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折衣笑了:“难不成其他宫殿里的人都是死人?”
雍盛叹气:“他们私底下一定都是活生生的,只是一到朕面前,就成了一副死人模样。”
谢折衣沉默,她以手撑案,似是想起身,不知想起什么又坐了回去,转而取过墨锭,于砚池中极缓极慢地千回百转:“今日早朝议事,枢密使可是给了圣上难堪?”
“嗒”的一声轻响,折扇收束,被雍盛握在手心,尚未开口,怀禄先一脸愤懑地抱怨起来。
“相爷好大威风,御道上骑马撞见龙辇竟不避让!”
谢折衣淡淡道:“枢密使都督中外诸军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是当年他立下定策之功的封赏,这般威风也不是一两日了,难不成你头一回知晓?”
怀禄的脸被怒气烧得泛红:“议事时他亦独断专行,一干政事圣旨皆由他事先草拟,只在上朝时交由圣上盖上玉玺,圣上偶或问上两句,动辄冷言冷语,不假辞色,说什么‘圣上如今业已亲政,也不能总是那般贪玩,六部政务虽有臣下代劳,读书一事还需圣上亲力亲为。’竟又堂而皇之指派了几名讲经宿儒,小的在旁相看,都是些牙齿都老掉了说话也漏风的老顽固,惯爱讲些祖训孝道,真真是气煞人!”
谢折衣垂眸研磨:“往前他亦跋扈,只不敢这么明目张胆。”
“当初太后扶植起王炳昌,为的就是与本家外戚分庭抗礼,如今王氏倒台,又值范党群龙无首,清流名士一盘散沙,他谢衡一家独大,权倾朝野,专横些也实属正常。”雍盛用折扇缓缓击打着手心,浑然一副毫不萦怀的模样,“再说,王炳昌此番崩坍,其门客僚属众多,残余势力竟在一夜间悉数瓦解,这背后自然也少不得枢相在推波助澜,说来也算功劳一件。既有功,朕就大方一把,不与他计较一些面子上的得失。”
论给自己找台阶下这件事,没人比雍盛更在行。
“圣上能有此觉悟已是大智慧。”谢折衣道,“时局越乱,越不可轻举妄动。”
“嗯。”雍盛颔首,“水一搅浑,就有宵小之徒沉不住气欲乘机摸鱼。”
“科举在即,他们扼选官取士之道数年之久,门生故吏已占半壁朝堂,自不愿轻易就拱手相让。”
“壬豫几次病笃告老,朕知他欲求个善终,朕也想给他个善终,只恐……”
“宦海莫测,岂有涯岸?如今吏治败坏,贪风炽烈,便是他包容宽纵独善其身所致,既往不咎已是大恩,若能将功补过,再考虑全其名声吧。”
“是极是极,皇后所言皆为真”
怀禄看看皇后,又看看皇帝,不知二人在打什么机锋,此时又见圣上起身朝中宫走去,忙低头躬身识趣地退下。
“你在写什么字?”雍盛移步至对案坐下。
谢折衣研墨的手微顿。
“自朕进来,你就没拿正眼瞧过朕。”
“……”
谢折衣搁下墨锭:“圣上若无旁的事……”
“别急着下逐客令,今日朕受的挫已经够多了。”雍盛一把扇子拄在案上,倚袖支颌,盯向谢折衣眨两下眼睛,竟似有几分恳求意味。
谢折衣绷直的嘴角动了动,到底没说出任何话来,错开视线,望着砚池里汪着的浓墨。
空气里能闻见翰墨书香,雍盛厌烦这种气息,一同厌烦自己身上散发的药味。
他放下折扇,随手翻开案上一部典籍,打破静默:“你可知道幕先生?”
谢折衣微微侧头,似在辨认并在记忆中努力搜寻这个突兀出现的人名,平静的面上没有丝毫的波动与破绽。
“略有所闻。”她眨动那双冷艳绝伦的眼睛,“区区民间九流术士,以方伎交游仕宦,恐怕不足以上达天听辱圣上耳目。”
“朕以为,他那样的人,绝非寻常方士。”雍盛并不苟同,“若有人对朕说,他其实暗地里听命于中宫,朕也不会意外。”
谢折衣失笑:“圣上似乎将本宫想得……太过有本事了些。”
“你身上藏了多少惊喜,怕是一天一夜也说不完吧。”雍盛嘴角微微上扬,“折衣。”
谢折衣抬眸,袖中的手倏然攥紧。
雍盛笑吟吟:“你教朕弹琵琶吧。”
第51章
“此非一日之功, 圣上若真心想学,教坊琵琶色总教头崔喜技艺纯熟,品性高洁, 才堪帝师。圣上不若……”
谢折衣不假思索,婉拒的话已脱口而出。
雍盛只当耳旁风,伸手拦住放下点心躬身欲退的绛萼, 弯起眼睛和气道:“你叫绛萼对不对?”
