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距离扶苏重生已经过去了十年,舜华也到了十二岁的年纪。幸好大秦如今女子二十才及笄,否则再过三年她就成年了,要开始面对外界的风风雨雨。
  如今,可以再多拖上个五年。
  舜华蹭到父亲身边:
  “父亲,你不往外说,别人就不会知道小狼闯祸了。”
  反正小狼也不扑其他人。
  扶苏:……
  我欠你的是吧?
  扶苏总算感受到了当爹的心塞,想来以往父亲见他闯祸时,也是一样的心情。
  唉,养儿方知父母恩。
  扶苏把擦干净水的大狗丢回给它主人,自己去乾元宫寻父亲了。
  乾元宫是玄宸宫的主宫殿,地位类似于始皇之前在咸阳宫居住的章台宫。
  乾有四德,元乃四德之首。乾元即是天道伊始之意,形容天子之大德,在古代一向用来做帝王宫室的名称。
  至于前朝开会的大殿,起的是“四海归一殿”的名字。就在乾元宫之中,乃是最前端的殿宇。
  扶苏将乾元宫规划得极大,分出了办公区和居住区。这样一来父亲居于此处也不显得逼仄寒酸了,每次上朝、休息等也不必走太远去别的宫室。
  太子宫照旧在主宫北方,距离正宫很近。
  四海归一殿成为了乾元宫的主殿,但宫侍们依旧习惯将陛下办公的殿宇称为正殿。
  扶苏从北边的后门进入乾元宫,穿过父亲的寝殿区域和内花园,就到了中间的正殿。
  整个乾元宫就从北到南,以就寝的北殿、办公的正殿和上朝的四海归一殿,以及它们的附属宫室作为分隔,包含两个大型花园。
  内花园偏向婉约柔和的风格,仿小桥流水,有假山石等点缀。外花园则比较大气庄重,正中间是一方池塘,更侧重风水气象。
  不过再肃穆庄严的风水池,如果有个太子坐在池边钓鱼,大约也庄重不起来了。
  今日太子没有钓鱼的雅兴,抵达正殿就老老实实坐在父亲身边干活。
  因为和狼狗玩闹了一会儿的关系,太子显然是迟到了。仗着没人会数落他,大大方方往父亲身边一坐,仿佛没有迟到这回事。
  始皇帝也不提这个,只拾起方才的信纸递给太子。
  他意有所指地说道:
  “太子应当不用看就知道里面写了什么。”
  扶苏立刻明白父亲发现了他的小动作,他也不惊慌。
  父亲以魂体在他身边待了这么多年,自然有法子分辨哪些字迹是韩信本人的,哪些是他代写的。
  扶苏一开始就没指望能瞒过父亲,不过是给小将军找补一番而已。父亲也知道韩信是个什么情况,他们要的只是大面上让旁人挑不出错来。
  现在这封信便是落入旁人手中,也不会对韩信和扶苏产生影响,这就够了。
  蒙毅在旁边听得有些担心。
  可见两人随口一提后就揭过此事,便知道陛下并不计较,是他多虑了。
  只是下回必要让侄子拦住乱写信的韩将军,说什么也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蒙毅打算回去就写信,加急送去边郡交给侄子。
  始皇帝倒是不知道在想什么,侧头看着儿子安静批奏折的模样,一言不发。
  扶苏歪头看父亲:?
  始皇把写到一半的奏折塞到儿子跟前:
  “替朕写完。”
  听着这个奇怪的要求,扶苏有些意外。提笔就要落下,忽然想到什么,顿住了。
  始皇见他不动笔,挑了挑眉:
  “不写吗?”
  扶苏默默落笔,学着父亲的笔迹写完了批文。字迹和始皇本人分毫不差,不知旁人是否能够分辨出来。
  始皇拿回去仔细欣赏了一会儿:
  “朕记得你幼时就是这么写字的。”
  聪明的小孩子模仿能力极强,始皇本来是手把手教儿子写字的,让孩子感受他怎么运笔。
  结果扶苏倒好,直接照着父亲的笔迹写了个一模一样的出来。除了因为手腕力道不足,失了点风骨,其他都学了个十成十。
  这下就麻烦了,继承人怎么能和君王笔迹一样?
  始皇只好忍痛销毁了爱子的笔墨,带着他重新练字,好不容易才锻炼出了属于扶苏自己的字迹来。
  这么多年过去,扶苏的模仿本事不减反增。如今连风骨也仿了个十成十,是可以直接拿去拟矫诏的程度了。
  始皇将奏折合上放进处理好的那堆里:
  “以后不要再随便模仿旁人笔迹。”
  万一叫旁人知道了,就能借此质疑始皇帝遗诏的真假。
  太子可是能模仿陛下字迹的,别不是他想提前继位,于是暗杀了父亲,矫诏登基吧?
