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秦王现在就是很担心,齐国也是个糟心的烂摊子。
  这个问题的答案齐王建自己恐怕都不太清楚,所以即便张良一直跟着齐王套到了不少话,也不见得清楚这一点。
  秦王今日叫张良来询问,也只是随便问问。若张良不清楚,他再去信询问郦食其,还可以让巴清商队的人前来回话。
  没料到张良居然知道这件事。
  他这些日子虽然是跟着齐王建的,可齐王建并非单独出行。对方十分看重排场,每每外出必然要带上一串的使臣和侍者。
  使臣就不说了,侍者中有秦国安排的,也有齐王自己从齐国带的。张良同样从这些齐人口中探听到了不少内容,自信能应对与齐国相关的绝大多数问题。
  齐地庶民的日子如何,便在他的掌握之中。
  张良带了几个小吏进来帮他拿文册,听完问题先告了一声罪。随后来到一个小吏身边,从他怀里抱着的一堆册子中取出一本。
  侍者将那本递送到王上与太子面前,请二位观阅。
  张良则在君上翻看文册时脱稿解答:
  “齐国境内庶民日子过得还不错,因齐地重商,为了生产商品,需有大量庶民参与制作。齐人因此耕田者占比偏低,工匠数量偏多,且还有一些庶民干脆自己做起了小买卖。”
  齐国贵族懒得压榨那点民脂民膏,不如把卖往六国的商品提个更高的价,那样才有赚头。
  相反的是,由于不少庶民从事生产行业,他们的日常收入不少。庶民日子普遍过得不错,有钱什么买不到呢?
  当然,这个不错也只能和六国庶民对比了。本身还是在庶民阶层里算的,换后世之人看来只会觉得他们依然泡在苦水里。
  秦王政听罢陷入沉思。
  扶苏回忆起了史书记载:
  “昔年齐桓公在位之事,管仲任国相,以商术令齐人衣食丰足。管仲将国内的压力转至他国,靠吸血别国反哺庶民,实乃大才。”
  管仲干的事情和后世欧洲不少国家差不多,赚外国人的钱,然后给自家国民设置极高的社会福利。
  可惜华夏自古以来就这么一个管子,旁人都没学到他的本事。齐国靠着吃管子的老本,一直富庶到战国末年。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贩卖海盐。
  内陆地区井盐和湖盐确实很多,但井盐开采困难,湖盐大多地处西北。各国境内的盐产量不是特别够吃,尤其是在什么都缺的先秦时代。
  你和他们说青海地区好多盐湖里的盐非常纯净,甚至都能直接取来吃,不需要怎么加工提炼。没有用的,那地方绝大多数的诸侯国爪子都伸不过去。
  中原各国还是得靠杂质很多的盐来续命,甚至还有庶民得用粪盐过日子——就是取用粪坑附近的土地,制出盐来。
  齐国抓住了这个商机,以海盐高价销售去内陆。
  反正大家平时吃的盐杂质也没少到哪里去,粗略提纯的海盐说不准还更优质一些呢。
  贩盐是个暴利的行业,齐国借此丰足了国库。国库不缺钱,自然不需要对国民收太重的税。
  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弄盐铁官营,盐掌控在官府手中。但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中原各国出钱买盐了,所以提价的盐只能销售给自家百姓。
  古代盐价居高不下,就是因为这个。
  所谓“民不加赋而国足”,民众的赋税没有增加、国库的收入却很充足,靠的就是这种隐形的“盐税”,或者说“消费税”。
  后世也有类似的东西,增值税就是。
  只不过古代得靠生活必需品来赚取税收,后世却多是从提高生活质量的享受类商品下手。在这方面加税不会拖垮底层百姓,比古代那种情况要好上不少。
  秦王政对管仲的这种手段自然是心动的,奈何大秦好像没多少懂这个的人才。
  所幸术数家已经在培养了,商业也在放宽限制。搞术数和经商的多了,这方面的大才迟早会冒出来。
  秦王政看了一眼他家万能的太子,怀疑扶苏其实也懂一点。
  扶苏露出了谦虚的微笑:
  “天下一统后虽然没有其他国家供大秦吸血,但这不是还有西域吗?”
  西域诸戎传来消息,说更遥远的西边有同样很强大的王朝。既然是强大的王朝,那不能缺钱的吧?
