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里坐着的是孙秉德与陈章,显然已等了有一会儿了,杜若沉默少顷,翻身下马,慢步走上前去。
出事之后,杜若再没见过孙秉德,今日是第一次,这些天他反复想着两人见了面该说什么,是失望地质问,还是冷淡地恩断义绝。
可当他真的站在老师面前了,一时却又想不出究竟该说什么话,几次欲言又止后都只余长久的静默,最后还是先见了个礼。
“芳洲,你该是恨我了吧?”孙秉德穿着素色的大氅,鬓边似又新添了银霜,身上也更显清瘦,静立亭中,望着无人的官道,“你恨我是应当的,我确实一手炮制了此局诬陷于你,你若要问这个,我无话可说。”
杜若闭了闭眼,喉间有股难受的涩意,这些天思量过的情绪又皆忘了,眸间是深重的怅然,低声道:“学生没有恨老师。十年教导,是老师教给了学生所有应知的学问,教会学生如何在朝堂上立足,如何做一位贤臣,学生之今日,是得老师教诲而有。先帝在时,老师曾庇护学生数年,远离朝廷纷争,坪都陷落时,也是老师派人护学生周全,让学生得以跟随北上,有一展抱负之时。这些事在学生心里远远比诬陷之事更值得铭记,从出事时到今日,学生都未尝有一丝一毫的恨意,甚至学生现在站在这里,仍然是敬重老师的。”
见孙秉德闭目不言,像是与他一样,有许多话想说却不合适再说,杜若又轻声笑道:“而且学生猜想,若当日陛下真的降罪,想必老师最后还是会为学生求情,对吗?”
十年师生,很多时候他们其实更像是已成了一对父子,孙秉德是严师,会严厉地告诉他什么事不能做,不该做,在他做错事时斥责他,却也是慈父,会在冬日里温声嘱咐他要在屋里添个炉子,在雨天他忘带伞时一边数落他不记事,一边让小厮取了伞好生送他回家。
而他会像学生那样虚心地请教老师读书的疑问,会忐忑被老师批评文章写得不好,有时看到老师到了子时还在点灯忙政事,会轻声劝老师早点歇息,听到老师咳嗽,会像子女担忧父母那样提着一颗心,也担忧老师的身体是否又不好了。
人生没有多少个十年,而他们却实实在在地相伴了十年,又怎能轻易就舍弃了这份情谊?
今日天阴风大,孙秉德氅衣的大袖被吹得飘荡而起,猎猎作响,杜若似从他的眉目间也看到了无穷尽的伤感,只是习惯地被深深埋没在了终年沉静的眼瞳中,那一刹那,杜若眼眶湿热,有些不忍再看。
无论他多么珍视这段形同父子的师生之谊,他们仍是走到了陌路的今日,从今往后,再难闲敲棋子谈书卷,再难……如常相与。
“今日从乐州走出去,你要做什么就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事了。”孙秉德说得很慢,像是悠然厚重的长叹,“往后不要再说你是孙怀守的学生。你需记住——
你是太子的老师,是陛下的重臣,与孙怀守,再无关系。”
话音落得很重,是一位师者对学生最无情的决绝,又似是一位长者对晚辈最深刻的忠告,杜若耳中嗡鸣了一下,终于忍不住落下了清泪,屈膝跪在了孙秉德面前:“老师……”
孙秉德疲倦地摇摇头,道:“走吧。以后除了朝堂之上,不必再见,你能走多远,是看你的造化,我能走多远,也是我自己的宿命。这声老师……以后也不必再叫了,我门下已没有杜芳洲这个学生。”
杜若双手握拳轻颤,向着孙秉德叩了一个头:“学生谢过老师多年教导,老师……保重身体。”他站起身,后退了一步,又执一礼,“元翁请回吧,下官告退。”
“师兄!”陈章追出了亭子,急急拽住杜若,“我……”
杜若冷着脸掰开了他的手,道:“元翁是我师长,与我有恩,可这么多年,我并不欠你什么。你答应诬陷我时,就不要再想还能叫我师兄。你好自为之吧,我们同门之谊到此为止。”
这是陈章第一次从杜若眼中看到这般冷冰冰的目光,第一次知道,原来杜若也是一个会生气的人,那双温和的眉眼覆上寒霜时,竟有教人心头一凛的锋利之感。
像他的老师。
陈章退了一步,说不出话来,突然间意识到,杜若的温润是因他的气韵教养,但他绝不是一个肯轻易被人揉捏摆弄的书生,他是要和他的老师一样,成为身处风云之中的文臣。
杜若没有再看他一眼,上马先一步在官道上驰远,沈辞与宋青来对着陈章客套地点点头打过招呼,带着身后十几个锦衣卫追上杜若一同离去。
马蹄腾起一阵稀疏的烟尘,一行人背影消失,孙秉德收回视线,与陈章一道坐上马车回城去。
作者有话要说: 孙秉德,字怀守。
师生组be啦(好像不该这么高兴……)
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结合时事,来推荐一下自己很喜欢的可以拓展历史知识的书吧:
1、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在我心里yyds,从初中看到现在,正史也可以很有趣,是对我这种看不进去学术型著作的菜鸡的照顾。
2、吴晗的《明朝简史》,这本之前也提过,学术性比明朝那些事儿强,没有那么有趣,但吴晗先生写得很考究,史料详实,又很有自己的思考,看完会获益良多。
3、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本科被推荐过,研究生依旧被推荐,只要能看进去,还是会有很多感悟,作者的历史观值得让人思考,里面对于古代社会下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某种探讨也让我印象很深。
