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早就有怀疑,海那边应该就是现代的西方大陆……不过现在还没有机会确定。
“周表兄,海那边的人和我们长得一样吗?”
“这个……谁知道呢?”周自言笑了,“或许有一天咱们能通过成熟的海运政策,见到海那边的人。”
“周表兄啊!”
“周表兄……”
“……”
询问的人太多了,周自言应顾不暇,说的口干舌燥。
连前方的顾司文和文昭也消停下来,偷偷摸摸走到周自言身边,托着腮听周自言讲这些事情。
顾司文听得尤其认真,因为他爹也管着海运嘞!
他从不知道,原来他爹在做一件这么伟大的事情。
他总以为他爹每天就是在淘换不常见的小玩意,不曾想过,那些淘回来的小玩意,背后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文昭则是彻底被周自言口中迷乱的海上经历所迷惑,只是听着口述之言,他好像就已经看到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浪。
人们站在商船上,万众一心,与恐怖的惊涛骇浪作斗争,然后把他们千辛万苦带来的货物传入大庆,改变大庆子民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虽然有些危险,可也太刺激了!
敬宣帝突然道:“你见过他在南边的样子么?”
“与现在一样。”林范集低头回答,“那时候他学生不多,就在一方小院里,讲解四书五经。”
“朕看着,他倒是比任何人都适合夫子这一职。”敬宣帝听着周自言说话,合上双目,“甚至比从前的他自己更适合。学问扎实,又谆谆教导……堪为帝师。”
“陛下……”林范集惊了,陛下现在还未立储,底下确实有几位皇子皇女,陛下这是何意思?
“……”敬宣帝方才那话好像是说给自己听的一样,只说了一句便不再说。
任凭林范集独自遐想,也不解释什么。
敬宣帝本想看看周自言现在情况,也顺便看看国子监,没想到中间出了这么一岔子事情。
最后他们几个人竟然就在院中,一直看周自言为身旁的监生解说国策与海运。
许是周自言讲的太好,不停有下课的监生加入这趟队伍。
这些监生想要听课,却又不好意思在陛下和林相公面前冒犯,直接左右为难。
敬宣帝摆摆手,让他们不用在意自己。
郑祭酒本以为这群监生不敢造次,谁想到这些混人,竟然真的听了敬宣帝的话,全当陛下和林相公不存在,郑重问好后,直接搬着蒲团坐到地上,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讲学。
郑祭酒以前常常夸赞他的监生们勤奋好学,今日却想一个个敲开他们的脑袋看看,是不是里面除了功课学问什么都没装下。
敬宣帝看了半天,让郑祭酒过来,“老郑,你这些监生们,可比你单纯多了。”
郑祭酒实在不明白陛下的意思,“陛下……”
“你以后要是没事,也多看看书,看看这些监生是如何做的。”敬宣帝模棱两可道,“身处国子监祭酒这么多年,你那点赤子心性是否也磨光了啊?”
“……陛下,臣不曾……”郑祭酒怔住。
敬宣帝尚觉不够,继续敲打:“朕记得你以前也是十分奋进的一名读书人,说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怎的现在天天如此胆小谨慎,恨不得把耳朵塞到朕的寝宫里去,嗯?你听这么多消息要做什么,好遇到事情提前明哲保身么?”
“臣惶恐。”郑祭酒差点就要跪下,被敬宣帝一把扶住。
“这儿还有这么多监生,老郑,你可不要陷朕于不义。”敬宣帝松了口,用玩笑话给郑祭酒一个台阶。
“陛下,臣万万不敢啊。”
郑祭酒虽然踩到台阶,可还是后背流汗。
他是疯了吗,怎么敢把人插到陛下寝宫里!
