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和朱文忠一听这话就知道有故事,看到沐英沐青从屋里出来连忙招呼他们一起听,“叔,我们嘴巴严实的很,你们和我们说我们肯定不往外传。”
徐达嘿嘿笑了两声,“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混账朝廷暗地里盯着巢湖,水军的船一动他们那边就受到消息,船队入江的时候被朝廷的埋伏打了个措手不及。”
听众们:“然后呢?”
“然后你徐叔我就率兵出击,船队突围出去后调头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直接把朝廷的水军打的落花流水。”徐达耸耸肩,“就这些,没了。”
耿再成没忍住,“我呢?”
徐达一拍脑袋,“喔!忘了还有小耿!”
耿再成磨牙,他有点想打架。
旁边的四兄弟:……
好好的一个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大战,怎么讲出来就那么平淡呢?
徐达哼了一声,“我又不是说书先生,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就得了,荡气回肠的那是戏文,不是现实。”
朱文正对此不置可否,略过巢湖水军的事情打听接下来的安排,“徐叔,小耿叔,你们说打太平的时候我爹会让我和文忠跟着谁?”
沐英才十二三岁,朱元璋已经确定将他留在身边听命,不会让十二三岁的孩子冲上前线。
朱文正和朱文忠不一样,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邓愈已经当上管军总管,他们俩要站稳脚跟肯定不能躲在主帅跟前不出去。
徐达捏捏下巴,“跟着我?”
耿再成也不甘落后,“跟着我也行。”
水军才刚刚到位,接下来的作战计划还没定下来,这时候还真说不准他们俩会分到谁手底下。
几个人在院子里说悄悄话,外面忽然有卫兵来通报,说是有个文人前来拜见。
朱文正随口问道,“知道叫什么吗?”
卫兵回道,“来人说他叫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
沐青听到这个名字睁大眼睛,“哇塞!”
第27章
濠州定远, 这个地名听起来真亲切。
沐青没去过定远,他在这里活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在外面逃难,对定远可以说没有任何了解, 但是这不耽误他听到定远俩字就竖起耳朵。
朱文忠伸了个懒腰, “这人还挺会挑时间。”
他们爹对读书人的态度非常好, 毕竟这年头能读书认字的人不多,衙门和军队都缺不得能读书认字的人,只要没犯过天怒人怨的大罪,主动投靠过来的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差事。
不过读书人大多家资丰厚,世道乱也乱不到他们身上,肯主动投靠的人并不多,大多都是三请四请还端着架子不肯答应。
这个叫胡惟庸的掐着点儿来大帅府求见, 是凑巧还是故意的?
朱元璋正在屋里稀罕刚出生的儿子, 他自己是个身高体壮的军汉, 看着皱巴巴还没他胳膊长的小婴儿根本不敢上手。
这是他朱重八的儿子, 亲生的!
朱文正敲门进来的时候,老朱还在襁褓旁边傻嘿嘿搓手,一点儿也不像那个英明强干的朱大帅,“爹,外面有个叫胡惟庸的读书人求见。”
襁褓里的小娃娃吐着口水泡泡,听见声音没有哭闹, 而是又闭上眼睛睡觉,一看就知道是个乖巧的小娃娃。
朱元璋眼睛一眨不眨,他刚从外面回来, 正是稀罕自家孩子的时候, 一丁点的时间都不想分出去,“让你徐叔去见, 咱现在没空。”
朱文正爽快应声,“好嘞。”
“等等,让他去前面等着,我换身衣服就过去。”朱元璋依依不舍的迈出房门,骂骂咧咧往外走,“早不来晚不来非得这时候来,就不能消停一会儿?”
朱文正乐呵呵出去传话,留他自个儿边骂边准备接见此时求见的读书人。
不怪朱元璋脾气暴躁,而是胡惟庸来的实在不是时候。
朱大帅每打下一座城就到处张贴告示招揽读书人,肯来投奔他的他以礼相待,不肯为他效命的他也不怪罪。
人各有志,跟着他干是干,跟着朝廷干也是干,他不强求。
朱大帅这话放出去后,当即又是一波读书人跑来毛遂自荐。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李善长也是濠州定远人,人家李善长早早就慧眼识珠来到帐下效力,怎么他胡惟庸非要拖延到现在?