  扶苏一脸委屈:
  “是父亲让我写的!”
  本来也没别人知道这件事。
  始皇指了指韩信那封信:
  “这不是你先写的?”
  扶苏扭头就把信烧了,毁尸灭迹。然后看向蒙毅,示意这里有个知情人。
  始皇也跟着看了过去。
  突然遭受无妄之灾的蒙毅:……
  蒙毅也下意识去看史官,却见史官趴在桌子上假装自己睡着了。
  这次的事情可和他没关系!
  早上他没跟着蒙卿去找太子!
  刚刚他都在睡觉什么都没听见!
  他不知道什么太子能学别人字迹的事情!
  作者有话要说:
  史官:经历过这么多次危机,我已经学会提前规避危险了,嘻嘻嘻
  蒙毅:= =
 
 
第122章 黑历史
  说真的,史官的装睡本事非常糟糕,根本骗不过任何人。
  但在这种时候,装睡本来就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了。他在用行动告知君上,自己绝对不会往外说的。
  而且身为史官的他本该秉笔直书,把一切都记录下来,可人总有工作开小差的时候。一不小心睡着了,漏听了什么东西导致没有记录下来,也是很合理的吧?
  始皇满意地跳过了史官,继续去看蒙毅。
  蒙毅感受到了什么叫大难临头各自飞。
  好在身为始皇帝心腹,蒙毅见过的大场面也很多。况且他也知道现在表忠心只是走个流程而已,陛下并未当真怀疑他的忠诚。
  所以蒙毅不卑不亢地站起身,表达了自己绝不谢露秘密的决心。
  所幸这会儿殿内的侍者不多,站得又远,根本没看明白这头发生了什么。否则始皇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让扶苏模仿自己字迹,定然要遣退众人再说。
  旁侧的桥松有点懵:
  “发生什么了?”
  他方才在认真琢磨一封奏折,听到蒙毅的动静才恍然回神。
  经过上回泰山封禅时,桥松成功从他爹身边挪走之后。回到咸阳了这小子也不肯跟亲爹待在一块儿,死活非要赖到另一头去。
  因而这会儿桥松坐在始皇另一侧,他亲爹想做点什么根本够不着。
  扶苏遗憾地看了一眼离太远的儿子:
  “看你的奏折,跟你没关系。”
  桥松警惕地往更外面挪了挪,生怕他爹不顾中间还有祖父挡着,非要伸手过来捏他脸。
  始皇淡然地无视了父子俩的交锋,自顾自处理政务去了。
  那封经过二人之手的奏折后来发了下去,看到批文的臣子果然没有察觉异常。
  毕竟谁也不会莫名其妙突然去研究陛下的字是不是他本人写的,没人会想到批文写到一半中途转过手。
  往常哪怕转手,也是换个字迹。一看就知道是太子或者太孙代笔,根本不需要别人去猜。
  没人往那里想过,也就没有人会去仔细分辨两人的字迹是否当真毫无区别。这件事大概会在知情人心里成为永远无法破解的谜题,因为陛下肯定不会费心思鉴定笔迹的。
  史官心里就在琢磨,或许太子仿的字迹也没有像到那么夸张的地步。只不过是陛下一向谨慎,不愿太子有任何风险。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边郡的战报依然在不断传来,这回韩信有了蒙英压着,没再出过错。不仅不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随便写信,每次写完还得拿给蒙英检查一遍。
  韩信写信的时候就发过牢骚,说蒙英很看不惯他涂改信件。每次检查完挑了刺之后,还要逼着他誊抄一遍。
  他们蒙家人好像都比较一板一眼,蒙恬蒙毅是这样的,底下的小辈也是这样的。
  蒙英认为,给君上的信如果卷面不够整洁,那就是对君上不敬。他没有要求韩将军把字练漂亮点已经要求很宽松了,誊抄个无涂改的版本出来难道不是最基础的要求吗?
  韩信:要不你直接帮我写吧?
  蒙英:不行!你才是主将,我不能越俎代庖!