  把大秦子民的压力转嫁给西方人,多好的选择呐。
  以前齐国赚六国的钱,还要被六国骂。一是大家千余年前多是同个先祖,二是离得近掐架很方便。
  现在西方王朝隔那么远,中间无数小国林立,他们想打也很难打的过来。
  不满有什么用,还不是得掏钱买东西?有本事你别买,高端奢侈品秦国贵族自己都不一定够用。
  其实扶苏怀疑那些人傻钱多的西方人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被宰了。根据他上辈子捞钱的经验,那些西方贵族的钱特别好赚,他们买丝绸瓷器的时候眼都不眨。
  扶苏悄悄告诉父亲:
  “那些西方人不太会讲价。”
  秦王政瞬间领悟:
  “我们派一些会做生意的过去。”
  以我之长攻彼之短,没必要同外邦人太客气。
  张良看着两位君上嘀嘀咕咕不知道在小声探讨什么,明智地选择了暂且闭嘴不去打扰。
  等王上回神,他才接着说道:
  “齐国因为朝外经商,贵族才不怎么压榨庶民。若等天下一统,我大秦的商人恐怕很难做到如此。”
  高端商品可以往西方吸血,普通商品还是得庶民承担。怎么限制那些商人,还需要仔细斟酌。
  商税肯定是要调整的,不能一味地用重税。如此一来商人为了回本只能再提高商品的价格,保持自己的利润空间足够。
  商税太低也不行,那样经商的收益太大了,会有人弃农从商。而且税收少,商人只会变本加厉地扩大商业版图。
  秦王政想到了扶苏之前提议的阶梯田税制度。
  田亩数少的庶民,交税比例低。田亩数多的地主,交税比例高。
  商业似乎也可参考这招,赚得越多交得越多,借此控制商业规模,只是得防备偷税漏税的行为。好在大秦本来就打压商人,对他们看管严厉,倒不是很担心这个。
  扶苏上一世其实就是先从商业开始搞阶梯税制的,在这方面他很有发言权。
  他表示:
  “新的商税制度能使国库充盈,如此一来便不必太克扣庶民了。”
  从商人身上吸血供养庶民,这样庶民的生活成本就转嫁在了商税上头。官府可以出台更多的政策布惠于民,让种田的成本大大降低。
  一边是税多的商业,一边是福利好的农业,种了一辈子地的朴素农人是不会想着改去行商的。
  非得社会发展到商业异常繁荣的地步,才会出现庶民看不上农耕的些许优待。但这就不是大秦需要考虑的事情了,至少还得过一两千年才能达到这个程度。
  张良也补充道:
  “当初李悝变法设置过一个平籴,以国库出资购买与出售粮食来平衡粮价。此举大有可为,寻常商品也可设置类似的售价调控之所。”
  平籴就是后来的常平仓,粮食丰收的时官府高价买入,提高粮食价格,顺便充盈府库。粮食欠收的时候再低价出售给庶民,避免有人哄抬粮价,赚灾难钱。
  制度是个好制度,可惜常平仓一般设置在城中。等那些需要购粮的庶民得到消息的时候,粮食大多都被提前得知消息的权贵买走了。
  官商勾结屡见不鲜,权贵用这种惠民的东西来赚钱,低价买了官粮之后转手就高价卖出去。
  所以统治者天真地想着这个可以平衡物价,结果反而导致物价更夸张。倘若不能管束住那些权贵,还不如不设。
  幸而大秦最大的优势就是重法度,比起其他王朝来说,在这方面处理起来更得心应手。
  秦王政淡淡地扫了一眼众人:
  “寡人倒要看看,谁敢公然与民争利。”
  爹吹扶苏适时开口:
  “有父亲在,宵小自然不敢异动。然而后世子孙不知是否成器,我等还得将监察制度完善一二。”
  张良:…………
  张良还是头一次听“虽然我和我爹都很能干,但是我儿孙恐怕是个没用的东西”这种论调,八风不动的稳重表情险些裂开。
  王上和太子平时说的就是这种东西吗?是真的一点都不担心乌鸦嘴啊!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想了个地府小剧场——
  地府联通各界,某天始皇来到了现代社会,学会用电脑之后心血来潮搜索关键词“秦始皇”。
  跳出来的第一条内容是:「我是秦始皇,刚刚从地底复活,正要重建大秦。V我50,待我事成,封你做大将军。」
  始皇于是虚心询问V我50是什么意思,看完之后:……
  #朕的大秦只值五十块#
 
 
第71章 秦王害羞
  张良在章台宫长足了见识,第一次知道原来英明睿智的君主是这个样子的。出宫之后偶遇满大街闲逛的街溜子韩侯,突然有了一种怪不得韩国会灭亡的明悟。
  别人家的诸侯王已经开始为子孙后代如果不成器该怎么解决而考虑了,他家的……不提也罢!
  韩侯瞧见张良,高兴地打招呼:
  “子房啊,这是刚从宫里出来?秦王找你什么事?”
