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有呢?”
“还有,那再说说这棉衣吧,棉花一斤价格60文,木棉30文,乌拉草5文。这木棉本身同棉花差不多,只要裹在里面被发现的几率就更小了。”
“服了,真的服了!简直是听妹妹一席话胜读一百年书啊。等这笔钱到了咱们三七分,你七我三。”赵贵搓搓手满是激动,仿佛看见一个个大元宝向他飞来了。
“瞧哥哥说的,妹妹在宫中用不了几个钱,还是哥哥自己留着吧,多给嫂嫂和侄女添几件行头,侄女大了可不能没有几件压箱底的东西。”这话说到赵夫人心坎里去了,顿时哄得她眉开眼笑、郁气尽散,赵贵也跟着傻乐。
南方受灾,边疆更是苦寒,在送往朝廷的物资申请被拒绝后,战士们不得不将往年的旧衣重新缝制。因着棉花用久了就会干结变硬,因而需要每年重新加工,看今年的状况只得两件并做一件了。
“混蛋,这赵家人真是太过分了,说什么南方受灾国库空虚,我看是进了这个王八蛋的口袋。”沈家世代守卫边疆要塞,往年也不是没遇到过灾年,但朝廷从没断过边疆的供给,这赵贵一上任就说没有,说没猫腻谁信,这朝廷真是越来越不像样子了。
将军们着急,战士们更着急,眼看着冻伤的人越来越多,伍长们各个嘴上起泡,都对赵家恨得牙痒痒。然而比这更可恨是粮食问题,近期朝廷送来的粮食质量不好不说,还掺了大量沙子,根本没法吃,要不是李先生灾前储备的粮食,能不能过冬都是个问题。
而此刻,被人心心念念的李锦熙正组织人工加班加点的赶制棉衣,数量不够就高额购买成衣和皮草,凑出3000件亲自送往边境。
来接应的是太子身边的影一,此次的物资里还有部分原材料,可以让战士们自己缝制,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到了潼城才知道百姓们已经自发帮助士兵们改制棉衣,还有把家中的旧衣拆了棉花捐出来的。
“看来太子和沈将军把潼城治理地很好。”
“李先生也功不可没,要不是有你的粮食,咱们军队的日子可不好过,毕竟现在的粮价真是一天一个样。”
“我能运送的粮食毕竟少,真要打起仗来还是不够,如果朝廷一直是这个态度,那咱们开垦的速度就要跟上来了。”
“李先生说的是。”
“熙熙,一路上可顺利。”自从知道李锦熙要来,太子就经常派信鸽打探李锦熙位置,这次更是早早守在门口就怕晚一步见到熙熙。
“都挺顺利,只是一路看见颇多流民,恐有匪乱。”
“你是人不是神,赈济灾民是朝廷的事,为这边疆战士已是殚精竭虑,又如何能顾及许多。听说朝廷已经派了专人赈灾,你又何必多添烦恼?”
知道太子是在宽慰他,李锦熙笑笑并不反驳,双方心知肚明,派了赵贵来,定要生乱。
“让一让,让一让!”一个个精神饱满的官差将灾民推向两边,骑着高头大马的赵贵得意洋洋的看着这些灾民。曾几何时他也是这些人里的一员,如今他已是皇上身边的红人,这就是造化。
“老爷——大老爷——求求你给点吃的吧。”一路上,灾民跪拜声不绝于耳,把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官老爷当做神来跪拜,只期盼他能给点活下去的希望。
“吵什么吵,没看见赵大人身后的粮食吗,饿不死你们。”一个官差踹了一脚身边的灾民,被踹的男人爬起来感恩戴德的继续跪拜。
“好好好,都有都有。”赵贵得意的哈哈大笑。
“赵大人,下官拜见赵大人。”说话的是当地知县,瘦削的脸上是一双精明的眼睛。只见他殷勤的凑上来,亲自给赵贵牵马。
“你就是知县?本官奉皇上之命前来赈灾,你可安排好了。”
“安排好了、安排好了,下官已准备好宴席,就等着为您接风洗尘了。我还把本地最好的院子腾了出来,就等着您光临了。”知县笑得一脸谄媚,与那青楼的老鸨不相上下。
“不错,不错,知县治理有方,待本官回京定替你美言两句。”
知县听了心里一喜,“拿下官就先谢过赵大人了。”
一群人慢条斯理的来到知县设宴的地方,果然是好酒好菜,好像外面的天灾不曾发生过一般,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在座的都是聪明人,并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赵大人,下官给您介绍一下,下面坐的都是本地乡绅,大人赈灾期间有什么需要尽可以同他们提,相信他们定会鼎力相助。”
听了这话,乡绅们心里暗暗叫苦,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来此之前他们还指望着钦差能有些风骨,但现在一看不过是一丘之貉,只盼他不要比知县还过分。毕竟他们已经被知县盘剥过一次了,可受不住第二次。
第123章 蓝颜薄命的小太监(14)
“哦?想不到本地乡绅如此体恤百姓。”赵贵眼珠一转,“本官看本地灾情严重,赈灾物资不足,不如各位乡绅慷慨解囊如何?你们放心,到时本官会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的。”
“这——”在座的乡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拿不定主意。
“大人放心,他们肯定答应,这可是利国利民的是,你们说对不对?”知县的三角眼扫视着他们,众人纷纷点头同意。
“哈哈哈,好!诸位都是义士,本官敬你们一杯!”
