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清算还远不止于此。
第二天, 秦宸章扶着景贞帝出现在朝堂, 桌上摆的正是襄王的人头。
一年失去两个儿子, 即便是冷酷的帝王也不免掩面而泣, 说不出话来。
秦宸章让内侍将皇帝送回寝宫休息,而后于殿前向诸臣昭告, 剥夺皇四子亲王身份,削去宗籍, 贬为庶民,同时罗列逆贼罪状,命人严查乱臣党羽,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人人都知道这是昭义公主在趁机消除异己、培养势力,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来斥责公主逾矩。
皇子造反让皇室众族人一时间偃旗息鼓,与襄王这位侄亲交好的诸位王侯个个都赶紧藏好尾巴,唯恐被涉入其中。
朝堂百官更是损失惨重,政变之日,当街被砍死的大臣就有十几个,驱赶至宫中的那些同样死伤无数,其中就有文臣之首,宰相杜绅。
一场政变,让朝堂杜党几乎覆灭,杜党旗下幸存的人因为曾经与鸿文党交好,自然纷纷投奔而来。
而文臣之外,军中对昭义公主的所作所为也保持着默许的态度,燕国重文抑武已久,如今在京手中掌握实权的武官本就不多,其中为首的一是禁军首领庞务,二是兵部尚书郭熙。
禁军救驾有功,秦宸章一边对禁军诸人嘉奖提拔,一边对支离破碎的羽林卫收拢整顿。
至于郭熙,他在看过十万劳役令行禁止的行动作风后,对昭义公主已经油然生出一股悚然。
九月二十三日,在襄王政变后的第十天,秦宸章被加封护国昭义公主,封邑增至一万户,地位比同亲王。
秦宸章并没有很开心。
她做了那么多事,才不过与那几个愚蠢至极的皇子一样,凭什么?
若是时光倒退十年,十四岁的秦宸章一定会为此愤懑地睡不着觉,可现在她不会了,她只会感激涕零地从皇帝手上接回圣旨,然后关上皇宫的大门,把那位至尊无比的天子好好养在里面。
“青黎,”她搂住青黎的腰,晃,说:“我好想把你也带进皇宫啊。”
青黎哎了一声,按住秦宸章的手。
秦宸章抬起另一只手,往桌上一抹,把纸张弄乱,忿忿道:“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你就这么对我?”
青黎只好松了铅笔,说:“好,不写了。”
秦宸章哼了声,转头盯着她,盯了两息,又凑过来狠狠亲了口她的脸,“啵”的一下,都亲出印子了。
“多久没见了,”秦宸章磨了磨牙,“我看你一点都不想我,说不定我住在宫里,你开心得很呢。”
青黎伸手摸摸她的脸:“怎么会,我也很想你。”
“骗小孩,”秦宸章嘟囔,“一点儿没看出来。”
青黎失笑,手指捏了捏她的耳垂。
秦宸章也没有真生气,就这么抱着她,眼睛往桌上瞄:“发去淮州的?”
青黎嗯了声,说:“杜绅出自淮州杜家,现在他身死,淮州的局势一定会有巨变,我担心余船应付不过来。”
秦宸章伸手翻了翻,一目十行,还没看完就皱起眉:“这么点小事你也要管?柳若林呢?”
“也不能算小事,”青黎解释道,“明年南方开设新的市舶司,余船必然要在其中有一席之位。如今她虽然在南浙一带声名鹊起,但根基不稳,想要更服众,就必须一步不错。”
景贞帝迷信道教,除了大兴土木、让众人给他找祥瑞外,还有一条就是出海求仙,秦宸章自然无比支持。
为此,南方航海业比往年更放开,秦宸章以朝廷名义陆续在南地设了数个造船工场,沉寂多年的水师也因此被京中看到。去年中,江淮水师提督方勇霖就因为往朝廷进献了只大海龟,而被提拔至水师大都督兼御营统制,堪称一带封疆大吏,至今为人称道。
但官场沉浮总归是表面上的事,底下的利益往来才是重中之重,航海业的开放意味着水师可以有流通的升迁途径,可以堂而皇之地扩大军队规模,可以向朝廷要军资武备,而船只制造更是光明正大攫取利益的手段。
比如淮州、明水两地的造船工场,仅在景贞二十六年至今,就造船上千艘,其中得利不言而喻。
而船只多了,南北两地的商业便越流通,随之而来的又是另一番博弈。
这样算来,余船的事确实要归在小事里,但青黎清楚这位在南方水面上独树一帜的“余大娘”船王背后代表的意义。
秦宸章自然也清楚,所以不再说什么,只是随手翻了翻桌上其他的案卷——青黎的桌面带有她独特的案卷收纳习惯,每本册子的左上角都有醒目的分类标签,翻阅起来方便快捷,一目了然。
秦宸章翻一册,船舶升级建议。
再翻,新兴农作物实录。
再翻,工人管理手册(新增)。
再翻,公共卫生一百条例。
再翻,火力纺织机(试用)。
……
最底下的,甚至还有一本耕田沤肥十策。
若说秦宸章一门心思在搞政治,那青黎如今在做的就是管理民生经济了。
秦宸章在权,青黎在利,朝堂上所谓的鸿文党能抱团在一起听从公主府,又何尝不是归功于此。
秦宸章看了一会儿便收回手,唇贴到青黎的脖子上,叫她的名字:“青黎……”
青黎问:“怎么了?”
