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外婆的娘家人,我应该管他们叫舅姥爷?”老派的人,说话做事都喜欢按老规矩来,理解,但没必要。
乌桃恍然大悟,难怪呢。
她伸了个懒腰,又是飞机又是高铁,屁股都坐麻了,出一趟远门可真够累的。
“睡会儿吧,到了再叫你。”
“嗯……”
这一趟出去,麻烦比收获多。
那天差点走不出那家宫廷菜馆,后脚赶来的老板太能扯了,拽着方图死活不松手,说什么都要买他手里的茶叶,多贵都行,然后那老板不知道怎么的就注意到了她,说她面相富贵,一看就不简单,说话又带南方口音,结合种种信息推算出她是南桂县乌家庄人,茶叶就是她卖给方图的!然后麻烦就从方图那边转移到她这,不加微信不给走。
张清让那几位舅姥爷对她好像有点意见,但其他人很热络,也加了微信,席上不好当着长辈的面说的话、提的要求,私底下悄悄来,都是想从她手里买东西的,感觉她现在像个微商,专做熟人生意。
到上海之后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她原计划住两天就走,跟哥哥嫂子还有侄女吃个饭就行了,很巧的赶上那天大嫂的娘家几个人上门,碰见了,也不管大嫂乐不乐意,反正跟她列了一个土货单子,说是要拿去送礼的。
在乌梨那好点,夫妻俩都没通知无关的人,姐夫的爸妈又都在老家。
一起吃了饭,又逛了黄鹤楼、东湖、武大,还自驾去了恩施、神农架。
她没有跟哥哥姐姐说去北京干什么,不想他们再为自己担心。
…
车子停在院门前,张清让解开安全带,侧身过来轻轻摇醒熟睡的乌桃,连着转三四个省市,跨越大半个中国,哪怕是旅游也累。
“桃桃,醒一醒,到家了。”
轻柔的声音将乌桃从睡梦中拽出来,她含糊不清的嗯一声,不情愿的睁开眼,还没有回神唇角就落了一个吻。
“张部长……”以前不知道这人还喜欢搞偷袭,青天白日的,让人看见还得了,被迫出柜可不算好事。
晚上要去李家吃饭,这是李老爷子特别要求的,乌桃拒绝不了,只得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再上楼补个觉。
好在只是出院子走几步路就到,要是隔的太远她说什么都找借口推掉。
老爷子还是那么健谈,老顽童,吃饭就爱喝两盅,这酒还是她从家里带来的玉米酒,口感香醇,没有白酒那么辛辣。
她陪着喝了两杯,睡觉前那酒味还在,淡淡的,流连在缠绵的双唇之间。
乌桃在省城住了两天,因为之前说好的回来时会陪张清让几天,第三天上午她才自己开车回乌家庄。
有些事,不提,也已经过去了。
…
离家大半个月,田里的水稻已经收割完,这两天正在插秧,路边的龙眼树硕果累累,几个半大的孩子正蹲在树叉上摘龙眼,年纪小还不能爬树的弟弟妹妹站在树底下接哥哥姐姐丢下来的。
他们认得乌桃的车,看见后呼唤一声。
“桃姑姑回来啦!”
乌桃缓缓停下车,摇下车窗探头朝后喝止:“慢点跑,别跑去路中间,靠边走。”
这帮小鬼头,咋咋呼呼的,眨眼就跑到跟前,围过来问她去哪了,为什么这么久才回来,桃姑不在村里,他们都没有好吃的点心啦,爸妈做的没有桃姑家的好吃。
后车座有几袋在省城买的零食,鱿鱼丝、各种口味的海鱼干,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特产,像椰子糖、榴莲糖、椰丝奶球啊这些,乌桃拿出来分给他们,小孩都爱吃甜的东西。
天热,孩子们穿的凉快,不像冬天的衣服有大口袋,能装很多,大孩子还好,知道用手捧,实在不行就撩起衣摆兜住,小的又不懂,他们手小,拿不了几个,急得不行,跺脚直哭。
乌桃腾出一个袋子给他们装。
“行了,回家去吧,别总在路边玩,车来人往的,很危险知不知道。”
“我们摘龙眼啊。”
“树那么高,摔下来怎么办,以后想吃就让大人给你们摘。”
“爸爸妈妈没有空啦,”几个孩子迫不及待的撕开糖纸,“而且我们爬树很厉害的,绝对不会摔,桃姑姑,你吃不吃龙眼啊,我们上去摘给你。”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我不吃,你们也别再上树了,”乌桃看他们一脑袋都是汗,头发都湿了,脸上还一道道的土,“你们这怎么弄的,搞这么脏,行了行了,赶紧回家洗洗。”
