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吃不起盐的,那就只能少吃。盐是少吃了,可苦活没少干,身体哪能不透支呢?
  吃得起盐的,也没好到哪里去。毕竟平民百姓吃的可不是细盐,吃多了同样对身体不好。
  总之左右都是为难。
  古人也不傻,尤其是贵族,大家当然知道不够纯净的盐对身体不好。
  否则贵族何必自己追求细盐,盐商又何必把细盐卖上高价?那可不仅仅是因为细盐口味好,光靠口味赚钱。
  始皇帝在问清楚盐池的产量之后就心动了。
  他对太子说道:
  “倘若能叫庶民都吃上白盐,大秦便再不缺男丁了。”
  一方面,可以减少毒盐带来的人口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长庶民的寿命,稳赚不赔。
  以前不能这么干,是因为提纯井盐耗费太大了,庶民是真的吃不起。而且产量也不高,顶多能供应贵族。
  后来的朝代不这么干,有些是统治者无所谓庶民死活,有些是人多不缺男丁。
  但是大秦很缺人!
  扶苏着手画了一张地形图:
  “父亲你看,这一片区域都是山脉和高原,继续往西往北也有山脉屏障。若是后世子孙有出息,自然可以将整个高原纳入囊中。”
  往西吞要一步步吞,先吞了青海,再考虑新疆。高原北端有个祁连山脉,再往北还有沙漠,山脉和沙漠之间只有靠山脚的一片区域可以行动。
  如果掌握青海,那西边的敌人要往秦土打。要么走西藏,要么走这条夹在山脉和沙漠间的道路。
  然而大秦即将驯养匈奴,彼时可以在山脉合适的位置修建关塞,再迁一些匈奴部落在这个必经的要塞上驻扎。
  如此一来,敌人走这条路打过来,就要面临拦路的匈奴,和随时可以从山脉缺口涌出去支援的秦军。
  总不能往北横穿沙漠吧?
  北边可足足有好几片小沙漠呢。
  扶苏划下的这个防守范围恰和明长城类似,明朝的长城西至嘉峪关,嘉峪关就设在祁连山的西端某处。关外不远就是巴丹吉林沙漠,再往东南还有个腾格里沙漠。
  始皇帝细细看过后颔首:
  “确实如此。”
  他提笔在上面标注了一下,准备留给后人。
  当真占领了青海,那肯定是要继续往西修长城的。正如太子所言,长城沿着祁连山修就很合适。
  始皇还道:
  “寻常人难以适应高原气候,得记得在此训练出强悍的军队来。”
  否则中原的兵去征战青藏高原,那简直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想占领西羌等地,就得先培训出不受当地地理条件影响的强兵来。
  如今大量戎人往西羌奔逃,就空出了不少青海之地,好些地方都没了部落驻扎。可惜秦国没有余力过去占领,不然出兵剿灭月氏之后,说不定就能把整个青海纳入囊中了。
  始皇略有些惋惜,不过他也知道这样的机会以后肯定还会有的。
  瘟疫之类的东西又不是只出现一次,中原隔三差五就有大疫。大秦只需做好准备,不要再错过下一次机会即可。
  说完青海的戎人,二人换了一张舆图去商讨匈奴的动向。
  之前说过有些西部的匈奴人原本不愿意千里迢迢去打东胡,现在因为怕沾染瘟疫,倒是跑了一堆过去和东部匈奴结盟。
  东部的匈奴听闻西边出现了瘟疫,也是大惊失色。防备了好久,确定过来投奔的匈奴没有感染,这才放心。
  但这件事也变相促使了匈奴提前发动对东胡的进攻。
  因为他们已经聚集到了足够的人手,而且人太多了。再不去抢一抢东胡,日子就要真过不下去了。
  有些匈奴人过来投奔前狠狠心拿走了族里全部的粮食,还说等打下东胡再来接剩下的老弱妇孺去过好日子。
  这话谁信谁是傻子。
  真能打下东胡,就能从东胡抢女人生新的孩子。反正他们现在聚集的匈奴人数多,也不那么缺青壮了,还能等得起下一轮的孩子长成。
  更何况,也不是所有匈奴都把孩子抛下的,被抛弃的更多还是老人和女人。
  这些没有食物也没有依靠的人要是放着不管肯定要饿死,大秦一直关注着匈奴,当然直接就接手了过去。
  老人也便罢了,妇孺是真的很有价值。
  北边的边塞区域有一些匈奴混血的庶民,不太容易讨到媳妇。但因为他们混血的身份,天然亲近中原人,是大秦理想中的取代匈奴部落的人选。
  被匈奴抛弃的女子正适合与他们通婚,大家都是匈奴后裔谁也别嫌弃谁。秦国愿意接纳这些老弱在大秦边境定居,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等下一代的混血孩子出生,培训一番就可以直接去塞外划分草场,各自管辖一片区域。
  还有这段时间收下的孩子,趁着年纪小洗脑一波,也将是非常合适的有生力量。
  除却这些带匈奴血统的人外,其实还有些被抛弃的妇人是以前遭匈奴掳掠的中原女子。
  这些女子大多已经无法归家了,不是时过境迁已经找不到家人,就是回去了也没立身之地。
  燕赵边境倒是没有什么对女子贞节方面的苛刻要求,主要还是生存问题。家里田地本来不多,父母兄弟日子难过,又有自己的小家,哪有功夫多养个人。
  实际上那些女子自己也不乐意继续待在边境,总有一种还会再次遭到掳掠的担忧和惊惧在。
  秦吏便问他们愿不愿意去南边,南边现在正缺人手。
  有些人去了,有些人没去。不论去不去,大秦各地都缺人,她们总不会没有个落脚地的。
  秦吏给她们中不少人立了女户,不愿走的还能进工坊做工养活自己。时隔多年终于归乡,才恍然发现故国已经没了,但是日子好像更好过了。
  这些人倒是比亲眼见证故国覆灭的庶民更快地倒向了大秦。
  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
  “好日子过多了真是矫情,去匈奴吃几年苦回来,保管你们再不惦记故国!”
