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破落户娇养小夫郎(古代架空)——个人热点

时间:2024-12-20 19:25:56  作者:个人热点
  不仅仅是卖粮税,衙门口贴出告示:言说皇帝陛下要修建行宫,身为臣子百姓都得尽一份孝道,往后运东西要交行车税,房子做仓库放东西要叫置物税,甚至老百姓拿一筐鸡蛋去街上卖,不仅要交摊位税,还要交鸡蛋税......凡此种种,五花八门的税收层出不穷,百姓叫苦不迭。
  黑山村里,大家个个的唉声叹气,秦锋和柳柏也发愁。明面儿上说是皇帝要建行宫,实际秦锋给黄鼠狼送鸡的时候,黄鼠狼提点过:“外头要大乱,你们多加提防。”
  不久,果然有传闻:丰德县再往北的番禺县,已经有流民饿急了开始抢大户的粮食了。
  大麦乡的形式也一日比一日紧张,街上的乞丐明显变多了,可就在这种时候,糠面儿馒头的生意却越来越火爆,甚至供不应求。
  因为大家都在省着银子,这时候便宜量大又好吃的糠面儿馒头就成了最好选择。
  秦锋只叹世道艰难,而他们竟然借着艰难世道赚了钱,有点讽刺,可也是没办法,在暴风雨最终来临之前,他们得抓紧时间做更多的馒头,赚更多的银子。他和柳柏、苗姐儿、郑守还有秦小满五个人全都加班加点儿,每天两眼一睁就是干活儿,干到半夜再简单休息两个时辰,一个月过去,所有人都瘦了一圈儿,但是盈余也很可观,虽然官府加收了卖粮税,可他们这个月比上个月多赚了三倍。
  “我们应该发动更多人一起蒸馒头,只要我们能做出来,一定能卖得掉。”柳柏看着姜鱼的来信,心中更笃定几分:“鱼哥儿在信里说,现在廖记食铺已经不做别的,专卖馒头了。”
  “我也是这样想的。”
  村里人好像也在等着这个时机。或者说,打从知道苗姐儿和郑守帮工赚了钱之后,他们就在等着再招工的机会。
  而这次的第一人选,当属秦二婶秦白氏无疑。
  秦锋和柳柏这阵子忙,秦白氏没少往他们那儿跑,又是送饺子又是帮着洗衣服的,比以前十多年加在一起都殷勤。
  秦锋和柳柏都明白秦二婶的意思,他们也没有不让秦二婶加入的道理。
  “嗨呀,那好,那好!”“婶子在冬天也能赚些钱,明年开春送虎儿去读书。柏哥儿,你帮了二婶大忙了。”
  秦二婶加入了柳家作坊。
  下一个是谁?村里人都在猜测,都在争取。
  不少人在心里后悔,后悔以前没和秦锋柳柏打好关系,甚至还有后悔和柳家走的太近的。村里对这些关系看的明白,风向一变,态度立马也变了。
  柳柏说,不然就都让秦家的亲戚来做。
  秦锋想到了他大姑秦彩红。
  秦彩红十六岁那年嫁到离黑山村十八里地的杨树村。嫁过去之后,他和丈夫代实夫妻和睦。代实父母身体硬朗,多处帮扶小两口。没两年,小两口生了个闺女,叫小香。
  小香和村里的大多数孩子一样,三爬六坐九翻身,但是长到五六岁的时候,她渐渐和村里孩子不一样了。具体表现是,她的身高在过去五六年间几乎没变。
  初时,秦彩红和代实没觉得是什么大事,只当孩子发育晚,可有一次,小香玩耍间磕破了胳膊,胳膊里流出的血竟然是浓重的黑色,秦彩红和代实这才觉得大事不妙了。
  之后,一番求医问药无果,小香在一年后就没了。
  小香没了之后,又过四年,秦彩红生了个儿子。夫妻两人提心吊胆,一路百般呵护千分用心,许是上天佑护,这孩子顺利长到十二岁。
  儿子十二岁这年,秦彩红又怀了。
  谁家不希望多子多孙。尤其代实是代家老两口的独苗儿,老两口吃苦任怨,一辈子到了了,就盼个子孙双全。
  最后一家人决定,不论男孩女孩儿,还是得生。
  十个月后,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代家上下给她取名——海棠。
  有了小香的经历,海棠的成长得到了更多爱护,可不幸依然发生了,海棠六岁的时候,患了和小香一样的病。
  好在这时候医术上有了发展,比起十几年前的回天乏力,这次至少能保住海棠的命,只是,海棠依旧长不大就是了。
  秦锋深深叹了口气:“打那以后,海棠一个月要去乡里看一次病,每次都要花费上百文,上次见二叔,二叔给大姑家预备着粮食,怕他们吃不上饭。”
  “有这事儿你不和我说!”柳柏气急拍了秦锋胳膊一巴掌:“大姑家这么不容易,你不跟我说帮一把?”
