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永乐琐记(古代架空)——苏七

时间:2023-08-20 09:12:13  作者:苏七
  谢知几道:“一则是探明帝都的城防,禁军如今由韩真统领,韩真同陛下一起长大,不会轻易背叛,到时也许会死战,我军长途奔袭,禁军以逸待劳,他们装备又远胜我军,若不提前部署,恐难取胜。”
  玄明道:“对……还有一件,是赵芳如吗?”
  谢知几道:“是。”
  玄明道:“我们要杀她吗?”
  谢知几道:“如今局势有变,杀她无益,只需继续牵制,陛下病危,改朝换代已是必然,只要王爷先一步取得她的信任,承诺保住她的兵权,赵将军应该不会阻拦王爷。”
  玄明听罢,微微颔首,说道:“是,现在北边的战事还要依仗她,若是杀了她,蒙古人进犯,本王的龙椅也坐不安稳。”
  他转转眼珠,说道:“我立刻派人去铁岭,妙玄,你想想,该如何出城,城外还有李国公守着。”
  谢知几道:“国公爷的独孙在陛下身边,此战避不开,只有出城迎战,殿下放心,臣必为殿下赢得此战。”
  玄明微微笑了笑,说道:“好。”
  七日后,九月将尽,赵芳如于深夜见到了秦王使者,她当下并未做出反应,只是留下了人,随后上报帝都。
  李宣将这天收到的消息整理过后送到福宁殿,铁岭和洛阳的都有,恰是午后,玄清盖着薄毯依在榻上,李宣微微躬身立在榻边,捧着手里的奏报不敢抬头。
  玄清看完消息,沉吟片刻后问道:“谢知几和秦王怎么说的知道吗?”
  李宣道:“洛阳府衙里换了人伺候,不知两人如何交谈。”
  玄清道:“锦衣卫现在在哪儿?”
  李宣道:“秦王在洛阳强征新兵,部分锦衣卫混入了军中,部分留在城里。”
  玄清思虑片刻,说道:“也罢,让他们每隔三日回报叛军动向。”
  李宣见他并无责备之意,心中默默松了口气,答道:“是。”又觉自己办事不力,暗暗心虚,说道:“陛下若要谢大人性命,亦可取之。”
  玄清摇摇头,说道:“此刻动他难免打草惊蛇,如今洛阳城外有五万朝廷兵马,若谢知几死了,朕的皇兄不敢出来怎么办?”
  李宣想了想,秦王是个不愿意冒险的人,若是身边没有能打仗的人,便会死守洛阳城,玄清等不起。
  他正思索时玄清下榻,慢慢走到外间的地图前,李宣跟了过去,说道:“陛下,近日京中不少官宦人家回乡省亲,闹的朱雀大街都不太平。”
  玄清问道:“他们是自己走还是送家眷走?”
  李宣道:“都有。”
  玄清挑眉道:“送家眷的也就算了,自己走的以叛党论处,若是人多,就先杀两个。”
  李宣道:“是。”他又拿出一封密报递给玄清,说道:“赵侯传信说,秦王往他们那派人了,请陛下指示。”
  玄清拿过来扫了一眼,赵芳如将秦王使者的话原封不动的上奏,玄清看罢笑道:“挺能说的,换了朕就该动心了。”
  李宣不知作何评价,只能默然不语。
  玄清道:“颁道圣旨,让芳如出兵,帮她把戏做足。”
  李宣意会,可转念一想,玄清这是让她守城的意思,一时急道:“可……陛下,若再不将联军击溃……”
  玄清摇头道:“不急,再等等。”
  “可是……”
  玄清微微笑道:“马上冬天了,草原上没办法放牧,联军翻过焉山,远征大梁,粮草跟不上,多等一日,就是多耗蒙古三部一日,等耗空他们,就可一举歼灭,说起来,朕应该多谢皇兄,竟然能把马哈木请来。”
  李宣心头一震,他自问是这宫里跟玄清最久的人,也不敢说自己明白玄清,他的这个决定到底是绝对的自信还是真的在赌,李宣也拿不准,但不管怎样,李宣更关心的是玄清的性命,他一时情急,劝道:“陛下,咱们也等不起啊。”
  玄清瞥了他一眼,又看了眼自己隐隐可见青丝的手腕,喃喃说道:“如果大梁想统一蒙古,同样要翻过焉山远征,军费开支过大,国库支撑不起,如今他们送上门,朕岂可放过?”
  李宣道:“可陛下您……”
  玄清打断他道:“若此时强行出兵,攻入焉山,大梁的军队就会被蒙古三部围剿,十几万的将士的性命为了朕一人白白葬送,到时何人为大梁戍边?
  但若是肯等,就可以抓住统一蒙古三部的机会,这种机会自大梁立国以来从未有过,往后也未必会有,若朕为一己之命轻易放弃,就算下到黄泉也无颜面见列祖列宗,只要朕平定内乱,不管谁来做这个皇帝,梁朝都能开疆拓土。”
  李宣想了又想,说道:“那……那王爷呢?陛下若是有事,王爷怎么办?新皇能善待他吗?”