  在她们看来,六国庶民的日子再苦也是甜的。所以她们很瞧不上有些人一边享受秦国给的优待,一边依旧把秦人当外人防备。
  她们家乡的庶民则正好相反,认为她们被点小恩小惠就收买了。秦人对他们再好那也是外来者,我把你家砸了再给你建个好房子,难道你就得对我感恩戴德吗?
  双方各有各的立场,谁也说服不了谁。
  秦吏并不在意,大秦本就没指望能立刻抹灭故国对他们的影响。
  而且,现在不心动,也不过是因为给的好处还不够多。说不准再过些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他们就没底气继续排斥秦人了。
  匈奴和东胡的战争一触即发。
  战争规模比所有人预计得都要大,毕竟东胡的部落们也不是傻子。发现匈奴有纠结大军攻打他们的意图后,他们也没有坐以待毙。
  匈奴能结盟,东胡也能。双方很快发展成两个联盟的大战,大秦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么多部落齐齐参战。
  韩信安安分分在边境训练了这么久的士兵,可算等到他们开打了。
  人家打仗,他也不闲着。
  匈奴的残兵败将被他带人捉了不少回来,捉回来也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询问匈奴部落的具体情况。
  问完就杀了,并不放回去。除非看匈奴将被东胡打败,才会挑着放一些能打的回去提高匈奴的战胜率。
  韩信想要匈奴战胜东胡,这样大秦的军队才好“在东胡的请求下帮忙夺回家乡”。
  韩小将军在边境浪得不行,一开始传来的战报全是今天又捉了几个匈奴人,问到了什么消息,是杀了还是放了。
  他写战报写得跟小学生的日记似的,而且还傻乎乎地将收信人定为了太子殿下。
  他觉得自己现在是在小打小闹,不算大战。所以这些小事没必要拿去叨扰陛下,报告给太子就可以了。
  给韩信当副将的蒙英看得欲言又止:
  “这样不好吧?”
  即便是小事,也该报给陛下才对啊!
  韩信振振有词:
  “等大战开打再报给陛下,你自己看看我写的这些,好意思拿给陛下看吗?陛下日理万机,没空看我写的这个。”
  蒙英:……
  就算陛下没空看,你也得奏给陛下啊。陛下看不看是他自己的事情,他不看自然会交给太子殿下,用不着你替他做决定。
  但蒙英毕竟也是个半大少年,不是很懂官场那一套。他只是跟着他爹蒙恬还有他叔叔蒙毅耳濡目染,觉得这样不是很妥。
  作为副将,他做不了顶头上司的主。只能悄悄写信给父亲和叔父吐槽,询问到底应该怎么办。
  蒙毅同时拿到了奏报和家信。
  这两封信都是走军中的传讯路子送来的,同一天送出去,自然也同一天送达。先过郎中令的手,才会转交给君上。
  因为不是什么紧急军报,蒙毅也就没有连夜拿去启奏。他不紧不慢地拆开了家信,还当侄子是离家太久想念长辈了,才给自己写信的。
  看完之后,蒙毅:……
  蒙毅在思索,韩信这个脑回路是谁教他的。换一对帝王和太子,他这不是拱火吗?
