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兄弟二人不敢自己去尝试,不如忽悠个傻子过去替他们试试。胡亥就不错,他一看就是好骗的。
唯一的问题是,胡亥身体不够虚弱。
这也不难,想把一个健壮的人弄成虚弱的人,法子还是很多的。
然而在性命攸关的事情上,胡亥似乎很敏感。任凭赵高兄弟怎么劝他都不松口,为此还远离了他们俩。
赵成不死心还想去纠缠。
因为他自己身体实在差劲,很想从繁重的劳动里解脱。只有找个人试过确定没问题,他以后才能放心去报名。
不过赵成好像没想过,下次可能就轮不到他去报名了。
为了自己解脱,赵成很有些疯魔。他自从腿瘸之后就出现了心理问题,经常钻牛角尖,这次跑来纠缠胡亥时整个人也显得疯疯癫癫。
胡亥被他这模样吓到了,直接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去找管事举报了赵成。
管事眯了眯眼:
“哦?他们兄弟两个经常背地里商量怎么出去的事情?”
胡亥点头如捣蒜,手舞足蹈地比划着什么,“啊啊啊”地发誓自己没有说谎。
管事对此并不意外。
陛下刻意将他们三个关在一起,不就是为了看他们会折腾出什么来吗?
没想到他们倒是先内讧了。
管事去看来赵成,发现赵成确实看起来有点疯。可能精神不太正常,想了想把人单独带走看管了起来。
刑徒里精神有问题的也不少,那样的人有专门的看管区域。指望不上他们干什么活计,别捣乱就不错了。
事情上报到始皇帝那边,始皇都快忘了这三人了。
“既然赵成不中用,那便处理了吧。”
他本来也不是针对赵成的,上辈子的主犯是胡亥和赵高。赵高能继续留下来干苦力就足够了,赵成如何都不影响。
扶苏这才知道父亲把胡亥丢去了哪里。
他有些讶异:
“父亲将胡亥毒哑了?”
这得是气成什么样,才能下这个命令。
始皇帝不想说自己那时被二人的密谋从梦中直接气醒,而后就放任自己下了个这么狠的决定。
后来冷静下来,他也没后悔。胡亥害得扶苏缠绵病榻二十年,那就老老实实先当二十年苦力再说吧。
扶苏也不再提这两个扫兴的人。
他笑吟吟地告诉父亲:
“方才士兵来报,说陇西和附近的郡县已经排查过了,没有再出现类似的病症。想来疫病确实没有扩散,父亲可以放心了。”
始皇帝点了点头:
“尽管如此,你最近也还是不要出宫乱跑了。不知有多少商队接触过塞外那些染了病的部落,咸阳城中不太安全。”
咸阳是商人来往最多的繁荣大城,难保不会出现意外。现在秦国境内的瘟疫是控制住了,塞外那边却反而蔓延起来。
爱子身体弱,正是容易染病的那类人。这些天送入玄宸宫的东西都要经过反复消毒,就是怕不小心让太子染病。
扶苏想说他这个“体弱”和那些真正染病的体弱差距还是很大的,可为了不叫父亲忧心,他还是乖乖答应了下来。
塞外的瘟疫大大影响了秦国通商的效率,这对大秦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这么多年下来,塞外才出现了一次大疫,已经算是走运。而且新的通商制度也能最大限度防止疫病传入,就是在外的商队行走间需要格外注意。
所幸疫病只感染身体不够强健的人,走商都是健儿,倒还不怕这个,可以正常来往西域。
扶苏担忧的是万一再发展下去,疫病出现变异,连健康的人都感染,那问题就严重了。
到那时,通商肯定是要暂且搁置的。
为了安全着想,也为了安抚人心,大秦就得收留商人们在陇西躲避瘟疫。等疫病结束之后,再继续通商。
扶苏眉头微蹙:
“希望情况不会恶化到这个地步。”
始皇帝却说:
“若当真如此,西域必然要向大秦求助。”
大秦的医疗水平远超西域,要控制疫病,可不就得找大秦帮忙了吗?不过秦国是不会免费出力的,这或许会是个收拢西域的天赐良机。
扶苏有些无奈:
“父亲怎么什么都能往扩充领土上想?西域那里小国林立,怕是不好吞并。”
始皇帝哼了一声,不以为意。
吞不了那就先收为附属国,他对现在的合作模式早就有意见了。
大秦如此强大,他们不该主动归附吗?一个两个还拿乔,偶尔甚至敢劫持秦国的商队和货物,不知哪里来的胆子。
陇西太守已经出兵打过好几回了,但是总有新迁徙过来的部落不懂规矩。
还有些则是旧部落换了首领之后,新首领没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雄才大略不怕秦国,然后现实教他们做人。
扶苏想了想:
“附属国倒是不错的选择。”
附属国的话,派点士兵过去驻扎很合理吧?这是帮你们维持治安,遇到危险还能帮忙打仗呢,你应该感恩戴德才是!