能怎么呢,不过是脱口想说些抚慰的话,就像她面对那些官员用的手段一样,褒奖,拉拢,收揽人心,但那些话又如何能对青黎说出口?
秦宸章抓着青黎的手,细长的手指并不算柔软,指腹上还有因为长时间握铅笔留下的薄茧。
“累不累?”她小声问,问完了又觉得自己虚伪。
自己常住皇宫,却把青黎长留公主府,不就是因为她在宫外能帮自己做更多事,更方便自己里应外合吗?
青黎没有直接回答,只是伸手抓了抓秦宸章的下巴,像安抚一只猫。
秦宸章阖上眼,停顿半晌,才慢吞吞地说:“政变死了那么多人,朝上很多官位空出来,宫里也生出许多事,后宫现在只有九弟一个皇子,皇上是一定会立他为太子的,前朝必然也是这么想,以后……”
以后又会是新的局面,争斗永远不会停歇。
“我知道,那些朝臣现在奉我做护国公主,是因为他们想借我的权力成为新的帝师,成为新的权臣。”
“父皇快死了,他们都认为皇帝一死,我一位无父无夫的公主,无论现在如何荣耀,终归都要听从于他们,即便最终不成,也会比奉承其他王侯国公容易制约。”
“就像杜绅,我不杀他,早晚有一日他会杀我。”秦宸章依偎着青黎,轻轻地叹:“可这世上,不止一个杜绅。”
“青黎,你会怕吗?”
她那样问着,声音里却没有任何怅然和小心——或者说原本也不该有,她如今大权在握,一手掌握法则,一手挥舞长刀——她在玩这世上最刺激的游戏,正兴致盎然。
青黎只是靠近她,就已经能感受到她身上喷薄欲出的美丽,那是对权力赤//裸裸的渴望,近乎贪婪,经由鲜血的浸染和滋润,锋芒毕露,毫不遮掩。
“不会。”
青黎伸出手摸她的眉眼:“你是天命。”
天命注定,你会成为一位帝王。
这一年冬至,朝廷按例举行祭天大典,秦宸章穿上亲王礼制的冕服,登上高台,受百官朝贺。
作为交换,在祭天第二日,朝廷颁布诏令,立皇九子秦元祐为东宫太子,大赦天下。
东宫既定,人人都以为政变的余波将要过去,未来会走向光明,却没想到真正的风云才刚刚开始。
悉数以往三十年,景贞帝于朝政上简称一个“庸”字可以概括,他即无经世大才,也无济民明德,而无才无德的最好证明就是他在没给百姓做出什么大贡献的同时,也没有给朝堂带来多少灾祸,以至于燕国这些年的朝政几乎可以用“稳”来形容。
燕国的勋贵大臣们同样很稳,虽然宦海沉浮中的精明算计一应不缺,但动不动就陷入抄家灭门困境的委实不多。
所以也在这样的平稳中,昭义公主不讲武德的铁血手腕打得众人毫无招架之力。
景贞二十八年末至景贞二十九初,不过半年,燕国朝堂上因为各种各样的罪名消失的面孔比以往十年总数还多,如此还不够,皇室都有几位国公被夺爵去官,京中半数之民都被波及。
幸存者求到皇帝面前,皇帝也觉得杀伐过重,命令公主宽厚以待。
公主从善如流,坦然认错之后,说儿臣府上有擅制琉璃的工匠,古有求仙白玉京,儿臣也想给父皇在问天台上打造一座琉璃宫。
问天台已经建了四年,地基一扩再扩,楼宇一高再高,景贞帝亲身经历这场浩大工程的起末,对其期待远超常人所想——他做了那么多年皇帝,可要说耗万民供一身的帝王奢华,他也只在此事上有过真切体验。
景贞帝对秦宸章的宠信,又何尝不是基于此——长达四年的大兴土木,集各地名匠,聚全国财宝,耗费国资能以万万计,可民间朝堂的压力极少能闹到他面前,全是秦宸章在前一力替他扛下。
世人越攻讦昭义公主骄奢、残暴、专权,景贞帝越觉得她至忠至孝。
午后斜阳的时候,他甚至拉住太子的手,絮说昭义曾为他遍寻名医,为他广集祥瑞,为他舍命护驾,而后又命令太子发下明誓,百年以后一定要善待皇姐,还让两人互相扶持,切勿互相猜忌。
年幼的太子喏喏应是,昭义公主同样泪盈于睫,心中却想,皇帝老了,不仅老了,而且已经服老认老,因为只有老人才会有追忆往事,惶恐未来。
即将封顶的问天台因为琉璃宫而再次开工,十余万劳役不仅没被散去,甚至还在源源不断地收取流民。
