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下午,就更加不可思议了,叶安怎么也没想到,国子监内竟然有骑射课考试,说好的重文轻武呢?不过想来现在讲究“君子六艺”,学射箭也没什么奇怪的。更何况北宋对射箭的热情也很高,人们对射箭技能的认识更加深刻。叶安在汴梁城市中就不止一次听说过“锦标社”的人公开比赛。所谓“锦标社”,就是喜欢射箭的人组成的射箭组织,在大宋非常有名。
再说回考试,国子监财大气粗,给学生安排的还都是真正的马匹,虽然没多神骏,但也十分壮观了。
可这一切都与自己没太大关系,满打满算,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不会骑马。老师都无奈了,这里的学生非富即贵,他也不好说什么,只能让叶安去屋里坐着别挡路,待考试完毕后再慢慢教他。
垂头丧气的回到教室,叶安再一次怀疑他到国子监究竟是做什么的,明显与周围格格不入,难不成就这样浪费光阴?结果刚推开门便发现狄咏坐在座位上发呆,叶安踌躇片刻,上前道:“骑射课正在考试,你不去可以吗?”
谁知原本双目无神的狄咏一听‘骑射’两个字立刻沉下脸,冷冷道:“不去,我不会!反正也是没用的东西,学的人都是傻子。”
……神经病啊,叶安对突然犯起中二的狄咏表示无语,随便他吧,左右与自己无关。
狄咏也知刚才的态度不大好,但又拉不下脸道歉,只得僵在原地,看上去有些懊恼。
好不容易熬到放学,拒绝了范纯仁一同回家的邀请,叶安按照约定去帮朱老博士搬书。自从上次,朱谦仿佛发现了一枚优质免费的劳动力,时不时让叶安搭把手,秉着尊老爱幼同时也畏惧班主任的原则,叶安不好拒绝,只能苦笑答应。
等干完活,天都有些黑了。为了赶回家,他快步从校场穿过,打算早点回家。忽然听到校场有声音,好奇上前看了看,结果竟是狄咏。
只见其全神贯注,毫不费力的将弓拉满,接着猛的放开绷紧的弦。之后快速从背上箭篓拿出第二支箭,第三支箭……连着七支箭在空中并成一排,稳稳的钉在了箭靶上。有的箭甚至都刺透靶心,可见力道之大。
“好!!”叶安忍不住出声叫好,穿越至今,他还是头回看见如此精湛的箭法,跟中牟县那些混吃等死的士兵根本不是一个等级。
狄咏早就感觉身边有人,一见是叶安,便有些不自在。他本身嘴拙,不太爱跟生人相处,再加上之前那一出,更是无法开口。
叶安却没想那么多,激动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七星连珠吗!也太帅了吧!神乎其技啊!”
被夸得有些不自在,狄咏别开头,“都是不会动的死物,没什么难的,多练练就能做到。”
看了看被射到对穿的靶子,叶安在心中疯狂吐槽,怎么可能做到!两人再一次陷入沉默。
好半天,狄咏才开口道:“适才……对不住了,说话有些冲。”
叶安微怔,旋即笑道:“害,小事儿小事儿,我都没往心里去。不过你这不是会射箭吗,怎么不去考试?”
狄咏皱眉,愤愤道:“我不仅会射箭,还会骑马,打战,排兵布阵。但是我爹非要让我念书,与其在这劳什子国子监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延州冲锋陷阵。”
……闹了半天是学文学武的家庭问题。想也是,十四五的少年人哪有什么烦恼。不过虽然叶安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后世也曾听过大将军狄青被人因为宋朝重文轻武而被人排挤,估计是担心儿子与自己一样吧,于是出言安慰。
谁知狄咏反倒投来疑惑的目光,“家父虽说是员武将,但上蒙天子厚爱,下承同僚扶持,何来排挤一说?”
叶安扶额,果然还是年纪小,心思单纯,现在满朝就你老爹武力值够用,而且官位不高,旁人当然乐于锦上添花。但今后如果做大,还能放过他吗?但现在告诉他这些也没好处,于是叶安想了想,换了种说法:“依我看令尊反而是对你寄予厚望。”
“何出此言?”狄咏询问道。
“你想啊,自我大宋立国以来,武将再能打仗也升不到哪去。所以才让你读书,倘若有了功名,你再上沙场,便是文武双全的美谈啊。”
狄咏自小与父亲聚少离多,家里又都是男孩儿,长辈难免有些粗心,忽略了少年的心理健康。他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细细品味后顿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难怪爹这么督促我,大哥动不动就打我,原来是这样,想来他们也是用心良苦,撑起狄家以后就要靠我了!
解开心结的狄咏向叶安行了一礼,“多谢提点,倘若不是叶兄,在下恐怕还要蹉跎许久。”
眼见简单的嘴炮就把对方说的心服口服,叶安不由暗自得意,觉得自己堪称知心哥哥,“咳,无事无事,既然如此,以后你就好好考试吧,功夫这么优秀多可惜。”
狄咏郑重点头应下,二人就此分别。
……
夜晚,值了一天班的狄大哥回到家中,发现自己那傻弟弟竟然破天荒的坐在饭桌旁等自己。
狐疑的看了他一眼:“怎么?不跟我闹别扭了?”
