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股暖流在裴凛之胸腔翻涌,他抬起萧彧的下巴,吻了上去。
今年番禺一带的秋收比往年迟,好在广州气候比较炎热,并未影响晚稻的收成。
农民在期待和焦虑的双重情绪中终于迎来了秋收,尽管来得迟了点,但粮食的产量令人惊喜,每亩地普遍都比上一季增加了几十斤的产量,有些照料得好的,甚至有近百斤的增产。
人们看着堆成山的粮垛,笑得眉眼嘴角都弯了。
收成过后,由官府出面,让百姓留下粮种与一部分尝鲜,其余的都被官府用粮仓征收的本地稻调换了。因为官府要收稻种,将杂交稻推广到整个广交崖一带。
接下来官府要赶在春耕之前将粮种分发到全境,当然不是免费的,而是用同等重量的粮食换取的。
杂交稻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信任官府,播种官府分发的粮种。
但萧彧相信,一旦有人播种杂交稻,只需显出略微的优势,就能让人们主动选择杂交稻。
为了保证杂交稻的纯正性和产量,从明年开始,番禺一带将会成为杂交稻制种区。以后就不再跟百姓以粮换粮种,而让他们用钱买粮种。
最迟到明年秋天,萧彧所辖境内的粮食便能得到显著的增长。届时百姓就无需种植那么多粮食,可以腾出部分土地来种植棉花和甘蔗。
百姓的肚子填饱后,身上也要穿暖,还能有一点吃饱穿暖后的追求。
萧彧培植杂交稻并不是什么秘密,但从未在正式场合说过,朝中官员真正关心的也不多,毕竟隔行如隔山。
而且官员们多出身世家大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更不明白亩产增加几十斤意味着什么。
直到闵翀在朝堂上汇报番禺一带的杂交稻增产了上百万斤粮食时,朝中官员才真正了解到杂交稻的推广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家的粮仓即将不够用,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打仗的时候粮草再也不会短缺了,他们有了跟北边朝廷抗衡的真正资本。
百官们才知道,他们的陛下,已经不声不响地解决了每个朝代都最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他们终于愿意相信萧彧才是真正的天选之子,他若不适合当皇帝,还有谁比他更适合?
第121章 天花
最新一期的《星火》报用很大的篇幅报道了杂交稻的丰收与成功。
发稿之前, 裴凛之在萧彧的案头看到了这篇文章,说:“咱们是不是要将杂交水稻的消息隐瞒下来,不让萧祎知道?他若是知道了, 肯定会派人来偷种子。”
萧彧自信满满:“偷也无妨, 他以为偷去种子就万事大吉了吗?”
“种子没用吗?”裴凛之问。
萧彧说:“种子当然是有用的, 第一季的产量可能会比较高,往后就不行了。它跟别的稻子杂交过后,原来的特性就维持不下去了, 就会退化减产。”
裴凛之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要怎样才能保证杂交稻不退化呢?”
萧彧说:“需得这一片的田地全都种植同一个品种的稻子, 所以我才会特意留出制种区。专门种植同一种水稻,就不会与别的品种再杂交退化。”
“果然是一门大学问。萧彧必定会想不到,他就算费尽心机偷走稻种,结果还是没什么用,还以为我们在骗他呢。”裴凛之笑着说。
萧彧笑着点头:“正是,其实不同水稻杂交也很有可能出现更高产量的水稻, 但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筛选培植加以稳定特性, 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就好比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如果从来都没有机会识字读书, 那么他也不可能有机会成为文豪、发明家, 也不会有机会为官。”
裴凛之叹服地点头:“甚是在理。”
杂交稻的报道果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一鸣社里甚至有人以这个为辩题, 推算本朝攻打北边的时间。
激进点的觉得五年之内便会主动进攻, 保守点的则认为需要将近二十年,因为现在才刚解决掉温饱问题, 人们也才敢敞开肚皮生孩子, 而这一代新生儿成长起来需要时间。
裴凛之若是听到这些论点, 都只会笑一笑,因为明年他便打算攻下晋安郡与梁安郡。