作者有话要说:
扶苏:出于人道主义,我大秦决定派兵西域,为各位主持公道。
西域各国:……
第121章 字迹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塞外的疫病果然越发严重起来。
刚开始只是在附近的几个部落里蔓延,可是由于西域商路的开通,各部落间的交流比以往要多出了数十倍。来来往往的人就将病菌带去了更多地方,根本无法控制。
原本第一个感染疫病的部落是会遭受群起而攻之的,毕竟都怪他们事先隐瞒,坑了这么多人。
但后续感染上的人,除却大秦那边迅速反应过来进行了控制和提防之外。别的部落大都选择了和他们一样的处理方式,即瞒下这件事,不对外声张,继续进行贸易往来。
哪怕秦国边塞对外传递了塞外出现疫病的消息,希望各部落能够尽早防治。这些部落也一个两个都否认自己部落有人染病,为了利益继续装作若无其事。
闹到后面,还真就成了法不责众。新感染的部落除了跟着一起缄默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这种时候仿佛只有拉所有人下水才是最佳方案。
反正他们也不是同袍。
大秦不管他们这些小心思,反正秦国商队出行会自己注意,尽量减少和各部落的接触。
以前为了安全起见,会在部落里借住歇脚。现在嘛,宁愿在野外露宿,也不会去其他部落的,保不齐哪家就有瘟疫。
瘟疫这种消息是很难瞒得住的,尤其感染的人多了之后。那些部落自以为可以粉饰太平,可实际上越往后面越没用。
感染了疫病的部落互相之间默契地保持口风一致,提起都说没这回事,然后心虚地相视一笑。
可实际上这部分人都是局中人,真正没感染的部落早听到风声躲开了,根本不和他们接触。
游牧部落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强,这里有瘟疫,那就迁徙跑路。
左右塞外很多还没建国的小部落本就时长迁徙,今天在明天跑了的都很常见,大家因此没怎么怀疑。
不仅是健康的部落跑了,甚至连马匪都跑了。
马匪也是惜命的。
有疫病的部落随着病菌的毒性增强,自己自顾不暇,只能尽量维持住正常的通商。往外搞事情太勉强了,所以这些半商半匪的部落就消停了。
纯匪的部落,基本由匈奴人组成。
匈奴觉得他们可真是太倒霉了,前脚被大秦抢了河套,为了回血不得不去抢商队过日子。而且大秦的商队还不能随便抢,免得引来大军围剿,只能去抢抢戎人。
结果还没抢多久呢,戎人爆发瘟疫了。
晦气!
原本这些西边的匈奴还不是很想跟着东边那群去打东胡,觉得跑那么远去人生地不熟的东北太折腾了。而且种地哪有抢劫来钱快?能不劳而获为什么要自己种地?
西边很多匈奴部落也不在河套种地,他们就是纯搞抢劫的。抢的大多也是戎人,都是熟手了。
现在西域的戎人不能随便接触,他们上次抢了一个。战利品没抢到多少,反而把病菌带到了自家部落里,倒霉得不行。
幸好感染上疫病的只是个奴隶,而他们部落因为之前被像丧家之犬一样赶出了河套地区。
当初走得匆忙,像是牛羊之类的家产,还有奴隶这类没法骑马跟着逃跑的存在,都遗留在了河套没带走,被秦人接手了。
现在部落里也没剩几个奴隶了,基本都是最近才从附近的戎人部落抢的。
所以那匈奴直接把奴隶驱赶回了他们自己的老家,算是放归了。然后麻溜地收拾包袱,赶紧跑路。
东胡是吧?我来了!
除了往东边去的匈奴部落,就是往西边去的戎人部落。
没染病的戎人可不会跟着匈奴跑,免得送菜上门。但由于西域商路的存在,直接往正西边跑属于自寻死路,鬼知道那些蠢货会不会把疫病一路传播到西方去。
因而这些人所谓地往西跑,只是相对秦国来说的西方而已。在秦土的正西边是青藏高原中的西藏区域,那里正好地广人稀,适合躲避瘟疫。
西藏这边主要活动的是西羌,这也不是一个整体的族群,同样是大大小小不同的羌人部落。
除却白马羌被秦国吞并成为了四十八郡之一外,其他在高原地区活动的羌人还保持自由身。
西域的戎人往西羌跑,对他们自己来说应该叫南下。
嗯,或者说南上?
