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圣上这几日因哀痛过度病倒了,今日见他眼眶通红,形容憔悴,宽松的孝服空荡荡地罩在身上,瞧着竟有几分形销骨立之相,便知传闻非虚,圣上当真是孝子啊。
见主上这般凄苦模样,列位臣工的眼泪是说来就来,当场嚎啕大哭者有,掩袖哀啼者有,边哭还不时劝皇帝节哀,君臣相对抹泪,阖殿呜咽,唯独祁昭侧首望着御案上的天蓝釉梅瓶发呆。
哭了一阵,礼部尚书吴沛率先收泪,起身奏道:“万岁,太后仙逝乃国之不幸,臣深知圣上悲痛万分,然圣上乃天下之主,身负江山社稷之重责,还请圣上克制哀思,保重龙体。眼下当务之急,是太后的后事,需得圣上拿主意料理……”
众臣也记起了今日的任务,纷纷收泪相劝。
怀禄绞了热帕子来给皇帝揩面,皇帝握着帕子,略醒了醒神,方强撑着精神问:“从前都是些什么章程?”
礼部一一详奏。
说到天子居丧取三九之数要守孝二十七个月时,薛尘远提出异议,称圣上一身系万民之福,政务繁忙,二十七个月委实太长,不如以日代月,用二十七日相代,方不误机杼。
这一下从三年缩到二十七日,自然招致许多保守派的激烈攻击,认为此举有违孝道。
孝之一字协天伦,不可等闲视之。
吵吵嚷嚷许久,皇帝突然点名:“祁卿,你有何见地啊?”
祁昭出列道:“孝之一字,在心。心中有孝,孝服哪怕只在身一日,日日缅怀,此哀不绝。心中无孝,哪怕一生居丧,也不过装腔作势,不足为道。臣以为,圣上之孝,真情实意,日月可鉴,无需区区三年来佐证。”
这大逆不道的话令所有人陷入了沉默。
薛尘远反应最快,立时接话:“俗语亦有云,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陛下勤于政事,一心为公,哪怕只二十七日,太后地下有灵,想必也是极宽慰的。”
有他二人开路,皇帝又不置可否,局面渐渐有了反转,到后来,竟都开始劝皇帝以国事为重了。
皇帝架不住他们苦劝,初还犹豫,终究还是勉为其难地应下了。
接下来又议起太后谥号。
谥号与其人生平事迹、品德、功绩挂钩,不可怠慢,然而常见的那些具有寓意美好的字几乎都议遍了,皇帝挑来拣去就是不满意。
最后他仍是问祁昭:“祁卿可有建言?”
祁昭微微一笑:“太后一生勤勤恳恳,危身奉上,不如拟个“愍”字。”
闻言,众臣面面相觑,大伙儿心中明镜似的,危身奉上曰愍,可祸乱方作也曰愍,佐国逢难使民折伤亦曰愍,这实在……称不上是什么美谥。
“也罢了。”皇帝却颔首道,“母后潜心佛学,定也不喜那些过于张扬高调的谥,朕瞧着愍字倒还合她心意一些,只是一个字显得单了些……”
他看了一眼薛尘远。
薛尘远心领神会:“太后慈仁和敏,敏以敬慎,圣上或可考虑‘顷’字。”
堕覆社稷亦曰顷。
愍顷皇太后的谥号就这么定下了。
至此,太后的一生被定调,明眼人都能从这个谥号瞧出皇帝对太后强烈的不满,但皇帝既保留了太后的头衔和尊号,也没有缩减该有的丧仪,所以表面上人们仍要歌颂圣上是个世所难见的孝子,在这种矛盾与荒谬感中,群臣迷迷糊糊地来,又恍恍惚惚地退下了。
祁昭留下了。
皇帝没说要留他,他也没有提前递牌子请见,但心照不宣的,一个赖着不走,一个也没赶人。
雍盛伸了个懒腰,没个正形地歪在龙椅上,单手支颌睨着堂下之人。
戚寒野含笑,大大方方任他瞧着。
短暂的对视后,雍盛道:“威远侯好大的威风。”
声音嗅不出喜怒。
戚寒野撩袍跪下:“国丧举哀,臣未能依制素衣挂服,是为大不敬,还请陛下严惩,以儆效尤。”
雍盛冷哼,放下手,理了理袍袖:“你这样做必然是有你的打算,既想好了,便说说吧,明日待御史参你的折子淹了朕的书案,朕要如何给他们一个交代?”
戚寒野道:“请陛下削免臣在虎威军中所有职权,将臣逐出内阁。”
话音落地,雍盛坐正了,双手按在膝上,上身微微前倾,似乎想凑近了看清戚寒野脸上的表情:“你昏了头了?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声线意料之中地冷了下来。
“臣神志清醒,所言之事也都经过深思熟虑。”
“削职?退出内阁?”皇帝气得脸色发青,摔袖起身,“你怎么不直接挂冠走人?”
