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黎明瑾想差了,姜芷芸赶紧解释:“不是志文,是我和你爹想到的,只是教养嬷嬷太难找了,我们从去年就开始找,一直到今年都没找到,多亏了志文帮忙,你以为教养嬷嬷是菜摊子上的大白菜,每家都有一个呀。”
姜芷芸把自从开始找教养嬷嬷后的事简单说给黎明瑾听,他这才知道,原来教养嬷嬷这般难得,曲家那边都不会时时刻刻有。
顿时,黎明瑾有些后悔自己刚才对邱嬷嬷说的话,要是真把邱嬷嬷给惹到了一气之下走人,那他岂不是对不住爹娘的苦心,也浪费了白大哥的好意。
吐了吐舌头,黎明瑾从姜芷芸这边离开,赶忙跑去客房找邱嬷嬷。
走到半路,他停了下来,转身跑去灶房倒了一壶温水,拿着两个杯子才去到客房。
邱嬷嬷这时已经把客房收拾出来了,将她带过来的少量行李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客房中,看到黎明瑾过来,冲他点头打招唿:“瑾哥儿。”
黎明瑾乖巧一笑:“邱嬷嬷,我来给你送水。”
“你有喜欢喝什么茶叶吗?我家有普洱,还有自家炒的普通茶,我都给你取些过来吧。”黎明瑾睁大眼睛看着邱嬷嬷,想看看她喜欢哪种。
普洱是白志文去年送到黎家的,味道很好,可惜姜芷芸和黎明瑾不爱喝茶,黎成石也对茶叶没什么爱好,黎明康还小家里都不让他喝茶。
于是,这茶叶就平时家里来客人时才会泡,到现在还剩小半块。
邱嬷嬷喝过了各地不同的茶水,她对名贵的茶叶兴趣不大,见黎明瑾极力推荐自己喝的样子,略一思索就说尝尝自家炒的茶叶。
刚才邱嬷嬷还觉得黎明瑾对自己鼻子不是眼睛,怎么转头他就跑来哄自己,是不是姜芷芸给他说了什么?这孩子哄人的样子挺有意思的。
作者闲话:感谢੭ ᐕ)੭*⁾⁾对我的支持)
第344章 喝茶
黎明瑾闻言乐呵呵地答应,他跑去取了一小罐子自家今年新炒制的茶叶送到邱嬷嬷的房间:“邱嬷嬷,灶房有热水,我再去打一壶开水过来。”
黎明瑾是这样觉得的,既然邱嬷嬷没有拒绝自己送茶叶过来,那他刚才说的话,邱嬷嬷应该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若是是换成他自己,有人对他说了这样的话,他如果生气了,是不会再轻易理那个人的。
如果还愿意再理会对方,那就说明他没有生气,或者说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两人的关系还是跟一开始一样。
在看过的话本里面,黎明瑾看过不少教养嬷嬷,那些教养嬷嬷一个个都是板着个脸,让那些话本里的千金小姐远离穷书生。
有的千金小姐会同穷书生私奔,有的千金小姐没有再同穷秀才联系,最后郁郁而终……
反正不管在哪个话本里面,教养嬷嬷都是拆散有情人的存在,不是“好人”。
好在黎明瑾看话本就是觉得有意思,并不会过于相信话本上的人和事,因为他知道那些都是假的。
一个人的性格既不会那么单一,也不会那么多人的性格特别相似。
不过他知道是一回事,当他听到自己也要有教养嬷嬷时,他下意识的会比较抗拒。
