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在年代文里逆袭(穿越重生)——洛水伽楠

时间:2021-07-17 07:26:21  作者:洛水伽楠
  顾立春不但自己报名上夜校,还带着孙厚玉、赵高、小康一起去上。朱书记对于他们这种好学的精神进行了高度赞扬。
  农牧科这边是喜讯频传,继顾立春升职,赵高成为科员以后,陈洁也进了党委办公室。
  前段时间,陈洁受了顾立春的指点,有事没事总在朱书记面前刷脸,多干事多打杂,没事就拍几句含蓄高级的马屁。
  朱书记对她也越来越满意。这姑娘文笔好,口才也不错,觉悟高,关键是还懂得分寸,文静乖巧。最后点头让他进了党委办公室当他的助理。
  至于王有成,他名义上虽然还是党委办公室的人,可身体却属于四十一队。生产队的活累,身为觉悟最高最积极的四十一队更累。春播麦收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麦收之后还有夏种,还要间苗、追肥、锄草,王有成真的做到了顾立春文章所说的“两眼一睁,干到熄灯”。回到家是两眼一闭,倒头就睡,第二天继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王有成觉得自己要疯了。他努力了这么久,就是为了干农活吗?
  王有成的心中充满怨恨,他恨顾立春,连带着也恨抢了他工作的陈洁。每次一看到陈洁,就一副要阴测测的模样。陈洁心里发慌,私下里就跟顾立春商量这事。
  顾立春怕王有成使手段对付陈洁,他便有意无意地提醒他陈洁家很有背景,劝他不要轻易得罪,否则有他好果子吃。王有成家的亲戚多,稍一打听,发现顾立春说的好像确有其事,从此以后,他对陈洁果然有所顾忌。陈洁见王有成终于不再盯着自己,心里才放松下来。
  又过了几天,总场场办打来电话说,《东云日报》的记者明天要来采访,请各分场做好接待准备。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知世小天使的火箭炮。
 
 
第76章 新的斗争形势
  总场场办那边自然是热情接待,  带领这位记者参观一场二场,中间又路过三场四场,最后才到达五场。
  五场的职工和家属早早聚集在场办前面的小广场上,  热烈欢迎记者同志。
  顾立春看到从吉普车上下来一个中等个子、戴着黑框眼境的年轻人,  莫名觉得有些眼熟。
  朱书记叫过顾立春,  热情地跟记者介绍道:“王记者,  这位就是我们五场农牧科的副科长顾立春同志。”
  王记者惊讶地望着顾立春,  说道:“顾立春同志,我听着你的名字很耳熟,  看着也有些面熟,咱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顾立春这时才猛然想起这位王记者是谁,他原本是他们县里的记者,  曾经跟公社的于书记还是什么书记,到过他们村。
  顾立春激动而热情地上前,  紧紧地握住王记者的手:“原来是王记者。我是顾家村的顾立春,  你曾跟我们公社书记一起到过我们村。当时,  我大奶奶无理取闹,  非要扣下我们一家的口粮,  你仗义执言,替我们家伸张正义,  得亏了你的报道,  我们兄妹几个才没有饿死。我母亲和乡亲们至今仍时不时地提起你。我喜欢上写作也是受你的启发。”
  他说得这么详细,  王记者自然想起来了。他的心里不由得一阵震撼,当年的那个面色苍白的少年竟然变成农牧科的副科长了?还在报上发表了那么多篇文章。最关键的是,对方是受了自己的启发。他真的没想到自己竟会在无意中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想到这里,王记者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
  他的内心十分震撼,面上却平静地说道:“原来是你,  我还以为你们是同名同姓呢。这才不到一年,你都是副科长了。还为国家挽回巨大的损失,了不起。”
  顾立春一脸谦虚道:“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农场领导用人不拘一格,愿意给我们年轻人机会。”
  王记者哈哈一笑,周围的人见顾立春竟和记者是熟人,两人谈笑风生,又是惊讶又是佩服。同时对顾立春提的事也十分感兴趣,可惜这种场合不好插嘴询问。
  朱书记一听两人竟是熟人,这下就更放心了,他一脸轻松地笑道:“哈哈,这真是缘分呐。小顾,你好好招待王记者。”
  邓场也是做足了表面功夫,吩咐了顾立春几句。
  王记者对于顾立春的升职之路充满好好奇,对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也特别想深入了解。这一次,他打算做一个深度采访。