绛萼先是一怔,随即不知想到什么, 眼里流露恐惧, 深深埋下头颅,声若蚊呐:“奴婢绛萼。”
“你别怕, 朕不是看上你, 也不会将你索去晏清宫。”雍盛想起自己的素日“美名”, 哭笑不得,“朕是想央你帮朕寻一把琵琶来。”
“此刻?”
“不错, 可有难处?”
皇帝竟这般低声下气, 绛萼心里纳罕, 却也不敢擅自应承,只小心翼翼瞥向自家主子。
谢折衣却不肯让步。
僵持两息, 终究不能太驳了皇帝脸面, 还是松了口:“一时半刻从哪里现寻呢?将流霜抱来吧。”
“是。”绛萼松了口气,退出门槛才发觉指甲已将掌心嵌出了红痕。
原来被皇帝那般盯着实非常人有福消受的。
不一会儿抱了琵琶来,揭开层层丝帛, 只见凤尾曲颈, 玉柱鹍弦。
雍盛眼前一亮,探手触摸古朴幽沉的梨形紫檀木琴身,只觉哪怕是静物, 也自有其独特矜瑟的气韵。琵琶别无装饰,只在腹部镶嵌了点点螺钿,在日照下闪烁明灭,像极了暗夜里散落穹宇的星尘。
“怪不得叫它流霜。”雍盛轻声道,“物如其名。”
“流霜陪伴娘娘多年,年纪怕是比奴婢还要大,还望圣上小心爱护。”绛萼忍不住提醒。
“啊,这般贵重。”雍盛缩回手,“要不……还是换一把寻常的来吧?朕从前也没玩过琵琶,要是磕着碰着了,岂不是莫大的罪过?”
“无妨。”谢折衣却道,“且用。”
说完便袖手看着,他虽说同意借出琵琶,但并不表示他同意教。在他看来,皇帝不过是心血来潮,抱起琵琶拨两把琴弦发出几声噪音过个新鲜劲也就够了,不出两个时辰,保管知难而退。
“琵琶只有四根弦啊。”雍盛把琵琶翻来覆去地搬着瞧。
谢折衣:“……”
“怎么这样看我?”雍盛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不是,朕只是习惯弹六根弦儿的,先等我调个音啊,是拧这个么?怎么抱着的感觉怪怪的,算了,怎么舒服怎么来吧。咦,原来这是mi……嚯,还能弹出电音?这泛音也有点意思。”
他自顾自嘀咕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谢折衣屏退众人,饶有兴致地看着他瞎捣鼓,流霜在他的随手拨弄下不时发出些这辈子也没发出过的奇怪声响。
好几次,谢折衣差点就忍不住出声纠正些最基础的错误,但话刚到嘴边,见雍盛一副煞有其事的认真模样,实不忍打断,索性眼不见为净,抄过案边一本经书默览起来。
也不知折腾了多久。
渐渐地,那些破碎的单音组成了连续的节律,从滞涩到流畅,从流畅到悦耳。
那奇异古怪的曲调谢折衣从未在这片大地上听闻过,没有华丽的技巧,更没有琵琶应有的肃杀萧冷之气,反而平静舒缓,就像一个温和儒雅的老书生历经千帆后诉说起他曾经的人生。
“你弹的什么?”谢折衣放下了手中书籍,眼神流露讶异。
“很久以前随手写的一首歌。”雍盛道,皱了皱眉,“果然用琵琶弹起来还是有点不对味。”
“以前?以前你用什么弹奏?”谢折衣从未听说过皇帝擅长琴瑟。
雍盛歪头想了想:“一种有六根弦的……琵琶?”
如果吉他也能算一种琵琶的话。
“……”
谢折衣很少会露出困惑的神情,但在雍盛面前,他总会感到困惑。
“你还给这首曲子填了词?”
雍盛颔首,露齿笑起来:“是啊,你要听吗?”
谢折衣半信半疑地抬了抬下巴,示意他唱。
雍盛于是骄傲地清了清嗓子——
“坐在海边,望着太阳,天气好温柔。风在耳边,轻轻呢喃,忧愁全赶走。我在想念,你的歌声,do re fa mi sol……”
谢折衣:“。”
或许是皇后的表情将“词儿填得很好,下次别填了”这句话的意思给精准地传送到位了,雍盛唱到一半,默默闭上了嘴巴。
沉默。
长久的沉默。
谢折衣忍了,但没忍住,唔了一声:“朵,朵来发米嗖是什么?”
