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穿到科举文当皇帝(穿越重生)——思风林

时间:2024-03-05 08:57:01  作者:思风林
  小皇帝果然不同了。
  “老臣听闻陛下已经三月未上朝了。陛下社稷为重,请陛下三思。”傅清晏的声音沙哑干涩。
  白明理:“朕身子虚弱要好好养身子,不能操劳。这早朝自有六部尚书和各位大人,待朕什么时候身子大好,自然什么时候会去上朝。”
  他久居深宫,还不知道朝堂已经因为他三月不上朝的事吵翻了。
  尤其是在吴珠娉出京之后,沈大将军跟俞尚书在朝堂更加水火不容。
  “陛下。”傅清晏苍老的声音中似乎带着万分的忠诚,“臣虽久病,却也知陛下已经快要大婚亲政,若是陛下不上朝如何知晓天下之事。”
  “哦?是吗?可朕看着安国公久病在床,知道的也挺多。”
  白明理抬了抬眼皮面色淡然,说来可能是最近自己表现的太亲近俞家了,竟然让安国公都出来了。
  原身对这位多少有些情分在,只是现在换了他,在白明理看来傅清晏不过是个过于油腻的老年人而已。
  傅清晏还想说什么。
  白明理却是摆摆手,招来宋河。
  宋河小步走上前。
  “拿朕惯用的笔墨来。”白明理开口道。
  傅清晏一愣,不知小皇帝想干什么。
  以往小皇帝最是见不到朝堂因为党争而分裂,自己每次出山都会受到皇上的敬重,此时他却是有些看不透陛下的心思了。
  宋河吩咐人将笔墨同案桌端了上来。
  兰心为白明理净手。
  白明理挥毫写下四个大字——河清海晏。
  安国公一时间手脚发凉,他猛然看向白明理,似乎想要阻止他要说出口的话。
  “朕只望,安国公往后真能担得起,清晏二字,这幅字便赏给安国公了,望国公时刻警醒,不忘本分。”白明理将笔一搁笑道,“安国公若是还想在偏殿饮茶休养,便多待会,朕还要读书,就不奉陪了。”
  想当墙头草随风摇摆是吧?
  老子就把这墙头给你掀了,看你怎么骑墙四顾。
  白明理重新将那一册《九章算术》拿起来,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待客的偏殿。
  傅清晏只觉浑身冰凉,他垂老的眼中闪过一丝杀意。
  只是想到龙溪宫中满是俞家的眼线,这口气他只能生生忍了。
  “谢陛下恩典。”傅清晏朝着白明理消失的方向行礼谢恩。
  ————————
  “皇上真是这么说的?”唐丞相惊呼,“陛下这是被俞家人蒙了心吗?连勋贵的面子都不给了。”
  镇北侯可是向着小皇帝,此番小皇帝这么不给安国公面子,难道不怕镇北侯寒心吗?
  小皇帝是稚嫩了些,但绝对不是个傻子。
  唐致垂眸深思:“俞家可是让姚家当街拦了吴珠娉的路,只要陛下有心,应当对俞家父女有怨,可观他行事又如此乖张。”
  他竟是看不透小皇帝想要干什么。
  “如今之计,不如先避俞家和沈家的锋芒。”唐致总觉得不对,小皇帝似乎有要看他们几家争斗愈演愈烈的意思。
  难道小皇帝是想要看着他们相互争夺,最后跟先帝的皇子一般,两败俱伤?
  “不争?孩儿,不争可不是你一句话便能说停就停的。”唐丞相冷声说道。
  “那这段时日,也不该将争斗摆到台面上。”唐致皱眉说道。
  几乎同时,沈大将军将纸条丢进火盆中:“让御史暂且别弹劾俞家。”
  沈家原是太/祖的亲卫,姓就是太/祖所赐,几代累计军功才有今日。
  在许多读书人眼中,他们便是皇室的家奴,这也是为何他们要亲近已经败落的吴家。
  吴家便是再败落,在读书人中的位置也不是他们沈家能比得上的。
  “爹?这是为何?”沈小公子翘着二郎腿皱眉问道,“现下许多读书人都赞扬咱们呢,俞家气盛,我们若是不趁机积累名声,往后可没那么好的机会了。”
  沈大将军却是摇摇头。
  “小皇帝如此对待安国公,怕就是想要看咱们争斗起来。”
  “只是得罪了勋贵,小皇帝往后难道真要依靠俞家?”
  沈大将军不安地低低说道。
  另一边俞尚书却很是高兴。
  “好好好,皇上终于做了件好事,那老狐狸,我早就想要骂他一通了。”俞尚书听完属下的禀告哈哈大笑。
  皇上虽然有了些心机,只是还不够。
  他想要看他们争,他们反而不能如皇上的愿。
  至于小皇帝这般讽刺安国公,只怕那老狐狸要将此仇记到死。
  若是连安国公都不再插手,皇上往后除了依靠俞家,还能依靠谁?