“你最好是不敢。”敬宣帝瞟了一眼郑祭酒额头上的汗,“行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也就是看在郑祭酒这些年的兢兢业业,不然郑祭酒这点小心思,他不会容忍到现在才点破。
周自言遇到敬宣帝的时候是午时三刻,可等他说完海运,已经到了申时一刻。
天色逐渐昏黄,日光渐西。
再有一个时辰,国子监都要下课了,他们却在这方小天地待了这么久。
期间敬宣帝也没打断他们,周自言便一直解答监生们的问题,不曾想一口气说了这么久。
真是治学无时间,忽觉月上头。
敬宣帝捶捶有些酸麻的腿,“许久没有见过这么认真治学的氛围了。”
虽然郑大人有些许小错误,但他带出来的国子监,确实风气甚佳。
郑祭酒呼出一口气,“让陛下见笑了。”
“挺好的,看他们这股追问学识的劲头,朕觉得不用几年,便能看到这些监生长成国之栋梁的模样。”敬宣帝抚上胡子,觉得这趟国子监之行没有白来。
敬宣帝不能离宫太久,既然已经到了申时,那也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
众人一路随行,把人送到国子监门口。
上马车前,敬宣帝招来郑祭酒,在他耳边说了什么。
郑祭酒看了一眼周自言,拱手道:“臣遵旨。”
周自言莫名其妙一激灵,总觉得发生了不好的事情。
第二日,郑祭酒下朝归来,手上多了一些折本。
他亲自送到周自言的号房,双手奉上这些折本,“传陛下口谕,请周姓监生,仔细审批这些文章,若是看完了,便交给下官……交给本官。”
“……”周自言眉心突突跳跃。
他挑开一份折本,那格式、用词,还有末尾落款,分明就是敬宣帝每日都要批阅的奏折!
只不过这些并不是正式的奏折,而是一些誊抄本。
看落款时间,应当是许久之前的。
“这不合适吧……”周自言想到以前当老黄牛的日子,顿时觉得烫手,连忙推回去,“草民现在就是一介监生,使不得,使不得。”
“别啊!”郑祭酒大惊失色,又把折本推过去,“您之前虽入刑部,但也兼任内阁大学士,帮着处理每日文书和奏折,这……这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啊!”
“是吗,那是总宪大人的事情,与草民有何关系?”周自言浑然不知道郑祭酒在说什么,笑眯眯再次推回去。
不管怎么说,他现在每天读书上课就已经很忙了,绝不要再去做曾经的老黄牛。
郑祭酒看周自言似乎铁了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折本塞到周自言怀中。
抬腿便跑,拎着他的朝服和帽子跑得飞快,只留下一道声音散在风中,“周监生,好好做,好好做啊!几天后再见!”
“……”
周自言嘴角抽动,看着郑祭酒这位国子监祭酒跑得像被虎狼追赶一样。
低头手上的折本,数一数……好像有十几份。
啊!熟悉的上班感觉又回来了。
周自言欲哭无泪,游大人做的事情,关他周自言什么事,周自言现在连会试都没考过,怎么就又要开始做老黄牛了?!真是命苦!
如此难受的时刻,周自言免不了想到在马鸣沟清闲的日子。
那时候天朗气清,身边还有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娃娃……和宋卫风。
日子不知道有多美,可他这可躁动的心,就是不愿意停下来,过一过轻松日子,真是命苦又活该。
当老黄牛也是自找的!
提到宋卫风,周自言放好折本往国子监信社走去。
他这几日,日日都要去信社问一嘴,可一直没有收到给他的信。
于是他便每天都去问一问,说不定哪一天就能收到了呢。
信社的负责人询问了周自言的堂号,指着一个橱柜道:“今天刚到了新的信,率性堂的信都在这处,咱们都是按照你们的学号排放的,你数一数位置,看有没有。”
“多谢先生。”周自言翻看橱柜,真的在橱柜里找到一小摞来自马鸣沟的信,“先生,怎的这么多?昨儿不是还没有吗?”
