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还请移驾!”
宋知望如梦初醒,外头敲门声越来越急,他却没有回应。手边是一把寒光凛凛的宝剑,那是孙晔庭巡行边关之前,他亲手所赐,后来他下旨召回孙晔庭,孙晔庭没有回来,永远留在了魏州,只有宝剑被送回来了。
剑柄上的沟壑里还留有没洗去的血渍。
他想起了与孙晔庭第一次说话,那时候他才十岁,母亲只是个不起眼的宫婢,连太子身边的小内侍都比他声气硬。那会儿,一群勋爵子弟,簇拥着太子打马球。太子一球击出去,用力太猛,球越过围墙不知去哪里了。
明明还有许多球,太子高高地骑在马上,球杆一指,偏偏要他去捡。
球打到了树上,被密密麻麻的枝叶架住。太子指名让他捡球,旁的人都不敢搭手,他撩起袍子下摆绑在腰间,爬到了树上,枝叶密集,蝉声吵杂。
“左边一点。”有人提醒道。
他低头看去,是安靖伯孙家的小儿子孙晔庭。
孙晔庭正抬着手挡住枝叶间漏下来的日光,认真地帮他指方向。
宋知望从未和孙晔庭说过话,孙晔庭总是跟在颜家的和谢家的后头,也不说话,旁人也不爱和他说话,就像他们也不爱跟宋知望说话一样,他们明明也和大家在一块儿,但却好像不存在一般。
宋知望记得,那一日极热,他趴在树干上,伸手够到了藏在枝叶间的马球。
“陛下!”又是一把急匆匆的声音,“秦将军不敌身亡!陛下!属下护送您出宫!”
宋知望还是没有回应,他抬手将那唯一亮着的一盏灯打翻在地,火顺着提前浇在地上的灯油飞速蔓延,很快地,火舌就舔上了宫室内的桌椅。
火花灼热,恍惚就像那一年的夏日。
他伸长的手够到了马球,马球直直坠落,被孙晔庭接住。
“接住了!”
作者有话说:
新年快乐!
第八十六章 恍如隔世
皇帝的寝殿烧了整整一夜,共有五座宫室受到牵连,闪烁的火光映红了整个宫禁上空。火灭时天亮了,烧得漆黑的残垣断瓦在晨光中冒着白烟,到处弥漫着刺鼻的焦味。
与此同时,京城朱雀门旋开,济王骑着高头大马在队伍最前,一行人沿着御街,浩浩荡荡地直入宫城。城头改换帝王旗,有些百姓知机,扑倒在御街两侧,嘴里喊“殿下”的有,直呼“万岁”的更是数不胜数。
身着铠甲的济王更显瘦削,谢燕鸿都担心他会不会被铠甲压疼了。
但他满面潮红,双目放光,勒着缰绳,让马儿放慢脚步,好让他有余裕咀嚼成功的滋味。当年大破李朝之后,他跟随先帝与谢韬也沿着这条路入城,但他那时不过是青葱少年,如今他亲手打败了敌人,天命所归,其中滋味,岂可同日而语。
混在人群中间的谢燕鸿并未随之往宫城而去,他悄悄拨转马头,拐进旁边的街巷中。
这里是京师,是他长大的地方,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当日离开,并未想过,再回来时竟是这样光景。马儿高大,路不好走,他便下马,将小乌拴在巷子口,长宁紧随其后,也下了马来,将马栓在一处。
循着孙晔庭遗信所写,两人来到一处僻静的民居。
看上去不过是普通百姓的居所,大门紧闭,门户干净整洁,院子里种了一棵梨树,并不算很高大,虽是结果的季节,但枝头未见果实。
近乡情怯,谢燕鸿止住了脚步,反倒是长宁上前去,帮他轻叩了下门。
过了许久,里头才有人扬声应道:“谁?”