狄咏还是一张冰块脸,“以后我会每天去学堂,你放心吧。”
狄大哥欣慰的点点头,还没等说什么,就见对方神色怜悯,对自己道:“哥,你放心,就算你日后一辈子只能当个八品官,我也会替你养老的。”毕竟他还要撑起这个家。
“……”狄大哥额头青筋暴跳,小兔崽子,反天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国子监里的课,我翻了好多书,但是对国子监的记载大部分是庆历新政或者王安石变法之后的,对于宋初这一段时间描写的非常少,所以我就自己瞎编了……这一段大家当架空看吧。
另外关于狄青。
其实狄青在进枢密院之前,在文官里风评很好。当时无论是宋仁宗还是百官,都很宝贝这个能打仗的金疙瘩,每年的考评都特别高。不过后来他进了枢密院(相当于国防部),这个属于宰相预备厅,再进一步就要拜相了。这才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转而开始攻击他。但是即使如此,他也在枢密院待了整整四年,比起百贬小樱范仲淹,已经挺不错的了
第13章
自打帮狄咏解了心结,他也天天来国子监念书了,而且与叶安、范纯仁走的很近,三人一下课就腻在一起嘀嘀咕咕,也不知是在说些什么。
郭中和跟侯宗光本打算过段时间对叶安威逼利诱,使其与他们欢好,可如此一来也不好强迫。郭家虽说势大,但郭中和也不是傻子,狄青和范仲淹,一个是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军,一个是朝中位高权重的文臣,都是官家眼里的红人,他暂且不好得罪。侯宗光见说不动郭中和,只得悻悻作罢,心中暗恨叶安不识抬举,并时不时对着叶安狄咏的身影陷入YY。
狄咏钢铁直男反应迟钝,叶安则是强迫自己别放在心上,反正大老爷们也不会少块肉。老实讲,在一切走入正轨后,他如今竟然觉得国子监的日子还算不错。虽然每日上学对着那头慢吞吞的老牛比较糟心,博士讲课还是听不懂,但光没有考试这一点,就已经让他轻松不少。尤其还认识了两个好朋友,范纯仁沉稳温和,狄咏外冷内热,这还是叶安自穿越以来除元宝外唯二结交的同龄人。
不过说起元宝,叶安微微眯起双眼,似乎最近每次回去他都慌慌张张的,这小子最近搞什么呢?于是好奇随口问了句,谁知对方一下子就涨红了脸,额头冒汗支支吾吾半天说不上话。
有情况……叶安不动声色,趁着休沐,借口与同窗出游,实则躲在街角暗处观察。
只见自己走了没多久,元宝便神色匆匆的出门。不紧不慢的跟着后面,叶安越来越疑惑,这是要去哪儿?怎么净往人多的地方走。
待到了目的地,方才恍然大悟,旋即升起一股无名火。谁也没想到,元宝竟是偷偷去给人做苦力抬轿!
虽说乘轿自古便有,但由于宋代经济繁荣。此时的轿子种类繁多,式样繁新,有别于前代。而汴梁城中,坐轿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在贵族女子间尤其流行。
早上没活儿,元宝正百无聊赖的坐在地上发呆,突然头上一片阴影。只见自家郎君面带怒容:“好好的家不待,跑到这里来活受罪?”
元宝吓得魂不附体,结巴道:“少、少爷,你怎么过来了。”
“我再不过来,怕是你就要把自己给卖了!说吧,怎么回事。”叶安没好气道,五月府汴梁已经很热了,他在阳光下站一会儿都晕,这时候去抬轿怎么受得了?
元宝眼圈渐渐红了,呜咽道:“我、我怕自己吃太多,担心郎君不要我了,就想着自己挣点钱……”
“啊?”叶安不解,接着反应过来,顿时觉得哭笑不得。不过转念一想也是,他与梅香元宝兄妹签的是活契,属于主人不满意随时能退货那种,但还是无语:“我不是给你留银钱让你吃饭了吗,怎么?不够吗?”
元宝抽抽搭搭:“郎君那些钱,我除了第一天吃饭用了,剩下的都没动。”即使是一天也够让他心惊了,开封府的物价是中牟县的三倍还多,连喝碗水都要钱。老夫人派他过来,是为了保护郎君,结果他路上把驴弄丢了不说,与展大侠学功夫也学不会。每日叶安去上学,他成天无所事事越想越焦虑,便出来找点事做。
叶安皱眉,确实是自己疏忽了。元宝虽然长得高大,但也不过十四五,放到现代还是上高中的年纪,他反应又慢又不是没心没肺。人生地不熟的成天独自在家,没病也憋出病了。
转身见对方神情沮丧,无奈的叹了口气:“下次遇到这种事就跟我说,你还在长身体,抬这么重的轿子怎么行。”
元宝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
跟负责人打了声招呼,叶安领着小厮回家,路上一直在思考,到底给他安排什么活计。其实他心里也有些打怵,来东京不到一个月,钱花得跟流水似的,确实应该找些事做。
他手里倒是有些能赚大钱的东西,但又暂时都不好拿出来……无意间在街上扫了一眼,突然灵机一动,对了!就这个!
