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夏无且看了太子一眼,实话实说:
  “殿下身体较虚,不太受补。”
  个人体质不同,情况自然不太一样。太子殿下要是和王上一般健壮,便吃什么都不太影响了。
  秦王政顺势教育儿子:
  “让你每日练武多练一会儿,你总是不肯。今早还不用早膳,长此以往,身体如何能好?”
  让懒癌锻炼可是太难为人了,扶苏犹豫片刻,还是决定选择按时用膳。反正他正常情况下也是要早起的,根本没什么赖床的机会。
  夏无且留下去火的药丸就离开了,走得很快,生怕太子打人。
  药丸据说是夏无且为了太子特制的,这老小子估计之前询问过扶苏的日常饮食后,就猜到了太子迟早要上火,于是提前预备了一些。
  夏无且表示,知道太子畏苦,特意在制药时多加了点糖中和苦味,太子就把这药丸当糖豆吃好了。
  扶苏半信半疑地拈起一粒放入口中,片刻后,他的表情僵硬了一下。一直维持的美男子形象险些破碎,好悬撑住了。
  侍者及时送来温水,让太子殿下能随着饮水直接将药丸吞下去。
  扶苏缓了好一会儿才感觉自己重新活了过来。
  秦王政好奇地问道:
  “有这么难吃吗?”
  扶苏不想说话。
  苦涩的东西加了糖就好吃了吗?不,又苦又甜的东西99%都极其难吃。尤其是这药丸还带着涩味,细品时还能尝到一点微妙的酸,以及一些说不出来的味道。
  药就没有好吃的。
  见父亲居然还在看自己的热闹,扶苏顿时不干了。又捻了一粒递到父亲唇边,表示父亲也有点火气旺盛,不如同他一起吃点去火的糖豆。
  都说是糖豆了,那吃一粒应当不妨事。
  秦王政没料到火烧到了自己头上,为了安抚爱子,只好乖乖吃了下去。
  父子俩如出一辙的讨厌药的苦涩味,有扶苏的前车之鉴,秦王试图将药丸一口气吞下去。
  吞到一半感觉有点困难,舌根发苦。正要伸手去端茶,杯盏已经被扶苏捧到了他眼前。
  就着爱子的手引下一口温水,终于将药丸成功吞入肚中了。
  秦王政感慨:
  “味道确实很糟糕。”
  侍者又呈上了清甜的柘浆,父子俩饮了半盏才终于觉得舌上的怪味彻底消失了。
  扶苏因此十分怀疑夏无且的医术不行,否则怎么做的药丸这么难吃?
  他徒弟就好很多,当初夏无且致仕后他徒弟顶上了,一直负责给扶苏看诊。这小子机灵,做出来的汤药丸剂口感都要比旁人好上许多。
  他可以夏无且为什么不行?
  一定是故意的!
  扶苏拉着父亲的袖子小声念叨了半天,一直在告状。秦王政只随意听着,没太往心里去。
  秦王怀疑那小徒弟可能是减轻了药量,这才导致口味提升。就像把浓缩的药汁兑水再端上来,喝着自然要好受许多。
  见爱子还气鼓鼓的,秦王便许诺道:
  “寡人一定叫他研制出入口不苦的药丸来,莫要生气了。”
  他觉得方才用温水送服药丸是个不错的选择,若能给药丸外面包一层面皮,或许在吞下去之前味蕾都尝不出味道。
  这样既能把药吃了,也不必叫爱子受罪。
  收到王上命令的夏无且头都大了,他虽然能手搓药丸,但他又不是个厨子。哪有用饼皮包裹药丸的道理?那做出来的药丸得多大啊?能吞的下去吗?
  秦王政:吞不下去你就做小一点,让太子每次多吃几丸。
  左右就是分几次、多喝两口水的事情。
  夏无且:……
  秦王一向是个难缠的甲方爸爸,他想要的东西,再困难底下人都得给他弄出来。墨家深受其害,现在开始轮到夏无且倒霉了。
  这可能就是欺负太子的下场吧。
  秦王政虽然没说,但一直记在心里呢。爱子从小到大就没怎么吃过亏,用药上面实在是受了太多委屈。
  墨家弟子听说夏无且开始和他们一样头秃了起来,高兴不已。可惜他们抽不开身,不能亲自去“祝贺”一番当事人。
  但夏无且还是听说了墨家私底下幸灾乐祸的事情,痛定思痛,决定学习王相公那般多拉几个人下水。
  他先跑去找了御厨,探讨如何弄出薄薄的面皮。
  这个倒是不难,确实能包住药丸。只是多了一层皮,就不如纯粹的药丸好消化了,药效发作要更慢许多。
  而且熟面皮也不好包,生面皮的话,包好再煮熟,也不是很方便。
  夏无且又去找了其他的医家弟子一起探讨,寻求解决方案。
  扶苏没有关注后续,他只要知道夏无且每天焦头烂额,连请脉都来去匆匆就行了。
  秦王政好笑地看着儿子:
  “可算高兴了?”