听着是个大嗓门的女声,十分警惕。谢燕鸿一时不知如何回答,里头又接连问了几声,他这才哑着嗓子涩然应道:“是我......我是谢燕鸿。”
门内静了静,半晌,门被打开。
里头站着几个人,乍眼看去,都是熟悉面孔——尽是侯府旧人,其中甚至还有谢燕鸿昔日的贴身小厮六安。六安见到谢燕鸿,带着哭腔唤了一声“二爷”便要跪倒,谢燕鸿忙将他扶住,问了句:“嫂嫂呢?”
几人擦了擦眼泪,将谢燕鸿往里头带。
“少奶奶后半夜醒过,吃了药,现下还没醒呢。”
里头是两进的小院,倒比外面瞧着要大一些,不精致华贵,却干净整洁,安静得很,隐隐约约能听见远处御街上的热闹声息。
“不吵醒她,”谢燕鸿说道,“先带我去祭拜父母和哥哥吧。”
第一进院子的正厅本该是待客用的,但一家子都是罪臣眷属,又哪里会有客上门呢?章玉瑛便做主将正厅闭门做了祠堂,立了牌位,早晚三炷清香供奉。谢燕鸿推门进去的时候,里头很暗,只有岸桌上几盏长明灯亮着,秋日的阳光从窗缝里照射进来,静谧异常。
不需要多一句话,长宁便通晓他的心意,合上门,留他一个人在里面。
牌位上只写了名讳,多的一个字都不敢写。谢燕鸿定定地看着,看得眼睛酸涩,泪早已流不出来了,他直直地跪在供奉牌位的桌案前,俯身磕了三个头,颤抖着声音说道:“爹、娘、哥哥,我......我来迟了......”
日光在青砖上缓缓移动,不知过了多久,门终于再次打开。
谢燕鸿回头一看,是章玉瑛倚门而立。才不过初秋,她就已经披着夹棉的袄子,面上一点血色都没有,瘦得两颊都凹下去了,全无了往日的风采。
他跪久了腿麻,揉着膝盖站起来,三步并作两步过去,不等他走到,章玉瑛便伸出手来拉他,眼中的泪簌簌落下,顺着脸颊流到尖削的下巴上,又滴落在谢燕鸿的手背上,烫得他一激灵。
谢燕鸿手足无措,既想安慰她,又不知从何说起。章玉瑛将他往外拉,立在院子里,就着日光端详他的面容,伸手抚过他的脸。
“长高了,”她说道,“长大了。”
她声音又轻又柔,谢燕鸿浑身都在颤,说不出一个字来。
“对了,”她突然说道,“你还没见过囡囡。”
不过一会儿,奶娘便抱着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襁褓出来,襁褓中是个睡得正香的娃娃,周岁左右,玉雕般的小脸泛着红,谢燕鸿压根不敢抱,只敢伸出手指来碰碰她的脸蛋,像碰到了柔软的花瓣一般,让人心头发酸发软。
“抱回去吧,小心吹风着凉。”谢燕鸿说。
“没事,她壮实着呢......”
话音未落,她便惊天动地一般地咳嗽起来,咳得腰都弯了,谢燕鸿忙扶着她到室内坐下。章玉瑛止住了咳,轻抚他的手,反倒安慰起他来。
“没事的,别担心。我们一家人今夜好好吃顿饭......”
正在这时,她留意到了紧随谢燕鸿身后的长宁。长宁依旧是一副没有表情的样子,长刀裹在破布里,斜背在身后。他身材高大,一下子就将门挡去了大半。章玉瑛看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这人她见过,但究竟他是何许人也,她是一点儿也不知道。
“这是......”
谢燕鸿连忙接道:“这是长宁,我这一路能保住性命,全凭他保护,他......”