晋安与梁安地广人稀,攻下应该不会很难,萧祎若是想夺回,必定要花费更高的代价,就看他打不打得起消耗战。
而且晋安与梁安是个非常奇妙的地方,东临大海,西边与江州隔了一座武夷山脉,北面也是山地,完全就是一个天然的堡垒,一旦拿下,想夺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萧彧暂时没想打仗的事,吉山要出海了,他在张罗这事。
这次领队的是吉山和窦七爷,窦七爷年岁大了,精力已经不太好,若不是这次是吉山头一回领队,他都该歇着了。但为了安全起见,他还是坚持再跑一趟,给吉山和船队护航。
这一次出海的商船多达十艘,比以往哪次的规模都要大。萧彧很期待,也有些担忧,毕竟吉山初担大任,不知道能不能胜任。
不过闵翀又无法脱身,除了相信吉山,也别无他法。
最后他安慰自己,雏鸟总不能永远都庇护在大鸟的羽翼下,它需要独自去冒险,经历风雨。
十月底,风向彻底转变,船队终于扬帆起航,再次踏上了海上丝绸之路。
萧彧从码头送完船队离开,回到城中,看着城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街道,觉得十分欣慰,他推行的商业政策终于收到一定的成效了,最近从广州各地甚至北边来的客商都多了不少。
萧祎虽然禁了商船,但商人总有渠道突破封锁。这不,就有很多人绕道从东戎南下来做生意,隔两日就有大船靠岸。
听着南腔北调,萧彧觉得极其满意,这样的场面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有了商人,就能让资金流动起来,也就能产生利益,带活经济。
以后他就不需总往农民身上薅羊毛了,商人的羊毛比农民的要丰厚得多。
萧彧回到府中,看见阿平正在院子里打秋千,小春在推他。见到萧彧回来,他秋千也不荡了,赶紧跑来:“郎君,郎君!陪我玩。”
萧彧听见他清脆的喊声,心说,现在让他改口喊爹还来得及吗?他是认真在考虑收阿平为养子的事。
越王萧胤将儿子送到他这里来的意思非常明显,萧胤对自己的命运已经不抱希望,随时都可能成为两国博弈的牺牲品,便将儿子完全托付给了他。
但萧彧一直都是帮兄弟照顾儿子的心态,阿平是他的侄儿,他没想过据为己有。
直到最近被催婚,他才意识到,自己若没有个继承人,是没法跟群臣交代的,更无法跟天下百姓交代的。
可他和裴凛之谁也没有怀孕生子的功能,这儿子从何而来?
左顾右看,可不是有个现成的么,古代皇帝为了生儿子,弄了满满一后宫女人,拼命造人,结果也还是有没能如愿的,不是生不出来,就是生出来夭折了,最后这皇位还是需要人继承的,往往都是从族中挑选一个侄子当继承人。
所以萧彧收阿平为养子也算符合惯例,将来继他的位也未尝不可。
但事关重大,阿平亲爹还在世,总得要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所以萧彧打算派人悄悄北上送信,希望能够找到正在长安为质子的萧胤,告知他自己的决定,当然也只是通知他一声。
萧彧陪阿平玩了一会,便说:“不玩了,今日风大,当心着凉,回屋去吧。”
结果他一语成谶,阿平夜里果然有些发起热来。
萧彧说:“思归呢,叫思归过来给阿平看看。”
吉海说:“师弟今日尚未回来。”
萧彧有些意外:“怎么这么晚还没回来?”
“不太清楚,他今日去济和堂看诊去了。想是有什么事耽搁了。”吉海答。
裴凛之说:“去找他回来吧。”
萧彧说:“算了,太晚了,不找了,只是一点发热,我们自己给他降降温吧。”
萧彧烧了点葱姜水给阿平服下,又用酒精为他散热,到了早上,烧便已经退了。小孩子的病来得快,也去得快。
下了朝,萧彧回到后院,听见了孟思归的声音:“我就在这里,你们将我的东西扔出来。”
鱼儿焦急地问:“思归哥,你真的不要紧吗?”
孟思归说:“我暂时不要紧,这事一定要跟陛下说,最近千万别出门了。我确信那是天花。”
萧彧听见“天花”两个字,顿时愣住了:“思归你在哪儿,怎么回事?”
鱼儿说:“思归哥在院墙那边,他不进来,说是他们医馆里出现了天花病人。陛下,什么是天花啊?”崖州闭塞偏远,倒也算得上一方净土,很少有这种烈性传染病。
孟思归在那边说:“陛下,我没法回家了,暂时住医馆了。等情况稳定了我再回来。”
“等会儿,思归你说清楚,哪儿来的天花?”这可是大问题,天花病毒可比大号流感还恐怖,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啊。
孟思归说:“好像是一位从北边来的商人带来的。”
“商人什么时候到的?有什么症状?”萧彧问。
“前天到的。症状是发热、头痛、寒战、咳嗽、皮肤出现脓包。”孟思归说。
萧彧一听顿时有种晕眩感,果然是天花:“你亲自给病人问过诊了?”