“谢大人。”乡绅们苦哈哈的饮了一杯酒,只觉得比黄连还苦。
酒过三巡,到了助兴的环节,知县拍拍手就出现了一群舞女,环肥燕瘦,衣衫单薄,惹人遐思。知道这是为赵大人专门准备的,大家便识趣的起身告辞。赵贵眼都看直了,还要装模作样的询问知县:“这是何意啊?”
“大人您有所不知,早在您到达前,本地百姓就得知是您要来,那感觉就如同看见了菩萨在世,姑娘们感激您奔波劳碌,特自请来侍奉。”知县说得有鼻子有眼,差点自己都要信了。
“竟然是这样,既然百姓们的愿望本官不好拒绝,就勉为其难的笑纳了吧。”说着将其中一名女子搂在怀里,用眼神示意知县赶紧退下。
老色鬼,老子都没享受过,真是便宜你了!知县暗骂一声,表面上还要面带笑容的退下。
第二天晌午,赵贵幽幽转醒。纵欲过度的下场就是腰部酸痛,看着身边糜乱的场面先是一惊,转而又放松了下来。现在天高皇帝远,那个母老虎也管不着他。赵贵现在的状态就是被管制久了的触底反弹,行为更加肆无忌惮。
听到里面有动静,守在屋外的小厮低声问道:“可是赵大人起了吗?”
得到回答后,喊了几个丫鬟进门服侍赵大人,屋里混乱的情况直把几个未婚姑娘看得满脸通红。于是钦差赵大人,是顶着一副肾虚脸出现在百姓面前的。
“赵大人昨晚休息得可好?”吴知县满脸堆笑的凑上来。
“好好好,吴大人有心了。”许是对昨晚的伺候很满意,赵贵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态度也亲切了不少。
“那就好、那就好,大人满意下官就开心。”
“行了,百姓们都等急了,赶快赈济灾民吧。”衙役应声指挥灾民拍好队,大人一碗粥两个馒头,小孩一碗粥一个馒头。大家伙饿急了,拿到就往嘴里塞,也顾不得尝味道转眼就进了肚子,至少部分吃得慢的觉得这馒头刮嗓子,怎么嚼也嚼不动,只能生吞,嘴上不说心里免不了嘀咕。
赵贵满意的看着底下唯唯诺诺的灾民,就像在看一堆闪闪发光的金子。
“大家吃完饭就来这里排队,赵大人给你们带来了棉衣,还不快谢过赵大人。”
棉衣!原本没精打采的灾民又打起精神。这几天已经有许多人冻死,如今他们有了棉衣一定能熬过这个冬天!
“都别抢,都别抢!”衙役挥着棍子指挥人群,待他们迫不及待穿上时却感受不到丝毫暖意。许是自己冻得太过身上没了热乎气,众人这样安慰自己。
赵贵就这样一路赈灾,对他来说不是工作更像公费旅游,顺着他的褒奖有加,逆着他的鞭挞斥责,一时间竟过得比皇帝都滋润。
此时已将近年关,在沈家军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准备好足够的物资度过寒冬。
太子梳洗完后难得的沉默,李锦熙也没有打扰他,因为今天是皇后娘娘的祭日。太子愣怔的看了一会雪景,突然开口道:“你说现在父皇他在干什么?”
李锦熙没吱声,无非是在陪娇妻幼子罢了。
太子似乎也没打算听李锦熙的回答,自顾自的讲起皇后的事来。
“我母后去世那年也是下了这么大一场雪,屋里虽然烧着地龙我却觉得心里冒着冷气。葛公公当时去求父皇见母后最后一面,但他没来,因为赵贵妃身子突然不适。母后一直是个很爽朗的人,有着一般女子所没有的英气,待宫人也很和气,就连妃嫔们也喜欢她。如果当初她没有入宫,该是边疆最美的格桑花。”
李锦熙就这样静静的听着太子讲述他不曾参与的过去,渐渐在脑海中描绘出皇后的模样。根据系统资料显示,皇后死于贵妃之手,但又何尝不是死于皇帝的冷漠。皇帝也许真想过同皇后白首,但最终抵不过贵妃的诱惑。或许死亡对于皇后来说并不值得恐惧,她只是舍不得还未长大的太子和关爱她的家人。
“熙熙你说可笑不可笑,贵妃之子降生他竟普天同庆,好像皇家子嗣有多凋零似的。先前宫中嫔妃不是没诞下过皇子,我母后也并非善妒之人,反而是父皇自己放任贵妃伤了皇子性命,难道贵妃的儿子是皇子,我们就不是吗?可怜小六最喜欢我,我却没护住他。”
李锦熙听了心里发酸,将手放在太子肩上:“太子,别自责了,总有一天你会为他们报仇的。”
“熙熙,你肯定想不到,如今的九皇子竟然不是父皇亲子,而是赵贵那个腌臜玩意的儿子,你说这是不是报应。”
竟然是赵贵的儿子?李锦熙生理性的皱眉。他近期从手下那听多了赵贵在江南的行事,越发觉得此人恶心至极。知道贵妃大胆,却没想到她这么不要命,这可是诛九族的罪过。
“太子是如何得知?”