不等他往下说,章玉瑛便握着他的手示意他别说了。对于她而言,自侯府抄家那日起,就像陷进了噩梦里,幸而女儿好好地出生了,亲如弟弟的谢燕鸿也回来了,她也不想再去回溯那一场噩梦。
“我去吩咐厨房做点你爱吃的。”章玉瑛含着盈盈泪光,柔声说道。
入夜里,家常的菜色摆了满桌,虽然比不得往时在侯府,但也是极丰盛的一顿。章玉瑛坐了主位,拉着谢燕鸿与长宁也坐下,随即把一家子上下都要往桌上拉。下仆们一开始不敢,但章玉瑛和谢燕鸿都要他们坐,他们也就抹着泪上桌了。
桌上几乎都是素的,六安悄悄和谢燕鸿说过:“少奶奶一直茹素呢,月子里也不肯沾半点荤腥。”但有一碟往时谢燕鸿最爱吃的片鱼脍。莹白的鱼肉片得薄如蝉翼,一片叠着一片,摆成花朵模样,章玉瑛推到谢燕鸿面前要他吃。
往年,春日游冶,谢燕鸿最爱策马出城到金明池边,船家捕上来鱼,围在岸边的伴当随从看着个头大小就竞相喊价,价高者得,直接新鲜片了,摆在装了冰块的白瓷碟上便端到主子桌上。
如今不是时节,章玉瑛也没有银钱买好鱼,只能凑合着吃。谢燕鸿沉默着夹了一筷子,只是嗓子眼一阵发紧,吃下去的东西都是苦的硬的,直顶他的喉咙。长宁没有表情,章玉瑛也给他夹菜了,他只是埋头吃着,桌子底下伸手找到谢燕鸿微微颤抖的手,捏他的手掌心。
饭后,章玉瑛明显精神不支,女儿交给了奶娘,她吃了药便睡了。
谢燕鸿蹲在院子那棵明显是新栽的梨树底下,时不时听见章玉瑛的房里传来咳嗽声。他叫来六安,细细问了章玉瑛的病情。六安是从小陪着谢燕鸿长大的,什么翻墙钻洞、上房揭瓦都一起干过,这会儿见了谢燕鸿,总算觉得有了主心骨,将这段时间的苦水一下子倒了个干净。
章家也是京里有头有脸的,虽说不敢冒头替谢家讲一句话,但上下疏通把自家闺女倒腾出来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京里这样翻云覆雨一遭,下狱的勋爵人家不计其数,像章家这样疼女儿的已经是极少极少数了,大多就当没这个女儿一样,生怕惹上一点祸。
章玉瑛一开始还不愿意,是婆婆王夫人在牢里拉着她的手日夜劝她。最后她还是点头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章家送进来一个和章玉瑛年纪身形差不多的妇人,将章玉瑛换出去,行刑是私下里的,她没再见到丈夫一面。
走时,她听见王夫人问那个换进来的妇人:“怕吗?”
那妇人是个卖豆腐的,只是看着和章玉瑛像,一开口就不像了。丈夫好赌欠了八辈子都还不清的赌债,要把妇人连同女儿一起卖了。章家将她们娘俩买下来,答应将她女儿收作养女,好好养在身边发嫁,那妇人便答应了。
她颤着声音说:“不怕。”
王夫人一手揽住她的肩,另一手推了章玉瑛一把:“去吧。”
章玉瑛从狱里出来之后,生怕连累娘家,不敢也不想家去。章家给她置了这幢僻静的小院,将发卖出去的谢家人找回来一些照顾服侍她,她便深居简出地生下了女儿,只是身体一直都不好,忧思难眠,一日一日地瘦下去。
小院没怎么布置过,一切都很简单,只这棵梨树是章玉瑛做决定要种的。
“小鸿院里本来就有一棵。”她说。
谢燕鸿细细问了章玉瑛的病症,又问了现下在吃什么药,琢磨着从颜澄和陆少微那里走关系,找个老御医来给章玉瑛看看。
等主仆俩絮絮叨叨地说完,已经是月上中天了,小院的门被叩响了。
六安吓得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闻声出来的长宁直接扒着院墙,轻巧地翻上去,蹲在墙头上往外一瞧,见是颜澄,朝谢燕鸿点点头,这才将门开了。
颜澄独自一人站在外头,一身暗色布衫,低调得很。
一见了谢燕鸿,他便说道:“我要走了。”
作者有话说:
隔得太久了我的天,这几个月太多事情了,我无语
跪着来给大家更新了
很快就要完结了,本来就没多少内容了还拖了这么久,我自己都无语了
第八十七章 聚散有时
走?走去哪里?
