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兄长出身寒门?
是什么给了他这种错觉?
吕布将赤兔交给马厩的侍从,回来后看到他们站在门口不动,以为是在等他一起进去,于是和门口的护院说了几句,让他们先进去通知主公,自己亲自带人进府。
孙坚跟在曹操后面道谢,把想不明白的地方压在心底,准备待会儿找机会再问。
他刚才说错什么了吗,曹孟德的反应怎么怪怪的?
客室之中,原焕和荀彧荀攸已经等在那里。
清隽温雅的青年端坐于席上,虽然面有病容,但是腰背挺拔身姿端正,微笑时脸上恍如带着春光,眸光灿灿,如琼枝玉树般清贵湛然。
曹操和孙坚带着亲信随吕布进来,看到上座那姿容昳丽的不似凡间人的青年后都愣了一下,被吕布问安的声音惊醒,然后才忙不迭上前见礼。
“诸位多礼了。”原焕没有亲自下去,待几人分别落座,才又开口道,“在下沉疴在身不便起身,多有失礼,还请诸位见谅。”
曹操等人连忙摆手,“大人严重,此次兖州之难得以解除,多亏大人慷慨救济,操与文台兄前来中山,乃是亲自向大人道谢,岂敢令大人劳累。”
“中原战乱不断,大人治下安稳祥和,吾等许久未曾见过如此安逸的地方,今日一见,恍若隔世。”孙坚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拿刚才见到的场景来强行找话题。
仅仅一个田庄就能有如此气象,如果能拥有一个州,甚至两三个州,不知要有多少百姓能受益于此。
大人,干掉袁绍自己上位,您真的不考虑一下吗?
“乌程侯谬赞。”原焕笑着回道,似是刚才的话正好戳到他的痒处,眉眼间都透着温柔。
孙坚挠挠头讪讪一笑,看到这人的态度之后心里大概有了点底,不管怎么说,没把他赶出去就是好事儿。
原焕将目光转到曹操身上,回想到原主记忆中那个和袁绍一起胡闹的青葱少年,眸中笑意更深,“许久不见,孟德变了许多。”
曹操老脸一红,腰杆板的更直了,“兄长安好,操一直不曾前来,心中实在羞愧。”
孙坚:???
兄长???
哪儿来的兄长???
乌程侯瞪大了眼睛,手上的茶杯没拿稳,啪的一声落在地上,水花溅的到处都是,候在室外的侍女听见声音,轻手轻脚将水渍收拾好,给桌上换了新杯子,然后低着头退出去,从头至尾没有发出声音。
原焕侧身看向孙坚,眼中带着些许疑惑,“乌程侯可是身体不适?”
“不不不,没有身体不适。”孙坚连忙摆手,差点把刚换上来的杯子也打破,“只是一直以为大人姓原,没想到大人竟然是孟德的兄长,以前没听说过,一时有些惊讶,哈、哈哈。”
文书上写着姓原,宅邸外面的牌匾姓袁,现在又好像姓曹,他怎么有点搞不明白状况了呢?
原焕他这反应弄得有些莫名其妙,“在下何时说过自己姓曹?”
曹操脸上已经烧了起来,连忙解释道,“兄长勿怪,乌程侯尚不知晓您的身份,所以听到刚才的话后多有猜测,并非有意冒犯。”
说完,赶紧拉着孙坚小声解释,他刚才喊兄长不代表上面那位真的是他的兄长,他只是借儿时和袁本初的情谊,腆着脸才有了这么个称呼,不能往旁的地方想啊。
孙坚的表情更加茫然,“袁本初?”
什么情况,这人不是出身寒门吗?
怎么一会儿不注意,也变成汝南袁氏的人了?
等等!
袁本初和袁公路的兄长?
这岂不就是那个被董卓杀害的太仆袁基?
乌程侯猛的反应过来,是啊,这人是寒门还是世族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他和袁绍袁术是亲兄弟,以后也不会和那俩家伙走太近,甚至在教训那俩家伙的时候还能打着名正言顺的大旗。
兄长教训弟弟,多名正言顺。
今儿他就把话撂这儿了,原太守这个大哥,他孙文台认定了!