几个孩子笑嘻嘻往家的方向跑,他们就住在离村口不远的坡上,有条小路直通家门口,乌桃看着他们上去了才驱车离开。
到小医馆门口又停了停,把给廿七姨婆带的礼物留下,碰上几个从田里回来的村民,又被拉着说了会儿话,都是问她怎么去那么久,好多天不见她还有点不习惯。
“本来打算去几天就回来的,临时又去上海武汉看我哥哥姐姐。”
“也是,他们在那么老远的地方工作,是该去看看,今年中秋他们也回来的吧。”
“有假期的话应该回的。”
“喊他们回来嘛,今年中秋村里有活动,告示都贴出来了,就在村委大院门口,说是要大家伙一块做月饼,吃大团圆饭。”
这个事乌桃知道,乌夏林前几天在群里说的,去年村里就办过一次流水席,后来一直没得空再办,趁中秋节搞一场也不错。
给乌兰兰她们几个小妮子送了几包鱿鱼丝和海鱼干,糖果她们只要了榴莲糖,黄琼和莫慈萍多要糖果,拿回去给家里孩子吃,其他干活的人也有份,多少无所谓,重要的是乌桃记着她们。
“今天菜馆有冰镇的姜汁汤圆,来一碗尝尝?”原来的小摊改名成了乌家庄菜馆,仅此一家,绝无分号,每天的菜单都不一样,主打一个有什么吃什么。
乌家庄的红糖姜茶可是抢手货,前不久刚上一批新的,抢都抢不到,连带着生姜的价格都长了不少,外面抢疯的东西在菜馆或者旁边的土货店都有可能买到,要没有的话就去村市碰碰运气,数量可能不多,但肯定会有。
有句老话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菜馆今天新出的姜汁汤圆用的就是生姜加红糖熬的糖水,汤圆是用糯米粉做的拇指大小的圆子,有馅儿和无馅儿两种,馅儿是桂花砂糖的,吃完嘴里还残留一股桂花香。
大夏天来上一碗,坐在阴凉的地方慢慢吃,是难得的享受,再配两个同样是今天才有的钵仔糕,什么口味都有,糯叽叽,冰冰凉,天热没胃口吃不下别的,吃点这个既顶饱又不腻。@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黄琼去那边给乌桃端了一碗过来,六个小汤圆浸在红褐带金色的姜汁中,生姜的味道很浓郁,因为加了红糖,吃起来倒没有那么辛辣,汤圆软糯弹牙,里面的桂花馅儿非常香,用的应该是晒干炒过的桂花,这一步其实很讲究火候,做不好桂花就会有糊味,才起来也苦。
糕点每样一个,除钵仔糕外,还有虾饺、芋泥肉松青团、艾草糯米糍、米条、红糖米糕,堆了满满一碟。
“这么多?我一个人哪吃得完啊。”
“没有多少的啊,钵仔糕我就拿了红豆、芒果和菠萝三个口味,哎哟,吃不完就拿回家去嘛,小小还有那几个后生仔还挺喜欢吃的,上午还来过。”
第126章 焦糖焗乳鸽
“桃桃, 今天村里卖稻子,你不下去看看啊。”给水田插完秧苗,摘完树上的龙眼, 忙碌的夏耕才算告一段落, 李水琴把才晒了半干的龙眼从堂屋搬到院子, 铺在竹篾席上接着晒。
回来这几天乌桃就一直在家,最多就是赶鸭鹅去三岭塘,再顺路采莲蓬回家做银耳莲子羹, 这个很粘稠软乎, 当早饭吃也行, 冰镇后拿来做下午茶也很不错。
她又从镇上的养殖场买了牛羊各三十头, 梅花鹿、马鹿也从原来的增加到二十头, 驴十头。
扩建猪栏的时候顺便把牛圈羊圈扩了, 平时牲畜都散养在果园的外围,偶尔也会带到三岭塘的岸边, 让它们四处溜达着吃草,晚上再赶回圈里睡觉。
最早的那批现在都膘肥体壮的, 毛色特别亮, 伯爷说这是他见过的养得最好的牲畜。
确实,还没到出栏的时候,就已经有不少人在打听了, 尤其是鹿和驴,鹿肉一直都有滋补壮/阳的神奇传说, 驴肉更神, 有句话叫天上龙肉地下驴肉, 可见营养价值多高,多受欢迎, 加上南桂这边几乎没什么人养殖,市场上也不怎么有卖鹿肉驴肉,乌桃一下子养这么多,很难不被人惦记,离谱到现在就联系她预订。
这批牲畜她是打算留部分下来做种的,配对成功的话以后就不用再买幼崽了,即使宰杀,也是先分给亲戚朋友,再留一些自家吃,所以能出售的份额并不多。
还有她家的几头母猪,怀崽的肚子越来越大,快生了,为了提供足够的营养,给母猪喂食的时候她特意多加灵泉水。
