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正张罗着在花丛之间摆祭祀花神的果品,张九如和宁澜先上前告了来迟的罪。
王夫人瞧见张九如,没半点好气,“我只邀了宁澜,你来做什么?”
张九如轻笑道,“我想母亲了。”
王夫人被这直白的表达弄得有些不自在,片刻后却又笑开了花,她也不是真的生气,因她没想着张九如能来,只带了罗氏一个女眷,怕罗氏不自在才那般说。
王夫人能想到的张九如自然也能想到,“我来前已使人给长远捎信了,估摸他也快到了。”
话音落下没多久,张长远就带着一双儿女进来了,两个小孩子白白净净,男孩子穿着浅绿的衣衫,女孩子穿着浅粉的,进了园子,瞬间便与花花草草融为一体了。
王夫人笑得更开心了,把一对孙女搂在怀里,“今儿个原想叫你们母亲松散一日,才没带你们,即来了,热热闹闹的也好,今儿个也不拘着你们,都去玩罢。”
花朝节除了要祭拜供奉,还要在花树上用红绳系五色彩笺,用以祈求花神降福。
王夫人发了话,一众人便散开了,张长远罗氏带着一双儿女去找开的最好的花树,宁澜则请张长瑜领着在园子中走走看看,留下张九如和王夫人两人说话。
园中花开的甚是热闹,只是总瞧也没什么意思,宁澜停到一簇簇牡丹花前,红白牡丹清香,紫牡丹味道浓郁,粉色的则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便叫来丫鬟一起摘花蕊做牡丹花露。
张长瑜好奇跟着摘了一会儿,不由发出感慨,“我这双粗手竟也能干这般细致的活儿了。”
旁边的丫鬟听了都低头小声地笑,不敢答腔。
宁澜直起身子看见张长瑜长茧的手掌中躺着一小撮凌乱的花蕊,忍不住也笑出了声,“你这些花蕊我一定收好,专门做出一小瓶花露送给你,可好?”
“那自然是要的,采这么些可费了我好多功夫,只是晚上我约了朋友吃酒,沾了一身花香容易惹他们笑话,咱们去做点别的事吧!”
“好,你想做什么,听你的。”
张长瑜带着宁澜在园中又走了一圈,瞅见几个长工在挖什么东西,好奇道,“他们在做什么?咱们瞧瞧去。”
“挖竹笋呢。”
这个时节,可不是该挖笋子了嘛!
“怪有趣的,我也挖挖试试。”
宁澜看着嫩生生的笋子,动了腌酸笋的心,便同张长瑜走了过去。
挖笋子要使巧劲儿,张长瑜一开始不得法,宽宽的袖子又碍事,一个用力,险些坐地上,幸得是从小习武,没在众人面前出丑。
宁澜给他讲了如何挖,张长瑜学到技巧,竟挖出了趣味,待回过神,旁边的筐子已经装满了,才收了手。
两人衣衫上不可避免沾了些泥土,去换了一身衣服,才回去找王夫人和张九如。
王夫人敲见两人衣衫都换了,好奇问道,“你们这是做什么去了。”
“我和澜哥瞧见那边有人在挖竹笋,跟着挖了一会儿,怪好玩的,”张长瑜兴致勃勃道,“澜哥说要给我做好吃的。”
“你澜哥疼你,”王夫人笑着又问宁澜,“可是又要做什么新鲜的吃食了?”
宁澜道,“说不上新鲜,想腌个酸笋。”
“赶明儿腌好了,也送一些我尝尝,叫我尝尝我两个儿子亲自摘的竹笋,”王夫人亲昵地拉住二人,“快坐下歇歇。”
不多会儿张长远一家也回来了,四个人手牵着手,很是温馨。罗氏和女儿头上还各戴了一个鲜花编的花环,脸上是荡开的柔柔的笑意,人比花娇。
小女孩儿手中还拿着一个花环,待走近了凑到王夫人身边,把手中的花环递过去,“给祖母的。”
“哎呦,我的乖孙女可真好,”王夫人低下头叫小女孩儿帮她把花环带上,牵着她的手往水池边走,“走,你跟祖母去照照,叫我瞧瞧好不好看。”
王夫人带着小女孩儿从水池边回来,对身后的大丫鬟道,“这大半天都饿了,吩咐人上膳吧。”
“知道你爱琢磨些新鲜东西,厨子都是我从城里带来的,今儿个的菜准备了好几日,一会儿你尝尝合不合口味,”这句话是王夫人特意对宁澜说的。
“有劳干娘费心了。”
那菜式是厨子提前几日定下的,今儿个也是从天不亮就开始忙活了,早准备齐全,只等这边发话,
是以丫鬟们很快便陆陆续续把菜上齐了。
先是一道乳酿鱼,奶白的高汤中一条煎的金黄的鲤鱼,几样时令下青翠的蔬菜点缀,各人配一个小料碟蘸着吃。
乳酿鱼中的汤是猪骨和母鸡大火炖够时辰,待乳化后才能得出这么白的颜色,滋味浓郁就更不用说了。鲤鱼则是去了脊上两的筋及黑血,少了许多土腥气。
一道小天酥,是拿鹿肉和鸡肉切碎,腌制调味后,拌了米粉炸的。
一道光明虾炙,光明古意是指新鲜,这道菜顾名思义是用活蹦乱跳的大虾烤制的,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虾本身的鲜甜。
