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是这个农作物,让木白确认他的叔叔们一个拐弯,拐去了美洲大陆。
美洲大陆,即便是木白这个被封锁了大部分科技树的人都知道那对于华夏来说是个多重要的地方,那简直就是华夏大地乃至于世界的一块巨大补丁,如果没有发现美洲大陆,如今世界上的人口起码要少掉三分之一。
木白在现代餐桌上接触过的食材中,有三分之一便是出自于美洲。
无论是在粮食、和牲畜饲料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番薯和玉米,还是在油料产业中地位优越的葵花籽和花生,亦或者是调味品中的王者番茄和辣椒都是现代人生活中绝对离不开的存在。
优质的粮食作物对于一个王朝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红薯又称救命薯,其饱腹感强,耐贫瘠、干旱、粗放作业都能种活,只要有一点点肥料就能长得很好,也不挑种植区域,稻田旁、山地间,甚至是房屋的前后没事都能种上几棵。
除了粮食作用外,番薯本身还有很不错的糖分,在带来更好口感治愈也是极佳的酿酒材料,其茎秆和叶又是优质的绿饲,这样的一种从上到下都能被消化利用的农作物可以有效占据大明如今粮食产业上的空白,给粮食安全打上补丁,如此即便是有些什么大灾小灾的,民众的自救能力又能上一个大台阶。
至于饲料之王的玉米、调味料之神的辣椒、油料之冠的葵花籽、大豆,这些哪个不让穿越者流口水哟!!
比起这些,报道上的当地产金这个都不算什么了。
金子是不可再生的,这些农作物才是无穷无尽可再生的软黄金。
想到这里,木白就有些坐不住了,他将奏折一合,兴致勃勃得向老爹宣告了自己下午要翘班的计划,“四叔和五叔去了那么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儿子去探望一下他们。”
话音未落,朱标犀利的眼神立刻递了过来,对上儿子兴致勃勃的眼神,他似笑非笑道:“太子难道是忘记了,依大明律,归国者需隔离,外人不可探视?”
木白……木白还真忘了。
不过没关系,四叔五叔随时可以见,那些新奇玩意却不能,木白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拥有后世眼光的人必须先帮忙过一下筛子,免得像历史上一样发生那种番茄、辣椒被当做有毒的观赏品没人敢吃的乌龙情况发生,那多可惜啊!
万一还有什么宝贝也这样蒙尘可就不好了。
见儿子摩拳擦掌,朱标露出了几分无奈,他搁下笔表示你既然要去就顺便照应一下被两个弟弟一起带回来的番邦使者,等对方的隔离期满了之后教导一下对方语言和礼仪,好歹是完全陌生的大陆,对方的物产又如此丰富,看在黄金的面子上也要搞好关系,到时候这种载入史册的事情一定不能出现瑕疵。
就算史官能用春秋笔法也不行,这是颜面问题。
再一次被老爹剥削了的木小白蔫蔫走出武英殿殿门,转个身他就精神抖擞了起来,哎嘿,教导外邦使者他们的文字和礼仪算是长期任务吧?太好了,他正好想要光明正大得翘班呢!
木白立刻美滋滋得出了宫去围观叔叔们的收获了,不得不说那片异大陆的人当真是友善大方极了,胜利号卸下的货物堆成了一座小山,光动物就有不下四十多头,木白抵达时候正好船夫在卸一只装在笼子里的老虎,那金色皮毛但体型比起木白家养的虎子小上许多的老虎正对力士们不停咆哮。
唔,等等,这个究竟是老虎还是豹子?脸看着像是老虎,但花纹又像是豹子,好奇怪的动物,啊,视线对上了。
就在木白的注视下,那只凶巴巴的猫科动物似乎呆了呆,它张张嘴,似乎想要再发出一声嚎叫,但片刻后又停住了,迟疑片刻后它坐了下来,两爪端正放在面前,金灿灿的眼睛透着身为顶级猎食者凶狠又暴烈的光,毛茸茸的尾巴顿了又顿,矜持又骄傲得摇晃了一下、两下,很快就像是适应了这个节奏一般,欢快得晃荡了起来。
唔?
木白正纳闷于这只猫对他的友好态度,就听背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它好好看!阿兄,这也是皇叔带回来的吗?我们能养吗?”
木白缓缓回头,就见他已经长成半大青年的弟弟两眼发光,完全黏在了这只大猫身上。
木白正纳闷于这只猫对他的友好态度,就听背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它好好看!阿兄,这也是皇叔带回来的吗?我们能养吗?”
木白缓缓回头,就见他已经长成半大青年的弟弟两眼发光,完全黏在了这只大猫身上,啊,这熟悉的目光……
他没有迟疑,很快点了点头:“是皇叔带回来的,不过能不能养你得问问皇叔,还有,这应当不是个好伺候的。”
虽然这么说,木白已经揣起了袖子想好该怎么说服他家皇叔分一只猫给他了,不,别误会,他才不是因为弟弟久违的星星眼心软呢,主要是随着弟弟年纪变大小金库也飞速饱满,现在不需要兄长接济的木文已经可以自己负担家里大小动物的开销了,这也就意味着他不用再在木白这儿打零工了。
从小养到大的优质劳动力,没了也怪不习惯的,而且当他在工作,弟弟却呆在王府里玩耍,这合理吗?