没错,朱大帅放话的时候格外豪气,其实内里还是有点小心眼,他只是不表现出来,其实心里都记着呢。
沐青可太清楚他们家老爹的心态了,现在还能说出“人各有志,从元从我,不相强也”的话,将来就是“不听我的全都杀”,现实的很。
胡惟庸的小插曲很快过去,徐达和耿再成都跟着他们大哥去看那胡惟庸是何许人也,留下兄弟几个在院子里继续猜测接下来的仗会怎么打。
沐青小豆丁没有参与讨论的资格,他在这里只能端茶倒水当听众,顺便在心里吐槽战神哥哥们的异想天开。
果然战神都是历练出来的,没打过仗的战神脑洞大开的时候水平和他差不多嘛。
直接从和州打集庆,哇塞,他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也这么想过耶。
——我们有这许多兵马,何不直接杀去金陵夺了鸟位,都做个将军逍遥快活,不好过在这小小的和州愁眉苦脸?
然后就被当傻子嘲笑了好久。
金陵那种军事重镇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打下来,朝廷现在拉胯不假,但是再拉胯他们也还是兵多将广的朝廷啊。
好在没打过仗的战神也是战神,仨人异想天开了一会儿后很快恢复理智,开始正经琢磨从哪儿渡江南下比较好。
他们现在说话不管用,但是可以商量过之后和过几天的安排对比一下,差距太大的话是他们本事学的不到家,要是接下来的安排和他们想的差不多,那他们可就太有出息了。
沐青:……
好吧,傻叉的只有他一个。
朱文忠戳戳小孩儿鼓起来的脸,“怎么了?谁招惹你了?”
沐英忍笑,“估计是听不懂咱们说的,不乐意被冷落才不高兴。”
沐青睁大眼睛瞪过去,“瞎说什么大实话!”
呵,他怎么会听不懂,他只是怕一开口就吓死人。
没意思,不听了,他回去写大字去。
小豆丁气鼓鼓的扭头就走,背影中透着几分倔强,怎么看怎么好笑。
三个哥哥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留,捂着肚子笑成一团,一时间院子里充满快活的气息。
*
元帅府添丁喜气洋洋,不过宴席却没有大办,他们接下来有几场硬仗要打,不能耽于享乐,所以只是请亲朋好友来吃一顿。
一片热闹欢喜之中,不高兴的可能只有胡惟庸一个。
他自持才高八斗,原以为来帅府求见朱大帅后会立刻得到重用,没想到最后只得了个元帅府奏差的差事。
何为奏差,那是官署里设置的供掌权大官差遣的职位,说好听点是个官,说不好听的那就是个打杂的。
他胡惟庸学识出众,怎么能干打杂的活儿?
然而任命已经下来,他不想被当成找茬的打一顿扔出去就只能老实干活。
胡惟庸心里骂骂咧咧,表面上还得装出“多谢大帅赏识”的样子,那滋味别提多憋屈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往好处想,可能是朱大帅不了解他的本事,想着将他放在身边考察考察,考察过后再委以重任。
他以前名不见经传,朱大帅乃是淮西红巾军的左副元帅,任命官员不能听信他的一面之词,总得亲眼看到他的本事才好给他安排差事。
没关系,酒香不怕巷子深,区区冷板凳,他胡惟庸坐得住。
议事厅里,李善长等人对胡惟庸的差事但笑不语。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圈子,李善长也是定远人,他和胡惟庸是老乡,别人没听过胡惟庸的名字,他对这个名字可不陌生。
那人才学的确出众,但是为人嘛,就得朱大帅自己去琢磨了。
现在人没有冒犯到他跟前,他们两个往日无冤近日无仇,贸然在上官面前说坏话容易落人口实,他只当什么都没有发生就行。
朱大帅儿子还没满月就开始筹谋渡江南下攻打太平,他们这些下属自然不能拖后腿。
李善长是军中参谋,除了出谋划策之外更多的还是负责筹措粮草供给军需,顺带着在将领们吵架的时候过去劝架调和。
军中能出谋划策的将领不少,能不杀不抢筹措粮草的却不多,要问谁最了解军中吃穿用度,除了朱大帅就是他李善长。
和州现在驻扎着四万多兵马,这么多人马吃喝嚼用不是小数,之前没有水师不好渡江南下,现在有巢湖水军归附,他们再不想办法拿下太平,和州这边的粮食就得见底。
这一仗想打得打,不想打也得打。
议事厅里挤满了人,所有在滁州的将领都在这里,朱大帅没有发话,底下人已经吵吵嚷嚷吵出了八百条进军路线。
就是靠谱的没几个,绝大部分将领都想略过太平直取集庆。
集庆多好啊,既有长江天堑离大运河也近,他们不抓紧时间打下来的话让旁人抢先了怎么办?
朱文正压低声音小声说道,“文忠文英,你们说咱爹会直接打集庆吗?”
沐英也压低声音,“肯定不会。”
果不其然,朱大帅拍桌让这群脑子一根筋的弟兄安静下来,一边拍桌一边骂,“你们知道集庆是兵家必争之地,朝廷会不知道吗?那边有朝廷的大军守着,咱们刚渡江过去马疲人倦怎么攻城?”
