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种田)小户人家(穿越重生)——芦花浅水

时间:2024-04-10 09:20:39  作者:芦花浅水
  晏庭卓消受不起他们的热情,道了谢之后赶紧跑了。跑了之后还能听到老夫郎在后面喊:“你再绕晏小子一个篮子呗!”篾匠无可奈何地应了。
  老夫郎喜滋滋地跟上来说:“绕了个篮子,又省了十文钱!”
  接着,老夫郎又带他去了一户人家,说他们家有多余的陶罐。又是一场唇枪舌战,晏庭卓手里多了两个罐子。
  他算是看明白了,老夫郎帮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来过过砍价的瘾,最后是他得益了。
  就这么转了大半个村子,他背篓里已经多了不少东西,钱却缩水许多。老夫郎意犹未尽地回家,再三叮嘱他,下次有事再找自己。
  晏庭卓满口答应。毕竟,这省下来的是实实在在的钱!
 
 
第六十二章 处处要钱
  只是有些东西能换,有些东西却换不到,这些就只能从镇上去买,比如菜刀、铺盖、粮食等。
  幸好现在还是上午,他干脆自己去了一趟镇子上,买了一床被子,又买了五十斤粗粮。白米和面都太贵了,实在是舍不得买。
  将这些东西背回村子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又是累的半死的一天。
  竹床竟然被如约送了过来,他痛痛快快地掏了剩下的钱给篾匠。
  还有什么事没做来着?他拍了拍脑袋想了半天,还是想不起来。
  先去煮点东西吃吧!一个陶罐凑凑合合地住了一罐粥,混着杂粮馒头勉强填饱肚子。
  住村里也没什么夜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外如是。晏庭卓收拾完就去睡了。
  半夜里睡的正香时,他迷迷糊糊中感觉到有什么冰冰凉凉的东西顺着脸滑下去,整个人一激灵,突然醒了。再摸一摸脸上,摸到一手的水。
  外面响起了沙拉拉的声音,是半夜里突然下起了小雨。这时,头顶上又有水珠砸了下来。
  他抬头一看,正对着头顶的屋顶上有一条细缝。而床边不远处,地上已经湿了一片了。
  晏庭卓伸手扶额,终于想起来吃饭之前忘记的事情——屋顶忘了补!
  觉是睡不成了,得先挪床。吭哧吭哧挪完床,再去各个屋子查看了一下漏水情况,晏庭卓也无心睡眠了。先把明天补房顶的事情安排上吧!
  第二天一大早,晏庭卓去老方家,还没进去,就听到院子里吵吵嚷嚷的。
  走进去一问,也是房子漏水,好在不严重。
  方兴文骂自己的儿子,补房子一点都不用心。方大郎只能垂着脑袋任由亲爹把自己骂的狗血喷头。
  见到晏庭卓,方兴文住了嘴。
  晏庭卓权当没听见,他笑着问:“方叔,你们补房顶的稻草哪里来的?不行我就去买点。我那屋里昨晚上漏水,夜里睡也睡不好。”
  方兴文摆摆手:“都没人种地了,哪里有稻草。我们家是用后山上的一种草叶子,不值钱。”他扭头吩咐儿子:“大郎,咱家多的那草叶子,你去取点,跟晏大郎回去帮他补补房子。”
  晏庭卓连忙说:“我自己去后山上弄点就是了,哪能什么都要你们的。”两人推辞一番,才商量好,晏庭卓先帮方家补屋顶,方家大郎带着剩下的草叶帮晏家补屋顶。
  其实方家的屋顶已经补过一遭了,这不过是方兴文想帮他的说辞。总的来说还是方家吃亏。
  晏庭卓都不知道为什么方家对自己要如此礼遇。他自觉是一直在蹭方家的好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在补屋子的间隙,他开口问了方大郎。
  方家大郎是个直肠子,他说:“我父亲说让对你好点,我就对你好点呗。”
  晏庭卓默默地想:这人情越欠越多了。
  最后又想开了:自己得先奋起把日子过好,才有余力帮别人。算了,债多了不愁,以后有需要就多搭把手。
  忙活了半天,在雨又下起来之前,两家的房子都补好了。
  方大郎招呼一声,冒雨回了家。
  晏庭卓又想到一样缺的东西:家里没有伞。
  何止是伞,家里现在连个菜刀也没有,铁锅更是无稽之谈。上次去镇上想买刀,却被铁匠铺告知所有铁器都要去官府备案。他时间有限,只能暂且搁置,先凑合用竹刀。
  话又说回来,刀能凑合,农具要如何凑合?种田挖地,总不能用竹木凑合吧?这笔钱是肯定要花的。
  种子也是要钱的。
  从零开始,果然处处都要钱。
 