  玄清脸上的笑意淡了,他缓慢的垂下眼,变的有些难过,过了一会儿,他轻声说道:“朕会照顾好皇叔的。”
  李宣鼻头一酸,哽的说不出话来,玄清没留意他的神情,只是觉得遗憾,他很快就不愿意再想这些了,向李宣道:“把韩真叫来。”
  李宣只行了一礼,匆匆出去了,过了一刻,韩真戴甲进殿,玄清道:“京中城防如何?”
  韩真道:“已部署完备,随时可以应战。”
  玄清颔首,又道:“秦王不日将出城与李国公开战,以你看,他有几分胜算?”
  韩真想了想道:“洛阳地势平坦,附近有两条水系,若是秦王出城作战,比试军阵,国公似乎更胜一筹。”
  玄清道:“谢知几此人诡诈多变,恐不会老老实实的正面迎敌。”
  韩真并没有和谢知几交过手,不过反复研究过他打得几场仗,颔首道:“确实,可依洛阳的地形,似乎无法避免正面冲突。”
  玄清盯着那两条水系,片刻后道:“传令李国公,全力应战,若能俘获秦王,自然最好,若是赢不下此战,不必将其逼回洛阳城,放他来帝都,他们整军后跟上,到时与禁军一起夹击。”
  韩真道:“是。”
  两日后圣旨传到铁岭,同来的还有一道密旨,赵芳如领了圣旨,却没有顺从,依旧守城不出,她给秦王的答复是她为大梁戍边,只效忠顾念边疆将士的朝廷。
  使者将她的答复带回洛阳,玄明琢磨了一遍,向谢知几求证道:“她的意思是?”
  谢知几道:“坐山观虎斗。”
  玄明满意的点头,说道:“玄清定是着急了,不然也不会逼她。”
  谢知几对这道圣旨有些疑虑,并不是说不合理,只是时机有些巧,就像是推着赵芳如倒向他们,不过圣旨中的理由很明确合理,就是没钱打仗了,所以敦促赵芳如尽快结束战事。
  谢知几揣摩不出更多的意思,何况赵芳如的回答很模糊,她答应的应该只是不会回援帝都,帝都战果出来之后她会如何做也不清楚,谢知几打消了疑虑,城门外还有一个更为急迫的对手等着他应付。
  李国公接到朝廷的旨意,加强了龙门,邙山的兵力,由于洛阳城南面是洛水,秦王不会选择这里出击,西北两面都是空旷平原,朝廷军队更有优势,因此李国公断定他们会从东门出来,于是将主力部署在东门,其余三处分别派三千人把守。
  朝廷军严正以待,然而接连多日异常平静,唯有暮秋的风一遍遍吹拂城墙,似乎是老天爷也知道这地方马上就要不太平,连着下了十天的雨,伊水、洛水水势大涨。
  这十日中秦王按兵不动,两日后的深夜,洛阳城东面城门大开,数万大军冲向敌军主营,李国公遇此夜袭,临危不乱,立刻整军迎战。
  与此同时,洛阳城南门也悄悄打开,五千轻骑冲了出来,守在南门的军队察觉到这支轻骑,并在队伍中发现一人的战甲马匹似乎是秦王的,他们一面迎敌,一面传消息给主营,李国公获悉后马上意识到叛军的意图并非取胜,而是先一步护送秦王离开,如此即便战败,只要能收拢残军,又可以攻向帝都。
  所幸朝廷军队兵力远胜叛军,他将大部分兵力留在主战场,亲率五千人追击秦王,秦王的轻骑已经打到洛水边,他们翻出藏在附近密林里的竹筏渡水,李国公见状命人在岸边射箭,抢夺叛军的竹筏。
  眼看秦王就要渡过洛水,朝廷的军队不得不抢着下水追击,然而正当他们大部分人进入水面时,洛水上游突然传来隆隆水声,李国公向那边看去,汹涌的水势如万马奔腾般他们袭来。
  --------------------
  …………………………
  最近搬家,更新可能不太稳定哦,尽量在这个月完结捏
  就是说,之前写的多看一眼都会尬的扣脚,因为忘记时间而不得不倒回去翻前五章的内容时我直接扣出一座迪士尼(−_−;)
 
 
第73章 何止(71)
  洛水汤汤,将水面上数千人马冲的一干二净,岸边剩下一千多人看的胆战心惊,这边的浩大声势很快惊动了主战场,一片混乱中,不知谁大叫一声李国公已死,很快这个消息此起彼伏的在战场上传开,朝廷的军队听闻主将已死,士气顿时溃散。
  叛军见状越打越勇,虽然人数稍显劣势,却有了获胜的苗头,所幸李国公带兵多年,身边的将领经验丰富,趁着势头将叛军引向北边,邙山上还有五千精兵,方便支援。
  洛水水势逐渐平息,水面上翻出许多浮尸,但仍有活着的人被打捞上岸,李国公也找到了,老爷子年事已高,上岸后指示歼灭叛军主力,活捉秦王后就被带离战场。
  秦王渡水后并未离开,而是留在岸边组织人射箭,似乎想阻击要过河的人,李国公副将得令后,分出一万兵力往南追击他,又召邙山上的援军冲杀下来。
  援军居高临下,又听说主将出事,都想报仇,势头极猛,叛军被冲的向东退走,退到原本朝廷军的大营时却发现此处已被挂上秦王的旗帜,朝廷的军队看见自己的大营被人抢了,一时都懵了,很快他们又看见营中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披着金甲,冲杀出来,此人正是秦王。
  朝廷军已是晕头转向,他们还没反应过来哪边是真的秦王时,又听到洛阳城中喊杀声震天,两万叛军冲了出来,前后夹击,将朝廷的主力杀的丢盔弃甲。
  他们得胜后毫不恋战,朝东边进发,朝廷的正规军没有了主心骨,又被剿灭了将尽万人,只得放弃追击,在附近休整。
  洛阳的军报很快送到玄清手中,玄清看罢叹了一声,向李宣道:“国公爷到底是老了。”
  李宣见他面上大多是惋惜,似乎并未生气,于是说道:“陛下不是还有应对之策吗?”
