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草原生存记[穿越]——芃县令

时间:2024-11-22 08:16:00  作者:芃县令
  然而,在已经腐败将倾的大魏朝廷,好人是没有好报的。广阳王元渊真心诚意为大魏生民立命、为大魏朝堂求发展的奏折刚刚送到了洛阳,就被他养敌自重的证据。其中叫嚣得最厉害的就是城阳王元徽,他和元渊有旧怨,只想不顾一切至元渊于死地。
  “阿昭,你怎么看?”胡太后有些精神不济,大臣们左一句右一句,吵得她头疼。虽然如今二主主政,但是胡太后其实已经不太想理事儿了,很多政务处理和实施全赖阿昭处理。
  阿昭笑着说着讥讽之言,“诸位对广阳王的提议不以为意,不知可有其他高见?倘若有更好的办法,那广阳王便是有什么图谋,自然也就胎死腹中了。”
  “是极!”胡太后顿时觉得还是阿昭聪明,而那些大臣们光是嗓门大,但是脑子空空,蠢笨如猪。
  “此时便交于贺女史全权决断!”说罢,胡太后广袖一挥,回后宫去了。
  被留下的众大臣面面相觑,谁都没有先开口——贺女史年纪不大,却一点儿不好糊弄!
  此次胡太后重归朝堂,众人都以为她会重用自己的男宠郑俨。谁知,宠爱归宠爱,真正的权利却是半点没给,反倒朝中大小事宜全是贺女史经手操办。而贺女史竟然出人意料的精明能干,才思敏捷,手段果然,不属男儿。
  胡太后:吃一堑,长一智。男人都不可靠!
  阿昭得了太后口谕,主掌会议,开始点名,“就从中书令大人开始吧,诸位一个接着一个发言,都说说自己的建议。”
  这一日,大魏朝廷的大臣们第一次感受到了“one by one”的恐惧。
  “不若将六镇降户分别迁往冀州、定州、瀛洲?由当地负责安置,可减朝廷负担。”一个大臣提出。
  “善!”立马有人应和——就这么着吧,赶紧结束这可怕的朝会吧!
  阿昭克制着想要骂人的冲动,努力维持着嘴角的笑容,反问道,“河北几地的叛乱还未平定吧?”
  不独六镇反叛,关陇、河北地带亦有民变,只不过六镇声势最为浩大。如今六镇叛乱已平,其他地方的小型起义可没有平息。这个时候将六镇降户送过去,是个当地叛军扩军吗?
  阿昭仔细瞧了瞧提出这个方案的大臣,真的很想撬开对方的脑壳,看看里头是不是都装的大粪。
  “这也不成,那也不成,贺女史说怎么办?”被太后压制便也罢了,这会儿连个女娃子都爬他们头顶上了,不免有人不服。
  “不若都送至朔州,交给朔州刺史管理?”说话的大臣眼珠子一转,意味深长道,“哦,对了,朔州刺史乃是贺女史之兄,正合适呢!”只差没直接说阿昭是公器私用,否定他们的提议只是为了给家人谋取利益。
  阿昭心中冷笑:二十万人的吃喝嚼用是一笔天文数字,一个不小心就会再度民变,自己才不会将他们送回去给阿兄添麻烦呢!
  不过,这位大臣的提议给了阿昭灵感——倘若能解决吃喝问题,便将这二十万人给阿兄,又何乐不为呢?
  心中有了想法,阿昭却不直说,反又道,“二十万降民可不是个小数目,整个大魏一个如今不过五百万户、三千万人。希望大家省慎思量。”
  大臣们也想要谨慎,但是这二十万降民就是烫手山芋———虽然烫手,但是好吃。他们既不想自己接下这二十万人,又不愿自己的政治对家接了这二十万生力军。
  这种不想要,又不愿给旁人的矛盾心理导致朝堂上的商讨迟迟没有个统一的定论。
  最后,还是阿昭拍板做了决定,“我本出生六镇,实不忍心看着兄弟们误入歧途,当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就派他们南下收复失地,将功赎罪!”六镇起义,大魏北境遍地峰火,大魏的南边也不太平——南梁焉能放过这么个乘火打劫的好机会?!去岁起便屡屡发兵攻打大魏。
  眼下,六镇已平,然南方战场却接连不利,先后被南梁占领了童城、建陵、琅琊、檀丘、秦虚等地接连失守被占。
  阿昭让二十万六镇降民南下抵抗南梁的主意简直是天马行空的神来之笔,朝堂上下惊叹过后却觉得这是个绝佳的主意——都是不省心的主,就让他们狗咬狗,相互消耗,岂不美哉!
  阿昭又道,“人离乡贱,六镇儿郎习惯了北方的肃冷,恐不适合南边的气候。”
  众大臣心道:这该是咱们操心的事儿吗?