 
第六十三章 异想天开
  傍晚待大家从地里回来后,晏庭卓跑到方家,看了看他们的农具,都是石制的。
  一问才知道,现在铁制农具有是有,但价格贵的离谱。大部分人都是两手空空来村里,根本买不起。他们家还算好的,有的人家用的是自制的木器,也就比徒手挖要好一些罢了。
  晏庭卓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看了看大家的石制农具,脑子中产生了一个想法。
  “找官府租农具?”方兴文大吃一惊。
  他一脸“你在异想天开”的表情看着晏庭卓,不知道这年轻人的脑袋里在想什么。
  方大郎喃喃道:“可是,那可是衙门啊。”他说出了方家所有人的心声。
  那可是衙门,哪个平头百姓敢这么上赶着找衙门打交道的?活得不耐烦了。
  晏庭卓却觉得,自己这个穿越老乡可能真的愿意开这个头。就是不知道他的影响力能不能辐射到这种事上。
  “我反正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这样吧,我先去试试。”他一锤定音。
  方家人面面相觑。
  最后方兴文犹豫了一下,还是跟他说:“先去跟村长通个气吧。”
  第二天一大早,晏庭卓去找了村长。
  老村长见到他,笑眯眯地说,今天要带他去把文书办齐,两个人要先去镇上找里正,再由里正带他们去县衙。
  里正还是有些家底的,他们去县衙的时候还坐上了牛车。但是里正对牛十分宝贝,不舍得使唤,就任由它慢吞吞地走。
  在牛车上,晏庭卓终于把酝酿了半天的想法说了出来,一下子把老村长和里正都给炸懵了。
  直到见到里正,一切都很顺利,到了县城之后,在路上,晏庭卓才说了自己的想法。
  里正被震惊到口吃:“跟、跟官府租农具??你这后生,真是好大的胆子。”
  老村长说不出话,脸上却是“你在说什么疯话”的表情。
  晏庭卓解释道:“官府费这么大力气把我们安顿下来,肯定也不想我们就此饿死,那不是白费力气了吗?可是现在的农具,你们也都知道,也就比用手挖要快一些。”
  里正沉默了一下。
  晏庭卓接着道:“地不整好,麦子就没办法下种,再耽误下去,来年的收成就没办法保障了,说不定还会饿死人。说起来,如果真的治下村镇饿死人,您的脸上也无光啊。”
  里正瞟了他一眼,虽然没吭声,心里却微微有些触动。
  他想了想,又补了一句:“更何况,没人种地,往后的赋税又如何收取呢?对官府来说,不过是一点点的投入而已。”
  里正和村长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们完全无法想象一个农民胆大包天到敢去找官府谈事情。
  里正咳了一声:“这件事可不是小事,你得让我想想。”
  晏庭卓不吭声了。他想着,万一不成,他就得自己花钱买了,但是就手里那三瓜俩枣,都买农具了,以后怎么过日子?还是得想想办法!不知道找袁康安袁秀才,有没有什么用?
  ……
  说话间,三人已经到了城门口。
  远远地就看到城守卫还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不知道城里发生了什么事。
 
 
第六十四章 大快人心
  里正用眼神示意晏庭卓去问。
  晏庭卓也不推辞,直接上去就问。
  守卫正聊地兴奋,听到问话头也不回道:“今日午时三刻要处斩犯人,这你都不知道?”
  “处斩谁啊?”有人凑过来问道。
  守卫一扭头,满脸亢奋地道:“处斩县太爷啊,你说稀奇不稀奇?从古至今,在县城处斩县太爷,闻所未闻!”
  “这处斩不是都要皇上御笔钦定才行吗?”里正颤颤巍巍地问。
  “嗐,如今这可是我们安王的地盘,魏国皇帝定个屁啊。再说,他是前朝的官,杀了也很正常嘛!”守卫一脸鄙夷,接着说道:“我听说去看热闹的人可多了,你们要去赶紧去,别错过啊!”
  守卫脸上满满都是无法看热闹的遗憾。
  围观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里正三人也面面相觑。
  他们用眼神互相询问。
  “去看吗?”
  “我想去看,就当是开开眼了,你去不?”
  “去。”
  三人找了个地方把牛车暂时寄存。
  晏庭卓从来不知道这个县城能有这么多人!街上全是人。看来也不用问在哪里了,顺着人流走就是。
  有人敲着铜锣大声吆喝,又不知谁家在敲鼓,随之而来的还有叫好声、起哄声。
  有更多人往那个方向跑去。
  越靠近街心的地方人越多,路被堵得水泄不通。
  还有一些人往树上、屋顶上爬,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
  看着眼前的情景,晏庭卓脑子中闪现出几个成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他连忙拉住一个过路人问道:“大叔,前面是在干嘛?”
  那大叔亢奋地回答:“砍头呢!县令和那几家欺负百姓的大户,都要被砍头啦!”
  看来是找对地方了。
  那大叔兴奋地唾沫横飞:“县令一家子,还有他家几个小舅子,主簿、县丞、还有县里六家大户,都在!不算下人的话,总共有一两百口人!听说那状子一人多高,罪名写了两大榜,安王大人留下来的人审了三天才审完!哈哈,这下真是大快人心!大快人心哪!”
  大叔继续往前挤,晏庭卓则突然想撤了,但他前后左右都是人,退不了。
  这时,前面发出一阵暴喝:“好!”片刻后又来一声:“好!!!”时不时夹杂着各种满怀快意的嗷嗷叫声。
  一两百口人!晏庭卓打了个寒颤。鼻端仿佛已经闻到了血腥味。
  一扭头,看到里正怔怔的,老村长已经咬牙切齿地骂了起来:“该杀!该杀!该早早杀!”
  接着里正突然哭天抢地道:“安王呐!您老人家要是早点来该多好啊!”
  这一声喊得四周都活了起来。越来越多地人哭着跪下,有的哭自己的家人,有的哭自家被占的田地,有的跪谢安王,有的哭骂贪官,一时间行刑处哭声震天。
  一架华丽的马车在这时驶入城中。
  一双白的发光的手掀起了帘子,这是一双养尊处优的手。
  帘子后随即探出一个戴着玉冠的脑袋,看起来十分年轻。
  那年轻人满脸茫然地看着眼前的一幕,问向左右:“百姓哭什么?是不欢迎本官的意思?”
 
