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山有木兮(古代架空)——非天夜翔

时间:2021-03-16 08:52:20  作者:非天夜翔
  姜恒已在照水外等了足足三天,其间他凭着从罗宣处所学的、有限的医术,帮家破人亡的百姓们看病、施针,并叮嘱他们,尽快离开照水。
  只因大涝后死伤者众多,定有瘟疫横行,这梁国南方的大城,说不得在冬天过后,又将掀起一场灾难。
  而安阳赈灾的使者,仍旧迟迟不来。
  第四天清晨,姜恒终于等到了一艘从上游而来的小船。
  船夫袒露上半身,只穿一条涤水裤,小船仅容二人栖身。姜恒马上喊道:“船家!船家!”
  船夫远远地看了他一眼,是名青年人,对岸边高喊的百姓们视而不见。
  接着,只见姜恒遥遥甩手,接连三枚梁钱飞去,“当啷啷”三声,准确无比,掉在船头收钱的竹筒里。
  这一手顿时引起了船夫的注意,及至稍稍靠岸,却发现众多百姓未曾争先恐后地过来,而是带着不舍,送别姜恒。原来那高喊声,俱是想送这年轻人离开。
  “你是谁?”那青年问道。
  姜恒上了船,朝众人挥手作别,再朝船夫认真行礼:“大哥好,我叫罗恒,是个大夫。”
  下山后,姜恒念及当初王都告破,只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认得这名字,万一牵扯到金玺下落,只会平添麻烦,于是改了姓氏,用了罗宣的姓。
  “从哪里来?”
  “江州。”姜恒答道。
  “往哪里去?”那年轻船夫又问。
  “济州。”姜恒又答道。
  “去做什么?”船夫持篙,在岸边一点,小船顺流而下。
  “看病,救人。”姜恒叹了口气,答道。
  “看病在哪儿都可以看,”年轻船夫无聊地说,“非要去济州?”
  “是这么说。”姜恒说,“但是看病呢,总得找到最关键的地方。”
  年轻船夫便不再多说,他的手劲很稳,小船在洪水中穿梭来去,很快离开照水。沿途不知有多少淹死的百姓尸体顺流而下,水上漂浮着诸多木案、家当。顺水行舟,常看见攀在树上,大声呼救的人。
  姜恒便抬头看着那些人,小船仅供二人容身,再上来一个,便要侧翻,沉入水中,死无葬身之地。
  那船夫对水中的求救熟视无睹,姜恒也不求他救人,两人仿佛铁石心肠,就这么从这人间地狱徐徐穿过。
  沿途遭荒的百姓不仅没有少,反而越来越多,姜恒晚上睡在小船里时,耳畔全是痛哭与惨叫声。
  “把耳朵堵上,”那船夫坐在船头,说道,“否则睡不着。”
  月明千里,姜恒侧躺在船舱中,知道自己占了船夫的位置,说:“大哥,您去济州做什么?”
  “我不去济州,”船夫答道,“去哪儿,我也不知道。我在这河上划着船,看见谁淹死了,身边有值钱物什,便打捞起来,拿去换钱,以此过日子。”
  翌日,世界一片寂静,阳光投入船中时,船夫在外头说:“到了,下船罢。”
  姜恒摸了身上,想再付他点钱,船夫说:“船资够了,去罢,生逢乱世,好好活着。”
  姜恒来到船头,只见济州西面环水,东侧倚山,入城的平原前,聚集着数以十万计的百姓,全部挤在了济州城门外,人头攒动。
  姜恒在岸边下船,面朝远方的这一幕,回身却见船夫已慢悠悠地划走了,只得在岸边三拜,送别这萍水相逢的恩人。
  “怎么进城呢?”姜恒喃喃道,“这人也太多了。”
  对郑国而言,这场洪灾当真令人头痛无比,梁国受灾后不予理会,边境上的百姓尽数涌入了郑地。沿照水往浔水一带,浔东、浔阳、浔北三城,直到国都济州的近千里地,全是流民。
  而更头痛的是,雍国在玉璧关前集结了将近五万兵马。派出去的探子得不到任何消息,但大军压境,还有什么意图?自然是入侵南方了。
  原本在济州的郑王年事已高,不久前迁往越地疗养,未来的继承人太子灵则负责镇守国都。逃难的百姓如何安置,尚是长期之策。面前最大的难关,则在于雍国的军队。
  除却王都洛阳之外,关内四国唯二与玉璧关接壤的,便只有梁与郑,必须马上召集全国军队,火速通知梁军,前往王都洛阳遗址,以抵御南下的雍军。
  太子灵与一众朝臣讨论过军务,疲惫不堪,起身。
  “殿下?”老臣封晗忙起身道。
  太子灵说:“烦躁,出外走走。”
  一名面容俊秀、看似犹如美貌女子的将领,开口却是男子的阴柔声线,说道:“越地与浔东的驻军不能调回,八年前浔东一战,须得提防郢国卷土重来。”
  “知道。”太子灵整理袍服,眉头深锁,朝那将领答道,“请龙将军派名信使到越地去,朝父王禀告,不必担心。”
  “您要去哪儿?”太史官又问,“殿下,外头现在全是逃难的梁人,这等时候,国都实在没有位置,接纳他们了。”
