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关于和小怨种斗智斗勇的那些事(古代架空)——骑乌龟的刺猬

时间:2022-05-30 15:23:30  作者:骑乌龟的刺猬
  “诸位可尽兴了,若是没有可再等来年。”小皇帝笑着,举杯敬众人一杯。“有尔等良才,实乃元起之幸。”
  “皇恩浩荡。”
  烟火结束,封的封,赏的赏,赐的赐。不少柬官拉着与自个争辩的儒生一道前来御下,势要分个高低。奈何小皇帝只说:让他们回家吵去,等出来结果,十五后复朝再禀。
  多少有些扫兴。
  轰散众人,小皇帝对着太后拱手:“父后,儿子送父后回去。”
  太后思量一会点头应允,一路无言,直到回到寿康殿,小皇帝直直跪下,惊坏一众宫人皆跟着跪下。
  “请父后将元起军兵符,交予儿子。”
  “陛下,你这是做什么!快起来!”太后对着德喜使眼色,让他与德顺把宫人都带出去。“陛下!快起来。”
  小皇帝不为所动,又是重重磕头:“请父后将元起军兵符,交予儿子。”
  太后不答应,小皇帝便一直磕头重复那句话。
  “陛下!”太后怒着摇头:“陛下何苦!”
  “请父后,将兵符交予儿子。”
  “陛下还是要执意御驾亲征?宗亲争储君之位的事才过多久?!陛下这会就忘了?!”
  “儿子愿交出皇位,求父后将兵符交予儿子。”
  “你你你!你真的是疯了,真的是疯了!”太后气的胸口闷痛,衣袖一挥。小皇帝已经魔怔,不愿与他再做争执。
  “陛下愿意跪着,就在这跪着吧!”
  “嗯。”小皇帝对着太后一拜,从夜里跪到天明、午间、又是一夜,初一、初二……几日不吃不喝不动,谁劝都没用终的是倒了下去。
  他呢喃着:“郎君能在酷暑中跪上三日,看来是我不及郎君半分啊……”
  小皇帝这一病烧了好些时日,太后一直在里头守着,好在这日总算是退热了,他端着药碗一点点给小皇帝喂着,愁容不消,话哽在喉吐不出得,也吐不得。
  还是小皇帝先开了口:“父后。”
  “陛下可还好?”
  “嗯。是儿子执拗了。”
  “哀家不解,陛下何必执意同着顾君一道征战。守在王城里又有何不妥,陛下与顾君情深,哀家知道。可,陛下何苦和自个的身子过不去,哀家都信顾君能够应付,陛下何必担忧。”
  小皇帝合上眸子,他说:“儿子到卯城之时,不见顾君,只留一把剑,一面元起军旗。待儿子清空一里地内,仍旧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穿哲合境内过,寻至文渊关外十里地才寻着,人昏死不醒。”
  “父后可知,顾君在文渊城内砌上两道高墙,将文渊城一分为二,大军扎营在外,里头百姓无忧。”
  太后一惊,他明白这打法实属破釜沉舟。
  “顾君六岁被立为世孙,十岁跟着听政,他是一代骄子。卯城早早被他拿下,复辟渠匣不过他动动嘴的事。现却将故土拱手相让,甘为元起大将,我何能安坐在这王城之中,看他手染故国子民的鲜血。”
  “他明明可以带着大军驻扎卯城,复立称帝。可却调转大军回驻文渊,孤身带着先锋骑清扫叛党。”
  “父后可知,顾君死里逃生醒来,第一件事却是与我洽谈如何将渠匣旧城纳入元起境内。”
  “父后可知,他明明可不回王城留守文渊,偏的是带着重伤,也要勤王保驾。”
  “父后可知,顾君痛感异于常人,常人一分他受三分,常年以银针封穴阻痛。”说道这里小皇帝红了眼,他只当以前顾南召是太过娇气才怕疼,朴爷那日不说,他是真真想不到。
  回想起以前的庭杖,以前的鞭刑,以前的……小皇帝变得哽咽。
  “父后可知,顾君此去面临的是何?”
  太后不忍再听:“够了,陛下别再说了。陛下既是知道顾君在做何事,更不该糟践自己身子,你置他一片心血于何地。”
  “是啊,是儿子错了,儿子以后不会了。”小皇帝靠坐起,问太后要来药碗,一点点抿着喝。“是儿子错了。”
  太后递过去一块糖糕,纵使眼前这个人为帝近十载,始终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孩子。“陛下可怨我。”
  “我怨父后作甚,这皇位何人不想要,父后事事为元起考虑又有何错。”
  “陛下,可愿与我说说你和顾君之间的事。”
  “嗯。”小皇帝一点点勾起嘴角回忆道:“儿子那年前往渠匣为质,渠匣多女眷秉着男女大防,唯有东宫住着世孙岚伽,儿子便被安排去了东宫一处小院。起初儿子不过是想与其点头之交,他却是时常抽空来找儿子,得了什么东西都是要拿来与儿子一道把玩观赏。”
  “他酷暑之时去政殿前跪了三日,求国主让儿子与他一道习文练武,以皇子之礼相待。渠匣破国之前,他让贴身护卫众亲信护送儿子回元起。这些事,儿子是何父后说起过的。”
  “嗯,当日陛下是提及过。”
  “那儿子就说说其他的,他常常带着儿子溜出宫戏耍,带着儿子看遍卯城,不余一处。有一日我俩回宫不及时,被华光夫人抓个正着,他揽下所有罪责,被好一顿罚,带着一身伤痛却是第一时间过来寻问儿子可好。”
  太后听罢,不忍笑着摇头:“顾君倒是从小就不安生。”
  “不,他是最守规矩的人,尊上重下,敬守条规。儿子去渠匣前,他从未犯过一错一规。”
  “他虽是喜欢及时行乐,却是守着底线从不逾越。”
  “他入王城第一年,被多方排挤也不结党羽,对着背后议论儿子的大臣就是一拳。”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