一道羊皮花丝,古人把羊肚叫做羊膍,“皮”“膍”想通,这道菜就是用羊肚切成长及尺的细丝,沸水中烫至嫩熟,放到温热后,用盐、酱油和醋调味,顶部洒上葱姜碎,锅中放香油花椒,待油烧的热热的,浇到葱姜碎上,激出香气,再闷约20秒即可。
另外有一道主食是生进二十四气馄饨,是由二十四种不同的的馅料、又塑成二十四种不同的花形制作而成的,实在是很考究师傅的手艺。
最后一道甜点是酥蜜寒具,唐朝流传下来的,原叫巨胜奴,是用蜜和水调和了浸泡面粉来制的,制作中加入了羊奶、芝麻和酥酪,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甜香浓郁。
王夫人不是个铺张浪费的,原本准备的菜量不大,刚好够四个人吃,现在突然多出两个大人两个小孩,便显的不够了。
便又吩咐厨房切了竹笋和豆腐煮熟放到乳酿鱼中涮着吃,每人再上一小碗御黄王母饭。
这御黄王母饭倒与煲仔饭差不多,砂锅中涂抹猪油,加入大黄米、茶水开始煮,米半熟后放上腌制好的瘦肉丝和蛋饼丝和烫熟的蔬菜继续焖煮一会儿。
古人爱拿茶水煮饭,一是茶香会让大米更加香甜可口,二是久食有利健康,《本草拾遗》中就有记载,用茶水煮饭“久食令人瘦”。
这些菜是京城里顶尖的厨子费心做出来的,味道自不必说,宁澜吃到七分饱,便把心思都放在了面前的馄饨中,他实在好奇这二十四中馅料都有什么,面前的御黄王母饭是一口没有动。
张九如瞧见了,便把宁澜面前的御黄王母饭挪到了自己面前,把自己的馄饨换给了他。
宁澜一口一个小馄饨吃的餍足,最主要是这么小巧的馄饨,还能捏出这么精致的花样。
他在古书上看到过唐朝有一道菜叫“素蒸音声部”,是素馅的面点,捏出一队弹奏乐器的蓬莱仙人,再上锅蒸熟。
宁澜那时就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的手艺能把包了馅的面点做的那般精巧,如今倒是在这碗馄饨中窥见了一二。
吃完饭,众人又陪着说了几句话,王夫人便开始撵人了,“叫你们陪了我这大半日也够了,我已比不得你们年轻人精神,现下有些乏了,不用你们再陪着了。”
张长瑜坐着王夫人的轿辇先离了园子,张九如和张长远在后面也各自回去了。
马车上张九如问宁澜,“可累了,要不要再去别处转转?”
宁澜轻轻靠在张九如肩上,打了个哈欠,“不了,咱们也回家吧。”
作者有话说:
宴席中的菜是借用了唐代烧尾宴中的食谱,有两道查不到古法是怎么做的,做法是结合了现代的做法
第86章
京城繁华, 处处都是花钱的地方,宁澜不愿意再闲着,便琢磨着也在京里开一个糖水铺子。
只是他现在基本上所有的钱都压在修建寺庙上,便与张九如相商, 由张九如出钱, 他出技术,所得盈利两人五五分成。
张九如点头同意, 并没有说把银子给宁澜让他随意去花的话。
他太了解宁澜, 在涉及利益的事情上宁澜很有原则, 因此他也会给宁澜百分之一百的尊重,之前修建寺庙宁澜愿意用他的钱应该也是因为那是件行善积德的事。
两人说定后, 宁澜便安排阿南和阿北去找合适的铺子。
“我已知会了长远,让长远的人带着他们去找,可免走一些弯路。”
“好。”
隔日张长瑜知道了他们要合开铺子的事情不依,“不行, 赚钱的营生你和三哥都有好多了, 开铺子的机会留给我吧,我也想赚些零花钱。”
张九如闻言从书上抬起了头, “开铺子可不是百十两银子的事, 你哪来这么多钱?”
张长瑜神秘兮兮道,“你别管, 我自有我的法子。”
“那也得问问你澜哥同意不同意。”
张长瑜把目光转到宁澜这里,一脸期待。
宁澜笑道, “我只要钱, 至于钱是谁出的我不管。”
“我就知道, 澜哥最好了。”
“你别高兴的太早, 你澜哥好说话, 但我要与你约法三章,”张九如放下手中的书,严肃道,“一、铺子所有的筹备事宜都由你去安排,你澜哥只管定菜单、教手艺;二、此事不许叫我们三人之外的人知道;三、我不过问你的钱从何而来,若铺子没赚钱不许埋怨,你的亏空也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张长瑜认真思索一番,“再加一个三哥吧,此事不叫我们四人之外的人知道。”
张九如哪里不明白他的小九九,点头应下了,“成。”
于是宁澜便做了甩手掌柜,关于铺子的所有事都交给张长瑜了。
张长瑜还要上学,只有下了学和休沐的时候有时间,宁澜不催他进度,他自己也累个够呛。
最明显的就是刚说定此事时张长瑜还是满脸的兴奋,现在脸越来越耷拉,稚嫩的脸上浮现出几丝与年纪不符的苦涩。
宁澜忍不住道,“可是遇见难处了,需要我帮忙吗?”