现在他要慢慢转变自己的想法,让自己试着去接受邱嬷嬷的存在,努力说服自己跟着邱嬷嬷学规矩。
邱嬷嬷到黎家的前三天,她除了在见到黎家的几个人和黎明瑾主动同她说话时开口,其他时候她都安静地在黎明瑾一旁,时不时看几眼黎明瑾。
就在黎明瑾慢慢熟悉适应自己身边有这么一个人的时候,邱嬷嬷让黎明瑾给她泡一壶茶。
泡的茶叶是黎明瑾先前给的今年新炒的那一小罐,当时黎明瑾就给她泡过一壶,后来两天没有见到她再喝茶,黎明瑾以为邱嬷嬷不喜欢这个茶叶的味道。
“邱嬷嬷,要不我给你泡一壶普洱茶?”黎明瑾提议。
家里的普洱茶是当初白志文送来的年礼之一,是好茶,招待客人用的,想必邱嬷嬷应该喝得习惯。
谁知邱嬷嬷摇了摇头,对黎明瑾说:“不用泡普洱,这个茶足以。”
比起精心制作的普洱茶,黎明瑾他们村里人自己制作的茶叶涩味更明显,茶汤也不是那么清亮,更加考验泡茶的人手上功夫。
当初那一壶,黎明瑾就是把热水和茶叶一起倒进茶壶泡,等到茶叶泡开就喝。
这一次,黎明瑾还是这样泡的,可他打开茶盖一看,见着里面飘着好些茶渣,想着邱嬷嬷若是喜欢这个茶,看到这些茶渣是不是就不会想喝茶了,便找了一个小勺子把飘在水面上的茶渣舀起来。
然后提着这一壶他自认为很不错的茶水给邱嬷嬷送去。
邱嬷嬷看了一眼黎明瑾送过来的茶水,让黎明瑾坐下,倒了两杯茶:“瑾哥儿,坐下一起喝吧。”
“好啊。”黎明瑾点头答应。
他现在已经把自己的嫁衣和该做的嫁妆都准备好了,每天要做的事情不多,可以喝茶。
从小到现在,喝茶在黎明瑾的眼里,同喝药的区别不算特别大,两者都是苦的。
若是非要说不同,那便是药喝完了之后嘴里会发苦甚至发酸,有一股难闻的味道,而喝茶只是喝的时候发苦的,喝完了之后嘴里会有一点淡淡的茶叶香气,并不会特别难受。
黎明瑾乖乖坐下之后,浅浅地抿了一口,然后就放下杯子不再喝第二口,他看向邱嬷嬷等着她说话。
因为根据黎明瑾的经验,留下来喝茶通常就是有事情要说,话本里都是这样子写的。
没想到,邱嬷嬷让黎明瑾坐下喝茶,就真的只是喝茶,没有多说话。
一会儿后,邱嬷嬷看着黎明瑾茶杯里的茶水几乎没有变化,说道:“瑾哥儿,这一壶茶我们要一起喝完。”
“啊?”黎明瑾满脸不解。
“这壶茶是你刚刚泡好的,仔细喝,品尝它的味道。”邱嬷嬷说完,就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黎明瑾眨了眨眼,硬着头皮又喝了一口,心想着还以为邱嬷嬷没生气,原来她都记着的,到了今天让自己喝苦苦的茶水。
喝着茶,黎明瑾全然忘了,最开始提出茶叶的人是他自己,也是他把这茶叶给了邱嬷嬷。
邱嬷嬷喝完一杯茶后,用眼神示意黎明瑾把他的那一杯也喝完。
顶着邱嬷嬷严肃的眼神,黎明瑾没办法只好端起茶杯,屏住唿吸将剩下的一口气喝光。
当他的杯子放在桌上后,邱嬷嬷提起茶壶倒了满满一杯,黎明瑾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他是真的不喜欢喝茶啊。
可是在邱嬷嬷跟前,黎明瑾不敢反抗,陪着邱嬷嬷喝了一杯又一杯,感觉自己灌了满满一肚子的水,好像走路都在叮当作响。
头一回,黎明瑾对自家茶壶这么大有了怨言,以后他一定要准备一个小点的茶壶!
