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归顾知朝还小,先入学念书,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知朝,你既然高中的课程都学习了,那对于上课我这边也没有硬性要求。不过呢,我还是建议你来学校多和同龄人接触接触,学校的课,有时候也不光是书面知识,也还有人际交往。”郑耀先看向了顾知朝说道。
一中的管理偏向于后世的大学,学校氛围很自由。
郑耀先不会强压着顾知朝来学校上课,但是他也不希望顾知朝闭门造车,和同龄人疏远,导致不会和他人交流,未来在人际交往方面吃亏。
“好的,郑伯伯,我知道的。”顾知朝点头应了下来。
看得出来,郑耀先是一个真心为学生的校长。
所以在单文轩的问题上,顾知朝就更好奇了。
“郑伯伯,有个问题我不知道该不该问。”
顾知朝犹豫了片刻,还是开了口。
“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
郑耀先笑了笑说道:“在咱们学校,政治问题都是可以自由讨论的,你不要有顾虑。”
学校里面可没有大字报和举报那一套。
学校老师教课也没有什么限制,都很自由。
“进入咱们学校读书,需要什么条件呢?”顾知朝问道。
“按照正规程序,一般都是初中毕业了,会有一次考试,愿意继续念高中的,就参加考试,成绩通过了,就能来咱们学校入学了。”郑耀先解释道。
顾知朝这种情况自然是特殊情况了。
一般的学生都是要通过考试入学的。
成绩不达标或者说家里条件不好的,都是没办法继续念高中的。
不然一所高中也不能只有这么几百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县城里的学生,一小部分是周边乡镇的。
“对身份没有要求吗,比如说对方家庭成分有问题?”顾知朝又问道。
“当然没有了,这些事情没必要牵扯到孩子身上,只要成绩够,孩子愿意念书,家里也支持,那咱们学校就是收的。”
郑耀先摇了摇头,学校里面不少老师都是曾经受过批斗的,他要有这种成见,就不可会在当初顶着那么大的压力应聘这些老师。
“知朝,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
郑耀先意识到顾知朝不是单纯问问题这么简单。
“郑伯伯,我初中有个同学,他的成绩非常优异,他的考试应该是通过了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被学校拒收了。”顾知朝说道。
“怎么会?!”
郑耀先和郑怡闻言都忍不住露出了诧异的神情。
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甚至愿意适当减免学杂费,怎么可能会主动拒收。
“那个学生叫什么名字?”郑耀先皱眉问道。
“单文轩。”
顾知朝将单文轩的情况给解释清楚,“他是跟着外公是下放到咱们上河村的,是我以前的初中同学。”
郑耀先起身去查找今年参加考试的学生名单。
“他外公是什么人?”郑怡在一旁询问顾知朝。
“他外公叫单景川,以前在民国的时候担任过外交官,建国后在京都大学任教,只是被人举报和国外势力有牵连,就被……”
顾知朝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是结局在场的人都清楚。
“单景川?这名字好熟悉。”
郑怡皱眉,努力回想一番,突然瞪大了眼睛,看向了顾知朝问道:“是不是海城单家那个单景川?!”
“他是海城人。”
顾知朝回想了张空青和单景川之间的谈话,点了点头,他见郑怡似乎听说过单景川,忍不住问道:“二舅妈,你认识他吗?”
“海城单家可是海城响当当的大家族,我当然听过了!至于单教授,他以前来咱们学校的时候,我听过他的讲座,还买了他的书让他签名过呢!”
郑怡心情有些沉重,海城那么大一个家族,全家移民海外,只有单景川留下来,他后面会受到批斗,也是很正常的。
“他被下放到了上河村,这些年过的好吗?”
郑怡问完这个问题就感觉自己问的很傻。
出生名门的贵公子,高知教授,结果被下放到小山村里面,这能过的好吗?
“他身体不太好,前段时间,单文轩在路上还被小混混给打了,腿都被打断了。”
顾知朝摇了摇头,这两人的处境不是不好,而是非常糟糕。
第七十六章 原因(二更)
“就是你之前说的救的那个同学?”
刘振伟恍然,前些天顾知朝来的时候,是说过路上救了个同学,还帮忙要送对方外公去看病。
敢情那两人就是单景川和单文轩啊!