  想到这儿,就连生性多疑的俞尚书都忍不住放肆大笑。
  一时间原本尖锐的朝堂争斗,竟然渐渐平息了下来。
  翰林院、被分来编书的朱翰林悄悄松了口气。
  真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就连他这个穷编书的,都因长官之间的争论,每日不得清闲。
  这几日好歹是安静下来了。
  他在翰林院消磨了一日的时光,回了家又同小闺女玩耍了好一会,这才进了书房。
  朱翰林拿出信纸给方长鸣写信。
  他是方长鸣的同窗,两人曾一同在飞鹤学院读书。
  他是脱籍后的商户子弟,好不容易才能参加科举,许多人不愿同他来往,长鸣兄是他唯一的好友,他和方长鸣一同入京赶考,方长鸣在惹了事后特特远离了自己。
  只怕牵扯上他。
  想到这里朱翰林叹了口气。
  长鸣兄,才华横溢,只是现下朝堂局势莫测,外放似乎也是件好事。
  他没写朝堂局势,而是写他这几日都修了什么书,小闺女如何惹人喜爱。
  字字句句都能看出他的悠闲惬意,隐隐也透出京城中局势稍微稳定了些,最后他才写了小皇帝申斥安国公的事。
  信件是和一些京城土产跟随镖局一同送到奇丰县的。
  到底不是快马加鞭送信,在路上足足走了两月有余。
  信件到来时,土豆已经开始陆续成熟了。
  方长鸣一边吃着炒土豆丝,一边将信递给赵朗月。
  “朱翰林过的倒是自在。”赵朗月笑道。
  “可不是,他已经有五个月未来信了。”方长鸣用青布帕子擦了擦嘴说道。
  哪怕朱翰林什么都不透漏,只是紧张时不寄信,愉快时多寄信,方长鸣也能从中看出朝廷气氛如何。
  “小皇帝竟是直接嘲讽安国公?他这是?”赵朗月迟疑了一瞬,眼睛一亮,“他是想要俞尚书他们别再将党争放到明面上,维持平稳。”
  “是,这些人都想岔了。”方长鸣修长的手指点了点竹桌上的信,忍不住笑着说道,“你看他多聪明,知道这自以为是的人就会想太多,他这般下安国公面子,他们反而不敢轻举妄动,只得蛰伏下来。”
  “正所谓人间之事不过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赵朗月眉头一挑,“若是让俞家他们立马便飞龙在天,到了明年怕是就亢龙有悔了,”
  “你在说什么啊?”阿一啃着蒸土豆,烫得他龇牙咧嘴,还得分出心神听他们说话,忙得很呢。
  就是赵朗月说什么他没听懂。
  方长鸣因为脸上带笑,显得更加丰神俊朗:“只要俞家不能一家独大,争端太过泄了气,明年的科举可就没有看头了。”
  赵兴恍然大悟他好歹也是书童,跟着方长鸣识字读书的:“就是让他们收着点!这么简单的事,赵公子还能扯上《周易》。”
  如今的朝堂还算安稳。
  马上便是大比之年,这种面上平稳能维持多久?他们怕是都按捺不到会试。
  方长鸣、赵朗月和吴瑞卿同时意识到,今年秋日乡试,便是他们出手的最佳时机。
  “差不多便是这个意思。”方长鸣眼睛亮晶晶,“小朋、小皇帝真不错,不过是写一幅字就给咱们让好了路。”
  “县令,你似乎很看重皇上?”赵朗月迟疑着问。
  方长鸣笑而不语。
  看重当然看重,自家老乡,他能不看重吗?
  一直没有说话的吴瑞卿突然开口道:“皇上自然值得县令大人看重,这土豆便是皇上所赏。”
  他一张端正的脸上,也不由得多了几分喜悦,就连眉心深深的皱纹都淡了许多。
  “好吃,好吃!甜的。”这句话阿一听得懂,他拿着煮土豆喊道。
  方长鸣暗想:嗯,小朋友可真让他吃惊啊。
  唉,真想早点见到这位老乡。
  方长鸣低下头看着竹桌上的土豆大餐,心想,离着他们见面的日子怕是不远了。
 
 
第15章 
  方长鸣和吴瑞卿在田地中散步。
  阿一挑选了几块位置偏些的肥地,专门种土豆和辣椒。
  辣椒苗长得郁郁葱葱,土豆更是开始了第一茬收获。
  “五年前我已经到了奇丰县,对那科举舞弊案一知半解,恒玉你能否同我仔细说说。”方长鸣跨坐在田埂的石头上,自是有一番潇洒肆意,“别站着了,爬山怪累的,坐吧。”
  吴瑞卿摇摇头恭敬地说道:“大人,属下站着就是。”
  方长鸣笑笑不语,吴家要是真被起复,吴瑞卿还能一直当自己的僚属?