不管别人觉得合理不合理,木白反正是觉得不合理的,他视线飞快扫了几下,根据对兄弟的了解一个个扫过装载了各种动物的箱子,很快,他就对弟弟需要打多久的零工又要安排什么样的工作心中有数了。
作者有话要说:沿途颠簸非常不爽的大猫:吼——
突然感觉到危险气息的大猫:嗷?
在危险气息中靠着小动物的第六感嗅到了饭票气息的大猫:喵~
嗯……但是木小白是犬派,终究是错付了呀猫猫。
小文:不,没有错付,崽崽,你还有我!!
第174章
大明国都应天府是一块人杰地灵之地。
而被刘伯温点为王城的王城更是四面环山易守难攻,风水大吉。
其玄武位有长江流转而过,朱雀位有广阔平原可供其栖息,东邻山脉,正是青龙盘踞之地,西为清凉山丘陵,适宜虎卧,东南西北四圣兽相镇相守,勾勒出了完美的风水大境。
这样的好风水自然滋养出了万千生灵。
就在王城东北向,有一座已经有了千余年历史的修养胜地,名曰汤山。
华夏境内天然浅根性温泉并不多,其中温泉水含有疗养之效的更少,而位于王城附近的更是只有两处。
一处是西安的的华清池,另一处就是这汤山温泉了。
既然毗邻皇都,那么汤山温泉自然也被划定为了皇家修养之所,但洪武帝担心自己的后代会像是元朝的纨绔贵族一样走起奢靡之风,所以以身作则,在享受一道极为克制,他只是划定了部分区域作为皇室专用,剩余的便开放给了大众。
于是在皇室的默许和民众的需求之下,汤山温泉如今已经成为了应天府人冬日里的首要去处。
这里除了是人的乐园外,也是动物的。
应天府是丘陵地带,多山多林的环境让这儿成了猕猴们的栖息地,而对于猕猴来说,冬天泡温泉也是它们很重要的放松以及娱乐手段。在长久和人类接触和上演着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它们和当地人取得了无言的默契,人类将一些较为偏僻又狭小的温泉池子让给了它们,而猕猴则要保证自己不会打扰到人类。
不过这些天,汤山上的猴子很恼怒,因为它们的地盘中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这群家伙长得奇形怪状的,头大,颈短,小圆耳朵大鼻子小短腿,看上去圆润粗苯,行动速度也不快,甚至有些笨拙,就算是猕猴中最见多识广的首领也没见过这群家伙。
它们是被人类带来放养在这儿的,似乎很怕冷,应天府还没开始下雪呢,它们就纷纷泡到了温泉里取暖。
而最让猴子家族想不通的是这群家伙的心宽程度,明明是陌生地方,明明还有人类走来走去,它们居然可以在池子里泡着泡着就睡过去了,这是怎样的不怕死精神啊!
随着气候转凉,猴子们渴望温泉的心愈甚,看这群霸占了水池的家伙就愈加不顺眼起来,双方立刻爆发了当方面的多次冲突。
但猴子们很快发现自己的威胁毫无用武之地,这家伙的皮相当厚实的,猴子们的抓挠无法轻易破防,至于啃咬……呃,它们大部分时候都泡在水里,要啃到它们还真不太容易,一时之间这群霸占了温泉汤池多年的猴子竟是难得感到了无处下手的棘手感。
打又打不说,赶又赶不走,还能怎么办?看在对方性格还不错的份上,只能将就了。
猴子们将这一个个杵在温泉池子上怪异动物当做水上的岛屿,或坐或趴,别说,这样一同操作就能边泡温泉边睡觉,这日子也挺美的,而且,而且……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这奇怪的动物,会感觉到内心安宁下来呢~
在外臭名昭著的猕猴们不由想到,并且不由自主的,他们习惯性得做出了给“靠垫”们抓虱子的动作,对于猴子们来说,这事极其友好的表现,当然,大家都泡在温泉里虱子是肯定没有的,但撸撸毛效果也一样。
被当做靠垫的外来生物倒也不介意待遇降级,世上所有的非冷血动物都无法拒绝灵长类灵巧的五指,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动物的第一次碰撞场面一时十分和谐。
不过这种和谐倒是在木白的意料之外。
事实上,将这些漂洋过海抵达大明的动物养在汤山也是无奈之举。
这些动物的故乡温暖湿润,可能好几辈子都没见过雪是个什么东西,应天府虽地处雪线以南,总体气候算得上温暖,但一年之中也会有一段时间的冰封期。
虽然在安置它们的时候特地配置了烧炭取暖设备,但这些远道而来的小动物们对这种人工制造的干热环境并不能适应,眼看着来之不易的储备粮即将扑街,迫于无奈之下,木白不得不将其安置在了汤山地区。
这里有地热保暖,又远离本土牲畜,可以预防家畜之间的寄生虫和病菌互相传染的问题,是最适合不过的隔离饲养地,呃,除了有可能污染温泉水外。
但当地的民众则表示不用担心,他们知道哪里是最适合散养这些动物的,而且那儿的水和主要水脉也不互通,自然不用担心水污染问题。
于是,这出“坐山观虎斗”的戏码就此上演。
