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青不着痕迹的白了他一眼,是哦,见鬼了呢。
“文忠文青,找个地方坐下别闹腾。”朱元璋现在没空解释,让没弄清情况的都往后退,别挡着他们记录天音和图像上透露出来的舆图。
他就防备着光幕再来第二次,这些天看见李善长闲着就赶他去书房练习写字画画,这次争取一丁点消息都不错过。
朱文忠:???
有没有人能和他解释解释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
还有,你们是不是太淡定了点儿?
朱文忠看着房间里忙中有序的大老粗们,有种自己误入妖怪窝的感觉,“文青,你有没有觉得他们怪怪的?”
沐青慢吞吞转头,“哥,你再说话咱爹就要揍你了。”
朱文忠瞅瞅反应极为淡定的小娃,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你是不是知道什么?”
沐青没有说话,只是熟练的捂住嘴巴。
朱文忠:……
行吧,他明白了。
难怪这小子有几天闭着嘴巴不说话,原来是撞上这种场面被叮嘱了不能说话。
朱文忠过了刚开始的紧张劲儿,兴致勃勃的蹲在小老弟旁边仰头看光幕,他们说话的这点时间,视频的前奏音乐也放完了。
光幕里的声音和上次一样打完招呼直接进入正题,一点废话都不多讲。
【范孟,一名范梦端,河南杞县人,元朝河南省台小吏,也能尊称他一声大元掘墓人。】
【之所以称他为大元掘墓人,不是因为他打上大都或者刺杀皇帝,恰恰相反,他的搞事范围没有离开河南行省,但是却为十几年后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在介绍狠人范哥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元朝的官僚体制。】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内,官和吏有着明确的分界线,简单点来讲就是体制内有编制的公务员和没有编制的合同工。前者有政治前途,可以一路高升当大官,后者没有任何政治前途可言,脏活累活你来干,论功行赏靠边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元朝和其他朝代不同,大元的官和吏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因为大部分蒙古人的汉化水平不高,所以他们选官并不十分依赖科举考试,很多蒙古官员甚至连汉字都不认识,但是依旧可以出来当大官。】
【纵观整个元朝,从吏转成官的人比正经科举考试当官的人多很多,以至于很多有门路的人不去考科举,而是十一二岁就开始在衙门当小吏混资历,这样时机到了就能以合同工的身份转正,不用再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和其他人挤科举考试的名额。】
【范哥走的就是这条路线,他从小就开始在衙门里当小吏,脏活累活什么都干,见谁都得陪笑脸,如此熬了二十年才终于拖好友的关系从县衙的小吏转为河南行省的候补官员。】
徐达摸摸脑袋,戳戳旁边的汤和小声问道,“老汤,你知道这个范孟是谁吗?”
天音上次讲的是大都的皇帝,他不知道皇帝叫什么名字,但是他知道大都有皇帝,怎么这次讲的人他连听都没听过?
河南省台小吏?这也能尊称大元掘墓人?什么小吏啊这么大本事?
假传圣旨的戏文他听说过,也没听谁假传圣旨就干掉整个行省的官儿啊。
徐达不明所以,旁边的大老粗们和他一样一脸懵逼,他们都是快饿死了才加入起义军,也就这两年要带兵才跟着先生学了几个字,能读懂光幕上写的字已经很不容易,更多的他们就不知道了。
汤和知道的不比他们多多少,天音说范孟为十几年后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打下基础,也就是说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十几年前他们都是毛还没长齐的半大娃子,上哪儿知道行省衙门发生的事情?
李善长这次准备齐全,还能分心和他们说几句,“范孟此人我倒是有所耳闻。”
此话一出,旁边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李善长手上动作不停,一边写一边说道,“诸位要是想听可以等天音散去,不过天音知晓的应当比咱们多,咱们继续听便是。”
徐达等人一想也是,二话不说放过老李继续盯光幕。
天音上次把大都的皇帝一辈子干的事情讲的明明白白,这次说范孟肯定也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元璋眯眯眼睛,觉得天音不会毫无缘由的和他们讲范孟这个人。
上次讲大都皇帝的时候透露出不少天下大势的发展,这次讲一个假传圣旨的小吏,莫非这个小吏在天音眼中也属于能影响天下大势的人物?