孟思归说:“对,我没见过天花病。”这孩子对各种疑难杂症都异常热衷。
“那你有没有防护啊?掩住口鼻了没有?”萧彧问。
“掩是掩了。但我也可能传染上了,所以不敢回来,怕把病带回家。”孟思归说到这里,声音有点变了,此刻他终于有点后怕了。
萧彧说:“你别担心,从现在开始,你需要蒙上布巾,不要直接跟人接触,要求你们医馆的大夫和伙计都如此,每个来医馆的病人也必须要戴布巾蒙住口鼻。鱼儿,你赶紧拿棉花和棉布过来,还要油纸,我教你怎么制作口罩。思归你听我说,我教你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萧彧虽然不是大夫,但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还是体会深刻,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之一,就在他穿过来之前,疫情都尚未结束。
谁知道没了新冠肺炎,竟然又在这里碰上了天花。
天花可要比新冠更为恐怖啊,尤其又是这样的医疗条件。
萧彧跟孟思归详尽而细致地说明了防治办法,教他如何保护好自己。这样的病,在没有有效药物的情况下,防比治显然更为重要。
萧彧跟孟思归交代清楚后,又赶紧通知刚下朝的官员重新回来商议天花防治一事。
即日起,全城戒严,要求城内百姓居家隔离,非事关民生情况,不得外出,出门者,必定要戴面巾防护。
萧彧亲自制定了一系列防护措施,要求官府将要求颁发下去,并且传达给所有城内百姓。街道也要撒石灰等消毒。
孟思归说那位从北边来的病人搭乘的船上有几十人,他在客栈住了一夜,又在医馆待了两日,密切接触与次密切接触过的人至少已经有上百人了,船上那些同行的人恐怕早已有了感染者,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第122章 牛痘
官府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病人住过的客栈和医馆都密切监控起来, 就地隔离,不再允许人随意进出。
与病人搭乘一条船的乘客以及与这些人的密切接触者也全都找出来,统一隔离观察。
城外的人也尽量杜绝进城, 蔬菜水果鱼肉由官府统一采购, 再按等份分好, 挨家挨户送货上门,不能挑选,一份不够买两份, 两份不够多买几份。
危机时刻,要求大家都能理解, 官差态度也尽量要好一点,食民俸禄,该为民办事了。
防疫一事由萧彧亲自调控安排,孙非配合他的指令组织防疫活动。
官府集会活动都停止,包括上早朝、练兵,当前唯一要务便是控制疫情。
官兵二十四小时于街巷中巡逻, 百姓一旦出现有发热、畏寒、乏力、皮肤斑疹丘疹等症状者, 都要第一时间跟官兵报备,进行隔离治疗。
外来商船根据发船地点统一安排, 来自北边的, 要进行隔离观察, 其他地区的, 则要暂住船上等待疫情结束。
短短两天时间内, 番禺城就完全进入了防疫状态,店铺关门, 街上再无人随意走动。
番禺城外的村庄也发布了通告, 这几日有进城的, 都要进行居家隔离,一旦有发病症状,要汇报里正。由里正通知官府,官府安排治疗观察。
由于疫情发现得及时,萧彧又足够重视,防疫措施非常严格,天花疫情并没有蔓延开来,只有客栈、医馆以及与零号病人同船的客商中出现了感染病例。
但这也足够令人头疼,因为天花无有效药物,死亡率非常高,重症天花几乎是每三个人就会死一个。
自从发现天花疫情,萧彧的心就揪着,因为思归就在隔离的医馆,还跟零号病人有密切接触,他是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
这是呼吸道传染病,就目前这种简陋的防护办法,他被感染上只会是时间问题。
思归是他从小看到大的,至今还不到十六岁,孟洪就这么一个儿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他怎么跟他交代。
就在无比焦虑之际,萧彧猛然一拍脑袋,牛痘是天花的克星,人要是患了牛痘,就能对天花实现永久性的免疫,要是能找到牛痘,给思归以及医馆的人种上,那就可以免疫天花了。
萧彧急忙叫来裴凛之,跟他说明了情况:“你从军中派人去寻找患了牛痘的牛,然后将病牛带回来。”
裴凛之对牛痘治天花一事闻所未闻,说:“牛痘真的能治疗天花?”
萧彧说:“不能治,但是能防。在我们那里,天花是唯一被完全消灭掉的病毒,就是通过接种疫苗来防治的。等找到牛痘,就给医馆和客栈那些未患病的人都种上牛痘。我们也都种上,这样就不用再担心被天花传染上了。而且只要种上牛痘,终身都不用再担心患天花。”
裴凛之闻言赶紧说:“好,我马上出去找牛。”
“要患了牛痘的牛。”萧彧说。
“知道。”裴凛之当即便出了门,去军中挑选一队精兵,骑上马出城去寻找患牛痘的牛。
萧彧有点担心找不到合适的病牛,不过这是农耕社会,牛是主要劳力,应该非常多,找几头病牛应该不难,只希望不要拖得太久,久则生变。
102/154 首页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