  扶苏轻哼了一声,有些得意:
  “我看夏太医再这么着急下去,大约也是要上火的,让他自己多尝尝他那药丸的滋味吧。”
  秦王政摇了摇头,翻开下一封奏报。
  这封是从楚地送来的,楚王被俘之后,楚地不少地区都归秦人管辖。虽然仍有贵族在负隅顽抗,但贵族为了自保都躲在营垒之中,根本顾不上外头的纷纷扰扰。
  很多地盘虽然在楚国存续期间是归属贵族的封地,但秦国才不承认这些。高高兴兴地收归己有,开始划地盘设置新的郡县。
  北方的庶民不习惯当地气候,不愿意要楚国的田地。好在秦国留在三晋的官田数量不少,分田的时候勉强够用。
  原本是不够的,毕竟很多官田租赁给了无田的庶民耕种。但这些庶民敢为自己拼一个前程,不少都去参军了。
  有些人运气不佳死在战场上,但更多的人还是分到了一点田地。之前租赁的田地彻底成了自己的东西,杀敌多的人还能依靠军功获得几年内的减税优惠。
  虽然仍有一小部分士兵拿不到中原的土地,但问题也不是很大。
  魏国与楚国交壤,两地边境区域的气候差不多。于是田官便劝动了那些魏人迁居楚北,这样一来田就够分了。
  剩下一些楚南的土地,气候实在湿润潮热,只能收为官田。等日后楚人肯参军打仗时,再分给楚地人士。
  可这大约得是几年后的事情了,再快也得一两年。
  分田之前,官田只能由官府派人耕种,或者租赁给庶民。官府派人的话,难以找到这么多无田且适应气候的耕农。
  所幸楚地庶民常年遭受贵族欺压,无田者甚多,能将田地租出去。
  楚国贵族如此嚣张,最后统计下来拥有自己田地的楚国庶民居然占比极少,那些庶民只能被迫依附于贵族。
  一开始只是为对方耕种,还算平民。时间长了,不是被贵族使手段逼迫得被迫卖儿卖女,全家沦为贵族的奴隶;就是稀里糊涂从民变成奴,因为长期为贵族劳作,大家都以为他们就是贵族的奴隶。
  楚国官僚可不会为这些庶民伸冤,官场乱着呢,贵族堪称一手遮天,逼良为奴根本毫无难度。
  秦王政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他原先觉得六国是如出一辙的烂,如今发现并非如此,有些诸侯国烂得更彻底一点。
  光看表面,似乎是韩国燕国这等积弱的国家更没救,实则不然。
  韩国地小又饱经战乱,很多庶民早跑了。贵族想欺压也没太多能欺压的人,总不能涸泽而渔,只能收敛一些。
  燕国的情况就更好了,当地民风彪悍,游侠也盛行。庶民没那么逆来顺受,而且燕国的地理资源也决定了它不如楚国有那么多好处能够压榨。
  相比之下,楚地庶民就不同了。
  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湿热,能压榨的油水充足。今年压狠了,明年可能又缓过劲来,可以继续压榨。
  楚国的王侯贵族权利结构也注定了贵族势大,没人能反抗他们。
  偏偏楚国的地盘极大,庶民无处可逃。
  这么多楚人能跑去哪里呢?三晋可装不下他们,而且他们跑去三晋要跑很远,不像赵魏韩互相之间随便走走就出国了。
  根据前线将军们的汇报,楚国匪寇横行,都是过不下去的庶民落草为寇的。仗着楚国山多水多,官府根本管不过来,行事十分嚣张。
  秦军攻打楚国贵族时,也时常能遇到匪寇冒出来阻截。尤其是运粮的队伍,能打仗的士兵不多,都是后勤新兵,没太多反抗之力。
  为此,秦军不得不分派更多人马保护运粮队。再加上楚国贵族多如牛毛,所以楚王被俘之后反倒又去魏地征了一轮兵。
  别的国家都是诸侯王被抓、国都被破之后,这个国家就彻底灭了。贵族没什么反抗的能力,大多想着卷钱跑路。
  也就楚国情况特殊,贵族比楚王还难收拾。
  扶苏便问道:
  “那匪寇是如何解决的?”