  “说说说。”秦锋腆着笑脸:“这不是说了嘛,主要大姑住得远,而且得一直照顾海棠,不太好过来。”
  “那有啥,咱家小孩儿多,海棠来了也有伴儿,再说,小满那西厢房不正好让大姑住,你啊你,这侄子白当了。”
  “是是是,我这侄子,不如她侄媳妇儿,大姑知道了,一定得夸我娶的好。”
  “没个正经。”
  于此同时,杨树村。
  不少人也听说了柳柏的糠面儿馒头以及要招工的消息。遇见秦彩红的时候就问:“秦锋没说让你去帮忙?”
  “他们有他们的打算,再说,我带着海棠过去也麻烦。”
  “你是他亲大姑,他赚钱不想着你?”
  “赚啥钱,那馒头卖得便宜,没啥赚头,都是辛苦钱。”
  问话的人见在秦彩红这儿讨不到便宜,讪讪地走了。
  回到家,代实也问起这事儿,秦彩红脸上带了怒色:“小锋刚娶上夫郎过几天好日子,你现在就巴着上去朝他要这要那?他们也辛苦,赚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你不是说要去乡里做工,什么时候走?”
  代实脸上带着歉意:“我不是那个意思,就是万一小锋那儿真缺人,咱们也可以公平竞争。总比你现在给别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轻松些。”
  “别想这个了。”
  “我去蒸窝窝,你路上带着。”
  人手暂时定了没问题,秦锋又烦恼起锅来:“每天进进出出,用东家西家的锅不是长久之计。
  “要不咱临时搭个棚子,架几口新锅?”
  “是个办法,但是冷了些。”因为先前被冻怕了,柳柏现在特别怕冷,尤其今年冬天比往年冬天温度都低,有时候晚上大风呼呼一刮,他都害怕风把窗户吹破,把屋顶吹掀。这时候,他只有在秦锋怀里才能睡着。但是每次他都不会明说。这话叫他怎么说出口,再说,他也不用说,只要把里衣穿的松垮些,或者缩一缩身子,秦锋就会立马把他抱进怀里。
  想到这,他心虚的瞄了秦锋一眼,看秦锋面上认认真真的,偷偷松了口气,一本正经的:“而且刮风下雪的,不太牢固。”
  “郑大爷不是木工?我去问问他有没有法子。”
  郑青山年轻时做木工赚了不少,年老了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但有地有房,日子可以说是很滋润。秦锋去的时候,他正在外屋架火烤肉,一边撒着料一边吆喝:“守儿啊,烤肉好了,快过来吃。”
  郑守应了一声,出屋抬头看见秦锋,叫了声:“大哥。”
  郑青山这才注意到秦锋。
  秦锋点了下头,转头对着郑青山:“郑大爷,烤肉呢?”
  “叫什么大爷,你和守儿一辈儿的,叫爷爷。”郑青山没好气道。
  “害,我这不是成亲了嘛,叫您叫得年轻点儿。”秦锋在烤肉的架子旁蹲下来:“这铁架子设计的好,也是您自己做的?”
  郑青山皱眉:“你今天来是有事儿?”这话语气有点儿冲,但也不怪他,先头说了,他不缺钱,就缺个给他养老送终的,好不容易撞大运遇见了郑守,结果郑守被秦锋带的天天不着家,一回家就是蒸馒头蒸馒头,忙的都顾不上吃饭,这事儿能不来气嘛。
  秦锋憨笑:“大爷,那有话我就直说了。”
  “柏哥儿叫我请你去吃饭嘞。”
  “请我吃饭?你们都忙成那样了,我孙子累得沾枕头就睡,还有功夫请我吃饭呢?”
  “看您这话说的,都是为了赚钱嘛,小守还跟我说赚了钱给您换套刻刀呢。”
  “是嘛。”郑青山嘴角立马要上扬,他确实闲哉的时候喜欢雕刻些小东西,刻刀是几十年前的,没想到郑守还注意到这种小事儿,真是,他嘴角的笑压不下去了,怕被秦锋看出来,一摆手转移话题:“说正事儿,你今天过来到底是为啥?”
  “我也不瞒您,小守他们天天来回跑的蒸馒头,确实累够呛,我就寻思在家里建个木屋,里头架三五口新锅,到时候统一在那里蒸,不就省的小守他们来回跑了嘛。”
  “然后呢?”
  “您看能不能盖起来,最快啥时候能动工。”
  “这样,我说呢。”郑青山哼了一声,“小守,把你的图纸给他吧。”
  “欸”郑守原本在郑青山旁边站得板正,听到要拿图纸脸上闪过喜色,答应一声转身进屋了。
  秦锋不明就里:“咋?小守现在都能设计盖房子的图纸了?”
  “为你专门设计的。”
  秦锋还想再细问,郑青山一摆手:“走吧。”
  “啊?”