“哟,这是南边来的信啊。”负责人一看驿站地址,立刻明白了,“从这个驿站走的信,都是走水路来的,之前海上多风浪,出不了船,所以耽搁了不少时日,估计是都积在那儿了,现在全都送过来了。”
“原来如此,多谢先生。”
周自言拎着那一摞信,心情再没有之前的沮丧。
他回到号房,迫不及待按照寄出的顺序,打开第一封。
是宋卫风寄来的信。
【吾兄自言,见字如晤……】
【自你走后已有十多天时间,我们在欣阳书院也已经熟悉,孩子们现在整日跟着同窗们用功读书,刻苦学习,连书院的夫子都夸他们不同其他孩童。】
【大山不知道与他爹说了什么,现在庞大伯已经不在出镇,反而留在镇上做工,每日都带着大山一双弟妹玩,看样子是已经歇了那些不正经的心思。】
【……宋豆丁似乎极为想念你,已经不止一次看到他一边看书一边掉眼泪,我安慰无用,或许等他再大大会好一些。离别也是一种需要他经历的磨难,周大哥,对否?】
【夫子们想为小妞取一个比较有寓意的名字,但小妞似乎不太愿意,她要等你为她取名字。周大哥你若是无事,便帮小妞想一个吧。对了,她真的喜欢上了下棋,天天追着书院弈道夫子下棋,可小妞下棋和窍一一样,爱悔棋,弄得夫子十分生气。】
【庆庆还是心性玩闹,读书一道上有些松懈。不过钟窍一好像对他这样的态度不满意,正盯着庆庆,让他每日都勤勉用功。两个人每天争争吵吵,好不热闹。】
【二棍是最让我和夫子放心的孩子,上课放学自律成性,夫子都夸这孩子心性坚韧,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这些孩子们虽然年纪还小,但都已经开始慢慢长大了,周大哥,你可以放心,我们都过得很好,只是颇为想你。】
【不知你在京城是否安好?近日天又凉了,虽然知道你不喜穿得臃肿,但还是多加两件衣衫吧,你若是感染风寒,远在欣阳书院的我们也会跟着难受。】
【……】
宋卫风的信洋洋洒洒写了五六页。
看着他的信,读着他的字里行间,周自言好像又看到马鸣沟那座宁静祥和的小镇。
“这人……都不知道写写自己的么?”周自言看到最后,都没看到关于宋卫风的事情,笑骂了一句。
不过他知道宋卫风的品性,哪怕思念到极致,也不会轻易说出来。
他写这么多事情,周自言都感觉得到,每一句里都有宋卫风的一句‘周大哥,我好想你’。
这人就是这般别扭,说话做事藏一半,好叫人猜来猜去。
“真想快点见面啊……”周自言把信贴到胸口上,之前以为短短三年,不过弹指一挥间,现在思念入骨,居然觉得度日如年。
“算了,先给小妞想个好名字吧……不知道耽搁这么久,小丫头会不会生气。”
周自言想到王小妞气呼呼的脸,开始翻阅典籍,势要为王小妞取个好听的名字。
第102章
下课后, 顾司文托着一个造型奇怪的红串串,敲开周自言的号房,“表兄, 快过年了……”
话还没说完, 他看着周自言有些泛红的双眼,道:“表兄, 你眼睛好红啊,你读书也太刻苦了吧!”
难怪表兄是解元呢!
“不刻苦, 就是命苦。”周自言揉揉眼睛,让顾司文进门。
此时距离敬宣帝视察国子监已经过去大半个月。
打从陛下回宫那天起,郑祭酒就过上了两头跑的日子。
白天下朝,从公公手里拿走陛下给他的书箱,交给周自言。
然后拿走周自言给他的书箱, 再把这份书箱, 在第二日上朝时, 交还给公公。
郑祭酒干了几天,突然觉得自己像驿站的驿夫。
可那能不做吗?
当然不能。
他也真是不明白,这两位大人在搞什么名堂。
可国子监里那位大人, 从前给他批过两次‘可堪大任’的批语,让他好生出了几次风头。
郑祭酒觉得, 累点就累点吧, 搞不好以后还能再多拿几次‘可堪大任’!
当然,周自言并不知道郑祭酒的心态,他现在是真觉得自己命苦。
不过这种命苦,是他自愿选择的。
内阁大学士的主职工作, 是帮着敬宣帝提前筛选文书,整理排版。
每天送到内阁的文书奏折能堆满两大箱, 里面不乏一些无甚大事的碎语。
诸如‘陛下近来龙体可安康?’‘臣等家中寻来xxx,已经交托于驿站,不日将抵达京城’……
大庆的历朝皇帝虽然很受用大家对他的惦记,可这样的折子,除了浪费时间,实在没什么意义。
于是后来,所有的奏折都要先过一遍内阁,把这些没什么实质内容的折子都筛出去,只留下真的有用的折子再供到皇宫里。
内阁之人,指的便是指身在内阁,并且有大学士头衔的人。
殿阁大学生并无明确定职,只是许多大学士凑在一起,形成一个‘内阁’。
虽都为大学士,可也有“四殿”“两阁”之分。
中极殿与建极殿为首,东阁大学士为最末。
周自言当初就兼着内阁东阁大学士,虽有职名,但无实权。
干的就是‘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样的工作。
正所谓前朝所书:‘冠婚,则充宾赞及纳征等使。修实录、史志诸书,则充总裁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进士题名,则大学士一人撰文……’。
129/178 首页 上一页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