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我那貌美小夫郎(古代架空)——千畅

时间:2023-10-21 10:40:42  作者:千畅
  要是有钱的,自然不在乎这一文两文。钱不多的,就更舍不得买鸡蛋来吃了,要是来买,多半是买给家里的小孩吃。
  他顶多是多说了几句话。
  “明明是郎君比我厉害。”
  王商栋拉住小夫郎的手:“我们都厉害。”
  后面零零碎碎的买出了一些鸡蛋或者鸭蛋,等后头人明显少了一些,太阳也大了,更没多少人来街尾这里。
  鸡蛋倒是没剩多少,就那一个两个的。鸭蛋剩得多,有十几个。
  王商栋把背篓收拾了一下,坐着的布也收了起来。他登记了名字,把木牌交了回去。
  “不是还有一些吗,为什么不卖了呀?”
  “不卖了,多的给小弟吃了。反正他读书辛苦,一天吃两个蛋正好。”
  王商栋拉着小夫郎往南边的小巷子方向走,都晌午了,他要带小夫郎去吃饭。
  不能让小夫郎饿着肚子。
  以后要把小夫郎养得白白胖胖的,指定好看。
  嗯,还好摸!
  作者有话说:
  接下来,我那天赋异禀的弟弟要来了!
  求预收~
  1 .《跛脚夫郎的赘婿他只想挣钱》主角攻是王商栋的舅舅。
  2 .《秀才公的壮夫郎》娇弱的小相公一枚。
  我知道我的宝贝们最好了,点开我的专栏,小手一点,就收藏成功了!最爱你们,么么么么~
  不要逼我噢!小心我真的跪下来求你们呜呜呜
 
 
第18章 安城书院
  南边巷子,馄饨摊。
  摊位上坐着不少人,主要是这馄饨味道一绝,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皮薄不算,肉也厚实。
  一口咬下去,汁水蹦出来,混着肉沫,鲜嫩,吞下去都还能细细回味。
  骨头熬的汤,更鲜美,撒上一点碎葱,当真是堪称一绝。
  俩老夫妇口碑打得也好,手艺是没的说,在镇上也算是出了名的。镇上不少人都隔三差五来这儿打个牙祭,更有甚者,从北边巷子过来,专门来吃一碗馄饨。
  自从王商栋有一次不经意发现了这个馄饨铺,每一次来镇上,他必定要来点一碗最大份的。
  “马叔,来两碗馄饨,有一份要最大碗的。”
  马叔还在忙着煮馄饨,听到这话,抬起头发现了是认识的:“你小子,又来吃馄饨啊。”
  “这回还不一样,都带上自家夫郎了。”
  正在包着馄饨的马婶看了过来,发现是每次都来摊子里专点最大一份馄饨的年轻汉子,她记忆尤其深刻。
  第一次王商栋来的时候,要了一份馄饨来吃。
  常人吃完这一碗就饱了,再多吃几个就撑了,断不会点第二份。
  可偏偏王商栋继续点了第二碗,第一碗别说馄饨了,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
  马婶过来给他续第二碗的时候,还夸他:“年轻力壮的,胃口大,是个干活的好手,能干。”
  然后第二碗也吃完了,王商栋又点了第三碗。
  当时马叔还在煮馄饨,一听刚刚小伙还要续第三碗,好言劝道:“小伙子,我们夫妇俩除了过年,平日里都在这里支摊。你要是实在爱吃,明天还可以来。”
  “可千万别把自己肚子撑坏了。”
  王商栋当时就站起来,一个大高个,用力的拍了拍肚子。
  “叔,你听听,我这肚子还空着呢。再来一碗,我也勉强才吃个半饱。”
  马叔头一回遇到胃大如牛的年轻汉子,直言后生可畏。
  后来,马叔专门备了个最大的碗,等王商栋来的时候,他就拿这个碗出来。
  马婶笑着说:“大栋好久没来婶这里吃馄饨了啊,还以为你吃腻了呢。”
  王商栋看了一眼身旁的小夫郎,挠了挠头:“哪能呢,家里有事,忙了点。”
  “忙着追夫郎呢,婶懂的。”马婶了然。
  不过也是,这几年她看大栋都是独自一个人来吃馄饨,要么就是带上他爹娘来吃。
  她都要以为大栋这汉子不稀罕成亲了,她都没见过二十岁了还没成亲的汉子。
  如今看来,怕是早有心仪的人。
  瞧瞧,追的小夫郎,真是俊俏,她还是头一次见到这般漂亮的小夫郎。
  林以默闻言,悄悄屈手挠了一下郎君的手心。
  有点痒,但王商栋没舍得放开。
  “还没成呢,只是定下了,得过段时间办亲事。”
  马婶笑呵呵的:“快了快了。”
  有桌客人刚好吃完了,空了位置出来,王商栋赶忙拉着小夫郎坐下。