谢燕鸿不曾想过颜澄这么快就要离京。
济王入主京师,颜澄虽然只是其中一面旗,但也算是有功之臣,按谢燕鸿的想法,等济王正式登基,大封功臣之后,再请辞离开,两厢满意,也算是个极好的收场了。
恐隔墙有耳,谢燕鸿忙道:“进来说话吧。”
颜澄只不过跨进来一步,反手将院门掩上,也不进屋里去,他只是说道:“我母亲的车驾在城外等我,我不能久留。”
谢燕鸿小心偷觑他的神情,问道:“公主娘娘,她可还好?”
“不太好。”
在谢燕鸿的心目中,敬阳长公主是宗室里最尊贵的女子。她是先皇最疼爱的小妹妹,先皇后将她照料大,长嫂如母。先皇疼惜她年纪小小就跟着随军四处征伐,登基后先追封父母,再册封皇后,紧接着就是封她为长公主。
时新的衣料首饰,进贡的奇珍异宝,公主府上总是不缺的。
连带着颜澄也是在皇帝舅舅的膝头上长大,皇子们也对敬阳公主尊敬有加。
“有人为难她吗?”谢燕鸿连忙问道。
颜澄嗤笑一声,沉声回答:“那倒不至于,只是爹一病去了,我又远去朔州,她怎么挨得住。”
曾经有多风流,跌落谷底之后就有多潦倒。
敬阳公主是帝裔,又是荣王的长辈,荣王并不会明面上为难她。只是拜高踩低的人多,主子一个眼神,下头的人就知机了。磨搓不至于,但冷嘲热讽,缺这儿少那儿是常有的事。她顾及着远在朔州的儿子,自然也不敢硬着来,只能讨好荣王。
她知道荣王往年不受看重,遭了不少冷眼,心里头是不待见他们这些旧时红人的,便自请削减了食邑,搬离公主府,想到青城斋宫去斋戒祈福。荣王没让,假惺惺地说了些青城太远,不忍敬阳姑姑跋涉,不如去近些的宝相寺吧。
若真的好心,城内也有不少皇家寺庙道观,何必挑一个城外的小小宝相寺呢。
敬阳不想和他争,轻车简从便去了,当真是日日斋戒抄经,为儿子祈福。直到济王挥师入京,她总算熬到头了,济王从来就最会做样子,为了表示自己和忤逆犯上的弟弟不同,亲自毕恭毕敬地把姑姑迎回来,安排他们母子在宫中见面。
九重宫阙,宫门次第开,颜澄一步一步走进去。
往时他进宫,哪一次不是前簇后拥,碧瓦飞甍尽是寻常景色,如今,他总算静下心来细看四周。宫里人烟稀少,剩下的宫人内侍无不行色匆匆,空中还弥漫着木料烧焦之后的刺鼻味道。
领路的是个面生的小内侍,宛如惊弓之鸟,半个字也不敢与颜澄搭话。安置敬阳公主的偏殿门外,站着个仙风道骨的人,一袭素色银纹的道袍,玉冠莹润,映得脸庞也如玉一般,那是陆少微。
方才一声不吭的小内侍挤出笑来,朝陆少微躬身问安。
颜澄不由得笑了,果然,不论城头如何变换帝王旗,这些宫人总是如墙头草一般,最先知道风往哪边吹。
陆少微朝内侍轻轻颔首,那内侍便知趣地退开去了。
58/60 首页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