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知朝毕竟是男孩子,还是不能太娇养了。
心疼顾知朝,不忍心他吃苦住宿舍是一回事,宠着他不让他锻炼身体又是另外一回事。
县里小学和初中有好几所,虽然是动乱期间,但是大家也不可能真的让自己子女做文盲,大字不识。
许多工厂里面就有学校,肉联厂也有,刘静就在肉联厂学校里面念初中。
但是高中就只有一所了——那就是安县一中。
路过小学的时候,刘继农将刘乐怡放下,一行人再骑车走过一段崎岖弯曲的黄土路,就看到安县一中的大门了。
安县一中虽然说是这附近唯一的一所中学,但是在顾知朝眼里,还是有些过于简陋了。
所有的建筑都是瓦盖平房,学校甚至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大门,只用一排木制的栅栏挡着。
周围也没有砌围墙,只种了一圈荆棘篱笆,象征性地隔开。
在学校门口停车,刘继农骑车去上班了,郑怡则是带着他们进入了学校。
“郑老师。”
学校门口看大门的周老头看见郑怡,笑眯眯地放开了栅栏,让她进来。
周老头眼睛中过弹,一只眼睛没了,另外一只眼睛视力也严重下降。
等到刘振伟走进,他才认出对方。
“团长!”
周老头见到刘振伟下意识站直了身子,给他敬礼。
周老头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刘振伟手下的兵,他是自愿上战场担任担架员的当地百姓,负责救助伤员去后方。
他的眼睛就是那个时候受伤的,被流弹碎片给打中,也是他命大,在当时那种医疗条件下,能够挺过来,
后来,刘振伟在安县转业任职,见他生活困顿,想办法给他安排了这么一份工作。
只是守守大门,周老头这身体也能够干。
为此周老头也很感激他。
刘振伟拍了拍他的肩膀,和他聊了几句,关心了他的身体,又给他介绍顾知朝,“这是我外孙,想要来学校上学。知朝,这是你周爷爷。”
“周爷爷好。”顾知朝笑了笑,嘴甜叫人。
“好好好,不愧是团长的外孙,长得一表人才。”
周老头握着顾知朝的手晃了晃,眯着一只眼凑近看了看,认清了顾知朝的长相,笑着夸赞。
在校门口寒暄了一番,周老头也知道他们有正事,没有打扰,很快让他们进入学校了。
学校的布局很简单,进门就是一个水泥地操场,操场旁边有一个木头架子打造的布告栏。
操场后面有三座教学楼,每座教学楼有五个班级,每个班级人数在四十人左右。
整个高中学生加起来也不过才六百余人。
整个县城包括周围十里八乡,就只有这六百多名高中生,足以看出这个时代教育水平的落后程度了。
教学楼旁边有一座单独的平房,这是老师的办公室。
再往后就是学生宿舍和教职工的家属楼了。
学校除了那一块水泥地操场,其他的地方都是黄土路,这里也没有排水设施,每到下雨天,路上都会坑坑洼洼,挤满了泥沙和污水。
好在学校地势比较高,雨水不会堆积,不会将学校给淹了。
虽然环境很简陋,但是看得出来,学校的学生们都还是挺高兴的,身上充满着少年人的朝气。
因为没有考试,学校里面的课程都是老师自主安排的,准确的说学校有什么老师,就会有什么课程。
老师们也不像是后世应试填鸭教育那样,他们更注重的是学生们能力的培养。
比如,郑怡学的是数学专业,她不止会教授课本知识,还会结合内容比如高低差、平面图等,带着学生们到校外去搞测量、绘图,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又比如,学校有一位农机专业的老师,他就会带同学们到水稻田里面上课,教会他们种植水稻杂交等知识。
这个时代的高中生,他们的考试水平或许比不过后世的学生,但是在动手实践能力上那绝对是远超的。
顾知朝听着郑怡给他介绍学校的情况,心中诧异。
这高中的读书氛围可比镇上初中好多了。
镇上的初中,学校里面小混混比较多,平常想不上课就不上课,老师根本没什么地位,甚至老师还要怕被同学打。
当然了,学校里面也还是有想要读书的同学,只是论起学校氛围,那绝对比不上这里的。
学校有早读课,学生们有的在教室里面早读,有的在走廊上,有的在操场上。
没有老师在一旁监督,但是看他们那样也知道,他们是自主学习的。
顾知朝路过,听到他们背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有古文,有诗歌,有政治问答,甚至还有数理化的公式、定理。
