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栗子 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6章 设局诬陷
吏科给事中上奏弹劾翰林院学士杜若, 此事前世未曾发生,谢如琢皱着眉头看奏本, 听言官奏道:“朝臣奏本都需由内阁票拟后再递去司礼监批红,杜若因职位之便,可随意入宫,竟越过内阁票拟,私自将自己的奏本递去司礼监。此等藐视章程之人,如何能做吏部考功司的郎中, 日后升调任免文官,岂不都要略去章程,听凭他的心意?请陛下明察此事。”
谢如琢当然不信杜若会私自将自己的奏本越过内阁送去司礼监,可弹劾奏本上写得有理有据,还列出了人证物证,他看了眼一言不发的孙秉德, 不得不承认孙秉德有时还真是下手狠辣, 这个学生曾经他捧得有多高, 现在摔得就有多狠。
只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就不惜葬送自己得意门生的仕途,不让这个人成为自己的威胁。
够狠也够毒。
“陈章, 你与杜若是同门, 你既为此事人证,就说说吧,你当日是如何知道杜若把自己的奏本送去司礼监的。”谢如琢沉声道。
“回陛下, 四月十一夜里臣在老师家中夜谈, 没有归家,次日一早,发现昨夜老师落下了内阁重新票拟好的奏本, 便带着出门,正好遇见杜若,知他入宫方便,就托他顺路送去内阁,交予内臣。”陈章出列禀道,“杜若说他正好也有一份奏本要送去内阁,还与臣说了奏本中所言之事,是提议在乐州重开国子监的。臣明明白白记得那份奏本还未票拟,当时未多想,前几日问了老师才知内阁从未见过这份奏本,内阁派人去司礼监查问,得知当日杜若入宫后将那份奏本同臣交与他的奏本一道给了内臣。听闻杜若时常入宫,与宫中内臣多有接触,与司礼监的人也有些来往,而旧时杜若曾同臣和老师谈论过重开国子监之事,此事放在现在做弊大于利,老师也不甚赞同。没想到臣的师兄竟这般胆大,利用职位之便,越过内阁票拟,径直将奏本递去司礼监得以批红,实在是……不可置信。”
谢如琢暗自冷笑,心道:朕倒是对你不可置信,竟同意与孙秉德这般诬陷自己的同门师兄,听说平日你和杜若还交情不浅呢。
“陛下若是不信,还可唤那日递送奏本去司礼监的内臣前来问话,想必一问便知陈章所言是否为真。”吏科给事中又道,“另,杜若那日的奏本内阁也已从司礼监取回,陛下每日都要考校太子殿下功课,想必对杜若的字迹十分熟悉,一看便知是否为本人所写。”
此事从头到尾就是个环环相扣的圈套,孙秉德、陈章与杜若相识多年,恐怕也对他的字迹无比熟悉,彼此都能模仿出一模一样的来,内阁那个负责往司礼监递送奏本的内臣,定然也已是他们的人,想来司礼监里都已安排好了所谓的人证,再加上同门师弟亲口指认,就是要杜若百口莫辩,要皇帝查也查不出破绽,钉死了杜若的罪名。
重开国子监之事杜若确实曾经提起过,但他清清楚楚说的是,此事不宜现在就做,国库的钱跟不上,朝廷如今也没有那个精力去安顿一大批学生住在新都,并非如陈章所言急着要上奏并着手操办此事,似乎是想拉拢后生,给自己铺路。
谢如琢知道此事已没有查的必要,是杜若不小心着了套,他看向孙秉德,问道:“元翁,杜若是你的得意门生,你看此事该如何决断?”
“杜若虽是臣的学生,但此事人证物证俱在,臣也亲自细查过,找不到任何为杜若开脱的理由,如今亦是心寒无比,没有想到杜若竟会因臣对重开国子监之事不甚赞同,而胆大妄为地做出这等事来。”孙秉德淡然道,“此事非同小可,请陛下秉公论处。”
谢如琢替杜若叹了口气,此事最心寒的该是杜若才对,被自己老师和师弟一手拉入设好的圈套,要将自己置于死地。
而孙秉德此举,暗藏之意其实也是再一次向他这个皇帝发难,只要是孙秉德想扫清的障碍,没有什么是下不了手的,皇帝可以拉拢人,但不能拉拢与他孙秉德对立的人,否则不惜亲手一一剪除。
现在能救杜若的也只有谢如琢自己,因而他收回目光,说道:“此事朕会亲自派人再查,升调杜若为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之事暂缓。”顿了顿,他又道,“昔年朕落魄之时,杜若曾对朕施以援手,与朕有名义上的师生之谊,平日他教导太子也尽心尽力,朕悉数看在眼里,念及杜若昔日恩情,以及教导太子的功劳,朕不会处以重罪,诸卿可有异议?”