“若能得圣上首肯,微臣自是感激不尽……”
上下嘴皮子刚一碰,话没回完,皇帝已气势汹汹下阶而来,他走得急,到了跟前,借着冲势抬腿就踹在他肩头:“你够胆再说一遍!”
气得狠了,形象也不顾了。
戚寒野被踹得身子一歪,侧躺在地上,就这么躺下……
不起来了。
雍盛一愣,看了看自己何时这般能耐的脚,又看了看地上装模作样的混蛋,越发怒不可遏:“你干嘛!给朕起来,谁允许你随地大小躺了?”
戚寒野调整姿势,干脆在他脚边上躺平:“大雍律法难道规定了陛下殴打臣工时,臣工必须端端正正跪好了挨打么?不若臣躺着,这样臣的膝盖不受累,您踹着也更顺脚。”
“你!”雍盛也不客气,纡尊骑到他身上,一手拎起他衣领,一手握拳作势要往他脸上揍。
“诶诶诶。”却被一把抓住了手腕,“打哪儿都好,别打脸,伤了肿了见血了,被人瞧见了多不好。”
雍盛挑眉:“怎么不好?朕给你脸上添点彩,喜庆!”
“哦。”戚寒野放弃抵抗,“圣上若揍臣一拳便能欢喜,那便揍吧,臣甘之如饴。”
雍盛盯着那张姣好的脸庞,恨恨地磨了磨后槽牙,收了拳头,一把将其掼在地上。
这下戚寒野却没那般弱不禁风,在雍盛起身的瞬间,后腰发力弹坐而起,双手箍住雍盛的腰,将人按住,掐摸着比了比腰围,不悦道:“几日不见,怎么就瘦了?”
雍盛拂落他的手,不阴不阳道:“不比威远侯潇洒自在,朕戴孝之身,日日麻衣素食,以泪洗面,如何不清减?”
“逢场作戏而已。”戚寒野抚上他依旧发红的眼眶,流连至削尖的下巴,口吻中满是怜惜,“不必那般认真。”
雍盛抿唇,下颌的线条绷紧:“谢衡前脚刚死,太后后脚便在宫外暴薨,时机卡得意味深长,而今朝中看似平静,私底下却早已流言四起,人人都在揣测太后的真实死因,朕若不想平白担上残暴弑母私德有亏的罪名,这期间便容不得半步差池。”
“要真是容不得,今日哪能编排出如此热闹的一场戏?”戚寒野一语道破,“今日之前,圣上或许还拿不准自己是否已全然掌控朝局,今日之后,当打消疑虑了。”
雍盛眉头舒展,不置可否,起身理好袍袖后,朝戚寒野伸出手,拉他起身。
“朕不知你想做什么,但有一句话,朕必须告诉你。”
“臣洗耳恭听。”
“朕需要你。”雍盛无可奈何般软了声气,“因此,朕决计不会放你离开。”
戚寒野闻言,抬起晦暗不明的眸子,愣愣地盯着他。
那傻样子,像是一时忘了自己有舌头有嘴巴。
“喂。”雍盛被他盯得发窘,“回话。”
“臣……”
“等等。”雍盛又紧接着扬声打断他,“你可想好了再回,倘若回的不是朕想听的,朕将你的脑袋拧下来当夜壶。”
戚寒野噗嗤一声笑了。
雍盛:“不准笑。”
“好好好。”戚寒野张开双臂,轻轻地拥住他,“臣这么做只是一时之策,为了防患于未然,并非要走。”
他肯解释,雍盛心头的怒火便稍稍平息,惑道:“所防何患?”
第115章
很快, 雍盛就察觉到戚寒野口中所言之祸患。
二十七日国丧刚过,雍盛前脚牵灵发引,释衰服还宫, 后脚便收到消息,称一夜之间,整个京城的人都已听闻如今的威远侯祁昭不是旁人, 竟是戚氏满门唯一幸存的少公子。
无论甘愿与否,戚寒野的身份, 还是曝光了。
“具体是怎么回事?展开说说。”
雍盛被丧仪的繁文缛节折磨了月余, 浑身不得劲儿,冬天最冷的时节已然过去, 趁着难得的晴日, 他命人在御花园里扎上草靶, 练起射箭。
狼朔抱着箭囊,姿势别扭地抬起一条腿, 从靴页里抽出黄纸, 展开递到跟前。
雍盛就着他的手看了, 其上用斗大的赤字写着:威远侯乃戚家二郎,忠良有后, 威震四方, 大雍之幸。
简单,粗暴,跟什么宣传标语似的。
“这黄纸在大街上飘得到处都是, 金羽卫扣了几个偷摸撒纸的, 一问,全是叫花子,收钱办事呢, 问起金主是什么人,都说戴着斗笠蒙着面,没瞧见具体长啥模样,听口音,应是地道的雍京人士。”
“嗯,既问不出什么来,就都放了吧。”
嗖地一声,射出的箭正中稻草人的眼睛。
雍盛接着搭箭引弓:“威远侯府可有什么动静?”