郑怡带着顾知朝在学校逛了一圈,了解了学校的大致情况,便带着人去了校长办公室。
校长名叫郑耀先,是郑怡的父亲,这所高中也是郑耀先一手创办起来的,动乱时期,因为有刘振伟的支持,所以才将高中维持了下来。
顾知朝要来上学的消息,郑怡提前就告知郑耀先了。
如果顾知朝只是个普通学生,那冲着刘振伟的面子,郑耀先将人收下让他正常上课也就是了。
但是,顾知朝并不是普通学生,这是个过目不忘的天才学生,而且还准备直接跳级读高二。
那郑耀先就要好好考察一番了。
安县一中的教学宗旨讲究的是因材施教。
学生们有的喜欢文学,不善理科,那他们就可以上文学课,不上理科课。
反正这个年头也没有考试,自然是大家喜欢上什么,擅长什么那就上什么。
就氛围而言,这高中比后世的大学都要宽松。
所以郑耀先要确定顾知朝是不是有这个上高二年级的课程,不然到时候进入了班级什么都跟不上进度,那就是耽误时间了。
毕竟郑耀先以前是见过原主的,他实在没法将原主和郑怡口中的天才少年联系起来。
所以昨天,郑耀先就找各科老师出了题目,准备让顾知朝做一做,看看他的真实水平。
“爸,我带公公和知朝过来了。”
校长办公室的门打开着,郑耀先正坐在座位上埋头写着什么,郑怡敲了敲门,出声提醒道。
“哟,振伟你还亲自过来了,身体好些了吗?”
郑耀先听见动静,抬头看见刘振伟等人,招呼道:“快进来坐吧,我给你们倒茶。”
说着,郑耀先从柜子里面拿出了珍藏的茶叶,郑怡则是拿了开水壶和陶瓷杯出来倒水。
“好多了,这把老骨头在家里躺着生锈,就跟着过来瞧瞧。”
刘振伟和郑耀先两人是亲家,也是老熟人,顾知朝也认识对方。
“郑伯伯。”顾知朝乖巧叫人。
“好好,快坐,一转眼也长这么大了。”
郑耀先点头将茶叶交给郑怡,招呼着他们坐下,郑怡泡了茶,将茶杯端给了他们。
照旧是寒暄了一番,这才进入了正事话题。
“知朝的事,郑怡也和我说了。”
郑耀先主动提起了这件事情,起身从桌面上拿出了几张试卷,交给了顾知朝,说道:“咱们学校比较特殊,老师都是会什么教什么,知朝虽然看过高中教材,但是能不能跟上咱们学校的进度还不确定。”
“不如咱们先做做这些题,看看情况,如果能够跟得上学校的进度呢,那直接读高二,我这边是没问题的。”
郑耀先对顾知朝态度很和善,完全就是将他当做自家小辈来看待的。
他出题的举动也是真心实意为了顾知朝着想。
不然换个不负责任的,管你跟不跟得上进度,直接扔学校里面就行了。
对于这个提议,刘振伟和顾知朝自然都是没有异议的。
顾知朝坐在桌前,安静地做了起来。
郑怡看着到了上课的点,先出去上课了。
顾知朝坐在了郑耀先的办公桌上开始做题,郑耀先则是和刘振伟在一旁小声谈话,说着县城目前形势,以及上头下发的文件等问题。
郑耀先给的题目涉及的科目很多,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农机、地理、历史等。
只是题目的难度就很简单了,至少对于顾知朝而言非常简单。
这年头没应试教育,老师们跟更注重学生们的实际能力培养,对于做题,反倒是不太看重,因而出的题目都很直接简单,不像是后世,出题老师会设置很多不易察觉的陷阱,学生一不留神,就会中招了。
理科是顾知朝的擅长科目,三下五除二,就讲这些科目全部都解决了。
文科相对而言就要慢一些了,毕竟写的字数就要多很多了。
郑耀先发现了顾知朝这边的动静,这么快就将试题放到了一旁,是不会做还是已经做完了?
他起身将顾知朝做过的试题拿起来,拿了老师留下的答案,又拿了一支红墨水钢笔,去一旁批改。
刘振伟也很关心顾知朝的情况,背着手凑到一旁查看。
一连串红勾下来,就没有一个打叉的。
“全对。”
郑耀先看着手中这几分理科试题,露出了震惊诧异的神情。
第七十五章 询问(一更)
这里面的题目由容易到难,几乎涵盖了高中阶段绝大部分的知识点。
顾知朝全对,这意味着他真的靠着自学就学完了高中的课程,而且掌握的程度非常高。
虽然说郑怡提前就和郑耀先说过这一点,但是当真正见到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诧异。
学生们有老师教导,都未必能够学会这些知识,顾知朝仅仅只是靠着看了几本书就全部都掌握了,这可是真正的天才啊!