“我派人盯着赵府时,发现有天夜里他们悄悄摸摸从府里抬出一个人,看身形是个女子,便跟了上去。结果发现他们在一片乱葬岗停下,说是因为主母嫌弃女人死在家晦气。后来两人见色起意,想趁女子昏迷图谋不轨,这才被我们救下,结果发现是赵贵小妾。”
“这个女人是九皇子生母?”李锦熙灵光一现,赵夫人可没有老蚌怀珠的本事。
太子点点头,“贵妃不可能有孕,赵贵突然反常纳了妾,刚出生的孩子失踪,这一桩桩一件件我很难不怀疑九皇子的身世。”有句话说得好,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就是事实。
“可你又如何得知贵妃不孕?”
“母后去世前说过,从此以后,我会是陛下唯一的孩子。”
第124章 蓝颜薄命的小太监(15)
李锦熙听了感慨一句:“皇后娘娘为你考虑良多,”连这种阴私手段都拿出来了,这对一个光明磊落的女子来说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
两个月后,南方各地开始陆续出现灾民死亡及生病的现象,部分死者腹大如鼓,还有不少孩子也出现了大肚子的情况。经仵作验尸,死者死于肠胃出血,仵作在死者胃里还发现了大量麦麸残渣。
一开始也没人把这当回事,在这缺衣少食的年月,死人简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其后的发展却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腹胀、腹泻、虚弱无力甚至死亡的现象。
“孙大夫,你可知灾民身体出现这种症状是何原因?”太子从影卫那得知病亡情况后请来军营的大夫,希望得知应对之法。
“敢问太子可知病人最近接触过什么,不论是吃的喝的还是用的,具体症状又是如何?”
太子示意影卫详细解说,孙大夫听后思量半晌:“按道理说灾民吃穿用度皆无问题,而且如今朝廷赈灾更是同吃同穿,如若是中毒或是时疫该是一同爆发,而不是如此病症不同,男人与女人不同,大人与孩子也不同,具体还要望闻问切才知道。你说死者胃里出现麦麸残渣?”
影卫点头称是。
“麦麸,味甘、性凉,归大肠经,有除热、止渴、敛汗、消肿的功效。主治虚汗,盗汗,泄痢,消渴症,口疮,热疮,折伤,风湿痹痛,脚气,使用得当也是一味好药。不过麦麸不易消化、饱腹感强,吃多了容易积食,于肠胃不利。”
李锦熙此时也在通过系统查询灾民产生这种症状的原因,听到众人提到麦麸,便提醒系统查查麦麸这个东西的特点,结果没想到这小小的麦麸竟然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孙大夫,在下曾在古书上看过关于麦麸的记载,称麦麸不可多食。假如身患肝病、食道疾病或者胃病,还会造成腹腔出血。同时,由于麦麸会抑制人体的营养吸收,造成身体虚弱,病人会出现腹水的情况,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会腹大如鼓。”
“李先生可知是哪本古书有此记载,可笑老夫自诩看遍医术竟不知还有如此症状。”孙大夫两眼放光,一脸期待的看着李锦熙。
“在下看的书杂,也记不得是在哪里看过,如果能找到一定同孙大夫共同学习。”看来有空他得攒一本医书了。众人此时正为找到灾民死因沾沾自喜,却不想暴乱已经先一步开始。不知是哪里走漏的消息,称朝廷赈灾的粮食掺了假,灾民们在几个有心人的煽动下纷纷暴起,在气势汹汹的抗议浪潮中官府的力量微不足道,很快几个地区的县衙就被愤怒的灾民占领,更有些活不下去的灾民干脆落草为寇,做起了打家劫舍的生意,南方的商人们战战兢兢。
消息传到京城,朝中大臣议论纷纷,矛头直指赵贵,称他目无王法,中饱私囊才导致南方暴乱。皇帝也气这大舅子贪得无厌,他不傻,知道赈灾一事很难没有些许龌龊,但他想着水至清则无鱼,只要赵贵事情办得好,就算真的贪了一些又如何?只是没想到赵贵如此放肆,皇帝心里也是恼他的。
“皇上,吾等请皇上速速召回赵大人,查清赈灾物资实情,不然不足以平民怨啊!”御史大夫率先跪下。
68/102 首页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7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