这只是个开始,第二天,邱嬷嬷自己亲自动手泡了一壶茶,坐在院子里和黎明瑾一起喝完。
姜芷芸看着他们两人在院子里坐着喝茶,看着受邱嬷嬷影响,坐姿和喝茶的动作都文雅了不少的黎明瑾,心下安慰,才几天时间邱嬷嬷就让瑾哥儿改了不少。
所以,第二天晚上黎明瑾悄悄找过去,想让姜芷芸同邱嬷嬷说说能不能不让自己喝茶时,姜芷芸想都不想就一口拒绝了。
黎明瑾失望而归,他已经喝了两天茶水了,邱嬷嬷到底要教他什么?
没想到第三天,邱嬷嬷又让黎明瑾喝茶,这天喝的茶水又是她让黎明瑾泡的。
第四天,换成了邱嬷嬷泡茶。
连着喝同一种茶水喝了四天,黎明瑾突然发现,虽说是同一种茶叶泡出来的茶水,但是,他泡的和邱嬷嬷泡的味道不同。
因为不喜欢喝茶,所以在最开始那两天黎明瑾喝的时候都没有仔细品尝,就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如果不是每一杯茶邱嬷嬷都慢慢悠悠地喝,他肯定是早点喝完、早点结束。
后面两天,或许是习惯了茶水的味道,或许是对喝茶这件事没有那么抗拒了,黎明瑾就发现了差别。
他因为从小就做预知梦的缘故,不管梦里还是现实都会留意自己身边的事情,发现了不同、遇到了不明白的事赶紧找人问清楚。
茶水味道的不同,肯定是因为泡茶的人不同,他当天晚上就找上邱嬷嬷问:“邱嬷嬷,为什么我们泡出来的茶水味道不一样?”
“瑾哥儿想知道原因吗?”邱嬷嬷问道。
“想!”黎明瑾回答得特别肯定,还点了点脑袋。
邱嬷嬷面色微微缓和,放了四天的饵料,小鱼儿终于上钩了。
通过前面几天的观察,她发现了黎明瑾是一个对上心的事情比较积极,对没有兴趣的事情就敷衍的孩子。
想要让他老老实实跟着自己学规矩,那就要在一开始就让他想要主动学,这样一来,不费多大的功夫就能让他学得更好。
一个人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度,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一坐一立看出,但是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却不是简简单单通过刻板训练言行举止能够达到的。
邱嬷嬷觉得,不管是姜芷芸还是黎明瑾,甚至黎成石和黎明康,他们一家人的教养没问题,言行带着市井气息但是不粗俗,他们缺少的是底蕴。
这个其实短期内很难改变,就拿茶来说,泡茶、品茶,几乎没有普通人家会在这个事情上费心思。
黎家没有请帮佣,家里也没有下人,所有的家务琐事,大多由姜芷芸和黎明瑾做,剩下的一些黎成石和黎明康会帮忙。
可就算家里人少,也没有养鸡鸭、种地那些,但是做这些琐事已经很费时间了,很难再静下心做这些高雅、费事的活动。
因此,邱嬷嬷就决定从茶开始教黎明瑾。
黎明瑾问过后第二天一大早,邱嬷嬷同他一起到灶房,拿起茶叶让黎明瑾看着她泡。
等她泡完了之后,邱嬷嬷让黎明瑾跟着泡一次。
刚才,邱嬷嬷泡茶的时候,就算是在黎家这个稍显简陋的灶房里动作依旧行云流水,叫人看着赏心悦目。
换成了黎明瑾,他努力回忆着邱嬷嬷泡茶的手法,手忙脚乱地泡了一壶出来。
因为今天泡了两壶茶,所以今天一整天黎明瑾喝的几乎都是茶,他发现自己泡的和邱嬷嬷泡出来的味道依旧不一样。
接下来几天,邱嬷嬷不指出黎明瑾不对的地方,就每天早晨她泡一壶茶,跟着让黎明瑾泡一壶。
一天喝茶的量从一壶变成了两壶,还好这时候天气不冷,茶水就算凉了也还能勉强入口。
黎明瑾每每喝着就想,自己努力泡出来的茶,再怎么样都要喝完!