  郑守从屋里拿着图纸出来:“秦大哥,我们到你家具体商量一下,我说说我的想法。”
  “嘿,好小子。”秦锋摸了把郑守脑袋:“大爷,那我俩先走了啊。”
  郑青山低着头谁也不看,不耐烦的催促:“走走走。”烤的肉白烤了,挺肥的猪肋排,他叹了口气,放下酒碗气闷的回炕上躺着了。
 
 
第67章 
  郑守说的木头房子和大山里林官儿的居所相似。这也是大盛朝建木屋的主要构架方式,叫抬梁式。抬梁式,顾名思义,就是用柱子把木梁逐级抬升。先是在进深方向立柱,然后在柱上架梁,大梁叠小梁构成一组木构架,靠这一组组木构架支撑屋顶。同时用横向的木枋连接柱头,形成稳定的结构。
  郑守说的一套一套,秦锋听明白了,柳柏一头雾水,但这不妨碍他觉得郑守厉害:“有了小守,咱们的木头房子保准能成!”
  “都是爷爷教的,他指点了不少。”
  秦锋关注点不在这儿:“你从啥时候开始设计这木屋的?”
  “两个多月以前吧。”
  “那时候你就想到蒸馒头锅不够用,建木屋架新锅了?”
  答案显然不是,郑守一个小孩儿,还是帮工,不能比秦锋和柳柏两个主事儿的还有预见性。他羞赦的挠着头不言语。
  秦小满在一旁事不关己的捏嘎拉哈玩儿,完全也没听出话音儿。
  秦锋坏心眼儿的勾起嘴角:“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儿。”
  “什么?”柳柏从不让秦锋的话落在地上。
  “三四岁的时候,爹给我做过一个木头屋,不大,但能缩到里头睡觉。小满小时候最喜欢那个木头屋,天天待在里头不出来,跟小狗儿似的。”
  “你看小守的图纸,里头没有锅灶,倒是有张大床,是不是挺有意思?”
  “是吗?”秦小满来了兴趣:“我看看。”
  “欸?这是我说过的专门装零嘴儿的木架子吗?还要放在床头。”
  “呀!哥,哥夫,你们快看,大木头屋里还有个小木头屋!在这个角,得(dei二声)亏我眼神好!”秦小满像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咋咋呼呼。
  郑守僵硬的立在原地,活似根木头柱子,好像走了有一会儿了。
  秦锋逗够了小孩儿说正事儿:“屋子大框儿不用改,屋里摆设都去了,设成七口大锅。”
  “锅我去乡里找人打,建屋的木头得去山上砍,一般的木头没问题,问题是大梁木不好找。”
  “小守,你回去问问你爷,村里谁家有预备的大梁木?咱花钱买过来。”
  “先找几个帮工砍木头凿地基。”柳柏加了一句。
  俗话说:腊月不建房,七月勿挖塘。现在马上就要进腊月,年关将至,一来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人手不容易凑齐,二来天寒地冻,造房建屋的难度直线上升。就说地基,土都冻上了,就像冰疙瘩,一凿一刨全碎成小块儿,打地基的时候就不牢固。但这也是秦锋决定建木头房子的原因之一,木头房子比石头房或者茅草房轻,对土地的要求没那么高。虽然难办,但多费点儿功夫也能办成。
  就是这样一来,需要大量人手。此外,柳柏要蒸馒头,顾不得建房子的事,像是给来帮忙的人做饭,这次是万万不行了。
  秦锋原也没打算让柳柏操心盖房,说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能用钱来解决,只要多发工钱,不管饭也有的是人来干。他不信,村里现成的赚钱机会,那些年轻力壮担着养家糊口重任的年轻汉子能无动于衷?但他不能动柳柏的小金库,盖木屋是大花费,指不定柳柏那天心疼的半夜能哭醒。他想了一下柳柏在他怀里抽泣的场面,心里莫名发软,还咂摸出甜蜜的滋味来。但他也只是想想,哪能真让柳柏难过呢?
  他去大麦乡定铁锅,顺道定了把弓箭,比柳柏送他的粗糙很多,但也重很多,重箭之下,值钱的大家伙才有可能一击致命。从大麦乡回来,他改路去杨树村接秦彩红和海棠。
  “大姑,柏哥儿蒸馒头干不过来,你去帮帮忙呗。”
  “你们村几百来户,找谁帮忙不行,非得找到杨树村来?”
  “那不一样,你是我大姑,找自家人更放心啊。”
  秦彩红不答应,说来道去,其实就是不想给秦锋和柳柏添麻烦。
  秦锋亦是不依,老秦家人不多,但也算不得少,他七大姑八大姨也有,但是为什么会最先想起秦彩红呢,因为秦彩红对他最好。
  他爹去了之后,他娘又因为生小满亏空了身子,是他大姑过来帮忙照顾小满,帮着干家里地里的活计。那时候没人有功夫管他,他在家里好像隐身了。整天脏兮兮的在家里在村子里走来走去,衣服破破烂烂没人补,脑袋上都是虱子。是秦彩红把他叫过来:“小锋,大姑给你剪剪头,爽利爽利。”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