在别人看来,过目不忘是很厉害是天才。
但是对于郑耀先而言,这种理解能力要远比过目不忘更加厉害。
能够记下知识,但是不能够理解应用这些知识,那只是死读书。
只有真正学会掌握了知识,让这些知识为自己所用,才算是真正的读懂了书。
刘振伟虽然看不太懂这些理科题目,但是他看得懂那些红勾啊。
见外孙这么出息,刘振伟脸上的笑容就没下来过。
对于他而言,晚辈有出息比什么都值得高兴。
顾知朝毕竟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做题的速度非常快,而且直指要点,不到两个小时,就将所有科目的试题都刷完了。
主要是写那篇八百字的作文,让顾知朝多花了点时间,不然还可以更快。
题目要求是写作文或者写一篇诗歌。
顾知朝虽然想要写字数少的诗歌,但是他实在是没有文学方面的浪漫天赋,所以只能写了一篇类似科普的小作文。
揉了揉写的有些发酸的手腕,顾知朝起身将剩下的试卷都交给了郑耀先。
看到文科类的试卷,郑耀先便知道顾知朝的特点了。
直来直往,完全没有文科生的浪漫。
那些优美的词句,顾知朝一个都不用,所有答题都是简单明了,能够只写一个字就表达的意思,绝对不会多写一个。
不知情的人,看顾知朝这样还以为他是节省墨水呢!
不过那篇作文倒是写得非常的新颖有趣,连郑耀先都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郑耀先决定将这篇科普小作文让语文老师拿到班上去朗读,也算是给同学们增加一点课外科学知识了。
刘振伟看完,笑眯眯地在一旁坐下,看他这模样,哪里还有半分之前的病容。
郑耀先看着刘振伟这模样,很能够理解他的心情。
他们这个年纪的人,也没别的想法,就希望这些晚辈能够有出息。
顾知朝之前还是一副懵懂少年,现在突然之间就开了窍,不仅看着成熟稳重了,而且还变得这么聪明,刘振伟能不高兴么?
看完试卷的功夫,郑怡也上完课过来了,她拿起顾知朝的答卷看见上面的红勾,露出了了然的神色。
她可不认为能够解决罐头工厂实际问题的顾知朝会在学识上面撒谎。
“知朝念高二是完全没问题的,现在入学,明年就能拿毕业证了。”
郑耀先也是个爽快人,见到了顾知朝的成绩,当下就拍板决定下来。
顾知朝听见能够入学,心中高兴,同时不由地想起了单文轩。
单文轩是想要念高中的,他的成绩也很好,按理来说郑耀先不是那种会因为身份问题,而拒收学生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单文轩为什么没能来高中念书呢?
“振伟,知朝这孩子不简单啊,对未来他自己有什么想法吗?”
郑耀先看向了刘振伟,和他一块商量关于顾知朝的未来。
这么好的苗子,不好好培养那可真是太可惜了。
“这孩子自己主意大,说是想念什么生物制药。”
刘振伟笑了笑说道:“我哪懂这些,也就只能给他争取个工农兵大学的名额,等明年送他出去上大学,之后怎么样,就靠他自己闯了。”
在安县,刘振伟还能庇护住顾知朝,但是一旦离开安县这一亩三分地。
一切也都只能凭顾知朝自己去闯荡了。
如果顾知朝还像以前一样不靠谱,没有成长,刘振伟是不放心他外出的,说不定得拖两年,等他成熟一点,才会放心让他出去。
但是现在顾知朝成长的速度这么快,人也聪明,刘振伟也就没理由拖着对方留在这里了。
雄鹰若是学不会放手,那小鹰就永远都学不会飞翔。
他年纪大了,总会走在顾知朝的前头。
所以顾知朝还得自己成长起来,撑起一片天才行。
“生物制药?”
郑耀先皱眉,眼眸中划过一抹忧虑,“国内研究停了很多年了,工农兵大学文科比较偏向于。”
工农兵大学培养的基本都是文科人才,出来的要么进入政府,要么进入国营工厂当干部。
前途是很好,但是这和顾知朝想走的方向背道而驰,顾知朝明显更偏向于理科。
不过,郑耀先倒也没有打击顾知朝。
上头发的文件他们也看了,这两年形势有些不明朗,谁知道明年会是什么情况呢。
44/188 首页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