皇帝不顾帝王颜面地搬出了昔年冷宫之事,直言要念旧情,看来是摆明了要保杜若,孙秉德对内阁其余几人摇摇头,没有让他们再说此事。
他们若咬死要置杜若于死地,反而过于明显,此事不管怎么说,杜若是暂时入不了六部了,皇帝为了堵言官之口,息事宁人,很可能还会暂时将杜若调离京城,待风波平了再想办法把人塞回来。
既然这事已达到了目的,其他的,就以后再说,他与这个学生,都还有的是时间慢慢争锋。
凡官员被言官上奏弹劾后,无论何种理由,在朝中做出决断前,都需得回家闭门思过,写奏本呈上自辩,因而散朝后,谢如琢立刻让人赶去师善阁留下杜若。
杜若候在偏殿,见谢如琢还穿着上朝时的冕服,风风火火就走了进来,他跪下行礼后,谢如琢难得地在这张常年温和含笑的脸上看到了压抑的愤怒,一字一句重重说道:“那天早上臣确实在出门时遇到了陈章,答应捎带内阁票拟完的奏本,臣没有多想,也没拆开看那些奏本究竟都写了什么,一并交给了负责递送奏本的内臣。陈章所言没有一个字是真的,臣根本就没有写过那份奏本,更不可能越过内阁直接与司礼监勾连。臣没有想到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个圈套,如今他们人证物证俱全,臣知道自己百口莫辩,但没有做过的事臣绝不承认,臣愿受刑部的拷讯,以证清白,请陛下明鉴。”
“朕自然信任先生,也从未怀疑过先生。”谢如琢上前扶起杜若,“事发突然,朕也没想到元翁和你那师弟竟是当真要一口咬死你,朕只能暂缓你入六部之事。”
杜若入朝至今,行事光明磊落,可谓人人有目共睹,一朝被人这般诬陷,竟还是自己老师和同门师弟一手设的局,他自己也不知现在该是什么心情,似乎连寒心二字也太过简单,心中甚至有种荒唐的可笑感,万万想不到有朝一日会与老师和师弟走到这一步。
“臣明白。”杜若颔首,“陛下不用为难,是要降职还是外调,臣都愿领受。”
谢如琢却摆摆手道:“眼下光景,虽说我们看似处于劣势,注定要输一局,但实则不然,这说不定能成为我们的契机,一举反击。”
杜若讶异抬眼,凝眉道:“臣斗胆猜测陛下是想让臣入六部后前去清查卫所军,而老师在此时骤然发难则是不愿臣前去,他心中有更合适的人选,比如陈章。在此事上,老师有想要的利益,不想听凭陛下的心意清查。”
“先生所言极是,孙秉德打的正是这个主意。若由朕挑了人前去清查,以后整个卫所军便是朕的掌中之物,京城又有三大营,朕手上军方的势力过强,对文官的威胁太大。”谢如琢邀杜若坐,“因而如果可以,孙秉德甚至是想和裴元恺谈判的,清查一批人,到时候内阁又会往卫所军插一批人,再与裴元恺说好这批人会与他行方便,互利互惠,往后卫所军中的势力两人都能占到好处。朕信他并非真不知卫所军之弊,清查时也会拔除一些蛀虫,但终究还是会着眼利益二字,不会全然放手,与朕的期望大有不同。”
杜若自然明白自己这位老师的打算,见谢如琢也对此理解得透彻,点点头道:“陛下对老师知之甚深。老师对此次清查是志在必得,才会不惜做局将臣排除在外。”
“既然我们看破了他的筹谋,怎可轻易就遂了他的意?”谢如琢笑意清淡,“没有人规定清查卫所的钦差必须是六部之人,朕偏要让你去又如何?”
所谓钦差,朝廷委任了官员前去办差便可称之,是不是六部出身并无干系,只是清查卫所之事太过重要,朝廷默认了要派出有分量的官员前去主持,故而才纷纷从六部中挑人。
谢如琢此时却说想另辟蹊径,无疑是又要和文官们对峙,杜若担忧道:“由六部官员主持清查确实更为合理,陛下派臣这么一个翰林官前去显得草率了些,恐怕百官不会同意。”
“六部官员地位高,表明朝廷重视,但你也官居正五品,和陈章是一样的,又是太子老师,分量不比六部官员差。”谢如琢眼中掠过一丝冷意,“内阁不想下狠手查,可朕偏要查个明白。”
他看向杜若,语气郑重:“只是这样做注定是要得罪人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钦差捞不到任何好处,朕不勉强先生,不知先生是否愿意?”
杜若起身行了一礼,回道:“陛下所想就是臣心中所想,要查就要查个明白,臣本就不想要什么好处,只要陛下信任,臣愿前往。”
“好,有先生这句话就够了。”谢如琢笑道,“先生这几日尽管在家休息,此事朕会摆平。”
作者有话要说: 小谢:谈恋爱虽好,可不要忘了事业哦~
想了想还是解释一下吧,关于朝堂权谋部分,其实我是纯菜鸡,经不起深究,很多地方和真实历史肯定有出入,比如司礼监没有批红的奏本究竟算留中不发,还是说有些可以再议的会还给内阁,又究竟可不可以重新票拟再递过去,而奏本越过内阁票拟直接给司礼监算不算重罪,这些我都没有去查相关资料仔细研究考据过,因而就有很多自己编的成分,大家当做小说情节需要看了就好,不要被我误导成历史真实情况就好~嗷呜~感谢在2021-04-21 16:18:15~2021-04-22 16:09:5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栗子 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7章 城外相送
隔一日上朝后重议杜若之事, 谢如琢干脆地提出要杜若以钦差身份出京清查卫所军,戴罪立功, 同时,为避免卫所军中势力繁杂,糊弄朝廷,派锦衣卫同往彻查。
孙秉德果然不愿,沉声道:“杜若在朝中未有实职,此番又犯下大错, 如何能担此重任?”