  顾立春先领着王记者去了猪场,在他的建议下,王记者给洗得干干净净的猪们拍了几张特写,给猪场的工人们拍了几张照片。接着他们又到苜蓿地,第三茬苜蓿刚收割完,现在地里又长出一层新的绿绒,风吹起来,绿绒随风起伏荡漾,像波涛一样涌向天边,让人心旷神怡。
  顾立春向王记者娓娓道来他们种植苜蓿的曲折和艰难,以及最后的收获时刻。
  王记者一边拿着笔刷刷地记录着,一边心里感慨,要是多来几个这样的采访对象就好了。明明一件枯燥的事情被顾立春说得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稍稍整理一下就可以直接发稿。
  介绍完苜蓿的事,接着便是麦收的事。这里头就更有故事可讲了。从他们不顾众人的嘲笑和反对,坚持提前麦收,到天气突变大家全力抢收,邓场那果敢英明的高大形象跃然于王记者的脑海。朱书记的聪明缜密,一心为民的形象也跟着出来。当然,其中最鲜明最生动的形象还是顾立春。
  顾立春一边讲述还一边拿出照片给王记者看。
  他指着赵高他妈那健壮的身材说道:“你看看,这就是劳动人民的形象,也是我国广大劳动妇女的代表。”
  他又指着白大姐道:“这就是我们农场的铁娘子,不爱红装爱农装。”
  顾立春还顺便宣传了一下陈洁:“这位是来自京城革命干部家庭的女知青。她初来时彷徨茫然不适应,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下,在朱书记的思想教导下,她逐渐蜕变成一个坚强能干的农场女战士,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麦收时也跟大家一样披星戴月的劳动。她说,她总算没有辱没了自己的出身,她配得上军人的女儿这个称呼。”
  王记者受到启发,眼睛不由得一亮,刷刷记下几笔,还问顾立春这些照片他可不可以用。
  顾立春笑着说道:“本来这些是私人照片,但谁让咱俩这么熟呢,你随便挑。”
  介绍完几位女同志,顾立春还顺便提了一句王有成,“这位同志是党委办公室的,是农场干部的楷模,是青年干部的带头人,别的干部蹲点劳动二百天,他劳动365天,还说自己能再干50年。这样的人真是让我肃然起敬。”王记者也跟着肃然起敬。
  两人一直在不停地聊天,其实主要是顾立春在说,连说了两个多小时,眼看着天色将暗,顾立春顺便留王记者在猪场吃饭,王记者本来要回镇上招待所的,一想干脆不回了,说他要体验生活,与职工同吃同住,顾立春让人收拾出一间客房给王记者住。
  晚饭是大家伙一起吃的,菜色不算太丰盛,没超出招待规格,但十分有特色,都是五场这边出产的东西。
  沼泽地那边养的鱼、虾,做成了酸菜鱼和油焖虾;用那边养的鸭,做了道爆炒鸭肉,煮了几个咸鸭蛋,一切四瓣凑成一道菜。只有好菜不行,怕人说拉拢腐蚀革命记者,顾立春还特意加了几道忆苦思甜菜,一道是辣椒炒嫩红薯梗,一道是蒜泥拌野苋菜,还有辣椒炒田螺。王记者对此安排十分满意。
  吃饭的时候,王记者也没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继续见缝插针地采访顾立春。
  “听说你拒绝了总场办公室的工作?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顾立春一脸认真地回答道:“我们年轻人就是要奋斗在第一线,为将来的革命工作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王记者赞许地说道:“你真是有觉悟的好同志。”
  “你走上写作之路真的是受我的影响?”
  “是的,你看我以前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自从见识过王记者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全家伸张正义时,我觉得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文字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可以用文字发出内心的呐喊,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王记者深表赞同,他接着又问:“那你的文笔是怎么练成的?”
  “多读多想多写。”顾立春用的就是万金油答案。
  王记者一想好像也没问题,自己就是这么练的。
  采访完顾立春,王记者也顺便采访一下别人。
  采访别人时还好,虽然大家很羞涩很窘迫放不开,但回答问题都是字斟句酌,都还在可控制范围之内。可轮到吴胖时,话风突变。
  王记者:“吴同志,请问你的革命理想是什么?”