光幕不受观众的影响继续往下说。
【我们都知道蒙古人英勇彪悍崇尚武力,他们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延续了这个特点,自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历任统治者都崇尚武力,认为只要武力足够强大,他们就能统治好国家。】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版图最为宏大的王朝,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各种新的制度,但是因为统治者常年征战注重武力,朝廷内部的各种制度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忽必烈在位时推行汉化,用汉人来治理中原,并在朝中任用了大批正统儒家出身的大臣,如果后续的统治者能延续忽必烈的政策,元朝的国祚或许能长一些,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不说忽必烈后面的统治者,只忽必烈自己施行汉法都没有进行彻底。】
【元朝的版图不只中原,还有包括其他几个汗国,面积之广袤远超之前的朝代。忽必烈愿意推行汉法,但是元朝统治下的中亚汗国的君主和蒙古王室贵族成员都不愿意推行汉化,在身边大臣的强烈反对之下,忽必烈晚年也和汉臣疏远。】
【汉人在官场上备受欺压,即便当了官上头也有蒙古人和色目人压着,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这些中央高官被蒙古人把持。】
【翻遍百年元史,这些高层之中也只有两个是汉族出身,而且还不能按照正常的汉人出身来算。这两个人一个叫史天泽,是当时的大地主兼大军阀,乃是帮忽必烈一起打天下的元勋功臣,另一个叫贺惟一,乃是蒙古化的汉人,很早就背祖改族,还被蒙古人特赐蒙古姓氏,名曰“太平”。】
【中央高官都是蒙古人,地方政府也没好哪儿去。】
【元朝地方行政权掌握在达鲁花赤手里,达鲁花赤,原意为“掌印者”,也就是督官。早在大蒙古国的时候,忽必烈就有规定各地的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担任,而且“永为定制”。】
【后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都曾反复下禁令强调,一定不能叫汉人担任达鲁花赤,连廉访使之类的督查官员都很少有汉人出现,倘若真的选不出合适的蒙古人任职,那就从做过蒙古贵族贴身奴才的色目人中挑选,亲近的色目人中也选不出来,再往下推才是一般的色目人和汉人。】
【规矩是如此,但是元朝统治的并非都是江南那样富庶的地区,还有湖广云贵那些边远贫穷用来流放犯人的地方。既然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有权有势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自然不愿意去那儿当差,汉人这才有机会捡他们剩下的去当掌权的官。】
【很明显,范孟所在的河南行省不在偏远的范围内,他头顶上压着的都是正儿八经的蒙古高官。】
朱文正啧了一声,“当个官儿而已,怎么还那么多弯弯绕绕,谁有本事让谁当不就行了?”
“哥,这你就不懂了,没本事还能当官的大有人在,只要投胎投的好,傻子都能当皇帝。”朱文忠第一次遇到这场面,不用抄东西只需要看娃,一边听一边和他们家老哥唠嗑,“先生前几天才讲过那个问‘为什么不吃鸡大腿’的皇帝,不就是个傻子吗?”
沐青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嘀咕道,“那是晋惠帝司马衷,人家说的是‘何不食肉糜’,不是为什么不吃鸡大腿。”
朱文忠咧咧嘴,不甚在意的点点头,“是的是的,何不食肉糜,文青真厉害,那么拗口的句子都能记住。”
沐青往旁边挪挪,心道这个厉害的标准好像有点低。
【说完元朝的行政体系,咱们再来说范孟。】
【范哥在基层熬了二十年才终于被调到行省衙门,他以为他的好日子就要到了,一心努力上进只想得到提拔。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行省衙门的日子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当时执政的是权臣伯颜,就是那个排汉排到疯魔的伯颜。上梁不正下梁歪,伯颜恨不得杀光天底下所有的汉人,底下的蒙古官员自然也看汉人不顺眼,范哥的顶头上司基本上也都是对汉人满怀偏见的蒙古人。】
【身为小吏在哪儿日子都不好过,在县衙里脏活累活都是他干,调到行省衙门后脏活累活还是他干。县衙里的顶头上司是汉人,他们没啥深仇大恨,睁只眼闭只眼日子也就过去了,行省衙门的顶头上司是蒙古人,这些蒙古人整日以欺负汉人官吏为乐,处处挑刺不算,还借口他整天光吃饭不干活把俸禄给他停了。】
【头可断,血可流,工资不能丢。老实人平时不发火,但是也不能一直欺负老实人,范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勤勤恳恳想上进,最后却连工资都被扣光了,这能忍?】
【于是乎,范哥在压抑中爆发了。可能是喝了点酒,也可能是怒火让他失去理智,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跑到行省衙门墙上挥毫落墨提了首反诗。】
【人皆谓我不办事,如今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
【“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怎么样?是不是有黄巢和宋江的感觉了?】
【按理说反诗一出来,范哥高低得去大牢里走一趟,但是并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衙门里的蒙古高官都是文盲,他们看不懂范哥写的诗。】
朱文正和朱文忠听到这里齐齐抬头,震惊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这都看不懂?爹你看,他们不认字也能当大官!”