  阿昭瞥了一眼城阳王元徽,对方立马心领神会,上前提议,“不若从朔州将领中选拔一位来带领二十万降民南下,有个主心骨,异地他乡不至于太过惶恐。”反正只要不是死对头元渊得了好处,怎么样都好。
  立马有狗腿子上前附和,“听闻朔州刺史贺兰定为人和善,素有贤民,为六镇镇民所拥戴,不若任命其为南征大都督,统帅二十万降民南下收复失地?”
  “善!”
  “可!”顿时,朝堂一片附和之声。
  阿昭表示很满意,大家这一次都用心了,一定会如实禀明陛下以褒奖。
  阿昭想要为贺兰定拿下这二十万人马,可又不想怀朔自掏腰包养活这么多张嘴。即便贺兰定兴修水利、改善土壤,但是先天的环境受限,天花板就在那儿。敕勒川就是不适宜种田产粮。想要养活二十万口人太难了。
  可是南方就不一样了,沃野千里,土壤肥沃,雨水丰茂,四季分明。倘若贺兰定带领二十万降民以收复失地之名,南下攻城掠地,将南方州郡经营成为自己的地盘,何愁养不活二十万口人?
  【作者有话说】
  贺兰定:啥?一觉醒来就要开新地图啦?
 
 
第一百九十章 
  正光五年, 大魏起义四起,梁军趁机北伐,豫州刺史裴邃督征讨诸军事。
  梁军一路势如破竹, 时至正光六年, 大魏平靖关、武阳关、岘关全部沦陷。三关既破, 南梁战线一路前推, 眼看就要占领淮南地区。
  北魏方面派行台郦道元和河间王元琛救援寿阳, 安乐王元鉴救援淮阳。
  然而,元琛畏于裴邃之名,驻扎城父数月不进。朝廷方面相当不满——光驻不打, 每天燃烧的经费谁来负担?
  朝廷方面派使者持千牛刀前往城父, 催促元琛出兵, 并道:再贻误军机当场斩首!
  元琛无法,只得不顾郦道元等人的阻止,冒雨出兵,果然大败。五万魏军当场被斩首一万多人, 元琛退走寿阳,再也不敢出战。
  “所以我是要去收拾寿阳的烂摊子?”贺兰定接到朝廷任命, 成为南征大都督, 率二十万六镇降民南下攻打梁军,收复淮南失地。
  斛律金面露忧虑,“南方和咱们这边可不一样。”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等都大有不同,北方儿郎过去恐怕要水土不服的。
  “作战方式也大不相同。”北方草原一马平川,双方骑兵冲击。而南方多山多水, 骑兵威力被制约。主导一场战事胜负的因素更加多样化, 比如计谋。
  鲜于安大大咧咧道, “南方汉人都是瘦麻杆, 腿都没有我胳膊粗!”
  斛律金只当听不见鲜于安的胡言乱语,继续对贺兰定道,“淝水之战,晋以八万兵力胜八十万秦军,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事在咱们草原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在南边却很常见。”
  贺兰定拍拍斛律金的肩膀,他知道斛律金的忧虑。
  联盟众人一开始的目标就是稳打稳扎拿下北方,盘踞一地以自强。本来,目前一切发展顺利,都在计划之中。
  可是朝廷一道旨意,贺兰定这么个联盟首领不得不离开北方根据地,领军南下。这无疑为联盟军的发展曾加了不可控的风险性——古往今来,因着水土不服死在半道上的将领还少吗?
  且南梁军这次来势汹汹,如狼似虎,并不好对付。而贺兰定带领的还是二十万降民,一个不好就有被反噬的可能。
  “是风险,也是机遇。”贺兰定和阿昭想到一处去了,“倘若真的能够收复淮南失地.....当地土壤肥沃、水源丰富,说不得.....咱们怀朔就再无饥荒之忧了!”将淮南地区打造成敕勒川后花园也未尝不可。
  最终,贺兰定决定领一万亲兵、一万联盟军去云州(原朔州)接迎二十万六镇降民一同南下。
  一万贺兰亲兵由贺兰定亲自统率,可单鹰领五千火箭营,侯景领五千联盟军。
  计算着人员设置,贺兰定感叹人手还是不够用——二十万降民,五千人为一军,军主还要四十个呢,更不要说下头的队长、伙长们了。自己到哪儿找那样多的领军?
  如何将这二十万人拧成一股绳,是个大困难。好在朝廷没有无耻到让贺兰定两手空空去接手二十万人,至少给了不少粮食。
  当贺兰定为征讨南大将军领六镇降户的消息传出,二十万降民都松了一口气——整个北方六镇,谁人不知贺兰定是个心慈手软的。他从来不会让自己人受苦吃亏。
  二十万人的期盼中,贺兰定领军两万出稒阳道往朔州去。临分别,贺兰定再度嘱托斛律金,“家中诸事全赖君忧。”
  斛律金抱拳:“本事分内之事。”敕勒川是贺兰的家园,亦是所有六镇儿郎的家。为家园顾,不惜性命。
  最后,贺兰定又道,“遇事不决,可发信洛阳。”
  斛律金正不解,就听贺兰定继续道,“如今太后当朝,阿昭为其女史,颇有话语权。”
  斛律金眼睛一亮,“原来如此!”怪不得朝廷突然对怀朔如此优待!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斛律金一路将贺兰定送进关内才停住了脚步。
  贺兰定:“守好家里。”
  斛律金:“待军凯旋!”