“投拜帖的人越发多了。”狼朔回,“但侯爷依旧是闭门谢客,未踏出过府门半步。”
雍盛纳闷:“这一个月来,他谁也没见?”
“见了啊。”狼朔也纳闷,主子这不明知故问么?
雍盛侧目:“谁?”
狼铎:“您啊。”
雍盛调转弓箭,瞄准了他的眼睛。
狼朔吓得立时跪下。
“平日里你要是能少说些废话,多办成事,瞧着想必也更机灵讨喜。”雍盛凉飕飕地道,“继续去盯着。”
不慎触了霉头,狼朔满心懊恼,麻溜地退下。
背后又传来嗖的一声,这回箭脱了靶,射落了枝头红梅。
城东醴泉寺内。
捱过严冬的老银杏早早嗅到春的气息,光秃的枝桠上急匆匆冒出新绿的芽苞。
戚寒野负手仰望,看湛蓝无云的天空被树枝分割成一片一片不规则的形状,这一片像菱角,那一片像长嘴葫芦,只要研究的时间够长,他能给每一片都找到相似的意象。
这是他从前常做的事。
那时,累了倦了,或是心中不畅快,他就爬上这棵老银杏,藏在密密匝匝的树冠里,借着树叶的掩护,逃离外面颠倒错乱不怀好意的世界。
只可惜,银杏春绽夏盛秋凋,并不能庇护他四季。
于是印象里,哪怕未患寒症,每一年的冬天仍显得郁卒难熬。
老尼捧着誊抄完的经文从禅房出来,一眼便瞧见院中长身玉立的人,喜上眉梢:“少公子。”
“嬷嬷。”戚寒野笑着迎上去,接过那厚厚一沓经文,“经久未见,身子可还康健?”
“好,好得很。”老尼慈眉善目,上下打量他,又细又弯的眉毛登时不悦地皱起,“倒是你,怎么瞧着脸色差了许多?当上了侯爷,公务就这般繁重?”
又伸手摸摸他的手臂,很是不满,“看看,也没从前结实了。”
戚寒野惭愧道:“侯府里锦衣玉食,我又远离行伍,久不操练,身子渐疏懒矣。”
二人对视,老尼重重地拍了一记他的手背,丢了胳膊:“戚氏家训,居安而思危,处盛而虑衰。少公子万不可耽逸乐而忘志,还应奋勉以图进。”
戚寒野执晚辈礼:“嬷嬷说的是,寒野谨记。”
老尼缓缓往前走向佛堂。
戚寒野亦步亦趋地跟着,问:“姑母缘何不在寺中?”
“你来得不巧。”老尼回,“小姐昨日夜里已离开了。”
戚寒野心中有所预料,只是不愿相信:“她可曾交代去了何处?”
“约莫是下了江南。”
“可给侄儿留下只言片语?”
“只叫你好生想清楚,何为亲,何为疏,何为远,何为近。”
老尼入了佛堂,放下经卷,整理佛像前供桌上的果品香烛,慢慢擦拭起香炉。
身后人久未言声。
直到前堂敲起诵经的梵钟,他方道:“嬷嬷,此间不光有亲疏远近,还有忠义信节。”
老尼并未转身,长年青灯古佛相伴,她已眼空心空,再盛不下世间诸多繁杂:“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她有她的因,你亦有你的因,种何样因,得何样果,各自熬去吧。”
戚寒野沉思一路,回到府邸,方掀开马车帘幕,绛萼遣的小厮匆匆来报,称那位来了。
戚寒野面上不显,不等小厮搬来凳杌,兀自跳下马车,边走,边整理衣冠:“人现在何处?”
答曰:“在书斋相候。”
书斋里尽是些兵书,或天文历法,地理方志,或四书五经,史学巨著,与老儒们经筵上所用的那些教科书别无二致。
雍盛左右无聊,随手抽了一本痛苦地翻了翻,瞬间觉得老儒们生动的面貌跃然纸上,师训音犹在耳,惊吓之下,忙道了声罪过,啪地阖上,放回原位。
满满的书架上,竟无一本可读之物,实在可恶。
他愤而扭头,转去书案,见镇纸下压着一幅草书,引颈去看,写得端叫个瘦劲灵动,飘逸洒脱,一气呵成。
“一微尘里三千界,半刹那间八万春……”
正念着,身后传来推门关门声,他清清嗓子立时噤声,转身的同时已经想好了兴师问罪的说辞,只是嘴还没张,就被猝不及防抱了个满怀。
99/109 首页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