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走光后,公孙淳星看着满地狼藉,面容仿佛在一瞬间苍老了数十岁,他摇摇头、鬓发凌乱。
沉默许久后,才轻轻道出一句:
“贤儿,你若是……”
可他看着公孙贤,又想起来前几日义子和刘银财的那场争吵,他当时斥责公孙贤不懂兄弟情、说他是觊觎城主之位。
如今再开口,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虚伪。
最后那句想继承城主之位的话变成了:
“我还是那句话,你来去自由,无论你是想留下,还是想……去找你妹妹,都随你,但——白帝城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公孙贤点点头笑,“是,义父。”
……
白帝城的客房位于孤岛中心最高处,房间是好房间,白天肯定还能看见江心漩涡、波涛汹涌的盛景。
但——
江心风大,白帝城的各栋城楼又巍峨耸立,以至于客房入夜后凉得很。
这里也不是田庄上,能够烧暖阁,而且开春后白帝城就没有烧炭的习惯。
李从舟无奈,只能给管事多要了几床被子,还讨要了一个汤婆子。
也不知是因为冷,还是因为今天发生了很多事处在兴奋点儿上,云秋窝在床上半天都没睡着。
李从舟熄了灯,查探过周围无碍后,才上床躺好就被云秋整个人拱过来贴上。
被汤婆子焐暖的小脚塞到他小腿间,然后人也紧紧贴着他,仿佛他的枕头更好睡一样。
李从舟挪了挪,给汤婆子也挪过来、暖着云秋的小腿肚,手抬起来摸索了他胳膊两下,声音轻轻:
“怎么,睡不着啊?”
“嗯啊,”云秋摇摇头,“我在想一件事……”
李从舟难得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一时觉着新奇——反正明日也不用早起,白帝城这儿肯定还有很多事要了。
而且云秋真的很喜欢白日睡懒觉,他心疼小家伙白白遭这么接连几场战事纷争,便想叫云秋睡饱。
于是他开口问,“什么?”
云秋左右分别瘪了下嘴,然后看他一眼才小声开口道:“……这话只能同你讲,算是床头话,你可不要和别个讲。”
床头话?
李从舟忍笑到险些被呛到,“咳,好好好。”
云秋不满他这样笑,不高兴地扯扯他的头发,然后才继续道:
“我总觉得公孙城主这样,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或者说,应该叫公孙城主这么一家子,让我觉得……”
“和如今的皇室很像。”
皇帝性子柔、脾气虽然不急,但他处政中庸,虽能弄权,却更爱中道,有点像公孙淳星。
惠贵妃就像是那肖夫人,当然,惠贵妃比肖夫人厉害很多,身后还有徐家。
公孙老夫人稳重的气度也和宫里的冯太后相仿。
李从舟一愣,半晌后却觉云秋这小家伙敏锐:
白帝城的民乱,本就是城主不能平衡义子、次子和幼子之间的矛盾,这才生出许多是非。
若他知人善任、明察秋毫,就会更信重公孙贤而不是刘银财;若他善加决断、不是一味仁善,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收留纳氏。
硬要算起来,纳氏和刘银财,倒是很像前朝的容妃和方锦弦……
“唉……”云秋叹了一声,“虽然这么说皇帝陛下不好,但我觉得朝堂党争之祸,也有他的责任。”
李从舟好笑,刮他鼻子一下,“真是大胆妄言。”
“反正银甲卫是我们家掌管嘛……”云秋才不在乎,“皇帝总不要连臣子夫妻讲床头话也要听吧?”
李从舟不想他理会这些,揉揉他脑袋道:“别想这些了,小心犯愁太多头发掉光了——”
云秋哼哼,却忽然看着李从舟满头的墨发,突然伸出手揪了一把,“小光头!”
李从舟吃痛垂眸,却在黑暗中看见了云秋亮晶晶的眼睛,还有挂在唇畔贼兮兮的笑容。
——小坏蛋。
他俯身凑过去,当场就给了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家伙一顿收拾。
唔唔,救命!