如此再五天之后,黎明瑾终于泡出来了和邱嬷嬷一个味道的茶水。
最普通不过的农家自炒茶叶,喝完之后唇舌之间竟然只余清香,没有涩味,味道不比外面卖的茶叶差,黎明瑾有了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作者闲话:感谢੭ ᐕ)੭*⁾⁾对我的支持)
第345章 闹事
有了自己想学东西的热情,黎明瑾不用人催着,受着邱嬷嬷的“冷脸”,黏着邱嬷嬷学泡茶。
邱嬷嬷不藏私,黎明瑾想学,她就教,可是她不会用语言教黎明瑾具体应该怎么做,而是先给了黎明瑾一本关于茶的书,然后每天让黎明瑾跟在自己身后泡茶。
除了泡茶,邱嬷嬷还不动声色地教了黎明瑾别的。
邱嬷嬷自己就是最好的模板,潜移默化中黎明瑾一边模仿邱嬷嬷,一边自己琢磨,这样出来的改变比生硬地一味教更有效果。
天天跟着邱嬷嬷的黎明瑾没发现,姜芷芸等人在一段时日后发现了黎明瑾不同,对邱嬷嬷越发信服。
这个家受到邱嬷嬷影响的不止黎明瑾,黎明康和姜芷芸两个同邱嬷嬷接触较多的人也有变化。
邱嬷嬷在黎家待了二十来天后,府城的乡试终于放榜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白志文夺得头筹,成为本届原汉省乡试解元,黎明德排在第三。
从白志文和黎明德两人入学府城书院小半年后,他们两人次次月试都在甲等,书院只会排等级,不会排名次,大家对他们两人中举不意外,但是解元落在白志文身上,第三是黎明德就让很多人觉得意外了。
在此之前,解元公的热门人选是万荣潼和另外一位和万荣潼一样出身本省世家大族的冯公子。
他们两人从小就名声在外,在书院读书的时间虽然不比白志文、黎明德多多少,但他们身边围绕的学子多,家族对他们也有助力。
这一回乡试,万荣潼排第二,另一位冯公子只排第四。
但是这个结果对平时教授一众学子的教谕们而言并不觉得意外,因为他们几人的文章水平差不多。
解经都是书院学子中的顶尖水平,策论各有偏好,乡试的结果想来是受他们的策论影响。
这一次的题目对白志文他们这样的寒门学子来说更好发挥,主考的翰林官也是一位寒门出身的学子,他在解经水平差不多的试卷中,便会更看重策论。
白志文写策论喜欢从小处着手,再一步步扩大,见微知着。
黎明德的策论大气中庸,脚踏实地,每一句都言之有物。
他们两人的排名这么高在众多教谕的预料之中,并不像普通学子那般哗然。
不仅是教谕们,其实这些长期月试都在甲等上游的学子之间互相也都了解对方的水平。
比如说万荣潼不止一次在自己的小弟面前说白志文的文章写得不比自己差,然而那些不了解的人都认为万荣潼是在自谦,并不相信。
在乡试结果出来后,不乏有些心胸狭窄的人认为乡试结果不公平,认为白志文和黎明德两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不可能排名这么高。
这样的人还不少,他们先是聚在一起说点酸话,后来被有心之人带着、鼓动着,集结了一群人之后仗着自己有秀才功名不会受罚,便跑到府衙外面吵闹,说什么解元有猫腻。
乡试的结果有猫腻,换句话说就是考官不公正或者有人作弊,一旦闹大了,会让主考的翰林官员、负责乡试的学政知府等人、一省的最大官员总督都讨不找好,也会影响本次通过了乡试的学子们。
解元都有问题了,其他人会不会多少也有问题?
莫名其妙被牵连,通过本届乡试的新晋举人中,对白志文他们不熟悉的人心中便对白志文有了偏见。
不仅是白志文,乡试前三也属于叫得出名号的,万荣潼和黎明德名声跟着受了影响。
213/262 首页 上一页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