  韩信:……
  怎么会有这种人?帮忙写个信怎么就越俎代庖了?蒙家人真是死板,处处都要讲规矩。
  扶苏看完笑了一声:
  “韩小将军和蒙小将军都辛苦了。”
  两个性格三观南辕北辙的小伙伴待在一块儿,日子过得简直鸡飞狗跳。不过二人较为互补,确实适合作为搭档,可以互相查缺补漏。
  所以还要委屈两人再当一段时间的搭档了。
  东胡和匈奴的战争没什么好说的。
  看起来阵仗很大,但毕竟都是打不过大秦的游牧部落在内部互打。边境守将瞧着他们,就跟围观隔壁两个村子聚众斗殴似的。
  所有人都认为北边不会有变数了,不需要过多关注,大家只要等着韩小将军凯旋即可。
  情况也确实如此,没过多久,匈奴在大秦的“暗中帮助”下攻破了东胡。他们不仅占领了东胡的地盘,还抢走了东胡的财产。
  逃出来的大多是东胡的青壮汉子,家乡被占了,族中老幼也不知情况如何。残存的这点人手根本打不过剩下的匈奴,匈奴还俘虏了一部分东胡残兵。
  这个时候,除了找秦人求助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韩信决定趁势收编东胡部落。
  蒙英也提出了相对可行的方案,他认为可以从东胡的未来危机下手,劝说东胡投靠大秦。
  毕竟就算这次他们帮着把匈奴打跑了,也不见得对方不会下次还来。匈奴已经抢不了大秦了,西边又有瘟疫根本去不得,匈奴只能和东胡死磕。
  东胡只要不是傻的,应该就能想明白这个道理。是投靠秦国以后都能得到大秦的庇佑,还是继续只靠自己单打独斗,必须要做出个选择了。
  而且东胡自己心里也有数,秦国帮忙发兵不会是白帮忙。你不出点血,人家凭什么帮你呢。
  东胡人跑来找秦军时,就已经做过心理准备了。
  最差的结果就是大秦以出兵帮忙的名义直接占领东胡的地盘,取代匈奴成为这里的掌控者。
  考虑到匈奴的凶残习性,而秦人则不会随意抢夺女人,自白起死后他们也不怎么屠杀战俘。顶多是拿走一些财产,总比匈奴那样连他们妻儿老小都不放过要强。
  中原人毕竟还是文明人,和文明人打交道更安全一点。
  现在秦人愿意和他们谈判,不直接趁虚而入,摆足了姿态,东胡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反正现在秦人的态度不错,先合作着。以后要是秦国做得太过分了,他们再跳反也不迟。
  韩信和蒙英也私下商议,认为可以先稳住东胡里的反对派和墙头草。等时间长了总有法子解决掉的,现在维持住表面的和平更重要。
  偌大的秦国人才济济,难道还能搞不定一个东胡?东胡都搞不定,后续的匈奴就更别肖想了。
  秦国确实没有对东胡下手,但匈奴已经好心地帮他们干掉了东胡绝大多数的有生力量。
  现在大秦根本不用脏了自己的手,东胡部落剩下的本就是老弱病残为主。青壮汉子就那么点,翻不起风浪的。
  其余的妇孺就好办多了,怀柔政策很容易能拉拢过来。再想个法子给年轻一代洗洗脑,过个十来年东胡就彻底不会闹了。
  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
  攻破东北的消息传来时,正是大一统三年的冬季。刚刚过完新年,就有东胡归顺的好消息传来,确实令人振奋。
  除却这个消息之外,匈奴那头也传来了喜报。
  秦军攻打东北的过程中,少不得要击杀一批匈奴人。这一路追击过去,匈奴的青壮死了不少。
  大秦接手东北时,境内留下的不仅是东胡的人口和资产,还有匈奴的人口和资产。逃逸的匈奴人只带走了马匹和武器,还有少数口粮。
  蒙英已经开始着手安置留存下来的人口了,把匈奴的妇孺和东胡的妇孺分开安置。东胡人继续留在东北老家,匈奴则要迁往草原。
  没人去追逃跑的匈奴人,因为没有必要。
  他们带走的东西不多,很快就会饿死。不想饿死就得内讧,自相残杀抢夺粮食。
  草原里还有少量部落留存,或许可以去投靠他们。只是人家收不收可不一定,而且那些部落眼看着也要自身难保了。
  被俘虏的匈奴老弱们已经认命,眼看匈奴再无翻身之地,他们同意了与大秦合作。至少这样可以保证族群的延续,自己也不至于立刻就被处决。
  或许那些流窜在外的匈奴人还可以继续去西边以抢劫为生,甚至越过青海去西域、去西羌。
  秦国并不管他们。
  西羌是高原,匈奴人不一定能适应。西域那边情况复杂,也不是匈奴能随便翻身壮大的地方。
  大秦的目标只是掌控住草原,并在草原地区安置一批能征善战的国人,替他们看守北边门户即可。
  草原的草场划分起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哪怕有匈奴老人详细说过草原的情况,大秦也得派人一一探查过去。再规划出合适的势力范围,安排新的部落前去驻扎。
  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毕竟大秦对草原的了解太少了。以后这里都会是大秦国土,那么秦国就得将它的一切消息都详细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
  南边的百越丛林需要人探查,北边的草原也需要人探查,东北的广袤森林同样需要人探查。以后打下高原之后,显而易见还有的是地区等着他们探查。
  秦国不得不多培养一些野外探险相关的专业人员,不仅要有极强的生存能力,还得懂天文地理、绘图勘测等专业知识。
  这种人才比普通的治国型人才还要难培养,大秦官学不得不额外开设相应科目。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