品总比宋玉延的要次一些。
  尽管如此,不懂这其中的门道的百姓自然不会在意这些,他们看上的就是那样奇趣的外形。
  不在意这些细节的人多,可在意这些细节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奉化楼家……
  楼家二郎君楼杲到慈溪的作坊检查账目,顺便视察作坊,忙完一天见天色已晚,就决定在慈溪落脚,再去吃点东西。
  二郎君要吃饭,楼家的掌柜自然是赶着作陪,还邀请少东家到慈溪最大的酒楼喝酒。
  华灯初上后的酒楼十分热闹,不仅有艺人在表演滑稽戏,还有托卖在人群中穿行往来。有托卖见楼杲的打扮非富即贵,便上前来推销小吃,楼家掌柜不耐烦地让托卖离开,楼杲却好脾气地要了一份蚕豆、一份小鱼干。
  这托卖恰巧是烈婶铺子里的,故而这装着小吃的竹编餐具拿出来后,楼杲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楼家的买卖很多,其中就有这竹编作坊,而楼家作坊收走了明州大半的知名手工艺人,其产出的竹编除了批发给海外客商外,也是走高端产品路线的,也就是专门做精致的竹编卖给官户、富户,这样才能衬得起他们的身份。
  而他今日一见这些竹编餐具,便有几分挪不开眼来。倒不是这些竹编餐具有多稀奇宝贝,而是他一眼就看穿了这些竹编餐具的背后的营销模式,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利润。
  他心里不由得称赞起琢磨出这法子的人来,同时有些不高兴。
  “你可知这是哪家编出来的竹编?”楼杲问楼家作坊的掌柜。
  那掌柜一愣,然后略忐忑地道:“不知……”
  楼杲皱眉:“不知的话,为何不去查?我瞧这物件出来也不只是一日两日了,你之前难道就没注意过?不曾放在心上?”
  这掌柜跟楼杲是远亲了,也姓楼,当初家里穷,被发卖到楼家当个下人。楼家人心善,教他算术,将他培养成一个可以看管一方生意的掌柜。楼杲认为他是在慈溪待太久了,认为楼家财力雄厚,也没有人能成为楼家的对手,所以渐渐地开始放松警惕、懈怠起来。
  要不是他今日过来,他可就错过了新的商机了!
  楼掌柜心中一咯噔,冷汗就下来了。楼杲也不揪着楼掌柜的小辫子不放了,他吩咐了下去:“去打听清楚这是谁家编的,看看能否把人挖到楼家的作坊来……”
  楼掌柜立刻就找那托卖过来,一问才知道是烈婶的铺子,而编出这些竹编餐具的不是别人,正是跟接过楼家几次单子的宋玉延。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