4、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作者的切入点很好,以讲一个小人物的故事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历史观,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里面还有很多地方志和蒲松龄聊斋为基础的史料作为依托,虽然我个人觉得蒲松龄的故事更有意思23333,作者的笔触比较独特,我其实看得有点累,但当拓展视野还是不错的资料。
5、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这本在我心里也是yyds的了,研究生专业需要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都能有新的感悟,不禁感叹是大师手笔。上学期读书报告批判看待了一下瞿先生的研究方法,他将古代社会用一种类型化的方式进行研究,法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方法也很值得肯定,但视野会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不过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是超越时代的,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大家阅读。内容半文半白,读起来会有点累,瞿先生在当年艰苦的环境下仍然查阅了大量史实材料,这种学术精神真的很让我敬佩,里面对古代社会各方面体现的阶级性也可以当做科普来看,是拓宽历史知识的必备图书。
6、《东京梦华录》,北宋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实景展开,文字版清明上河图,看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7、《金瓶梅》,作者的文笔是真的没话说,以潘金莲和西门庆为故事切入,展现的是明朝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里面对于明朝的风物人情,服饰物件都写得很详细,是通过文学作品了解明朝的一个契机。(真的不是一本单纯的xiao huang shu)
8、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学术性较强,要有一定的耐心,看了会学到很多知识,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书。
9、《六韬》与《鬼谷子》,看有白话翻译的版本对照看,不难看懂,六韬关于古代排兵布阵基础知识,鬼谷子是关于谋略的分析,看完还是涨知识的,不禁感叹古代人的智慧真的很绝。
10、《三言二拍》,故事都非常有意思,语言偏白话,没有阅读障碍,不仅可以看探案话本,还能通过其中看当时社会下的司法状态,看民众的生活现状,两个作者生活的时代算是明朝末年吧,还是可以透过文字感受到时代的特点。
一起好好读书吧1551,我爱学术(卑微)感谢在2021-04-22 18:00:00~2021-04-23 18:00:0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开水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8章 清查卫所(1)
沈辞他们白日里行路少歇息, 但杜若毕竟是文官,虽然他从不会表现出疲累之感, 但昼夜不歇地赶路也显然是吃不消的,因而他们入夜后便会去就近的驿馆休整。
有一行锦衣卫在,他们无论去哪个驿馆都能得到殷勤对待,生怕他们有一点不满意的,收拾好了房间还为他们准备了宵夜。
大虞同品级的文官地位也比武官要高,因而他们这一行人还是以杜若为首, 见杜若下楼来,纷纷起身让座,请杜若坐了上首的位置。
“后日晌午应该就能到了。”宋青来道,“午后就去查吗?”
杜若不及他们身体好,赶路累了就胃口不佳,也不吃宵夜, 就要了杯热水暖胃, 闻言一点头, 道:“午后就去,这种事不能拖,就要下手快, 不能让他们觉得我们怕。”
“裴元恺是不是有个儿子在微山卫?”宋青来下意识看了眼沈辞, “六儿子?”
发觉一圈人都有点尴尬地盯着自己瞧,沈辞笑了一声,颔首道:“嗯, 裴云丰, 我认识。”
“不只是认识吧?”宋青来看沈辞并不太在意他们提裴家人,便开玩笑道,“我看你这表情是在说有过节。”
“几年前的过节了。”沈辞无所谓道, “小时候隔三差五打架,我十四岁那年,把他一颗牙打没了。不过自那以后,我再没见过他,都快忘了这个人了。”
宋青来倒吸一口凉气,道:“这可不是小过节,到时候你们俩不会一见面就打起来了吧?”