进屋后的叶安二话不说拿出纸笔,刷刷写了一长排东西,让元宝去买,并嘱咐要小心些,这是挣钱的东西。
元宝好奇的看了眼,问道:“郎君又要做什么吃食了吗?是让小的去摆摊?”
“卖小吃能挣几个钱。”叶安豪情万丈,挥手道:“我们要干就干票大的!”
见对方还是不解,于是反问:“你可知,这世上什么钱最好挣?”
元宝摇头,在他眼里,什么钱都不好赚,前些日子累死累活的抬轿,每天不过百余文。
叶安微微一笑:“要说这世上最好赚的,莫过如女人和小孩的钱。”
听不太懂少爷在说什么,但元宝还是乖乖照做。趁着他出去的当口,叶安也去找了家附近的木匠,给了对方个模型,让其照着做出来。
没错,叶安选择的便是在现代社会如火如荼的美妆行业!
谈起宋朝的风格,很多人会想到“淡雅”、“清新”等词,尤其是有前面富丽堂皇的唐朝做对比,宋代仿佛一朵风中摇曳的小白花,显得那么简朴。
但是在北宋活了这么多年,叶安只想掀桌,简朴个屁啊!!!除了北宋初年百废待兴,老百姓们过得朴素一些,之后的日子,奢靡之风简直从王公贵族蔓延到中下层百姓。
大宋子民更是一个比一个drama,喜欢素净高雅的浅色系,偏偏又爱往衣物上加金。
是的!加真正的黄金!
纵观大宋,哪怕平民家里也有那么一两件加金的衣裙。至于贵族们,更是武装到牙齿,织金短衫、销金大袖,甚至金鞋金袜……搞得仁宗不止一次崩溃在朝上怒吼:“你们不要再做金衣裳了!!”
但大家基本没当回事,该穿穿该玩玩。
穿着的奢侈之风也影响到了妆容,宋代女子的妆奁盒可比前朝丰富多了,不止有胭脂水粉,甚至还要染甲液、剃眉刀。
叶安之所以选择彩妆,不仅是赚钱多,还因为此时的彩妆业确实相对空白,整个汴梁,出名的也就只有两家。分别是“修义坊”和“王家胭脂铺”。剩下的都是些小商贩,不担心得罪人。
不过量产确实是个问题,担心生产地方不够只能与展昭打了声招呼,借他的房子一用。
然而即使这样,叶安想的还是太简单了,他与元宝光是收集材料便用了三天,也就是汴梁这种巨无霸城市,否则在古代办事简直要累死。
“郎君,这下子我们就剩一贯钱了,倘若不成,之后房租都交不起了。”元宝欲哭无泪,他家郎君花起钱了挡都挡不住,如今还没赚钱,材料就堆了满满一院子。
叶安其实心里也没底,他毕竟不是化学出身,只不过无意中看过做化妆品的视频,最后结果怎么样还两说。但是面上依旧镇定自若:“安心,之后的事就交给我吧。”
第14章
既然已经打定主意进军彩妆业,除了必要的市场调查外,产品质量本身也要过硬。
于是打从原材料到手,叶安便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其中主打方向为两个,分别为清洁类与彩妆类。
清洁类里包含香皂、牙刷与牙膏这三种。早在魏晋时期,“澡豆”这种东西就已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北宋,已经加了油脂被做成固体形态了,虽说味道有点难闻,但距离后世的香皂其实只差一步之遥。不过还是香皂毕竟方便,而且用料便宜,制作简单。
至于牙刷,也是叶安早就想做的,此时大家还在使用杨柳枝刷牙,讲究些的沾上细盐,放在嘴里那味道简直了!叶安拜托工匠先制作出一个细长的竹板,在上方挖一排排小口,将猪鬃毛洗干净,插到小口里。
其次便是彩妆,口红胭脂粉底随便弄一些出来,在北宋已经够用了。
至于利润最大的护肤类,叶安还没打算动。一是这个时代女子们已在现有条件内将护肤开发到了极致,什么“玉女桃花粉”、“飞霞粉”,工艺之复杂,种类之繁多,只叫人瞠目结舌。叶安甚至还看见过不少女子脸上黄黄的出来逛街,一问才知道,这是从辽国传过来的“佛妆”。此妆在辽国贵妇人间尤其流行,特点是“面涂深黄,红眉黑吻,谓之佛妆”。叶安好奇,特意厚着脸皮去打听一下,才知她们是先用胡瓜涂脸,之后过了许久到再洗掉,“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看来起到的是面膜的作用。
9/68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