  马婶收走了碗筷,收拾了桌面,用抹布擦干净了。
  她怕周围的食客听到,特意放低了声说:“这次不收钱了,婶祝你早日抱得夫郎归,以后还得记着带小娃来婶吃这里馄饨。”
  “不成,钱还是要给的。”
  毕竟他那一大碗顶别人三碗,马叔马婶做了这么多生意,向来是以实惠著称的,挣的多半是辛苦钱。
  “这是婶的心意,也是你叔的意思。再推辞,可不是瞧不起我们俩夫妇。”
  王商栋推辞不过:“那谢谢马婶了。”
  “馄饨好咯。”
  马叔端着两个碗,一大一小,放到两人面前。
  “双儿还没吃过我家的馄饨吧,不是我老汉自夸,这是祖传的手艺,传到我这儿都第三代了。只是可惜我家那儿子,就是个榆木脑袋,不肯继承我的手艺。”
  马婶想起来也是伤心:“好好的家不呆着,非要去报名去征兵。别人家都是躲着这事,他反倒还眼巴巴的要去。”
  “好几年也没个音讯,也不知……”
  她说不下去了,因为她不敢想最坏的结果。
  “老板,来一碗馄饨。”
  “哎,来了。”马婶恢复了一下心情,对他们说,“你们慢慢吃啊,我跟你叔忙去了。”
  马叔擦了擦额头的汗,继续煮着他的馄饨。
  案板上的馄饨也不多了,马婶手脚加快了一些,继续包馄饨。
  王商栋催促小夫郎:“不要发呆了,肚子都在叫,快吃,不要饿着自己。”
  “先喝一口汤,再吃馄饨。”
  林以默回过神来,乖乖的捧起碗,喝了一口汤。
  好鲜,汤汁也浓郁,他说不出是什么味道,但是很好喝。
  然后林以默夹了一个馄饨,咬了一口,清鲜而不寡淡,不同于阿娘做的。阿娘平时做的都是重辣重油的,特别下饭。
  “好吃吗?”
  林以默又塞了一口馄饨,嘴巴鼓鼓的,猛的点头:“唔唔唔!”
  特别好吃。
  王商栋开心了:“下次再带你来,吃别的吃食。”
  往常他是吃完馄饨再去买别的吃食,这些也就吃个半饱。这回带着小夫郎,总不能他去买吃食,让小夫郎单看着他吃。
  所以王商栋从隔壁摊子买了几块大饼,就着馄饨汤,一起吃完了。
  临走之前,王商栋还把背篓里没有卖完的鸭蛋都送给马叔马婶了。
  “不用钱,家里养的鸭下蛋,不费钱。”
  马婶执意不要。
  王商栋就说:“婶你这不是瞧不起我吗,就这点鸭蛋,你都不要。”
  马婶顿时无言,好小子,合着拿她之前说过的话来堵她自己。
  最后,鸭蛋还是送了出去。
  反正他弟也吃不了这么多鸭蛋。
  ——
  安平镇只有一个书院,安城书院,教学资源相较于其他镇,还算得上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前些年,安城书院的院长聘请了徐举人来书院里当夫子。
  一时风头正盛,把周围的书院都比了下去。
  彼时,王商瑾受了李夫子的推荐,带着推荐信来到安城书院。
  推荐信堪堪敲了安城书院的进门砖,但是徐举人一看是多年好友的推荐信,便破格提了王商瑾到甲班。
  安城书院有四个班级,分别为甲乙丙丁班,其中甲班收录的入学考最优秀的前二十人,倘若在童生成绩为前六名的,便能不用参加入学考,直接进入甲班学习。
  丁班最次,多半是天资不高,勉强靠着死记硬背考进来的。
  王商瑾有推荐信,不用参加入学考看成绩如何。那时王商瑾也才十二岁,连县试都未曾参加。
  不过徐举人还是出了一套试题,不管做得如何,他也得看在好友的面上收下,他只是想看看这位学生学识如何、天资又如何。
  总该有一点过人的地方,不然为何好友会专门写上一封推荐信与他。相识多年,徐举人是了解好友的性子,断不会因为亲姻关系来麻烦他。
  王商瑾掀袍在案几前坐下,翻看了一眼卷子,知晓了大致内容,心中有了答案。
  卷子前尽一半都是考诗词句,府试也是如此,只要记得住,不错字,便能考取童生。难得是选的诗、赋、经文,不止出自四书五经,杂的名学也考,大家的著作也会选录一些。
  出题实在没有规律,完全是在看考生是否有读更多的经书左传,考的学识多,阅历多。但大多数考生能读完四书五经已属实不易,能够熟背的少之又少,更何谈论杂书、大家集学。
  王商瑾少时爱读书,王阿娘便给他买了一些书籍,又托兄长在府县买了一些书。
  jìиzΗǐ二cんùǎйg
  不认识的字,王阿娘便教他认。
  本来王阿娘也打算教大儿子认字,可没学多少,就跟她哭着喊着头痛不想学,那嗓门吼得她脑瓜子嗡嗡响。