其实真正在正儿八经的新疆地区活动的部落目前还没怎么感染瘟疫,瘟疫的蔓延区域在青海这边。
大秦往西走的商路是先进入青海,再往西北去新疆,接着往西进入中亚的。秦朝的领土目前还没囊括青海,依然在高原之下活动。
介于青海也是高原,在这里生活的戎人过不下去要往西羌跑,难度倒是不怎么大。他们去了西羌之后想要适应当地的海拔会比中原人容易,否则也不会跑去那边避难了。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这里有个比较大的势力叫月氏。
目前的月氏还没发展到后期称霸河西与敦煌、能成为匈奴劲敌的程度,他们还只是戎人中较为强大的一支。
月氏算是附近部落里反应最聪明的了。
大部落有大部落的好处,能调动更多的人手做出更好的应对。所以瘟疫很快在月氏中控制了起来,不像别的部落那么严重。
介于这一点,月氏便没有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栖息地跑路。他们现在驻扎在某个盐湖附近,仗着盐湖里的纯净湖盐和西边做起了卖盐的生意,还挺聪明的。
靠着盐湖,月氏不需要自己辛苦跑商,只要等商人路过就行了。
青海这里盐湖很多,月氏目前没能占据全部盐湖,但也占据了数量可观的一部分。附近的部落能在别的地方寻到盐自给自足,不会找月氏买盐,可西方的商人和大秦的商人就不一样了。
这两边都是路过的,又不定居在青海。他们不可能留在这里慢慢搜寻盐湖,最快的方法莫过于找地头蛇买盐,再带回国内倒个手赚差价。
尤其是西方,他们的钱可太好赚了。
倒是大秦似乎不怎么上这个当,月氏怀疑秦人寻到了其他盐湖,在自己采盐贩售。
月氏知道海盐和井盐不如湖盐纯净,秦人绝对不可能因为有这两种盐就不买湖盐。湖盐的杂质和苦味可比另外两种少多了,拿回去稍微精炼过滤一下,就能出细盐。
贵族们能吃上更好的盐,就绝不会委屈自己。
但秦国商人并不热衷从他们这里买盐回去售卖,显见是有别的纯净盐获取渠道。
做不了秦国的生意实在遗憾,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月氏还没到能霸占全青海盐湖的地步,和大秦对上实在没什么胜算。
月氏所料不错。
秦国确实找到了个不错的盐湖,并且据为己有了。这个盐湖离大秦国土还很近,就在出陇西之后没多远的地方。
陇西西出一段距离便是青海湖,当地称之为仙湖。青海湖的西南边有个大型盐湖,没有名字,只称盐池。
也就是后世出名的茶卡盐湖。
仙湖盐池产出的盐味甘美,颇受陛下和太子的喜爱。且它极易开采,只要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下面就是天然的结晶盐。
历史上这个盐湖引起过许多争端。
陇西兵马以“维护商路安全”为借口,直接驻扎在了附近。因为这里确实是西域商路的沿线,而且距离大秦很近,倒是没怎么遭受怀疑。
大家都以为秦人是为了保护商队才在家门口陈兵的。
除非像月氏这样做卖盐生意的,才会四处打听各地的盐如何,寻常部落谁知道海盐和井盐杂质多啊?
他们内陆的一直吃的湖盐,以为天底下的盐都这样呢。
那盐湖原本是一个部落占据的,秦人抢了他们的地盘和盐湖,他们也敢怒不敢言。收拾收拾跑去别的地方驻扎了,反正青海盐湖多的是。
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青海当地的部落自己就会为了抢盐湖打起来,大家都习惯了。
不过秦人多的是取盐的途径,听闻海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想来秦人应该不稀罕这盐湖吧?
那部落就是这么想的。
怀疑秦人抢他们地盘是看这里地理位置不错,又被他们休整过可以直接拿来驻扎。至于后头的盐湖,倒是没太在意。
因为部落自己都没在意这个,也就没往外头说。月氏的势力范围距离这里有些远,不曾打探到什么消息。
始皇帝盘算着不管如何,得想法子把这个盐湖纳入大秦国土。别的地区可以作为附属国,这里不成。
仙湖盐池的产盐量极大,若能派大量人手过去开采,整个大秦吃盐都不成问题了。
古代人民平均寿命不长,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除却最明显的吃不饱、穿不暖、染病难愈之外,盐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
底层平民吃的盐杂质很多,对身体极为不利。但人又不能不吃盐,不吃盐没力气,无法维持生活。
庶民要做很繁重的体力活,盐对他们来讲就不仅仅是维持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维持生计的必需品。哪怕吃杂质盐相当于慢性服毒,他们也得吃。
结果统治阶级搞了个不加赋而国足,在盐价上做文章。赋税是没变了,盐价居高不下,为了吃盐得花很多钱,本质上就是在交税。
201/233 首页 上一页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