云秋扑棱两下,很快就在两重厚被子之下被他亲自拐来的小和尚亲了个头晕目眩、浑身是汗。
李从舟撑在他上方,眸色很沉很沉,像是蛰伏在江底的大鳄鱼——
等六月十二日,洞房花烛夜,你就死定了。
云秋转转眼睛,他才不怕呢。
两人这儿闹了一场,李从舟情绪一直紧绷着,倒是先云秋一步睡了过去。
而云秋窝在李从舟肩头,听着他平缓的心跳,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他在京城里和刘家产生纷争时,李从舟就已经注意刘银财了么?
怎么他记着李从舟之前连刘银财的名字都记不住。
而且,什么纳氏联络襄平侯、什么襄平侯预备让纳氏刺杀夔州府衙的。
这些事一桩桩、一件件的……
小和尚怎么好像未卜先知?
云秋想不透,只能揣着满腹疑惑缓缓睡去。
次日——
公孙淳星重新在白帝城的住院里设了家宴,府衙已经连夜被他送回夔州城里,这会儿就只有云秋一行人。
老夫人受了惊吓,昨夜起了高热,小公孙叡也病倒了,目前都请了大夫由侍从伺候着。
至于刘银财,他确如乌影所言,并没能撑过子夜。死得时候整张脸上的肉都溃烂了,眼珠暴突、七窍流血。
公孙淳星、肖氏和公孙贤三人看上去都很憔悴,但还是笑着撑起来招待了他们。
一顿饭毕,云秋他们就告辞作别了,三人一路给他们送到了渡口码头上。
“这回的事,多亏了云老板和世子爷,我和内子商量过,还准备了一份儿大礼,想要酬谢两位。”
公孙淳星说着,拍拍手,引着众人目光看过去——
只见从远处缓缓划过来一艘宝船,上面的船柱是翡翠玉石,楼船屋顶上是用金纱绷的,窗户上是银框。
外围的一圈栏杆上,还有许多珍珠、珊瑚。
这东西太贵重,云秋忙推拒,李从舟也拒绝,说这船惹眼,他们行舟水上也不大方便。
见他们不要,肖氏上前一步,“此物是外子一意要送我的,但实在贵重奢华,小妇人也不常敢用。”
她腼腆一笑道:
“听拙夫说,二位几月后就要大喜,贵重之物合该配贵人,正好送给两位做个新婚贺礼,还望二位不要嫌弃。”
公孙贤也跟着劝,“这是夫人的一番心意,二位就收下吧,至于航船不方便一则——”
“从此境到龚州,附近的水寨都要卖我们白帝城十分面子,两位在船上悬一白龙旗招,便无人敢招惹。”
“到龚州的登临渡,两位可给船直接往那儿一放,我自派人去给运回来,之后再商议送到贵处何地如何?”
曲怀文和周承乐也笑着劝,说宝船罕见,而且新婚贺礼也是好意头。
众人盛情,最后无法,云秋和李从舟只能应了。
由此,乘坐宝船,扬帆官驿的楼船,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夔门,重新出发——
第102章
龚州毗邻嘉陵江, 府衙在苍溪城,也是周承乐要给云秋介绍商路的地方。
出龚州城西北方向二十里,有个颖安坝, 整个坝子都是做织锦的机户。
原先他们整个坝子都是包揽给织锦院的,但后来织锦院雇佣了自己的机工, 就渐渐不再用他们。
周承乐也算和坝子里的乡老族正相识,他们也正为乡里百姓的生计着急。
有曲家帮少帮主作保,这桩生意倒谈得很顺利。
云秋也不敢一下包揽了整个坝子三乡八村的织锦,商量下来还是由周承乐分担一部分。
而且在蜀中行商少不得曲家帮照拂, 所以三乡里四村归了周承乐, 剩下四村云秋和曲怀文对半分。
周承乐和曲怀文各自客气推拒, 云秋又以他的布庄生意刚起步、往后新婚忙碌为由回了。
听着这个理由, 那两人也无法, 只能点头同意。
后来周承乐私下里与曲怀文议论, 说小云老板其实挺适合经商, 拿得住大也放得下小,眼界不一般。
“你也不想想人家从小在什么地方长大?”曲怀文端起酒杯轻轻碰他杯盏, “人心思玲珑着呢。”
周承乐笑,点点头饮罢杯中酒。
他们正坐在苍溪城内的临照楼, 办完了布庄上的事,周承乐也要在此处与众人作别。
他家中还有好些生意要顾,不过走这一趟收获颇丰, 还有幸登临白帝城见识了一番。
云秋拉李从舟到街上打听事情去了, 说一会儿就回来,可这半天也没见人来, 临照楼的伙计也来问了两次上不上菜。
“二位爷,实在不是我催您, 只是到晌午客人多,待会儿菜做起来可慢,小的生怕给您几位饿着。”
周承乐和曲怀文也没有要为难店小二的意思,正商量是不是先上菜、再派人去寻。
这边楼下就传来蹬蹬脚步声,云秋人还没到声音先到,“来啦来啦,可以上菜啦——”
他身上披着李从舟怕他冷、硬给他系的披风,手上拿着两串乍看不出是什么东西的炸物。
云秋走进来,给曲怀文、周承乐一人分了一串,他们这时候才看清楚、这是龚州当地特有的炸串菇。
“还好我手快,”云秋一屁股落座,“抢到了最后几串,可好吃了,两位尝尝?”