事实证明,温泉这东西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的治疗效果都效果拔群,这群来自异乡的动物在大明安然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件好事,一般来说动物能够在新的地方成功过冬度夏,那么就说明当地的生态环境事宜其生存,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大明可以收获一项全新的优质蛋白质来源。
木白对此寄予厚望,还认认真真得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给取了个本土名字——水豚。
相较于杂食性动物、需要投喂高蛋白食品才长肉的本土黑猪,这种纯素食类的水豚实力上演吃的是草,长得是肉,饲料投喂比极其优越,除了饲养难度有点大之外,且面对大明的土著动物基本没有自保能力外,目前看起来本土化没什么大问题。
“当然,这最后还得看市场的接受程度。”木白在公文上如此写道。
因为动物数量太少,木白至今也没有尝过这些动物的味道,但是听在当地留宿了不少时间的朱棣所言,味道还算不错。
木白对自己皇叔的舌头很信任,而且他对大明厨师们的手艺更信任,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木小白更能切身体会到华夏大地的美食脉络了。
他是从那个钟鸣鼎食的时代走出来的,别看这四个字看上去无限优雅无限让人畅想,但是在现在的木小白看来,春秋时代也就比茹毛饮血好上一丢丢。
鼎是烹饪食物的器具,铜器导热性不强,受制于烹饪材料,当时的肉类唯一的烹饪方式就是蒸煮,但因为柴炭也是昂贵且重要的生活物资,为了存下个能够过冬的燃料,更多的时候民众都是将其磨成肉泥直接食用。
那可是个没有大部分去腥味调味料和佐料的时代啊!就连生姜都是昂贵到能彰显身份的存在,可想而知木白对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的知足。
这一点,如今那些随船队抵达大明的那些异邦土著也有同感。
现在他们的日常就是带着兑换好的明宝钞走在应天府的各大街道做散财童子。
这些人在本地的部落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刚到大明时候一下船就先遇到隔离肯定是不开心的,但一方面是两位亲王也跟着一起隔离,另一方面是因为隔离期间的伙食着实太好,差点在隔离期内将八块腹肌吃成一块的异乡人一出来就发下大宏愿,啥也甭说了,这朋友他们肯定是交定了,就剩下怎么交朋友的问题了。
这玩意可得花时间慢慢商讨,所以不论如何在离开之前他们一定要先将大明的所有菜系都吃一遍,如今他们的进程……也就刚吃完一条街吧,连应天府所属的江浙菜都没吃完呢。
江南人讲究不时不食,就算是本帮菜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烹饪方式,如果真打算吃完再走的话,估计短时间内他们是离不开了。
而大明的各大商铺,也从看到这些肤色黝黑,面上有各种刺青,头上还插着鸟羽光着上半身坦然露出精壮肌肉和腹肌的男人们特别不适应,转换为能非常热情得冲着对方挥帕子叫好,热烈欢迎对方来自家饭庄吃饭、推销产品,甚至还学了几句对方的番邦语言了。
啊,顺带说一句,就和水豚无法适应大明南方的冬天一样,这些外邦人士也没能靠着一身紧实的肌肉扛过秋冬的严寒。
现在他们一个个都卸下了身上带来的各种皮衣,穿上了大明本土的大棉袄。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应天府的紫外线照射没有他们家乡那么严重,这些人留在大明的这些日子里肉眼可见得白了不少,
除了部分男士还倔强得每天都要在洗脸后画上面部彩绘、编个掺入各色羽毛以彰显身份的辫子外,他们已经完美融入了大明的气氛之中。
不,也不能这么说。
因为这群人实在太有钱了,他们虽然在最初被大明的审美带着走了几步,但后来就靠着钞能力搞起了私人订制。
他们喜欢鲜艳的颜色,而且有代表自己信仰的各种民族图腾,当他们在万籁俱寂的秋冬季穿上饱和度极高的色泽出现在大明的街头时,顿时带了一波的时尚。
因为朱元璋建国时的口号是日月重开大宋天,明初的各项审美都向着宋朝靠近,加上此前洪武帝对于民间的服饰、色泽乃至于材质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一直到如今,大明的主要服装颜色都颇为素雅。
但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审美。
当经济和文化开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便会本能得追求更明艳的色泽和更独特的自我。而且审美这个东西在如今的大明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
161/169 首页 上一页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