天底下起义军很多,但是终归还是朝廷占据的地方多,集庆兵力不够的话朝廷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兵过去支援,他们在长江南岸连个落脚地都没有,这仗怎么打?
集庆他们肯定要打,这不得先找个落脚的地方再打吗?
一个二个的就知道往前冲,动动脑子能怎么滴?能少块肉吗?
头顶大帅一生气,底下叽叽喳喳的将领们瞬间全部变成缩头鹌鹑。
沐英朝两个哥哥挤眉弄眼,他说什么来着,直取集庆不可行,爹又不傻,肯定不会任他们胡闹。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先赏了三个儿子一人一个脑瓜崩,然后才心平气和的继续说道,“集庆这种重镇不能一蹴而就,咱们得稳扎稳打,先渡江打下一个落脚的地方,有了落脚的地方才好筹谋攻打集庆。”
将领们小鸡啄米般点头,“大帅说的是。”
李善长无奈扶额,他就不该对这些人抱太大希望。
好在他们朱大帅知道人多不一定对的道理能够力排众议,要是真的上去就冲着集庆打,估计得打的头破血流才能想起来那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集庆不好打,长江南岸别的地方也不好打,朱元璋掀开舆图,手里的小棍棍在集庆路和太平路两处点来点去,“采石矶乃是南北喉襟,自古渡江南下首取采石,只要拿下采石矶,太平路就尽在囊中。”
采石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争夺的焦点,相比其他地方,采石附近的江水流速较为平缓,三国时东吴和魏晋就在那里长期拉锯,后来无论是侯景渡江还是隋朝灭南陈,无论是宋太|祖灭南唐还是金兀术追击宋高宗,都和采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们集中力气攻下采石矶,然后在太平站稳脚跟,再以太平为中转将和州的兵马源源不断运到长江南岸,以蚕食之势拿下集庆周边各路,等集庆变成孤城一座,何愁打不下来?
底下的将领们继续点头:“大帅说的对!”
李善长:……
集庆不好打,你们觉得采石矶就好打了吗?
上一个这么自信的是金国皇帝完颜亮。
当年大宋和金国南北对峙,完颜亮杀了金熙宗自立为帝,为了尽享江南繁华坚决主张灭宋,登基不久就下令将金国都城从上京迁到燕京,同时还经营汴京来为将来打下江南做准备。
宋高宗赵构在金人面前向来不怎么硬气,龟缩江南后还向金国称臣纳贡,让大宋成了名副其实的偏安政权,可惜金人并不满足南北分治。
完颜亮集结大军六十万,还有三万水军,全军分四路大举南下。
西路进攻陕南,准备夺取大散关,中路取荆襄,海路从沿海进攻临安,东路由完颜亮亲率三十万大军直取淮南。
只要攻破江淮防线,金军就能直捣时为大宋都城的临安。
完颜亮很自信,出征之前踌躇满志的和亲信说什么“以前那谁谁谁伐宋打了好几年也没打下来,他这次出兵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必定将江南繁华之地尽数拿下”。
随后,完颜亮亲率十几万大军抵达采石矶北面江岸,胡骑再次饮马长江,和对面战战兢兢的宋军隔江对峙。
采石矶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扼守长江天险,极少的兵力就能让对岸无法登陆,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他们的大军兵分四路,宋人兵力不足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采石一带的守军一共才一万多点,守将还是个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的老头儿,易守难攻又能怎样,一力降十会,只要他们兵力够多,再难打的地方也能打下来。
结果就是书生虞允文一战成名,皇帝完颜亮变成了金主完颜亮。
可怜完颜亮战败后军中哗变,不光被废为庶人还惨遭缢杀,生前名声死后哀荣全部没有,简直悲催的不能更悲催。
不过除了采石矶,别的地方更不好打。
夏日里雨天多,江水上涨不利于行船,采石矶有大片江滩,或许真的能一鼓作气冲上去。
朱元璋定下目标后便开始分配任务,这次是渡江之战,水军要占大头,巢湖水军之前什么情况不重要,只要这次表现的好,他依旧承认这是一支威震天下的强大水军。
议事厅中的众人迟迟不散,看样子是想定下作战计划后立刻出兵。
红日沉西,天光渐晚。
沐青背着书包放学回家,感觉自己像个失去灵魂的小学生。
拐角处,一个身量高大的年轻人翘着脚躺在那里,嘴里还叼着根草,一眼就能看出身上的匪气。
沐青小豆丁转过弯吓了一跳,下意识屏住呼吸往后退。
书院离元帅府不远,这边住的都是朱元璋的亲信,平时卫兵巡逻的很勤快,各家的小孩儿出来玩从来不用单独带护卫。
23/91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