“不错,就是他。”
顾知朝点了点头承认了。
对于顾家人,顾知朝会瞒着单家的事情。
不是顾知朝更加亲近刘家,而是顾家人受限于环境和思想,他们是不会接受单家祖孙两人的。
顾知朝和单家人有接触,只会引来顾家人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会跑去找单景川他们的麻烦。
所以顾知朝只能对他们隐瞒这一点。
而刘家,刘振伟本人思想很开明,从他这些年维护治安就知道了。
对于那些黑心地主,压迫百姓的资本家,他是不会阻止批斗的。
但是对于这些无辜牵连没有做过坏事的人,只是单纯因为对方有钱或者是高知分子就批斗对方,那刘振伟是绝对不会坐视不管的。
所以安县这边,冤假屈案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绝对比其他地方要少很多。
正因为这段时间了解了刘振伟的态度,所以顾知朝现在才会没有顾虑和他提起单家二人的事情。
“单文轩,找到了。”
郑耀先拿出了参加考试的名单,在上面找到了单文轩的名字,皱眉说道:“可是他的分数不合格啊,没有过录取线。”
“不合格?怎么会?”
顾知朝听见这话也蒙了,单文轩的成绩在学校是很好的,他又有李明博和单景川这样的高知教授教导,不至于连一所县城高中都考不上啊。
“我看看。”
郑怡想到了什么,从郑耀先手中拿过了成绩单,在看到上面有用胶带粘过的痕迹,露出了了然的神色。
“我就知道是他搞的鬼!”郑怡咬牙切齿地说道。
“怎么回事?”郑耀先皱眉问道。
“招生办的江高朗,他之前就因为不愿意录取学生,私自改人家分数,我已经警告过他了,当时他也认错了,没想到他居然还敢这么做!”
郑怡有些后悔,当时江高朗苦苦哀求,又表示自己以后绝对不敢再做了,她一时心软也就放过对方了。
结果没想到,江高朗私下里还搞这样的小动作。
郑耀先想了想,将往年的名单也都找了出来,这一看就发现问题了。
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分数上面有出现胶带改成绩的痕迹。
因为没有被录取的学生身份有问题,他们没被录取都会以为是身份问题,也不敢闹事。
上次也是被郑怡恰巧撞见,才会事发。
所以这些年,江高朗一直都瞒地好好的。
只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这不就被顾知朝给戳破了,东窗事发了。
“啪!”
郑耀先将手中的名单重重地拍在了桌上,和善的脸上染上了怒容,露出了作为校长的威严。
“知朝,你放心,这位单文轩同学只要过了合格线,那咱们学校是肯定会录取他的。”
郑耀先压下怒火,看着顾知朝说道:“这是学校内部管理不善所引起的问题,我也会减免单文轩同学的学杂费,以此来作为补偿。”
因为目前已经停止了教育,教育部也没有下发经费,所以维持学校运转的是学生们的学费以及安县政府的补贴。
单文轩的学费免除,不是学校免,而是郑耀先自己贴钱补上。
这是郑耀先作为校长管理失察所引起的问题,他认为这是他应该做出的补偿。
“那我替单文轩同学谢谢郑伯伯。”
顾知朝想着单文轩能来上学了,心情轻松不少,立刻和郑耀先道谢。
郑耀先摆了摆手,他失察在先,可当不起这份道谢。
“你去通知江高朗,放学之后来见我。”郑耀先看向了郑怡说道。
他不想打扰同学们的课程,所以将事情准备放在放学之后再处理。
“好!”郑怡点头应了下来。
江高朗这样的举动简直就是给他们学校抹黑,这一次绝对不能再轻饶了他!