杜若立马嘱咐:“沈经历,到时要注意些分寸。”
沈辞:“……”
“以前不懂事的时候什么都不管,现在我没这么不懂分寸。”
宋青来和锦衣卫的那帮兄弟,平时什么乱七八糟的话题都聊,但看看一身清雅端方的谦谦君子坐在自己身边,他们那些话哪好意思说出口,又一个个肚子里没什么墨水,一时压根不知道起个什么话题才妥当。
搜肠刮肚一番也找不出点诗词典故的宋青来放弃了,冲沈辞使了个眼色,无声道:你来。
沈辞瞪他一眼:我也没读过什么书好不好?
书到用时方恨少,大抵就是指此时的他们了。
杜若约摸也意识到了气氛的凝固,好笑道:“你们在京城也不见得这么拘谨,和我一起出门就这么不自在?”
“咳,那不是。”宋青来讪讪一笑,“我是怕杜学士和我们粗人在一起不自在。”
一路来其实杜若与他们相处都十分随和,和他们想象中不太一样,丝毫不见文人的清高之气,反而还会搭两句在他们看来很是俗气的话头,但杜若的风度气质在那,他们也不好意思真的要与他“雅俗同赏”。
杜若喝了杯热水,胃里好受了一些,眼中多了丝随性的惬意,笑道:“其实我离开京城是清闲自在得很,因为……”他压低声音,显得还有几分神秘,“终于不用教太子殿下读书了。”
一群人静了片刻,而后同时开始大笑。
早就听闻太子读书使陛下头疼,现在脾气这般好的杜若都这么说了,他们彻底明白了“教太子读书”是一件多么遭罪的事,大虞第一君子都想逃。
宋青来笑得想拍桌,道:“当初陛下主动提出要接殿下北上,人一到了乐州就立为太子,我还以为是个很让人省心的呢。”
沈辞皱了皱眉,当初因为谢如琢因接此事躲在他这里哭的画面浮上心头,就说前世,谢如琢也对此事排斥得很,一时他就生出了为谢如琢抱不平的念头,明明是孙秉德那帮人步步相逼,想拿皇太孙威胁谢如琢,怎么反倒成了谢如琢主动?
他接过宋青来的话茬,语气有些讽意:“主动提出?我看陛下未必是主动的吧?”
说罢他还意有所指地往杜若那儿瞥了眼,后者会意,明白他在暗指自己的老师孙秉德,对他摇摇头,道:“虽然我与元翁今后算是师生之谊尽断了,但这件事我还是要为他说句话。当初内阁确实想借接回太孙之事给给陛下一个警告,但他们自己也没想到陛下竟自愿要接太孙北上,立为太子之事也是陛下自己说的。元翁提起此事也甚是奇怪,觉得不像是陛下会做出的决定,很久都没想通。”
沈辞不可置信地转头看着他:“你说,这事完完全全是陛下自愿的?内阁并没有逼迫他?”
杜若没想到沈辞竟对此事一无所知,而且这反应也是忒大了点,疑惑道:“是啊……沈经历觉得有什么问题?”
“没、没有……”沈辞面上强自镇定,“那……没有人知道陛下为何会主动提出接太孙北上?”
“嗯,确实如此。”杜若点点头,“说句不该说的,我一开始也有些不敢相信陛下会这样做。但后来也是真切看到陛下对太子殿下的关心,几乎日日来过问殿下的功课,做得好会夸赞,带殿下出去玩,做得不好也甚少有疾言厉色的时候,会耐心教殿下道理,是当真把殿下当作自己的小辈,也是一位储君对待。听闻当年旻怀太子待几位弟弟很是宽厚,想来陛下是敬重自己的皇长兄,对旻怀太子的子嗣也愿视同亲子。”
旻怀太子是谢明庭的父亲谢如璋的谥号,杜若只见过这一世的谢如琢,难窥全貌,沈辞却是知道得清楚,谢如琢对这皇长兄没什么感情,前世一开始对谢明庭都谈不上亲近,是到了后来……
思及此处,沈辞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前世后来谢如琢愿意培养谢明庭做储君,是因了他自己不愿娶妻生子,为避免朝臣们再日日催他立后催他绵延后嗣,干脆利落地立谢明庭为太子。
虽然前世的谢如琢从未明说过他的心意,但沈辞知道,谢如琢那样做是承认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谢如琢心里有他,想与他厮守,才不愿去娶妻生子。
可这一世的谢如琢却在一开始就主动提出立谢明庭为太子,是不是意味着谢如琢对他的心意仍旧和前世一样,未曾改变,谢如琢仍然愿意为了他当一个不娶妻不生子的皇帝。
这一世的谢如琢从一开始就想与他长相厮守。
一旦想到这个结果,他的心口就像被尖利的刀子割得钝痛,谢如琢也许一直这样深爱着他,而他却曾胆怯地不敢再进一步,害怕这一世已物是人非。
他可能真的未曾真正读懂过谢如琢的心。
40/144 首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