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人在江南啊,那没事了。
神迹随着傍晚的晚霞一起出现,权贵们各自在家,但是他们觉得旁人的想法应该也差不多。
朝廷能调动的兵马寥寥无几,想管江南也鞭长莫及,更何况现在中原的叛乱还没有镇压完。
指望朝廷的大军去干掉朱元璋,不如指望起义军内乱把他干掉。
唔,挑拨离间嘛,这个他们擅长。
远在应天府的朱元璋还不知道大都的权贵们心里在想什么,要是知道的话估计会再给老刘支援点粮草让他北伐伐的更猛烈一点。
【老朱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一路从南打到北,缔造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泱泱大明,这位各朝代粉丝干起仗来稳十冲五的猛男皇帝,非常值得单独开一期唠一唠。】
应天府中,朱元璋眼睛一亮,“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话听着顺耳。”
汴梁城中,刚刚打进城的刘福通冷笑一声,“还挺有血性。”
他稳住身边人就听见上头不知道是妖魔还是鬼怪的家伙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心里正气着,小明王还好好的,哪儿轮得到他朱元璋当皇帝?
就算韩宋政权要翻身成为正统,那不还有他刘福通吗?
小明王撑不住场子还有他刘福通,他刘福通不行才轮得到朱元璋,怎么就老朱成了开国皇帝?
朱元璋平时不显山不露水,让干什么干什么,这两年北伐没少给他支援粮草军饷,他们俩打起配合来舒坦的很,他起兵那么多年就从来没见过那么和他心意的手下。
没想到真人不露面还是个有大志向的。
呵。
如果朱元璋知道他在想什么,十有八九会还他一声冷笑。
什么叫他们俩打配合?分明是他在迁就老刘!
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和他心意的手下,谁看过神仙先前透露过的北伐天机都能和他心意。
古往今来那么多次北伐,就没见过打那么猛的,也没见过散那么快的。
但凡老刘能争点气懂得统筹兼顾,至于被朝廷各个击破吗?
虽说最后得到好处的是他老朱,但是北伐不是个人恩怨,他老朱不是不管国仇家恨的人,他们再怎么争,只要蒙古人还在他们都得齐心协力打蒙古人,让老刘自己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他是打配合吗?他那是恨铁不成钢!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话听着的确霸气,老朱听见这话估计会感慨一句后世子孙真争气,没给他丢脸,但是后面大概率还得再加一句这话他真没说过。】
朱元璋:???
刘福通:???
不是,到底怎么回事儿?
【不过上面这话虽然正史中不见记载,但是可以看出大明对外敌入侵的的态度,当然,后头的奇葩们干的事情这里就不说了,怕控制不住情绪连着老朱一起骂。】
【唉,大明十六帝,出个堡宗这样千载难逢的皇帝也不容易,老朱要是知道他的后代里出了这么个“奇才”怕是得气的活过来。】
朱元璋心跳加速,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所以咱这后世子孙到底是争气还是不争气?”
他给儿子请了那么多名儒教导,总不能把儿子给教歪吧?
还有,堡宗是个什么宗?
小朱标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只会跟在哥哥屁股后面跑的小奶娃了,他现在是能听懂大人说话的娃。
天上出现异常的时候他正在母亲院子里等父亲回来吃饭,听到这话一脸茫然,“娘,我儿子不争气?”
马秀英皱着的眉头因为儿子一句话没忍住散开,揉揉他的脑袋瓜笑道,“你才多大点,这就开始操心儿子的事了?”