  他没有将其当做心腹的意思,只是两家合作,总是要让人放心。
  他这才答应让吴瑞卿暂且跟在他身边。
  吴瑞卿也知道方长鸣不完全信任自己,可他既然答应过来,就会真心将方长鸣当长官。
  “当年的会试是祖父为主考官。”吴瑞卿面露回忆的神情慢慢说道,“两位副主考官,分别是吏部尚书左百贺以及礼部右侍郎罗青。”
  “吏部尚书左百贺原是并州人,寒门出身,他是唐丞相的门生,但……并不忠于唐丞相。”
  “只因他科考的时候乡试的学政是唐丞相。左百贺家中无依无靠,唐丞相愿意收他为徒,他便同意了,等入朝之后才发现两人政见不同,可到底是拜了师,想要脱离并不容易。”
  “罗青是祖父的亲传弟子。”
  “祖父当年被判流放岭南,那两位大人则是被流放到了北疆。十二姑多番打听,我们才知道那两位大人,早些年就在北疆矿上病死了。”
  方长鸣沉吟了一会说道,“死无对证。”
  “是,当年会试,有人发现试题中竟然有京中私下流传的科举试题,此人吓得当场昏厥,醒来之后他便去官服告发了此事。”吴瑞卿想了想补充道,“当年祖父想要替皇上多招揽些才俊,大比之年许多学子都提前到了京城,不少人想要拜见祖父,祖父碍于是主考官,不好真的一一见重的学子,但那年祖父办了许多场文会。”
  “而那卷科举题目,就是由一位参加过祖父文会的学子李复传出,那李复在会试开考当日便自杀了。李复自杀时,手中握着我祖父的私章。据说那私章他紧紧握着,手心中都满是血痕,扣都扣不出来。而那李复的家人前年就因为洪水都死绝了,只有他被乡亲救起活了下来。”
  吴瑞卿叹了口气:“祖父虽然知道试题,可好容易轮到他为主考,祖父万分上心,并未透漏出半分。”
  “我祖父有八位亲传弟子,他们都有机会拿到祖父的章。看如今姚家为俞尚书马首是瞻,应当便是姚家人动的手。”吴瑞卿低声说道。
  方长鸣有些无语:“你祖父也太不小心了些。”
  “是,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祖父做梦怕是都想不到,他自己的弟子会害他。”吴瑞卿苦笑摇头。
  按照大齐律,他们应该被判斩立决才是,只是东太后和许多官员求情,皇帝也不想杀祖父,案子压了许久,最后才判了他们流放。
  别看人家这计划粗糙直接,但是有用啊,直击要害,一击毙命。
  方长鸣笑着说道:“如此我倒是有个办法,只是不知你们在京城中还有多少人手,能否趁秋闱的时候,传出个消息来。”
  “趁乱传个消息,倒是不难。”
  方长鸣:“如此便好。”
  ————————
  时光飞速而过,距离秋闱开考的日子越来越近。
  各州的府城,热闹非凡。
  学子若是不提前定下屋子,连个居住的地方都难寻。
  根本无需白明理出面,各地的学政和主考官便都陆续定了下来。
  京城中一日比一日热闹,姚理还未走进醉仙楼就听里面传来喧哗声。
  “姚公子,我们可未胡说,有人猜出了陛下的谜语,还说那东西能够亩产二百石呢!学生是读书人,不敢妄言。”青衫书生仰着脖子倔强地说道。
  “哦,不敢妄言,那你倒是说说这流言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姚理那令人生厌的温吞声音传来。
  沈小公子一听是这小子在撒泼,原本停顿的脚步不由得加快了速度。
  “这,这学生就不知了,只是听人说……”青衫书生嗫嚅道。
  “一个没头没尾的话,让你们传的满大街都快知道了。你们这是藐视君威,你们可知晓?”姚理慢条斯理地品着茶笑着说道,他还从未知道竟然有能亩产二百石的东西。
  怕不是天上之物。
  难道那小皇帝还能真是真龙转世不成?!
  若他是真龙,也不会有他的今日了。
  “姚公子息怒,不过是市井流言,哪里值得你动气?姚公子快些消消气。”沈小公子看向一旁战战兢兢的书生说道,“此言往后不可乱传了。你们都下去吧。”
  姚理冷哼一声却没再说别的,他也知道这些读书人怕是不知从哪儿听来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