原焕被这人目光灼灼盯着,实在猜不到他在想什么,只是抿唇笑笑,眸光流转将注意力转到曹操身后的两个武将身上。
曹洪曹子廉上次已经见过,在这大多都有豪情壮志铁傲骨的众多武将之中,眨眼就能哭出来的他只见过这一个。
至于剩下的这位夏侯惇夏侯元让,也是个名传后世的良将,虽说能力在曹操手下诸将中算不得拔尖,但是在曹操手下,他的恩赐尊荣无人能及,是无数臣子感叹做人臣能做到这种地步也算死而无憾的标榜。
夏侯氏是大禹的后代,血统的确不俗,家族世代将才辈出,英才济济,夏侯惇与夏侯渊皆为其中翘楚,
大禹的后人被封为杞侯,杞国,便是那个杞人忧天的杞国。
说起杞人忧天,其中还有许多后人不太了解的缘故。
杞人不是无缘无故就忧天,也是他们倒霉,杞国境内接连发生各种天灾,陨石坠落、地震、山崩,各种天灾都让他们给遇上了。
有史料记载,鲁庄公年间,天上下起流星雨,正好砸到杞国一带,大半个国家都被砸没了,大火连烧三个月,国内人心惶惶,生怕天再次塌下来。
见多了天崩地裂大火肆虐,别说杞人,他要是在场,他也害怕。
夏侯氏的起源的确尊贵,只是在春秋之后,随着杞国的覆灭也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之中,作为杞国侯的后代,后人不得不改姓夏侯,一直到夏侯婴跟随高祖起事,才再次为人所知。
夏侯婴凭借功劳获得的爵位世袭,但是爵位的世袭与否不是赐下爵位的君主说了算,没过多久,夏侯氏就再次跌入低谷。
汉武帝掌权后手段严厉,打压了不少勋贵,夏侯氏的爵位便被他找了个借口夏侯婴的曾孙头上剥夺去了,之后夏侯氏家道中落,一度穷困潦倒到吃不上饭。
到夏侯渊这一代,甚至因为饥乏,不得不做出舍弃幼子来养活亡弟孤女的选择,直到跟着曹操起兵,日子才好过了些。
原焕无声叹了口气,眸光柔和温声开口,“元让随孟德来中山,东郡岂非只剩妙才和子孝二人?”
夏侯惇左右看看,发现这人是在问自己,于是憨憨一笑回道,“大人放心,有妙才在,曹子孝翻不出什么水花。”
原焕:……
所以,曹仁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
曹操刚解决了一边的问题,扭头自己这边就又除了乱子,手忙脚乱又赶紧解释,他们出来时已经把事情都安排好了,也不会在外面停留太久,妙才和子孝都是能干的,不会让人钻了空子。
荀彧:……
荀攸:……
叔侄俩一直坐在旁边没有出声,在他们两个的预想中,这次见面应该非常严肃,曹孟德已经是东郡太守,乌程侯也是杀伐果断的性子,主公想招揽哪一个都要费上一番口舌。
万万没想到,事情从一开始就完全脱离了他们的设想。
原焕忍笑让曹操停下,努力把话题掰回来,“兖州遭逢战乱,百姓大多逃亡在外,春夏两季已经荒废,等下一次播种,再到收获,中间几个月的时间,孟德可想好要怎么度过?”
兖州无主,曹操大概率还是要被推为兖州牧,与其让他四处征战,不如趁现在心思还在百姓身上,提前开始屯田大业。
所谓屯田,最初是利用戌卒或农民或商人垦殖荒地,所以屯田也就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有史以来,最早进行屯田的是秦始皇,始皇帝派遣蒙恬率十万军卒北击匈奴,在两军对峙的地方,令士卒开荒种地,以补军粮不足。
以后的汉文帝、汉宣帝在应急的时候也都实行了屯田的措施。
在这一点上,曹魏的屯田也算是古为今用,活学活用的典范。
如果让曹操大权在握,说一不二唯我独尊久了,可能慢慢就会改变志向,他不知道曹操从一颗红心向大汉的愤青走到屠起城来毫不手软的枭雄究竟经历了多少变故,他只知道,如果让曹操专心致志干一件事情,他或许就不会走到那一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人在乱世之中才是奸雄,若能给他足够安稳的条件,让他当个治世能臣,岂不是对天下更有益处?
原焕看向曹操,语气依旧温柔,仔细听来还带着些循循善诱的意味,“中山境内百姓殷实,兖州百姓生活艰难,孟德从中山带去粮食救济百姓,接纳流民开垦田地,重新恢复兖州生机,可好?”
曹操眼睛一亮,“定当不负兄长所望。”
第27章 流离不平
*
兖州荒芜,曹操现在最缺的除了粮食就是人,如果治理的土地上没有百姓,那说什么都是空的。
黑山贼刚刚退去,他不清楚别的郡县什么情况,只来得及看了东郡的大致情况,偌大一个东郡,在黑山贼打进来之前,户数已经不足一万户。
他手下的兵马挡不住来势汹汹的贼众,又有不少百姓因此遭难,直到中山的援兵抵达,情况才有所好转,到眼下,东郡的百姓有没有五千户他都不敢确定。
说起来有些脸红,这次亲自跑来中山,除了来道谢,还有就是想再借点粮食。
黑山贼来的不是时候,春种夏收全部给耽误了,兖州百姓过的本来就紧巴巴的,又被这么耽误了两季,连下一季的种子都拿不出来,根本撑不到秋收。
百姓没有粮食,官署里同样没有存粮,他在抵御黑山贼的时候就快拿不出粮草,能撑到现在全靠中山的支援,如果没有袁家兄长,兖州已经成为黑山贼的另一个大本营了。
他现在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兄长派吕布带着粮草前往东郡,又说服乌程侯带兵支援,这些已经很是难得,之前已经送过去不少粮食,他再来要粮,岂不是显得得寸进尺?