 
第六十五章 新官上任
  要不是晏庭卓拉着,里正和老村长能在这里看完全程。他用“有事要办”劝了半天,两人才意犹未尽地离开此地,往县衙走去。即便如此,也耽误了不少时间了。
  到了县衙门口,只见台阶被冲洗的光亮,衙役也站的笔挺,大堂里似乎有人影在走动。
  里正有些犹疑。
  尤其是衙役破天荒和颜悦色地问他“有何事”的时候,里正感觉自己汗毛倒竖。
  他在心里嘀咕,以前也不是没去过衙门,这次怎么这么瘆人。
  晏庭卓对封建皇权天然缺乏敬畏之心,他看里正和村长都不说话,于是便自己上前说了来意。
  还没等衙役说话,里面在大堂里走动着的人已经走了出来。
  为首的是一个穿着华服的青年。在灰扑扑的人群里,只有他一人是金装玉裹的模样,看起来鹤立鸡群。
  袁康安老秀才就在后面跟着的几个人里,两人对视了一眼,晏庭卓微不可查地点头打了个招呼,又把目光投向青年。
  青年的脚步是稳稳的,但神情里的跃跃欲试却隐藏不了,连声音也透着一丝活泼:“是有什么案子要本官来审理吗?”
  他身后一个中年人使劲咳了一声。
  青年脚步一顿。
  中年人才和颜悦色地介绍道:“这位是本县新上任的杨县令,尔等有何冤屈,我们县令必定秉公办理,为尔等申冤。”
  晏庭卓意识到他们误会了,自己并不是为前任县令及其党羽的罪状上再添一张纸的。
  他直接说道:“在下是宝桐村的村民,来衙门登记一下房产和田地的文书。另外也是想问问,现在耕田开荒之际,百姓如果买不起农具,能不能找官府租借呢?”
  他旁边的老村长听到他说村名的时候,惊得恨不得扭身捂住他的嘴,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妥的,被在场的其他人记恨,连累整个村。
  年轻的杨县令和他身后的人听到这话却都傻眼了:实在没见过这么异想天开的村民。
  “官府租借?”那中年人甚至重复了一遍。
  “是,目前大家刚安定下来,怕来年饿肚子,都着急开荒补种冬小麦,以便来年有个好收成。但是开荒大多数用的石制农具,不仅慢,而且坏的快,实在是耽误事。然而想用铁质农具却是无能为力。这一方面是价格太贵,我们买不起,另外一方面,铁是朝廷管制,我们也申请不到那么多。”晏庭卓坦然道。
  他跟袁康安对视了一眼,见对方在悄悄擦汗,把视线移开继续道:“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种地是民生大事,如果能得官府扶持,想必百姓也会感激不尽。”
  接着他又把路上跟里正他们说的话换了个说法又讲了一遍。
  杨县令有些意动。他悄声凑到中年人面前问:“铁质农具多少钱?”
  中年人也是从小养尊处优的世家子弟,哪里知道种地的事情。但他没露怯,而是不慌不忙地对众人说道:“既然是民生大事,站在门口说也不像话,还是进后堂说话吧。”说着将众人引了进去。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