  两万怀朔儿郎穿阴山、出稒阳、越长城,从此山河阔远——松风明月三千里,山河红日五千年。
  “久仰久仰!”朔州大营中,贺兰定见到了平叛大都督元渊。他对元渊感官不错,至少对方智商在线,不似洛阳皇城里某些大腹便便、一脑子粪屎的蠢蛋。
  贺兰定思量着元渊,元渊也在看他——谁能想到啊,六镇起义、北方平叛的最终胜利果实竟然落到了一个名不见转的小人物手中。
  这个小人物叫贺兰定,虽是功勋八姓之一,却只能做些羊毛买卖支撑家业,又花钱买了个下郡守之位,还有个妹子在皇城里做奉笔女史。
  就这么一个小人物,一跃成为南征大都督,手下人马二十万!风头无两。
  在未见贺兰定前,元渊根据他人所言以及自己判断,觉着贺兰定必然是个心机深不可测的阴冷枭雄。
  可是,一个照面,元渊竟然从对方身上看到了一身正气,连眼神都清澈如雪山融水——就是这么一个人,不做声、不做气地击退柔然、打败叛军一统北方六镇?
  元渊心下诧异,面上不显,英雄好汉地将贺兰定夸赞一番。
  “六镇儿郎多赖大都督照应。”贺兰定抱拳行礼。
  贺兰定对元渊感官不错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他对六镇儿郎的态度。他没有将六镇叛民当做低等人、当做垃圾。他将军镇之民平等的当做大魏子民,并且积极为这些失去土地、失去牛羊的镇民们的未来生活谋划。
  贺兰定笑道,“恒州是个好地方。”原本,元渊是提议将二十万降民安置于恒州之北,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由朝廷拨付粮种、农具助他们作为大魏子民开启新生活。
  无奈朝廷不许,这才让贺兰定捡了个漏。
  提起恒州,元渊脸上的忧虑一闪而过。他看着眼神清明的贺兰定,心中有了决算。
  “此次大胜,朝廷却无嘉奖。”元渊面露哀色,“全乃吾之过。”不仅没有嘉奖,朝廷还想治他的罪。只因他的死对头元徽如今入了胡太后的眼,在朝堂上屡屡针对自己。
  更加可恶的是,元徽不仅仅是针对元渊个人,他无差别攻击与元渊有关系的每一个人。完全是个疯逼。
  贺兰定忙道,“大都督何故将他人之过揽在自己身上?”不如去干死元徽。
  元渊叹气摇头,“国家危难之际,不该同室操戈。”大魏已然危如叠卵,自己何必再添内乱。
  贺兰定不解,在他看来,正是有了那些不作为、乱作为、胡作为的大魏官员,大魏才走到了这一步。不该解决罪魁祸首吗?
  不过,为人处世最忌交浅言深。他们姓元的自家内部的事情,贺兰定这个外人也没啥可多说的。反正大魏早点完蛋,自己也早些收益。
  寒暄几句,贺兰定提出见见降民,“最近天气不错,适合赶路。不日开拔南下可好?”贺兰定不欲在朔州多做逗留。
  “不急。”元渊却要先设宴为贺兰定接风洗尘。
  宴会上,贺兰定看到几个熟悉面孔:贺拔父子四人还有好几个宇文。
  贺拔看着上首坐着的贺兰定,心中情绪翻涌——这小子到底什么狗屎运啊!他们贺拔家丢了武川不说,历经磨难,几近俘虏,好不容易才当上了军主。贺兰都当大都督了!
  元渊笑呵呵地给贺兰定介绍宴会众人,“这位是于谨,为座下长流参军,第一智囊!劝降铁勒,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
  “武川贺拔,杀敌勇猛,能征善战。曾领兵两百打破匪寇,令军中士气大涨。”
  听着元渊赞不绝口的介绍,贺兰定品出些不对味儿来——我又不是来相亲的,没必要这样夸出花儿来吧?!
  难不成元渊知道自己手下无人可用,故意把自己的手下拉出来炫耀一番,气气自己?是小学生啊?
  将自己手下介绍一通,元渊扶着膝盖忽得长叹一声,“是我之过,连累将士们了。”
  “大都督!”
  “都是元徽贼子!”
  “大都督,我们誓死追随您!”
  “没有您,就没有我们啊!”
  宴会顿时炸开了锅,主将和将士们恨不得抱头痛哭,怨老天不公,恨陛下无眼,以至明珠蒙尘——大都督如此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臣子竟然被猜忌、排挤、打压!
  贺兰定看着温情场景,恨不得脚趾头抠出三亩地来——不是,你们干嘛在我跟前上演相亲相爱的戏码?欺负我是没人爱吗?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