老朱冷笑一声,“是啊,所以他们都被杀了。”
第18章
议事厅中除了沐青这个假小孩都是土生土长的元朝人,害他们家破人亡的就是蒙古人,朝廷的大官什么样他们不知道,他们从小到大见过的蒙古人有多可恶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那都是吸血的蚂蟥,见着什么抢什么,蒙古兵一旦出现就是蝗虫过境,蒙古官更可恨,除了巧立名目捞钱其他什么都不干,整天就知道饮酒作乐。
他们本来以为那些当官的都是考上进士当上官后才开始放纵,合着人家连汉字都不认识就直接出来当官。
蒙古人是被老天眷顾了吗?他们凭什么啊?
大老粗们骂骂咧咧,甚至懒得骂某一个人,而是直接骂所有蒙古人。
沐青揉揉脸没有说话,毕竟这些叔伯大爷们只见过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蒙古人,没见过普通的蒙古百姓过的什么日子,他们以为所有蒙古人都能吃香的喝辣的也正常。
视频有一有二就有三,这一期讲范孟,不知道下一期讲什么。
如果朱老爹知道他们在中原造反的时候蒙古百姓色目百姓在草原上也进行着造反大业,会不会联合蒙古色目和其他各族的百姓一起给朝廷找麻烦?
沐青想了想,觉得那样的发展不是没有可能,不过现在是别想了,现在的蒙古人太拉仇恨,几乎没有任何合作的可能。
这不,连好脾气的老李都抖着胡子加入骂人的行列了。
李善长文武双全不假,但是他一直自诩是个正统的读书人。
身为“文文弱弱只会读书”的文化人,他很清楚汉人进士有多难考,更清楚蒙古进士和色目进士的称号有多大水分。
他知道大部分蒙古官员的文化水平都不怎么样,但是这明目张胆题反诗还能继续逍遥法外的场面他还真没想到。
十几年前河南行省官场大换血的事情他听说过,那事儿当年闹的很大,不过皇帝亲政后就把事情给压了下去,具体情况很少有人知道,没想到范孟假冒钦差之前还有这么一回事。
还好他没去当朝廷的官,要是上头压着的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蒙古上峰,他这一身的才华除了被埋没还是被埋没,那才是真真的白来世上走一遭。
旁边,老朱骂完儿子后继续盯着光幕看,只是这次的表情有些苦大仇深。
蒙古骑兵已经不是当年打天下时的蒙古骑兵,压在他们头上的蒙古人连汉字都认不全,就这样还能维持近百年的国祚,他当皇帝他也行。
奶奶的,他好歹还比蒙古人多认识几个汉字,蒙古人不会当皇帝就让给会当的人来,天下能者居之,没人说姓朱的不能当皇帝。
天音说刘福通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天音说的就一定对吗?
嘿,老朱这辈子什么都服就不服输。
沐青感受到来自老爹的熊熊战意,搓搓胳膊离他远些。
虽然不知道朱老爹想到了哪里,但是总感觉不是什么好事儿。
【范孟酒劲上头在行省衙门的墙上题了首反诗,酒醒之后吓得不轻,他以为他这次死定了,那可是反诗,造反是抄家诛九族的大罪,蒙古上司对汉人本就苛刻,他没犯事儿都能找借口停了他的俸禄,真的犯事儿了肯定全家老小跟着一起遭殃。】
【万万没想到这些蒙古人都看不懂他写的诗,没错,无一例外,都看不懂。他们只觉得这个小范在墙上乱写乱画很不规矩,得找借口再欺负欺负他。】
【行省衙门不只有蒙古人,还有很多汉人小吏和汉人官员,能进行省衙门的汉人要么有本事要么背景深厚,蒙古人看不懂反诗,汉人却看得懂。】
【范哥家里没啥背景,也没多少交心的朋友,能进行省衙门主要靠熬资历和他那寥寥无几的好朋友,恰好分巡河南的守省御史和他有旧,在蒙古高官面前帮他描补了几句,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新来的御史帮范哥从合同工变成有编制的正式公务员,但是他好人没有做到底,只给范哥补了个正式差事,俸禄这事儿依旧没有着落。】
【之前已经说过,在元朝想当掌权的大官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你得是蒙古人,再不济也得是个色目人。蒙古人和色目人能担任正职,汉人正考完科举或者通过各种其他手段进入官场也只能担任副职,即便有少数幸运儿可以担任正职,头上也有一个蒙古上官和色目副手来监视,比做副职的限制还要大。】
【元朝的监察御史巡按制度比较复杂,不同时期的有不同的规矩,但是分巡御史要么是每季出巡、要么是上下半年出巡、要么是每年九月上旬出巡,他们只是出巡,并不会常驻行省衙门。】
14/91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