  太子灵答道:“尽快想办法罢,分什么梁人、郑人?俱是天下人。”
  太子灵扔下满殿大臣,自言自语道:“天既不亡人,自有出路,总归有办法。”
  哪怕太子灵早有准备,看见城下密密麻麻、近十二万流民时,仍不免头晕目眩。
  十二万人,足足十二万人。济州乃是崤山以东最大的重城,住民足有百万数。此时拖家带口逃难的梁人,已占去了全城人口的一成。
  “他们在做什么?”太子灵站在城楼上,朝下望去。
  此刻,十二万饥民自发分作两处,老幼妇孺聚集于城墙下,青壮劳力,则在城前的平原上排队。
  城防守将匆匆而来,朝太子灵禀告道:“殿下,有人在下头,为他们重新分户。”
  太子灵远远望去,心中充满了疑惑,只见平原中央,聚集了上百人。而这近百人附近,则是犹如八卦阵图般排列开去的队伍。
  在那阵图中央,站着一个青年人,正是姜恒。而姜恒的身边,有人整理着名单,将灾民名字、户籍作了分头登记。
  “他们的头儿来了。”姜恒朝身边的年轻人说,“给我一把弓、一支箭。”
  其中一人递给姜恒弓箭。
  “公子,当心,”有人提醒道,“郑国人不一定会接纳我们。”
  “试试再说罢。大不了离开这儿,反正都没饭吃,有区别么?”
  这是姜恒抵达济州外的第五天,国都四门封锁,外头的人进不去,里头的人也出不来,眼下十二万人的安置,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太子灵召集群臣,几次想开门,都被朝臣劝住,他不能不管大臣们说什么,每一个姓氏、每一个官职,都代表着郑国举足轻重的士大夫家族的利益。
  姜恒看见城头上,众人簇拥一人时,便知正主儿来了。
  接着他拉开长弓,流星一箭飞去。
  “殿下当心!”
  守卫军将士顿时色变,太子灵却云淡风轻,注视那朝自己飞来的一箭,“噔”的一声,箭矢牢牢钉在了城楼高处的木柱上,箭杆系着一根布条。
  上面写就四字——出来说话。
 
 
第37章 玄武堂
  济州大门终于开了, 然而逃难的百姓们,没有一拥而上冲城。一部分青壮年人拦在城门与平原之间,维持住了秩序, 老幼妇孺则抬头, 看着两路展开的兵马, 以及乘车而出的太子灵。
  太子灵今年二十七岁,面容随母, 母亲乃是越人。他眼神灵秀,长发飘飞,着一袭越袍, 头上插着一根白玉簪, 望向数以十万计的百姓时, 眼里带着悲悯之色。
  “我须得顾念郑国的百姓, ”太子灵朝眼中露出乞求之色的难民们说,“不能放你们进城,除非朝廷有了安置的好办法。”
  所有人都盯着太子灵看, 却没有人回答。末了,饥民们让出一条路,姜恒走了出来。
  “你很快就会面临雍国的入侵, ”姜恒说,“正是需要人的时候, 郑军眼下能动用的兵力只有十二万,其中三万必须留守越地与浔水。”
  “汁琮一旦出玉璧关,梁国被攻破, 崤山告急, 你手头的九万人,能抵挡多久?”
  这话瞬间正中太子灵心病, 他与姜恒遥遥对视,心道这人是谁?
  姜恒回身,年轻人送来一幅芦卷,姜恒说道:“我为你统算了城外流民人数、户籍,分四万户,每户充军一人,权当募军,现在你手中,已多了四万新兵。”
  “站住!”护卫呵斥道。
  太子灵却抬手,示意不妨。姜恒半点不惧,手持芦卷来到太子灵车前,又说:“你可看看。这些百姓,亲人流散,家破人亡有之,但他们大多愿意与素不相识之人,暂登记为一户,统共四万一千一百五十二户,老人、妇人愿为郑国耕种,青壮年人愿为郑国打仗,以郑国之粮,年前余四十万五千石,节衣缩食,当可度此难关。既得新军,又安顿了手足流民,济州更有了新血,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太子灵只将芦卷展开,放在一边。
  “我若不接纳他们呢?”太子灵说。
  “那么,我们就只好走了,”姜恒笑了笑,说,“择一处暂且栖身。再过一个月,大伙儿要来偷割你们的麦子,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太子灵忽然笑了起来,觉得面前此人甚有意思。
  “进城说罢。”太子灵随口道,吩咐摆驾回宫。
  当天夜里,城防军尽出,举着火把,根据姜恒提交的名单,开始清点人数,分批进城。
  太子灵再次召集群臣,从太史官到左右相,朝中文官尽出,想分门别类,将难民全部收进城中。姜恒这名不请自来、衣衫污脏、却面容清秀的青年人端坐殿中,镇定若素。
  “不可能!”封晗怒目直斥,近乎咆哮道,“十二万人!小子,你究竟是什么人?你究竟知不知道,这是什么规模?”