“什么时候太子的老师也是虚职了?”谢如琢笑得亲善,那眼神却如刀锋般与孙秉德的目光较着劲,“言官弹劾之事与杜若的自述不符之处甚多,若真要查出真相也不是不可以,让大理寺把杜若抓了,或者干脆朕让锦衣卫把人抓到诏狱里去, 要是杜若抵死不认, 朕是不是该把陈章也抓去拷问一番?元翁, 此事到此为止是给所有人面子,查个水落石出就没意思了。”
谢如琢这话已说得十分不客气,是打定主意要与内阁在此事上誓不妥协, 孙秉德也就没再故作姿态, 目光冷然,道:“那臣想问一句,陛下打算让杜若如何清查卫所军?”
“自然是该怎么查就怎么查, 吃空饷, 中饱私囊,糊弄朝廷,这些事全都要揪出来查个明白。”谢如琢淡回道, “留情面是一回事,但情面留得太多,查了又有什么用?”
皇帝暗讽了他们内阁的小心思,孙秉德脸色阴沉道:“卫所军势力根深蒂固,杜若一个未入六部的翰林官,陛下确信他能镇得住那些人?”
“元翁自己一手教出的学生,如今倒还不信任了?”谢如琢好笑道,“而且朕不是说了,会派锦衣卫同往,有锦衣卫坐镇,要查什么会容易许多。”
看孙秉德一副今天要与自己斗到底的架势,谢如琢从桌上拿起一份奏本,道:“这是数月前宛阳总兵宋青阁请求朝廷彻查绥坊卫所的奏本,想必当时内阁也看过了,朕一直留中不发,如今也算是旧事重提,该允了宋总兵所奏之事。”
孙秉德眼神更暗了几分,清查卫所朝中议了这么多天,已成了京城内部皇帝与文官的又一次较量,顶多再加一个搅在其中的裴家,皇帝却在此时突然提到宋青阁,表面上看是卖宋青阁面子,事实上却有拉宋青阁下水的意思。
可是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拉宋青阁下水似乎对皇帝没什么好处,反而对他们文官来说可能会是个可用之机。
事出反常必有妖,孙秉德没有继续再提宋青阁这个名字,依然抓着杜若的事不放,道:“陛下既然有彻查之心,更该慎重对待,派六部官员前往最是妥当,请陛下三思。”
谢如琢抛出了宋青阁,本就是一步只有他自己知道的棋,孙秉德警觉地没有理会,他也没再继续说下去,见状退了一步,道:“不如这样,初次清查也要看看效果,朕先让杜若去微山卫试着查一次,若杜若处理得当,便是有能力撑起此事,朕便让他再去其他地方清查,若处理失当,朕再与元翁商议换人前往,可好?”
微山虽说靠近宛阳,却是实实在在是裴元恺的地盘,初次试水之地谢如琢就选了这么块难啃的骨头,确实是有破釜沉舟之意,一旦下手便逃不开得罪人,而谢如琢已退了一步,算是给足了面子。
内阁其余几人已态度松动,试探地看向孙秉德,等着他的决定。
“臣希望陛下明白,先拿裴元恺的地盘开刀风险极大,别惹了他狗急跳墙。”孙秉德目光微垂,眸中似有一丝叹息转瞬即逝,“陛下既然要杜若去做得罪人的事,那就要有本事保得住他。”
谢如琢不动声色地暗暗笑了,孙秉德终究未失那点文人心性,别人做了让步他往往也会君子风度地退让,而今日之事又因他并非铁石心肠,对着皇帝尚且能当个君子,何况面对自己教导了十年的学生,谢如琢不信他没有心软过。
孙秉德都松口了,此事就算是定下了,按照惯例,每逢大事,朝廷若要派钦差去地方上,通常是一文一武,严格来说,锦衣卫只能算作从旁协助,故而谢如琢提议从五军都督府里挑个人随杜若同去。
五军都督府都是虚职,要能与杜若职位相当,又得是皇帝自己信得过的,大家用脚想想都能知道该是谁了。
果不其然,午后谢如琢便下旨以翰林院学士杜若、五军都督府经历沈辞为朝廷钦差,与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宋青来同往微山清查军户名册与卫所账簿。
三人都是谢如琢全然信任的人,杜若又明白此行做事的分寸,能主持大局,谢如琢也没什么好格外嘱咐的,两日后三人便收拾行囊启程离京。
出了乐州,到得城外送别的十里亭,沈辞和宋青来看了眼杜若,识趣地策马退到一个听不到亭子里说话声的礼貌距离,静等在一边。
39/144 首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