以前她家养猪都会常备几袋猪饲料,大猪可以不喂,吃猪草、红薯藤就行,小猪就不能这样了,头两三个月都会在猪食里加饲料,要不营养跟不上,长不好的。
现在有灵泉水,这批猪还是小猪崽的时候就买回来养到现在,身上的肥膘厚得不得了,不缺营养,也就没必要给它们喂饲料。
“有琼姐和萍姐在那,小小也下去了,我还去干嘛,又不是多大的事。”今年的黄金米是去年的两倍之多,价格没变,还按原来的,收购后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同时进行售卖。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方图要的两千斤还是得给他的,昨天就已经联系物流公司打包运走了,一起的还有邵家、郑家预订的。
“不去就不去吧,过来帮我看一下这个架子怎么回事,摇摇晃晃的。”
这些放竹篾席的木头架子还是爷爷在时打的,早前堆在杂物间被白蚁咬了洞,架子腿缺了角,不平整了当然摇晃,她找了块小木板垫底下。
“是不是该叫人打新的木架子了啊,这都快要报废了。”
“没有合适的木料啊。”
村里人打木头架子都是自备木料,以前村委又不管谁家砍树,反正需要了就上山砍呗,马尾松、杉木都行,有黄连木是最好的,乌桃家有张大圆桌用的就是黄连木,儿时的记忆里还有关于这株黄连木的画面,它生长在院子的右斜方,树干很大,要两三个成人才能抱过来,因为长出来的树冠挡到屋顶,爷爷才决定把它砍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打圆桌用了最好的那部分木料,剩下的打了椅子、长凳、碗柜,一直用到现在都没坏,挺结实的。
而打木头架子多半用马尾松,还是打其他家具剩下的边角料,现在除非是早年存有木料的人家,要不就只能去木材厂买现有的,这样的话还不如直接去焊一个铁架子,经久耐用,还不用担心被白蚁咬。
家里原来也存有木料,但是杉木,留着翻新屋顶的,之前修牛栏的顶棚用了几根,要是拿这个打木头架子就有点浪费了。
“我明天去木材厂看看。”
南桂县郊有很多木材厂,光是从村口去社湾坳镇的公路边就有四五家,收桉树的就是他们,门口经常堆放很多树皮、边角料,会有人回收树皮、木屑这些拿去造纸,就是那种非常粗糙的纸,两块钱能得好多,以前村里人就爱买这种纸擦屁/股。
她拿出另一批已经晒好的龙眼,坐在回廊上一边吹过堂风一边剥壳,再把果肉踢下来晾在簸箕上,再晒晒水分就能装进袋子密封保存,这样比带壳保存稳妥,不容易长虫发霉,吃的时候也方便,就是剥起来麻烦。
晒干的这种本地叫鸡儿龙眼,个头小,果肉薄,但水分足,还特别甜,以往收购价是1.5~3.5元/斤,今年涨了,10块起步,石硖龙眼还要更贵。
除了一些特定的,例如药材、茶油、漆树茶、黄金米之外,瓜果蔬菜的价格也只是比平时高那么点,没有到很离谱的程度,大部分人还是能接受的。
当然,少数很当季且不是村民自己种植养殖的土货,价格就很难定了,像鸡枞、枞树菌、野蜂蜜这种野意儿,几十、上百、几百一斤都有大把人想买。
龙眼的糖分太足了,手上沾满糖浆,黏糊糊的,她把刚剥好的丢进嘴里,才又去剥新的。
李水琴进来看见了就说:“你少吃点,热的,等会喉咙痛啵。”
“比去年的甜。”XZF
“这是路边那一排的,山坳底下的就不如这个甜,养分都让酸梅树给吃了,”李水琴洗了手,也坐下剥龙眼肉,“要不锯掉几棵酸梅树吧,要那么多干嘛,你爸在的时候我就跟他锯掉,他一直懒着没动。”
“长得好好的,锯了多可惜,留着还能长木耳,菌子。”那些酸梅树还是奶奶年轻的时候种的,现在村里就只她家有这么一大片。
“都把其他树的营养给吃完咯,挨近的那几棵石榴树都长不出来,果子那么小。”
“那本来就是小石榴。”都不是种植的,是原来野生长在那没砍掉而已,红心芭乐的其中一种,个头跟鸡蛋差不多大小,熟透后很香。
她家也有大石榴,就在地牯牛钻洞的那片沙石地旁边,树冠低矮,果实累累,不过是白心的,口感清脆,就是市场上很常见的那种石榴。
她妈就觉得所有石榴都该长成那样,怎么可能嘛,品种都不一样。
97/133 首页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