  为了给韩小将军找补,蒙毅第二日先去找了太子。
  太子看完军报倒是不怎么意外。
  扶苏一向知道韩信是什么性子,天生学不太来那些官场上的弯弯绕绕。倒也不是他脑子缺根筋真学不会,而是他坚持认为没那个必要。
  性格纯粹的人是这样的,他们懂人情世故,但他们觉得不用时时刻刻讲究这个。与人相处重要的是真诚以待,而不是玩虚的,做人何必这么虚伪。
  这样的人很适合交友,却不适合混迹官场。在别的地方,他们坚持这些美好品德是对的,可惜在官场这么干属于自己给自己埋雷。
  扶苏提笔把信件开头的“太子殿下亲启”中前四个字划掉了,在旁边补了“始皇帝陛下”五字。
  眼睁睁看着的蒙毅:……
  关键是太子殿下这个字迹,怎么和韩信的狗爬字一个样?要不是他亲眼看着太子写的,他都要以为真是韩信的手笔了。
  扶苏冲蒙毅微微一笑。
  韩信上辈子小时候没受过太好的教育,属于野蛮生长的,一手字真的不太好看。
  这辈子倒是有好好上学了,奈何他不怎么耐烦练字,所以写出来的字依然是那个德性。
  看他整日逃课,还专挑文课逃就能猜出来了。
  扶苏上辈子没少为韩信找补,每次韩信写给其他下属、同僚的信件,操心的二世陛下都要拿来看看有没有哪里写的不合适,再给他改了。
  由于当初的韩信自己写信时也经常涂涂改改,大家都习惯了。扶苏的涂改一点都不突兀,完美地为韩信补上了人际交往上的缺漏。
  只是吧,这样的手段也就能用在信件这类文字交流上了。要是韩信说话和做事的时候得罪人,他也没法替。
  幸好大家一般都不和韩大将军计较。
  ——你和个写信都写不好的人计较什么?对出身贫苦的大将军宽容一些吧!
  朝臣每次收到充满涂改的信件,都会怜爱地看一眼韩大将军。
  大将军总会瞪回去:看什么看?他忙得很,没空给你重新誊抄一封,你有意见?
  同僚们:不,没有意见,大将军愿意写亲笔信已经很给面子了。
  扶苏习惯性给自家兵仙找补完,又把信塞进了新的信封之中,封好口,让蒙毅拿去呈给父亲。
  蒙毅心情复杂地去了。
  始皇帝接过信件拆开看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
  刚想问太子何时回来,准备让太子替他写回信。忽然想起什么,又把信重新拿了起来,仔细看了一眼开头。
  蒙毅的心提了起来,陛下不会发现了吧?
  然而始皇帝什么都没说,只是自然地问起太子。
  蒙毅道侍者来报,太子殿下方才出门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茶盏,要换一套衣服才能过来,所以耽误了。
  打翻茶盏的实则是舜华养的狼狗,见到太子很开心,扑过来撞到扶苏的手臂。茶盏没端稳就滚落了下来,沾湿了一片。
  小姑娘性子虎得很,非要养大型犬。还像模像样地训练了起来,说以后要带去战场上并肩作战。
  扶苏也不管她。
  倒是那狗还挺喜欢太子殿下的,每次见到都要扑过来贴贴。
  一开始侍者们吓得不轻,以为恶狗发狂要伤害太子,差一点就出手把那狗打死了。还是扶苏及时抱着狗躲开了侍者的攻击,才没有酿成惨剧。
  对于体弱的太子殿下为什么能一把抱起这么重的大狼狗,还能身形矫健地躲开围攻这一点,侍者们都非常费解。
  最后只能猜测约莫是他们看错了,当时其实是狼狗扑过去力道太大,带着太子后退了好几步,才恰巧躲开了攻击。
  这事给始皇帝知道后,把孙女叫过去说了一顿。
  这么大的狗往人身上扑也太危险了,舜华既然在训练狗,就该好好训。有些坏毛病要改掉,哪怕狼狗并不准备伤人,也不能放任下去。
  宫中还有不少女眷和孩子胆子小,太子不怕不代表别人不会怕。要是下次扑了其他人,导致人家慌乱中跌倒磕到脑袋怎么办?
  舜华蔫蔫地被训了半个时辰,回去之后抱着狼狗嗷嗷哭。
  抹干眼泪后和她的小狼摆事实讲道理,不过好像没什么用。可能是年纪大了,脑子没有新的好用,学不进去。
  小狼本来就不扑别人只扑太子,至今还没改正。扶苏也习惯了,看在女儿的面子上没有计较。
  他家小闺女本来就不和他亲近,难得闺女养的宠物愿意亲近他。因为小狼的存在,这两年父女俩的关系缓和不少,扶苏就觉得这狗养得很值。
  今日小狼撞到他手臂,茶水洒落不仅沾湿了扶苏的衣服,还给小狼脑袋上泼了一堆水。
  舜华做贼似的跑进来,期期艾艾地替小狼给父亲道歉:
  “父亲,小狼它不是故意的。”
  扶苏一边拿着帕子给趴在自己腿上呜呜呜装可怜的大狼狗擦脑袋,一边睨了女儿一眼。
  舜华立刻讨好地笑笑。
  扶苏便说:
  “你过两年也是大姑娘了,以后它再闯祸,你也会跟着丢脸的。”
  年纪小的时候大家都会包容你,觉得你还小嘛,管不住宠物很正常。可是成年了还管不住宠物,就定然会被人议论。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