护国昭义公主盛宠不衰,牢牢凌驾在燕国满朝文武之上,甚至于新春三月,正式进入宣平殿,临朝亲政。
一同亲政的还有太子,可太子太小了,又惧公主威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秦宸章入朝自然不打算做摆设,以她为首的鸿文党也同样急突猛进,刚刚参政就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有惠民的,轻徭役,薄赋税,鼓励生产;也有修法的,列以减刑,颁布赎罪;还有经济上的,重农宽商,增立坊市,开放水运;更有官吏调动,启用宦官,建立女官官制。
种种政令一发,朝堂几乎炸了锅,一为变革,二为利益,三为抗拒女主专政。
所幸伴随着政令而出的是酷吏。
酷吏震朝纲。
秦宸章从来没想过以德服人,她清楚,即便她温良恭俭让五德俱全,他们也不会让一个女人踩在头上,甚至还会因为她的美德而将她斥为低下。
只有暴力才会让这些人害怕,屈服。
鸿文党鱼龙混杂,上有趋炎附势的世家豪门,下有才志难展的寒门子弟,甚至还有一批有才无德的无赖地痞,但如出一辙的,这些人都在朝中孤立无援,只有依附公主才能得以生存。
而在公主这里,他们只有不断与其他党派结仇才能得以重用。
如此互相反哺,这些人终究要成为秦宸章手里最好的刀。
暴力之下先是一批官员下马——他们公然抵制公主参政,大义凛然却私德有亏,或许是其个人,或许是其家族,总有涉及违法乱纪之事,大理寺稍微罗织罪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其捉拿下狱。
随即又取代了一批尸位素餐的——他们虽没有奔走呼告,但消极抵抗,领命之后又不作为,好似如此就能限制公主夺权,可这世上从不缺想要做官、有能力做官的人,鸿文阁青黎手中拟定能被公主所用的文人名录几乎能覆盖整个朝堂。
剩下是大量愿意跟着风向走的墙头草——他们是好人,暂且不论。
当然也有看好戏的,他们认为昭义公主一介女流,不通世务,根本不知道一项政策真正能传达下去是件多么艰难的事。
比如那些政令中的第一条,轻徭役,薄赋税。若说在这大燕,服徭役最重的莫过于问天台,花费税资最多的同样是问天台,昭义公主颁布此令,简直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基于此,甚至已经有人想要将此政令落实下去,好等来年工役无人,国库无钱,端看公主如何自处。
类似的言论飘到户部尚书耳中,他也没有阻止,只是隐隐有个猜测,问天台监工四年,公主府只怕早已敛财自丰,吃得盆满钵溢,再加上那无数的矿产,工厂,耕田,说是国之首富、远胜国库都不为过。
还有京都附近,被公主府好生供养多年,已经牢牢打下公主府烙印,如今扩至近十五万的劳役。
有人,有钱,有皇权盛宠——燕国境内,即便是东宫太子,也无法出其锋芒。
景贞二十九年末,因为公主临朝而乱了整整一年的燕国朝堂慢慢平复下来,但那和平又实在浮于表面,像清晨凝起的薄冰,人人都知道它很快就要被曝晒于烈阳之中,须臾间便会消弭。
除夕的宴会上,久病在床的景贞帝被人扶着坐上龙椅,抬头时才发现面前百官竟有一大半都叫不出姓名,不由得惊慌起来,问:“尔等何人?”
满朝文武,无一人敢言。
景贞三十年,朝中百官还没有等到皇帝反应过来向公主发难,问天台率先竣工了。
那当真是一座此世间绝无仅有的建筑,台大三里,高四丈九尺,前有明湖清泉,旁有巨石卧虎,后有群峰耸立,其上王格珠楼,高逾三十丈,顶首坐一霜色琉璃宫殿,隐在云山雨雾之间,晴空万里时日照其中,流光溢彩,晶莹剔透,宛若蓬莱仙境。【1】
118/121 首页 上一页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