李从舟和一应人等跟在后面上楼,点心的臂弯上还挎了只竹篮,篮里摆满龚州本地的瓜果。
而李从舟、乌影、远津几人手上都多少拿了点东西,更不用提他们身后一众银甲卫手里的大包小包。
周承乐接了那炸串菇,眼睛却一直看着那些东西:
上品的蜀锦缎子、红漆皮箱书匣子,染料、生丝,还有几大包龚州产的药材。
他眨眨眼,“……蔚为大观呐。”
云秋嘿嘿一乐,解释说看着便宜就买了,而且有些东西也是要带回去给京中的亲戚朋友。
缎子给妇人姑娘们,孤本的经卷给圆空大师,还有山水字画给王妃、诗词翰墨给宁王。
周承乐和曲怀文对视一眼都笑出来——这小云老板,还真当这回出来是新婚前的郊游了。
临照楼的菜色就是纯纯的蜀中风味,大多鲜香刮辣,端上来每一盆子都是红艳艳的。
云秋也不是一点儿辣不能吃,但吃得太多就有些受不住,直管要了好几盏牛乳茶配着。
他刚才和李从舟上街,不止是逛街买东西这般简单,也在城内略打听了些月娘的事。
时间过去十七年,几家分茶酒肆都换过茶博士,当地教坊的奉銮也换过几波,只有少数几个老人家记得——
十多二十年前,蜀中确实有个舞跳得很好、还弹得一手好月琴的姑娘,“当时,还有好几个富家公子争着抢着向她献殷勤呢!”
但再后来的事,这几位知情人说的就不一样了:有人说她嫁去了乡下,有人说她被富商接走。
最离谱的一位,还说她是进宫当了娘娘。
云秋听完觉着好笑,笑了一声后,又想起来祭龙山巅那处无字坟冢——要真当了娘娘,或许也不错?
李从舟跟在后面看着,一直很认真注意云秋的表情,瞧见他这样,便寻了个借口牵着他离开。
前世,他查月娘那些事也是断断续续用了好几年时间,后来是利用到白水普贤寺佛会的机会,才终于进蜀寻着些蛛丝马迹。
后来查襄平侯,才终于拼凑出九岁时讲给云秋那些话。
不想云秋经历跟他一样的辛苦,于是李从舟扯扯他袖子,“晌午了,周老板、曲少帮主还在等我们。”
云秋看看那位阿婆,也觉得打听不出更多事,便点点头谢过她,买了两串白兰佩花后,又藏一锭银子在她竹篮下。
这种佩花是蜀中独有,常是阿婆、小姑娘端着小竹篮出来发卖,白兰又称蒲干桂花,是佛教六花之一。
跟普通桂花一样,都是香香的,只是这种白兰生得细长,一两指节长,常是两朵别在一起捆作一束,由细线或针佩在衣襟上。
云秋给自己和李从舟都佩好,走出去两步后,又在后面看着小和尚的背影犯嘀咕:
生母的事,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好查。
他还以为月娘在蜀中很出名,随便找个人都能说出很多旧事。
228/265 首页 上一页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