至少招生办主任这个位置他是不能再继续担任下去了。
江高朗的事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如今事情已经捅到郑耀先面前,那之后的事情就由学校处理了,他们这些外人倒是不好干预。
顾知朝没有在江高朗的事情上过多关注,他见郑耀先已经决定收下单文轩,心神一动,忍不住冒出了一个想法。
虽然说这个想法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要达成非常困难。
但是不试试看,又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郑伯伯,我看刚才的考卷没有见到外文试卷,学校不教授外语吗?”顾知朝没有直接问,而是以考试为突破口询问。
“懂外语的人才哪有那么好找,你二舅妈懂点俄语,你要是感兴趣可以让她教你。”郑耀先无奈地摇了摇头。
民国时期,懂外语的基本都是留学人才。
而留学分为两种人,一种是顶级天才,被国家选中,然后用庚子赔款出国留学,这种算是公费留学。
还有一种就是自费留学,这种基本都是高门大户的人家才能支撑的起学费了。
然而无论是公费还是自费,这些留学生绝大部分都成了能够在历史书留下笔墨的人,这样的人物,哪里是他们这个小县城高中学校能够请来的。
建国后,国内被封锁,只有和北边苏联有联系,所以国内转而学习俄语。
只是懂的人也很少,郑怡就是当初上大学的时候学过一些。
不过后面国内教育停止,不要说他们这种小县城的人想要接触外语,就是大城市,也很难。
“爸,单教授可是担任过外交官的人,他还周游了英美德法等多个国家,精通多国外语。”
郑怡听顾知朝提起这个话题,立刻就明白了了他的意思,这会接过话,主动提议道:“这样的人才,让他在乡下养牛那不是浪费吗?不如咱们请他上咱们学校来担任老师,这样同学们也能多掌握一门知识。”
郑怡提出邀请单景川担任老师,倒也不都是因为顾知朝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她不忍心看着单景川这样的人物蜗居在牛棚里面。
想当初,她见到单景川的时候,何等的风光霁月。
她实在是想象不出,他住在牛棚是什么样的场景。
虽然说他们这是个小高中,但是单景川至少能够传授他的知识,不至于彻底埋没了他的一身才华。
“我倒是不介意他的身份,但是哪有那么容易。”
郑耀先沉默了一会,没有直接拒绝,显然他也是有这个想法的,只是从话语里也听出了他的为难。
“老郑,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一块商量着解决嘛!”
一直旁听的刘振伟开口了。
儿媳,外孙都帮着单景川,他这个做长辈的也不好坐视不管。
而且听顾知朝和郑怡的意思,单景川这人是个响当当的厉害人物。
这么厉害的人,结果现在沦落到这般境地,刘振伟也是心有不忍。
除此之外,刘振伟也有自己的私心。
顾知朝只是懂一门外语,看了一些外语书籍,就能帮着刘继军工厂解决专家问题。
这说明,国内落后外国很长一段距离了。
顾知朝要是跟着单景川多学几门外语,那将来看外国先进知识的时候才能看的懂啊!
而且除了顾知朝,还有这么多孩子能够跟着学习外语呢。
他是政府内部人员,知道国家政策现在已经开始动摇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变天了。
到时候这些学过外语的孩子,将来或许就能够因此而有一番作为呢?
多学一点知识,掌握一门技能,总归不会有什么坏处,不是吗?
顾知朝要是知道刘镇伟的想法,怕是会忍不住给他竖一个大拇指,称赞他有远见。
等到政策放开,懂得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在国内那可是非常吃香的。
懂英文意味着有机会出国留学,将来回国了,能直接进入外交部、外贸部等这些令人羡慕的部门单位里面。
就算不进入这些部门,也可以去有进出口业务的国企、银行、学校,这些单位为了招收懂外语的人才,高额工资安排住房甚至还会给出高额的安家费。
即便自由惯了,不想进入部门单位,那也可以去京城海城等大城市做野导游或者翻译,外国人都有给小费的习惯,日收百元甚至上千都是可以的。
要知道这可是八十年代的百元,价值至少比后世值钱一百倍!
在各个领域,可以说只要你懂英语,那就不用愁没有机遇,赚不到前程和钱程。
而在顾知朝比较熟悉的学术机构,懂英文,那就更厉害了,相当于小说主角所用的金手指。
七八十年代可不会有什么学术打假,这是一个全民抄袭,全民造假的年代。
国外发表了什么英文论文,只要几篇杂糅翻译过来,你就可以直接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这些研究也就都成了你的成果。
被人举报,告发,不存在的。
这个年代可不存在什么学术举报,因为懂英文的人都在忙着抄袭,不懂的人也根本发现不了,根本就没人管你。
第七十七章 办法(三更)
如果要脸一点,不愿意抄袭,那也可以署名翻译,同样可以在期刊上刊登,和自己本人写的待遇基本没什么差别。
45/188 首页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