小朱标鼓着脸很是委屈,“不是我儿子,那就是哥哥他们的儿子。”
马秀英卡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和他解释,索性带上儿子一起去前院找孩他爹。
如果他男人将来成了皇帝,就算继位的皇帝不是她生的,至少也得是他亲儿子,除非他亲儿子死绝了。
现在府上孩子少,生孩子实在耽误事儿,她这些年前院后院都得盯着简直忙的不可开交,闲下来之前没有再生孩子的想法。
但是将来的情况谁又说得准呢。
【回归正题,这期咱们只唠朱元璋。】
【后世有学者评价明朝,“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这个评价很高,至于为什么这么评价,后面也说了理由,“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首先,老朱和老刘都是白手起家,既不是前朝重臣也不是诸侯王孙,刘邦好歹是个亭长,老朱比他更惨,造反之前已经沦落成乞丐,出身这里别无指摘。】
【其次,这俩人最开始都站在百姓的立场,换句话说主要是为了活命,不是一上来就奔着皇位,初心也无可指摘。】
【而且老朱和老刘打天下算得上是光明磊落靠自己,而不是得了前朝的高官厚禄然后推翻前朝取而代之,人家说起前朝都能挺直腰杆问心无愧,这一点也是某些朝代的开国皇帝比不上的。】
【所以说,得国之正,惟汉与明。】
朱元璋听到这里又乐了,不过他和泄露天机的神仙打了那么多次交道,自认为已经摸清了神仙的性子,高兴也不敢高兴的太早,生怕神仙紧接着就揭他的短。
这种事情以前不是没发生过,前一刻还笑的正开心,后一刻听到的消息就能让他们完全笑不出来。
就像刚才,“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听上去多厉害,结果转头就来了句“后头的奇葩们干的事情这里就不说了,怕控制不住情绪连着老朱一起骂”。
傻子也能听出来后头的皇帝干的都不是人事。
【公元1234年,也就是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这一年,蒙古大军围攻当时属于金朝的汴梁,南宋君臣和蒙古人达成共识作壁上观,没想到蒙古人打到汴梁后忽然撕毁盟约,直接南宋和金朝一起打。】
【蒙古人在汴梁北边掘开黄河水淹七军,宋军多溺死,金直接灭国,黄河也开始历史上第四次夺淮入海。】
【黄河夺淮,也就是说只要下大雨,黄淮之间的大片平原就会洪水泛滥。大水之后必有大旱,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灾之后饿殍遍野瘟疫又会紧随而来,这一波水旱蝗疫组合拳打下来,再富的地方也撑不住,而黄淮平原迎接的不只是一波天灾组合拳,而是将近百年。】
【好巧不巧,咱们这期主角朱元璋的老家濠州钟离就在天灾组合拳的攻击范围之内,这时候他还叫朱重八。】
【元朝老百姓取名字很有特色,都是拿数字来取名,陈友谅叫陈九四,张士诚叫张九四,史书上为我们所知的这些名字都是后来改的。】
【朱重八小时候上过私塾,但是束脩不是年年都能交得起的,他绝大部分时间还是个放牛娃,如果没有意外,他的一辈子应该是这样的:给地主放牛——娶个姑娘生儿子——儿子继续给地主放牛,一辈子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朱重八本人:额……
神仙这是打算从他小时候说起?
大可不必。
院子里面视野好,老朱搬了椅子坐到廊檐下听神仙说话,刚刚把找过来媳妇儿子安置好就听到神仙说的略有些多,心里又是感慨又是警惕。
神仙能多夸他两句再好不过,就怕接下来的话不全是夸他的。
在媳妇面前丢脸也就算了,他们夫妻俩知根知底没什么不能说,但是儿子还在跟前,全天下都看着呢,多少给他留点面子。
【但是意外很快就来了,至正四年,黄河再一次决口,淮西在半年之内接连遭受水旱蝗疫四大天灾,一个月之内全家几乎死绝。】
【他家的人口组成是这样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家里六个孩子他是老幺,大姐嫁给了王家,二姐嫁给了李家,大哥取媳妇王氏生了两个儿子,二哥入赘唐家,三哥入赘刘家。】
【两个姐姐嫁到别人家了暂且不提,只说父母哥哥这边,放到后世也是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但是短短一个月内,这一大家子病死饿死的只剩下大嫂二侄子二哥还有他自己。】
【他家是给地主种地的佃户,没有自己的地,父母饿死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还是靠邻居给的一小块地才让父母入土为安。】
【他家兄弟只有四个,朱重八之所以叫重八是连着堂兄弟一起算的,他家活不下去,二哥便想着带他去投奔大伯,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大伯一家除了一个堂嫂其余十二口全都死了,兄弟俩没有办法,只能分开各自逃难。这一年,朱元璋十六岁。】
【这段经历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中写过: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此去,各度凶荒。兄为我哭,为我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兄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
【爹娘没了,大哥也没了,大嫂带着孩子回娘家,二哥和他各奔东西,偌大的一家子顷刻间散的干干净净,简直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没多久,二哥也死在了逃难的路上。】
【但是惨成这样的不只是老朱一家,他是当时百姓的缩影,像他们家一样家破人亡的还有千千万万家。】
讲到这里,起义军中所有人都深有所感。
不是他们要造反,是这世道逼的他们不得不反,要是能安安稳稳过日子,谁想刀口舔血有今天没明天?