  玄清把军报扔在桌上,说道;“输成这样,李家该治罪了。”
  李宣犹疑片刻,说道:“国公爷受了重伤,尽力了。”
  玄清没接这茬,他想了一会儿,说道:“换个人去吧,让李国公回来养伤。”
  李宣转转眼珠,体会到玄清的意思,他大约是不想处置李家,但也不想继续重用他们了,玄清有一搭没一搭的敲着桌沿,片刻后又道:“彻查洛阳城中何人参与谋反。”
  李宣躬身应是,想了想,问道:“请教陛下,从严查吗?”
  玄清颔首:“嗯。”
  李宣行了一礼,正要出去传旨,玄清又道:“皇叔还在文德殿?”
  李宣道:“是,陛下有何吩咐?”
  玄清道:“苏州的事办妥了吗?”
  李宣心里一顿,说道:“已经安排妥当,在夏氏祖宅附近。”
  玄清点点头,说道:“好,朕……今夜不想留在宫里,你准备一下,朕带皇叔出去。”
  李宣提醒道:“陛下,秋夜寒冷。”
  玄清道:“无妨。”
  傍晚,宫墙外飘起烂漫的云霞,玄清换了身暗红的常服,拢着墨色的披风,立在文德殿外,他平时出门多穿冷色,暗红对他来说已有些艳了,文殊从里面出来,见他今日如此打扮,不由多看了两眼,只觉他眉目都比平日明丽。
  文殊下了台阶,走到他身边问:“怎么突然要出宫?”
  玄清握住他的手,说道:“在宫里呆闷了,出去透透气。”
  文殊蹙眉道:“陛下还有心情透气?叛军都杀出洛阳了。”
  玄清拉着他上了马车,说道:“没事的,翻不了天。”
  文殊叹了一声,心想不知他哪来的自信,马车朝宫门外驶去,文殊掀开帘子望了眼天边的晚霞,问道:“去哪儿啊?”
  “去别宫,好不好?”
  文殊稍显意外,问道:“要在外面住?陛下现在的身体还是留在宫里吧。”
  玄清道;“就一晚上,明天回来。”
  文殊侧头打量他,玄清安静又坦然的看着他,文殊道:“是不是有什么事要说?”
  玄清道:“没有。”
  文殊狐疑的看着他,觉得没那么简单,不过看他这样子是不想说,反正之后总是在一处,肯定要说的,文殊就没问了。
  马车路过朱雀大街,街面上做生意的摊贩照旧挤在街边,只是没什么生意,街面上多了些卫兵,行人匆匆忙忙,面上多是麻木仓皇之色,文殊心中也很焦急,可见玄清依旧泰然自若,也不愿和他多说这些。
  到别宫时已是夜里,宫里灯火通明,伺候的宫人却很少,不知是此处久无人住,还是有意减少的,玄清拉着文殊走过石阶,泉水潺潺流过他脚边,玄清抬头看了眼屋角的飞檐,想到当年在这里的荒唐事,似乎也没过去多久,但想起来已经恍如隔世了。
  文殊似乎也在回想,只是玄清从他脸上看不出什么情绪,玄清晃了晃他的手,带他走进去。
  这一处是别宫视野最好的殿宇,透过窗户可以遥望帝都,不论何时,帝都都有繁华璀璨的夜景,玄清同文殊坐在窗边,桌上筵席丰盛,两人却都不怎么动筷。
  文殊等着他说话,玄清屏退了所有人,自己斟了两杯酒,文殊按住他,说道:“你别喝了,我喝吧。”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