  吴胖夹了一块鱼,边吃边回答:“顿顿有肉吃。”
  王记者:“……”这好像不太符合无产阶级价值观。
  顾立春只好在旁边补充解释:“他的理想是让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有饭吃。”
  王记者“哦”了一声,这还差不多。
  ……
  王记者是在第二天下午离开五场的,据说是满载而归。
  三天后,王记者关于红河农场的文章刊登在《东云日报》上,还是在头版,占的版面很大,图文并茂。
  顾立春飞快地浏览一遍,文章充满了溢美之词,写得很用心很有诚意。
  邓场看了,直摇头:“这个王记者写得还不如你,陈词滥调,中规中矩。”顾立春的文字时不时地让人浑身一震,或是会心一笑,反正随便一看就能记个大概。这位记者的文字看了就看了,在心里留不下深刻印象。
  至于朱书记的评价,那就是一个字“好”。
  对于上报纸这事,顾立春还没有别人激动,看过就放到一边去了。不过,出于职业精神,他还是回王记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并寄了些农场特产。
  同时,顾立春也收到了姑姑一家的来信,没错,一家四口都给他写信了。
  姑姑的信足足有三页纸,除了一些家里的事就是各种夸赞。姑父杨爱国的信更长,四页。信里不但各种夸,还各种激励他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等等。信里还说,王有才听到自己的堂弟如此不堪一击,不禁恼羞成怒,但又无计可施,因为王有成是劳模,调动工作提都不好提。顾立春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的舒爽和得意。
  不过,杨爱国还是嘱咐他要万事小心。同时,做为年轻人一定要仔细甄别带着糖衣的炮、弹,千万不要被人腐蚀。其他的,等暑假回去见面详谈。
  表哥的信很简单,只有半页纸;杨珠珠的信有两页纸,内容很丰富,有汉字还有拼音还有画,反正连猜带蒙也知道大致内容。总体意思就是我暑假要回去了,回去我要好好玩,要下河摸鱼,爬树,还想去摘野果等等。
  除了信还有一大包书,农业、林业、渔业方面的都有,还有几本红色文学经典小说。顾立春房中的书架又丰满不少。
  这几天除了看专业书,顾立春就是跟着吴胖他们在林子里四处转悠。
  五场的场地是真大,虽然好耕地少,但林子多,水域宽广,农林牧副渔,除了第一个“农”,其他四个都可以大力发展。
  吴胖在前头带路,顾立春一边查看地形,一边画地图,记心得。
  他们一直走到密林深处,这时,从林子里传来了说话声。
  “这个地方适合种苹果,真是可惜了。要是我当年的实验不中断,现在苹果树和李树矮化试验应该成功了。这片山林要是能种上矮化的苹果树和李子树,产量肯定会很高,质量也好。”
  矮化的苹果树和李子树,做为曾经的农场主,顾立春对这些也是略有涉猎。他的农场里果树就是矮化了的,这种果树植株矮小,适应强,产量还高,还方便采摘。矮化的果树,顾立春在这里很少见到,所以,这两个人是这方面的专家?
  顾立春示意吴胖噤声,他静静地站在一旁,等两人出现。过了一会儿,两人的说话声越来越清晰,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这时听到一个女声:“老头子,现在我们是能苟活着就好,别想你的那些实验了。你看我不也什么都不想吗?”
  顾立春觉得这个女声有些耳熟,他正思索着,那两人已经转过弯,正好跟他和吴胖迎面对上。
  顾立春一看,这一男一女都是五十多岁,女的顾立春还认识,是四场牛场的关英华教授,男的听刚才的谈话内容应该是她丈夫。
  顾立春笑着招呼:“关教授,你们也出来散步?”
  关教授冷不防地看到前面有两个人,本来还有些紧张,仔细一看是吴胖和顾立春,心下放松不少,便笑着回应:“小顾,小吴是你们呀。”
  说着,她指指身边面容清癯,衣衫破旧的老头:“这是老林,我爱人。”
  顾立春也笑着招呼:“林教授好。”
  林教授惨淡一笑:“不是教授了,你叫我老林就好。原来你就是小顾。”
  四人寒暄几句,顾立春提议结伴而行。路上,他忍不住说道:“林教授关教授,我刚才无意中听到你们谈到果树矮化的事……”
  他察觉到两人的神色略有些紧张,便用轻松的语气说道:“你们不用紧张,关教授你是知道我的,我虽是贫下中农出身,可是我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对了,我最近升了副科长,林业和渔业这两块都归我管,我想看看能不能把这些树林子给利用起来,一直荒着,浪费的都是国家的资源。”
  两人悄悄对视一眼,关教授抢先说道:“小顾,我自然是知道你的为人的,只是我们都是来下放劳动的,场里不准我们做实验……”
  林教授抢过关教授的话,迫不及待地说道:“小顾同志,我跟你说,这云阳市非常适合种苹果,我在林子里看到了几棵野生的苹果树,长得非常好,若是你能帮我划一片实验的地方,我保证不出两年,不,一年就能成功,当年我的实验差一点就成功了。我当初已经弄出矮化李子树的矮化砧木。”
  林教授怕顾立春听不懂专业术语,干脆直接上结论:“这种矮化的果树植株小,占地少,产量高,还好打理。苹果树平均亩产能达到两千斤左右,要是管理得当,亩产四千五千斤都有可能。”顾立春记得自己农场里的苹果树亩产大概是六七千斤,最高能达到八千斤。不过考虑到年代,林教授说的应该算是高产了。
  顾立春不禁有些心动,五场这一大片林子,利用率非常低,云阳县又适合种苹果,要是能种上林教授说的矮化苹果树,那将一笔巨大的收入。要是做得规模化,就能将经济效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三者合为一体,避免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