雍盛与她大眼瞪小眼,实在不知该如何将其与对方熟知的“宫商角徵羽”对应上,而解释清楚这件事又是莫大的工程,只得睁着眼睛编瞎话:“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谚语。上句是朵来发米嗖,下句是……”
谢折衣眯起眸子。
雍盛一脸坦然:“和平与自由。”
皇后点头,轻吸一口气,起身,面无表情道:“送客。”
雍盛被扫地出门,心情反倒一扫阴霾。
怀禄表示担忧:“我的爷,打从凤仪宫出来,您这一路上究竟在乐什么呢?小的在旁边瞧着,心里头发憷。”
“没瞧见皇后的表情么?”雍盛的嘴角压都压不下来,“难道不好笑吗?”
点心都没吃上一口就被饿着肚子赶出来很好笑吗?
怀禄认为自己迫切需要重新定义“好笑”。
但不管怎样,皇帝觉得好笑,那就是好笑。
于是他礼貌且配合地哈了两声,可这又不知戳中了皇帝哪根神经,冷不丁被质问:“你笑什么?”
怀禄张张嘴。
雍盛拢扇敲他头,叹息:“不准笑。你懂什么?”
说完卷着唇角扬长而去。
“……”
怀禄彻底垮下脸。
完犊子,圣上饿得不清,都饿疯了。
是日,吏部尚书壬豫病体抱恙,帝遣御医前往探视。
御医由一位绿袍小黄门领进府,看完诊,御医摇着脑袋开方子,那内侍留下来与尚书闲聊几句,无非是替皇帝转达些望老尚书保重身体之类的叮嘱。说完赐下些人参补药,就领着御医回了宫,前后总共不过耽搁了一盏茶的功夫。
饭后,老尚书披衣端坐在书房,唤来三代单传的孙儿。
壬遐龄近来镇日陪着他好兄弟范臻酗酒滋事,刚一身酒气地踏进大门,就被总管拎到了老爷子跟前,还没请安,先不合时宜地打了个酒嗝,顶着被酒气烧得通红的脸颊扯起嗓子:“又叫我来做什么?说了,今年的科考哪怕重开上一万次,我也不去!说不去就不去,就是我爹扒开坟头从棺材里爬出来重活一回我也不去!”
往前他要这么大逆不道地喊上一句,老爷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家法伺候,今儿却是反常,只无力地翻翻眼睛,心平气和地朝他招手:“今日不提此事。你过来,到阿翁身边来。”
慈祥的语气令壬遐龄顿生警惕,他虽酒盖住了脸,但神志尚算清明,此时猛地抬头一看,惊觉印象中从来高大严厉的祖父塌腰驼背蜷缩在案前,衰老朽败成小小一团,素色的空荡的宽袍大衫里,一双铁灰色的眼睛也像是一夜间失了全部光彩,眼球表面不知何时覆上一层浑浊白膜,这导致他不得不用力眯起眼睛才能得见孙儿隐约的身影。
“阿翁。”壬遐龄的鼻腔泛起酸意,揉了揉脸,快步走到跟前,从地上捡回那点子孝道,屈膝蹲下给祖父捏腿,“今儿身子可松泛些?御医怎么说?”
“还能怎么说。”壬豫轻抚孙儿发顶,无奈道,“就是华佗在世,也救不了病入膏肓之人。”
这话说得壬遐龄心里头打突,强笑着安慰:“阿翁千万莫说这些丧气话,分明是那起子庸医没能耐还瞎糊弄事儿,孙儿明日就去请玉敬堂的大夫来,保管一瞧就好的。”
“事已至此,何必再多折腾?你莫怕,也莫要伤心。”壬豫拍拍他的手,沉郁的嗓音变轻变柔,变得飘渺,“阿翁活到这把岁数,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识过,死并不算什么。方才吾坐在这里回忆往昔,掐指一算七十七载,生于家道中落,勤勉耕读,十六岁科甲及第,大魁于天下,从此才名冠郡,振兴门庭,一生为人但求无过,为官战战兢兢脂膏不润,前后辅佐过三位君主,先帝曾加太师衔以示恩宠。今灯尽油枯,往事皆如云烟,唯叹三十丧妻,四十丧子,半生茕茕孤立,能亲眼看到你长大成人,此生已无缺憾。”
壬遐龄已落下泪来,泣道:“阿翁无缘无故说这些做……做什么……”
壬豫长叹一口气,用满是棕褐色斑点的手拂去他脸上泪水,引他起身,示意他往书案上看。
只见案上摆着个明黄锦盒,盒内放着一根一看就知价值连城的老人参,人参从中剖开一条裂缝,里头塞着的物事已被取出,安放在锦盒旁,却是用油纸包裹着的白绫,只一指宽。
壬遐龄将其抖落开,发现它虽不宽,却很长,因室内昏暗,瞧不清上头的小字,便转过烛台。
待他秉烛仔细读毕,后背已遍布冷汗,嗓音发颤:“这,这是……”
“你可知圣上送我这根人参是何用意?”
42/109 首页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