  再后来,王阿娘发现了小儿子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家里的书全叫他读了净透。
  王阿娘会认字,读的诗经也不少,但多的是看话本,策略那些是一窍不通。对于小儿提出的问题,她是常常回答不上来的。
  所以等王商瑾再大一些的时候,她就送去上河村李老秀才那里,让小儿多读些书。
  徐举人摸了摸胡子,满意的瞧着王商瑾手拿毛笔不抖,落笔也不迟缓,笔势流畅,身姿真正挺拔,叫人看着赏心悦目。
  他背手走了过去,王商瑾竟不受他半点干扰,沉稳答题。
  徐举人走到王商瑾身后,看了一眼答卷,心中暗暗吃了一惊。
  一手楷书写得周正,虽说算不上多惊艳,但是有自己的风骨,一字一句的楷书,光是晃眼一瞧,就能看出少年意气风发的潇洒。
  何况王商瑾年岁尚小,能写出这般好字当属不易,日后加以磨炼,多年后在书法上必定能有一番大的成就,说不准就是一代书法大家。
  徐举人满意的点了点头,又走了回去。
  半个时辰过去,王商瑾停笔,把毛笔搁置在一旁的砚台上。
  等了一会儿,笔墨干透了,他才起身把答卷交给徐举人。
  旁的人写这一套题也要一个时辰,尤其是到最后一题策论,落笔都要思虑许久。
  徐举人以为王商瑾后面的策论那些不会写,不过他也理解,要是十二岁都会写策论,那大晟遍布学识大士。
  他也特意拿了一套最难的答卷,比府试难度番了几番,也是为了让王商瑾知晓科举并不容易,不可骄傲自满、忘其所以。
  毕竟十二岁就能够入读安城书院,难免会叫人自鸣得意,但犯了读书人的大忌。
  只是等徐举人看完王商瑾的答题,他忍不住站起了身,心情颇为激动,拿着的卷子的手都在抖。
  天才,天造之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高的造诣,日后可还了得?
  单看前三十句,全都填满了,甚至一字不差,书院里找不出来一个学生能写得出十五道。
  王商瑾竟全写对了,可见王商瑾学识多广。
  试贴诗、经论、律赋没考,只有一道策论。
  光是第一句,就叫徐举人觉得妙,何为治国、何为安邦,君应以百姓为国的根本,赋经商流通,减民之赋税,听民声,察民意,国可安定兴邦。
  一句点意,后篇就洋洋洒洒的写了如何面对天灾人祸,如何解决民生困苦,信手拈来就能引经据典,没有半点突兀的地方,甚至用词达意都叫人觉得惊艳。
  徐举人意犹未尽的看完这篇策论,直觉得王商瑾真是那话本里说的,文曲星下凡,天赋之高不是他人轻易可及。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文章确实出彩,但是过于激进批指,策论的结构也不大对,需要润色。
  徐举人直接把人收到他门下,又给了一张令牌:“你拿着这牌子,可随意出入书院里馆学,里面的书籍可随意翻阅,但是不能拿出馆学。”
  “可在馆学里抄录书籍。”
  书院规定,馆学可供书院里的学生阅览,但是不可私自带走,也不可抄录,违者罚银十两。
  这一规定是为了防止书院里有学生通过抄录,把抄录的书本拿出去卖银钱。
  但持令牌者除外,可持笔在馆学抄录。
  “若是你想,每日下了学可到我的书房带走几本书籍。为师一本两本的孤本还是有的,也可以借你一看。只是待看完之后,第二日还与为师便是。”
  王商瑾眼睛一亮:“多谢夫子。”
  徐举人则去找院长去了,这般天赋之才,书院必是要给出最好的优待。
  作者有话说:
  我恨,弟弟真的是超级牛的天才少年,但是我写不出来他多牛!我也深刻检讨,我深知我文笔不够,写不出来!
 
 
第19章 买,都买
  正午太阳正大着呢,门童打了个哈欠,守在书院门口,百无聊赖的看着,偶尔书院里会有几个书生出去吃饭。
  “王公子!”门童看到眼前的人惊了一下,连忙起身。
  “是来看王学子的吧,现在午时,王学子估计在徐夫子那里,你去徐夫子书房找他便好。”
  要是别人,门童指不定不认识,可这是王学子的兄长,他如何能不记得。
  王学子可是他们书院里最厉害的书生郎,今年参加了府考、府试,都拿了头名。
  还有半月就要院试,徐举人都放出话了,王学子是极有可能考秀才头名的,那可就是案首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