  姜恒说:“我只知道,万一流民暴动,在城外抢收你们的粮食,事态就会更麻烦。”
  “你这是威胁我大郑。”右相田令冷冷道,“敢做这等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之事,郑国军队不会坐视不管!这还没了天理不成?!”
  “他不是危言耸听。”一名将领答道,“玉璧关前战情急迫,不久后国军便将出征,他们现在不闹事,只群聚于荒野上,待得朝中大军尽出,守护国土,他们若动手抢劫,还真制不住这许多人。”
  姜恒道:“所以各位大人,你们还想先动手杀人、杜绝后患不成?他们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自然可以跑,就怕你们抓不住。”
  “那么就先杀了你。”田令说。
  姜恒一笑道:“现在他们尚且觉得有希望,安安分分地等在城外,设若我一死,更要暴动了。诸位大人若觉得屠杀百姓合适,但请动手不妨。”
  “这位小先生,照你所见如何?”太子灵冷冷道。
  “将今年募兵的军费花到流民身上,流民中的青壮年,全部充军。”姜恒说,“适合入军之人,名簿我已统计完毕,交给殿下了。余下老幼,以军饷赡养,撑过今冬,来年济州将增四万户,新募四万兵员。各位的封地上,年轻人不必再服徭役,有梁人替你们打仗,军饷还可节省些,何乐而不为?”
  殿内沉默片刻,太子灵说:“各位大人可先看看这份名簿。”
  “如此,”鸡鸣时分,群臣散去,姜恒面对太子灵,总算松了口气,“军营中共收四万一千余人,剩下的,让他们且先在城北就地住下,秋收后再划官田,来年春天使其耕种,便算安顿下来了。”
  清晨阳光投入宫中,太子灵看着姜恒,问:“还没问过你,叫什么名字呢。”
  姜恒笑了笑,说:“无名无姓,浪迹天涯一浮萍。”
  太子灵也笑了起来,姜恒起身道:“我替梁国逃难的百姓们,感谢殿下恩德。”
  姜恒正要朝太子灵跪拜,太子灵却道:“先生请起,实不相瞒,本座还有一事相托,先前未曾出口,乃是不愿有相挟之意。”
  姜恒一怔,继而明白到,太子灵果然是有条件的,安顿百姓,充军徭役,虽说为郑国增添了人口,但朝廷的肉食者们根本不在乎。老百姓就像田里的麦子,时候到了自然会长出来,割不完,也烧不尽,区区几场战争算得上什么?
  太子灵接受姜恒的建议,同样顶着极大的压力,他一定也有条件,现在,这个条件来了。
  “何事?”姜恒潇洒一笑道,“请但言不妨。”
  太子灵想了想,叹了口气,姜恒便看出来了,索性道:“殿下自己也没想好?”
  太子灵欣然道:“不错,正是如此,待我再想想罢。”
  姜恒说:“我欠您一个情,等您吩咐罢了。”
  此刻,一名武将进了殿内,朝太子灵稍一行礼,目光却落在了姜恒身上。
  “这位是龙于大将军,”太子灵转过话头,朝姜恒介绍道,“我郑国上将军。”
  姜恒入座,稍稍躬身。龙于道:“越人龙氏。小朋友来自何方?”
  姜恒一笑,答道:“我是江州人。”
  龙于看着姜恒身畔所佩的卷剑,打趣道:“哦?所以郢王找了几十年的绕指柔,就在自己国都里么?想来郢王如此醉心于搜集神兵利器,若知道在你身上,一定不会让你带到北边来。”
  姜恒:“!!!”
  龙于没有再多嘴,点出神兵来历后,便只淡淡一笑。
  早在海阁时,姜恒便大致知道,一路上又陆陆续续听闻了不少——郑国朝廷,如今以未来的帝君太子灵为首,颓老的郑王,在五年前已近乎不问政事。如今朝中军权,掌握在上将军龙于手中。相权,则由封晗把持。
  最庆幸的是,将、相二人,都真心诚意地拥戴太子灵,在这点上,朝廷不会有党争的危险,这也是姜恒选择太子灵的原因之一,毕竟经年累月的内耗,对一个国家而言就像毒瘤,顷刻间就会拖垮国力。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