曹操来时还在纠结要怎么开这个口,想来想去怎么都感觉自己忒不要脸,是个仗着兄长心善就蹬鼻子上脸的小人,可是兖州那些百姓他不能不管,就算豁出去脸面,他也还是要借粮。
兄长定是看出了他的难处,不想让他在别人面前丢脸,所以才主动开口,问他要不要带走粮食招募流民恢复兖州生产。
他愿意,他当然愿意,他做梦都想着安稳度过这段青黄不接的日子,然后让兖州走出战乱恢复生机。
曹操感动的热泪盈眶,要不是现在人多,他怕是已经哭了出来。
不为他自己,只为那些能熬到秋收的兖州百姓。
兄长仁义,不似袁本初假仁假义,早知如此,他在河内时就该和兄长取得联系,若在最初就有兄长相帮,兖州的伤亡或许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都是他的错,是他想着事不关己不要惹火上身,明知那是兄长还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幸好兄长心怀天下,没有因为他之前的过错而在他求助的时候难为他,换成袁本初,别说借兵借粮,不冷言冷语把他打发走都是看在小时候一起玩的面子上。
兄长大恩,孟德无以为报,回到兖州后一定每一粒米都用在百姓身上,绝对不会让兄长的苦心白费。
兄长呜呜呜呜~
原焕:……
原焕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不过对曹操的反应很是欣慰,曹老板不想着四处征战,能耐得下心思在兖州搞生产,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好不过。
就是这眼泪汪汪的模样,着实有些辣眼睛。
董卓进京之后遭受破坏最大的是洛阳及其周边,之后关东联盟讨董,各路诸侯相互征伐,兖州豫州跟着遭殃。
洛阳的富户要么被董卓找了借口杀掉谋夺家产,要么早早得到消息拖家带口迁往别处,兖州豫州的富家大族和他们没多大区别,要么被战火波及,要么早早迁到别处,留在原地的寥寥无几。
但凡曹操手里的粮草兵马能支撑他度过接下来的几个月,他都能以兖州为根据地,交好当地世家豪强,广纳贤才为己所用,走上和袁绍袁术一样的称雄称霸之路。
刘岱战死,兖州目前是群龙无首的境地,曹操在兵荒马乱中接手东郡成为东郡太守,先后击败黑山贼、南匈奴于夫罗,已经可以证明他的本事。
兖州牧如今是个烫手山芋,刘岱的军事能力有限,抵御不了外来的入侵者,曹操用实力证明了他能够保兖州一方安宁,兖州的官吏、世家大族最想要的就是强大的武力,只是兖州穷困荒芜,他们想要强主庇佑,兵强马壮的强主不一定愿意要他们。
好不容易有个能打的曹孟德,说什么也不能让人跑了。
之前关东联盟,曹操首倡义兵,在汴水之战中险些丧命,而后锲而不舍重新募兵前往河内继续追击董卓,一颗红心向大汉的形象已经印下,士人百姓都觉得这是个好人,心里也更偏向他。
最重要的是,曹操老家在陈留,他在兖州本身就有相当的影响力,以前做过顿丘县令,首倡义兵的地点是在陈留己吾,陈留太守张邈是他的故交,济北相鲍信是他的铁杆支持者,在拥有这么多优势的情况下,他当不了兖州牧才是怪事。
不过,自己争取来的兖州牧,和在旁人帮助下得来的兖州牧,当起来自然不甚相同。
原焕从书案下的暗格里拿出一份竹简,示意曹操先把竹简上的内容看完,他这些天将屯田相关的政策整理了一下,如果这人愿意,接下来恢复兖州生产会快上许多。
他记得清楚,东汉末年不光有战乱,而是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战乱、旱灾、蝗灾、水灾、瘟疫……各种灾难接连而至,导致短短百年的时间,大汉人口锐减。
东汉鼎盛时期人口足有六千万,到三国鼎立时,魏蜀吴三方加起来,户籍人口也还不到七百万。
其中固然有战乱时百姓四处逃难、躲避兵役隐姓埋名的缘故,但是即便如此,也能看出这段历史下的惨烈状况。
战争连年不断,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白骨盈野,不见人烟。
粮食能活命,各路诸侯都在抢夺地盘,要养活那些兵马,粮食补给更加重要。
史上各个朝代都有出现过屯田,其中的典型就是曹魏的屯田和明洪武年间的屯田。
建安年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附近进行屯田。
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以士兵屯田,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民屯使用官牛者,收成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府和百姓对半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所在地,对兵民的束缚都称得上严苛。
——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25/190 首页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