  这唠家常的语气,很难想象是旧主在和臣子寒暄。
  张良默然不语。
  韩侯也不在意他回不回答:
  “行了你别说了,我懂我懂,朝堂机密不好对外说的,本侯就随便问问。”
  换楚侯说这话,只会让人觉得是在阴阳怪气,讽刺臣子背住投敌。但韩侯完全没这种想法,他的语气甚至还有点高兴。
  佐证就是下一秒韩侯欣慰地拍了拍张良的肩膀,夸赞道:
  “你比你爹能干,这么快就混到能被秦王单独召见了。不错,继续努力,本侯以后就靠你了。”
  张良:……
  张良开始思考,他为什么是个韩国人,韩国造了什么孽怎么出个这样的亡国之君。
  这还没完,韩侯又关切地问道:
  “对了,子房你是不是还没成家?赶紧成家啊,多生几个争气的儿女。万一本侯寿数太长,还得继续靠你的儿女过日子呢。”
  说着说着又抱怨起其他韩臣一点用都没有,在秦王面前根本说不上话。
  张良:…………
  韩侯说话也太没顾忌了,什么叫“万一本侯寿命太长就得靠你儿女了”?诅咒他活不过韩侯这个中年人是吧?
  张良现在就是很不理解,他祖上当初为什么选择事韩,韩王救了他全家是吗?现在韩国都没了,他们一家还得继续给韩侯辛苦卖命,这也太惨了。
  告别了自说自话的韩侯,张良心情不佳地回到府中。
  因为被韩侯强拉着寒暄了好一会儿,原本还有点光亮的天空彻底暗了下来。待张良进门的时候,张府的暮食早就摆上来了。
  父亲张平见他这么晚才回来,便关心了一句。
  张良实话实说:
  “儿被韩侯拉着说了半晌的话,这才回来迟了。”
  张平比他儿子忠心多了,当即开始追问他们都说了什么。又问儿子韩侯最近过得怎么样,气色如何,有没有受到苛待的迹象。
  这些张良都一一答了,他觉得没什么好隐瞒的。
  但是有些话,是真的不适合跟长辈说。张良年纪轻没有经验,不知道这天底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张平瞬间抓住了谈话重点:
  “韩侯关心你是否成家?”
  张良生出了不祥的预感:
  “父亲想说什么?”
  张平叹气:
  “是为父疏忽了,竟忘了你也到了婚姻嫁娶的年纪。韩侯说得不错,你是该娶个妻子了。”
  他倒不是和韩侯一样想着压榨孙辈,而是觉得儿子这么大年纪没有娶妻太孤单了一些。而且张平自己也挺想含饴弄孙的,府里就他和儿子两个人住着总觉得过于冷清。
  张良:!!!
  猛不丁地遭受到了催婚,张良终于后悔起来,早知道就不提这件事了。
  前些年韩国还在的时候,张良年纪轻,不着急成婚。后来韩国突然就没了,大家都朝不保夕的,作为阶下囚自然也就没什么嫁娶的心思。
  也就是这两年,父子俩重新被起用。
  但在没有站稳脚跟之前,贸然娶妻只会害了人家姑娘。万一哪天秦王翻脸要清算他们这些韩国旧臣怎么办,总不好牵连妻子一起被治罪。
  张平越想越觉得如今时机已到,是可以考虑一下儿子的终身大事了。
  张良见父亲当真开始思考起来,心中警铃大作。
  他连忙推脱道:
  “如今正是灭六国的关键时期,不适合娶妻生子。父亲,秦王是否当真愿意接纳我们这些六国旧臣,还得看天下一统之后!”
  其实这话是张良哄骗父亲的,他心知肚明秦王不会在天下一统后卸磨杀驴,除非被处决者自己先起了反秦的小心思。
  不过张良知道,他父亲会相信这样的说辞。因为父亲心里还是把自己当韩臣看待,对秦王怀着万分警惕。
  果不其然,张平一听这话就动摇了。
  “你说的也有道理,现在成婚确实不太合适。”
  张良松了口气。
  可又听张平说道:
  “要不为父先替你寻摸着,看看哪家的女儿合适。等到天下一统后,若是秦王无心清算,便可直接为你下聘。”
  张良:……
  固执的张平很难被人说动,任是张良拥有三寸不烂之舌,也左右不了他亲爹。
  张平也不管儿子怎么想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事情本来就是他这个当爹的拿主意,儿子不情愿也没什么用。
  张良索性不管了,任由他爹折腾去。他爹愿意,人家女子也不见得肯嫁过来。
  同样在遭受亲爹逼婚的还有公子将闾。
  将闾已经十七八岁了,是公子中排行第三的,已经到了适婚的年纪。
  不过秦国婚嫁很多时候更看身高而不是年龄,男子六尺五寸、女子六尺二寸方可嫁娶,大约是后世的一米五和一米四。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