  扶苏那一世是直接清剿的,因为楚国灭亡之后楚地贵族为了复国越发变本加厉。更多的庶民沦落为贼寇,始皇在位时就一直没能恢复耕民身份。
  习惯了靠抢过日子,不劳而获实在是快乐。哪怕收益多少很看运气,许多时候都得饿肚子,他们也不愿意费劲回去种田。
  这些匪寇难以招安,扶苏尝试过之后发现有些匪民种了几个月地又嫌累,重新跑回去当土匪了。再这么下去楚地永远不得安宁,只好将屡教不改的那些一并铲除。
  可说到底,作孽的是楚国贵族,没多少人一开始就是坏人的。
  秦王政说道:
  “既然他们无心耕种,那就去打仗好了。”
  是被秦军处决还是干脆参军赚功劳,自己选。
  不过匪徒参军和庶民当然不是一个待遇,他们得先为自己之前做的孽赎罪。反正他们也不爱种地,那就不给他们分田了,换成粮草金银。
  扶苏明白了。
  正常人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对这些不肯自己钓鱼的人来说,就只能给实打实的物资。吃完之前他们会安安分分,吃完之后就继续打仗换食物。
  或许有些人会选择继续去抢,但只要秦国看守得当,不给他们出去骚扰民众的机会就好了。
  扶苏干脆提议:
  “不如派他们去北境戍边。”
  不好随意强迫庶民大老远跑去北方边境抵御匈奴,但是这些匪寇又没有权利拒绝。北境地广人稀,也难以找到可抢之民,管束起来也更方便一些。
  匈奴短期内是灭不了的,那匪寇就一直有仗打。逞凶斗狠本就是他们做惯了的事情,比起抢庶民不一定能抢到粮食,打仗好歹旱涝保收。
  不愿打仗也不愿种田的是彻底没救了,要么斩杀,要么干脆拉去服徭役,修城墙沟渠等设施。
  虽说他们落草为寇之前很惨,是被迫的。但当土匪时没少干坏事,欺负的又是普通庶民,着实不必太过同情这群人。
  不过这都是后续的安排,目前楚地还是以安抚为主。
  能招安的尽量招安,观察一下他们是否能沉下心做回安分守己的耕农,考察不合格的再进行下一步。
  那个时候楚国贵族应该也收拾了大半,不用担心他们煽动民心给押送匪寇去北境的军队添乱。
  扶苏又想起一件事。
  他拿出一封奏报递给父亲,这封汇报的事情不是很紧急,便由太子先代为浏览。
  上奏者是赶赴楚地的郡守县令们,他们统计了当地情况之后,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于是合在一起写了封奏折送来咸阳。
  秦王政接过来一看。
  虽觉意外,仔细一想又感觉楚地会出现这种情况,倒也十分合理。
  奏书中写的是官吏查看过楚地官府往年的记录之后,发现很多地方的庶民人数是越来越少的。
  少的人除却落草为寇的那部分之外,还有一些则是跑去了百越。显然是宁愿去百越山林里当野人,也不想留在楚国遭受欺压。
  秦国商队进入楚南百越的时候没太受排斥,这些楚人居功甚伟。他们对楚国大多没什么好感,所以也就不会对秦人产生偏见和排斥。
  楚南百越的许多部落都吸纳了楚人,有些干脆就是楚人建立的。
  秦王政看完说道:
  “如此一来,想要说服这些百越之民入楚南租田耕地,应当能简单许多。”
  原本还担心楚国覆灭后楚人聚众闹事,秦国又不好迁人去楚地定居。有了这些百越楚人,只要笼络好他们,将他们打散到楚人中去,便能完美解决这件事。
  大家祖上都是楚人,百越楚人会更容易得到普通楚人的信任。再请百越楚人帮忙洗脑,时间长了,普通楚人自然就会彻底融入大秦之中。
  百越那里的日子同样朝不保夕,土生土长的部落人士不一定肯去楚地当耕农,从楚地逃来的应当大多都愿意。
  唯独担忧时间长了秦国也像楚国那样欺压他们,所以还得商队再接再厉,安抚住百越楚人的心。
  楚国的烂账还得慢慢收拾,秦王政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齐国头上。
  他询问侍官今日张良可还在陪伴齐王到处游玩,侍官答这几日齐王有点受寒,不爱动弹,张典丞应当空闲着。
  于是命人宣张良进宫回话。
  张良如今已经胜任典客之下的二把手,典客之下设有一丞,因此称为典丞。
  典丞距离九卿仅有一步之遥,但所有九卿都有自己的副手,有的还不止一人,所以想上位还得再努努力。
  张良心知秦王此番召见他,必然是要问齐国底细。匆匆拿上这些日子做下的记录,便随着使者进宫来了。
  一见到秦王政,张良便直奔主题,询问王上想知道齐国哪方面的内容。
  秦王政对他的干脆利落十分赞赏。
  有些臣子来了之后就喜欢打官腔,避免自己说错话得罪王上。一般都会先迂回一波做个铺垫,再说明来意或者回答问题。
  这样很耽误时间。
  所以秦王政一般会在臣子们开口之前先发问,并让他们回话简洁明朗一些,不给众人发挥废话的余地。
  张良这种不等王上开口自己先反问的操作,换个爱面子小心眼穷讲究的君王,确实会惹得君主不悦。但张良清楚秦王是个什么性子,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丝毫不担心被记恨。
  秦王政也直入正题:
  “齐国贵族对庶民如何?”
  齐国富庶,行商者甚多。商人重利,一般为了赚取钱财也不太管黎庶死活。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