老朱叹了口气,有种要落泪的冲动。
要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他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但是他不后悔,他自己前半辈子颠沛流离,不能让媳妇孩子跟着他一起过苦日子。
左右安稳日子肯定过不上,不如豁出去干出大的。
旁边,小朱标还在掰着手指头算他爷爷奶奶那辈儿有多少家人,还没算明白就被亲爹拉住感受他那无处安放的父爱了。
【朱重八走投无路之下投奔了皇觉寺的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然而只过了不到两个月,皇觉寺周边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他和其他和尚都被赶出去云游。这一年,朱元璋十七岁,和乞丐唯一的区别就是乞丐叫要饭他叫化缘,这一云游就是整整三年。】
【他终究是不同寻常的朱重八,即便流浪化缘的日子过的艰难,他依旧能自娱自乐,时不时还写首诗来消遣。】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写诗也是写自己,他不知道他的后半生是多么风云跌宕,已经过去十多年只有颠沛流离,但是他有一颗不服输的心。】
刘福通是富家大户出身,要不是贾鲁开河故意冲了他家祖宅,他也不会铁了心的和朝廷死磕,更可能和李察罕、李思齐那样招兵买马响应朝廷。
他知道世道艰难,也知道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但是那又怎样,他自己家过的好就行。
啧,摸着良心、如果他有的话、摸着良心说一句,他这性子的确不适合当大官,更不适合当皇帝。
好在他没良心,趁现在老朱还窝在南边,他收拾完北边这些烂摊子也想争一争。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以后没人盯着给他送粮草,他还得想想怎么不让他的大军饿着。
是个问题。
【老朱离开皇觉寺,一路从濠州向南到潞州,然后折向西进入汝宁府,这三年的时间他走遍淮西,周边各地的山川地理了然于胸,等年景好了又返回皇觉寺。这一年,他二十岁。】
【回到皇觉寺后的生活和以前没什么两样,还是干杂活混饭吃,闲暇时再跟寺里的老和尚学几个字,日子苦归苦好在安稳,如此又过了三年。】
【但是安稳日子总是不长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朱重八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代表。】
【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末农民大起义正式爆发,各地纷纷举兵响应,红巾遍布天下。】
【第二年,至正十二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老郭聚众烧香,数万百姓响应,这波起义军攻下濠州城后据城自守,城里的蒙古高官全部见了阎王。】
【这时候的朱重八连参加起义军都不愿意,他过够了不稳定的日子,只想在寺里安安稳稳过日子。投奔起义军会被朝廷镇压,投奔官府会被起义军给弄死,不如两边都不沾,只要饿不死他什么都不在乎。】
【就在这时,朱重八收到儿时小伙伴汤和的来信,原来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因为作战骁勇冲锋在前升为百户,打濠州的时候立下大功又被升为千户,这次特意写信来喊他一起入伙。】
【皇觉寺还没被乱军攻破,在寺里当和尚还算安稳,虽然义军里有个知根知底的兄弟照应很好,但是朱重八还是不敢去。留在皇觉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总归饿不死他,出去参加红巾军不一样,朝廷围剿的那么凶,出去就死了怎么办?】
【但是事情不是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不久皇觉寺毁于战火,同时他在寺里交好的师兄偷偷告诉他说有人知道红巾军那边给他送信要去官府那里告发他,形式不由人,这下不走也不行了,只能去濠州投奔发小。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汤和怀念的笑笑,他当时只是想提携兄弟,并没有想那么多。
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情分,他能吃饱饭自然不能看着兄弟挨饿。
【朱重八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后作战勇猛一往无前,再加上当时识字的人不多,他粗粗懂得的那些学问在一群大老粗里极为显眼,他又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什么事情都能处理的妥妥当当,郭子兴一看捡到宝了立刻将人调到跟前任命为亲兵九夫长。从无名小卒到郭大帅的亲兵队队长,这升迁速度比汤和都快。】
汤和:尴尬.jpg
这就不用说了吧。
人比人气死人,幸好他没和大帅比过。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将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还给他另起了名字元璋,从此军中改称朱公子。也有说法是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自己取的,这个没有确切记载。】
76/91 首页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7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