张长瑜拨浪鼓似地摇头,“没有难处,不用帮忙,谢谢澜哥了。”
宁澜闻言便打消了念头,悠哉悠哉的拣盘子里的果脯吃,盘中有桃脯、杏脯、梨脯、樱桃煎和秋海棠,宁澜最爱吃秋海棠。
张长瑜正一肚子的苦闷,铺子的事他原本想找三哥帮忙,可大哥提前打了招呼,三哥那边轻易不松口,若想攻破他,得花好一番功夫,这儿瞧见了宁澜如此自在,急地扑过去把盘中的秋海棠都挑出来,塞嘴里了。
“我的小少爷,你也不怕噎着,”这个节骨眼宁澜也不敢笑出声,只能憋着,赶紧给张长瑜倒了一杯茶让他喝下去顺顺。
“再、再来一杯,”张长瑜艰难地吞咽一口,上牙颌和腮帮子上仍黏着许多果肉,说话都不甚清楚。
又隔了几日张九如散了衙回来,吃完饭拿出了几张皱巴巴的纸在烛光下看,宁澜好奇问道,“这是什么?”
“长远让长瑜写的计划书。”
“怎么皱巴巴的?”
“为了不让旁人知晓,长瑜半夜偷偷写的。”
宁澜便把前几日张长瑜来过的事情说了一遍,“你家里又不准备让他往官场上走,怎么开个铺子你还叫他偷偷摸摸的。”
张九如温声解释道,“长瑜是个张扬的性子,一时兴致上来总口无遮拦,这一点不管他日后做什么都容易被人抓住小辫子,因此我才借这件事磨练磨练他。”
张九如父亲虽还健在,但大宅门里面子女多,张父总有顾及不到的时候,张九如作为长兄,必得多操心了,尤其张长瑜是他的嫡亲弟弟,血缘上就亲近很多。
张长瑜费尽心思把张长远磨下来后,有张长远的帮忙,铺子的进程就快了很多,如今铺子已经定下,开始着手装修了。
张长瑜也总算开窍了,通过宁澜,把阿南当作管事聘了过去,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阿南替他盯着。
宁澜这边则在制定菜谱,州城的菜样上添添减减,去掉两样拿到经历不显眼的,加了一道艾窝窝。
艾窝窝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在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艾窝窝是拿圆粒糯米做的,浸泡至能拿手搓烂的程度,滤去水分,上锅蒸熟,熟了之后倒入少量白开水,关火焖至糯米把水分都吸收。
蒸糯米的时候正好准备馅料,现代艾窝窝的馅料很多,什么山药枸杞、红豆沙的,宁澜只准备做传统的什锦馅。
芝麻、核桃碎炒香,冬瓜糖、糖渍橘皮、腌渍青梅、山楂糕切碎,加入白糖、少量香油拌匀,最后拌入一点桂花蜜。
吃透水分的糯米顺着一个方向搅至起黏,案板上洒一层熟粉,将糯米搓成长条,分出等量的小剂子,按成饺子皮大小,包入两勺什锦馅,收紧口,整理成圆形,顶端点缀一小块儿橙色的渍橘皮,一个个软糯香甜的艾窝窝就做好了。
宁澜正做艾窝窝的时候,王夫人着人送来几个饱满清脆的西瓜。
这西瓜产自大兴府,享有盛名,皮薄,瓤红,汁水又甜又多。西瓜来的正是时候,给了宁澜一个灵感,他可以再做一道“西瓜酪”,添到菜单上。
西瓜酪是老北京特色消暑美食,原来没有空调的时候,街边小店只有个楞个楞的老式风扇,坐在不知年代几何的木桌椅上,吹着不知道是凉是热的风,吃上一碗冰凉凉的西瓜酪再舒爽不过。
说做就做,宁澜将西瓜切小块,挤碎,用纱布过滤出西瓜汁搁一旁备用。
琼枝菜照前面说过的方法熬成汁,然后倒入西瓜汁,微火稍稍煮一下,不用煮开,这个过程主要是让西瓜汁凝固后的颜色有一个从浅到深的渐变,若煮开,西瓜汁就失了原本的味道了。
煮好的西瓜汁过一遍面锣依次倒入到小碗中,放入冰室冷却10分钟。
再拿冰糖和薄荷煮一个淡糖水,同样放入冰室冷却。
10分钟后取出西瓜汁,这时碗中的西瓜汁已将变成了西瓜冻,用小刀斜滑切成菱形小方块,浇上薄荷糖水,糖水只略略高于西瓜冻就可以了。
64/69 首页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