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这个名字,陶氏便立刻反应了过来,毕竟他们夫妻俩一直都在打理着颜知的田租事宜:“小叔!你从雍京回来了?瞧我,竟没认出来!快进来坐!”
待颜知进屋,陶氏便笑吟吟请他坐下:“来,喝杯茶。你堂兄去衙门纳粮了,很快就回来。”说罢,又去到里屋喊人,“小文,阿武,快来。”
里屋出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女,和一个三四岁左右的男孩。
在雍京总觉得时间过去的很慢,而实际上,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稍不留心便会错过很多东西。
“颜知哥哥。”少女喊着许久未见的堂兄。
“小文都长这么大了。”
颜知离开雍城那年,最小的堂妹颜小文不过十来岁的小丫头,如今一个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颜知又看向他那个素未谋面的侄儿。只记得前几年母亲曾和他提过一回,颜光仲堂兄为了照顾弟妹,没能顾上要孩子,一直到三十,才生了这么一个小侄儿,起名叫颜武。
颜武躲在门框后,又调皮又怯生的唤他“小堂叔~”。
“这就是阿武吧……”颜知略带歉意道,“我这趟回来的匆忙,也没有给你带见面礼……”
“小叔,你这说的是哪里话。”陶氏道,“前阵子,为了今年秋收的事,阿武他爹上雍京,本来只想和小叔说宽限田租的事,谁知竟得了你这样大的助力,我们都不知如何感谢好了。”
“……那次,我……”颜知愈发愧疚了,那日他做好与赵珩鱼死网破的准备,所以几乎是赶人似的将堂兄请出了府,甚至连一顿晚饭都没留。
“听光仲说,你在雍京做了大官,为国为民,忙得足不点地,可如此忙碌之下,仍旧抽空盛情款待了他,听了秋收的难处,非但同意了田租减免,还二话不说拿出府里全部的银两救急泾阳县的租户。”陶氏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要不是腾不开身,该是来年我们带礼物去拜望你的。”
看来自雍京回来之后,堂兄没有埋怨他的怠慢,反而在家人面前为他说了许多好话。
颜知感到无地自容。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是堂兄颜光仲回来了。
颜知转头看去,只见年近不惑的堂兄精神焕发,一副笑逐颜开的模样。
“颜知!你回来了!”颜光仲急忙迈步进屋,毫无嫌隙,高兴地拍着颜知的肩膀,“怎么这次回来也没通知一声?你都多久没回来了!我去杀只鸡,晚上留下来吃完饭再走!”说罢,他便挽了袖子要往后院去。
“堂兄!我这次回来是有些急事。”颜知拉住他,诚恳地道歉,“晚饭就不吃了,我说完事便要走。”
“你还是这么忙!”颜光仲担忧道,“好不容易回来泾阳一趟,本该多待一阵子才是!”
“明天我便启程了,晚上还得做出发前的准备,抽不开空。”颜知直入主题,“我这趟来,主要是来商量田产的事。”
颜光仲道:“你说。”
颜知看了一眼堂兄的妻子陶氏和堂妹小文,确认他们都在房间内听着,说道:“堂兄,我想将泾阳的田产全部转给你们。”
第114章 无赖讼棍
堂兄颜光仲误以为他想要转卖田产,疑惑地看着颜知:“怎么了?是手头紧么?上回你借的银子,一共八十六两四贯,我这还留了大半,你先拿回去用!剩下的我来年便能还上。”
“不,不是银子的事。”颜知道。
颜光仲更困惑了,他虽然眼界窄,却也知道颜知这种雍京的大官必然是不差这几亩薄田的。
放着收收田租,又有自己在帮忙打理,也是完全省心的,颜知何以要转卖田产呢?
颜知解释道:“我不准备再回泾阳了,也不想再劳堂兄每年往雍京捎田租。索性想将这些都处理了。”
“再不回来了?”颜光仲忽的脸色惆怅,“数十年后,告老还乡,落叶归根,也不想了?婶婶她也这么想吗?”
“我娘已经过世了。”颜知平静道,“在雍京的佛寺办过了葬礼,今晨我将她送上了山。”
颜光仲愣怔了半天,忽然愠怒起来:“你就为这事回来的?这样大的事,你也不告诉堂兄吗?”
堂妹颜小文也跟着抹起眼泪来:“婶婶……”
颜知解释道:“这没什么。伯母过世时,堂兄来信,我和母亲也没有赶回来。堂兄,分住两地,同姓家人也是难免越走越远。”
颜光仲安静了下来,他看了颜知一会儿,忽然问:“颜知,你是不是遇上什么事了?”
“没有,堂兄。”颜知沉默了一下,道,“这些田产说是转卖,却也没多少银子,我想过了。便都当折了现,然后,我还带了一些银两。把这些平分成两份。一份给小文做嫁妆,一份给阿武将来成家用。”
颜光仲见他从怀中掏出了钱袋,急忙回绝:“你快别掏了。先前在雍京你给我塞的银子,我连借条都没给你打,哪里能再拿你的银子!”
颜知知道堂兄个性,便也不再和他客套来客套去:“也好。那堂兄,这些田产我签个字据吧。免得将来麻烦。”
当年两家人的恩怨情仇,无非因这几亩田地,剪不断理还乱。
颜光仲脸皮薄,还在犹豫,陶氏在旁听到这却又吃惊又高兴,双手合十道:“谢天谢地,我们小文命好,摊上了及时雨似的堂哥。不然,只怕真要被那隔壁老泼皮害的,成嫁不出去的姑娘了。”
“你说这些干嘛!”颜光仲怒道。
“嫂嫂!”颜小文急急跑到陶氏身后,扯了扯她的衣衫,一张脸臊得通红。
颜知看向小文,见她一张娇俏的小脸又气又恼的模样,沉声问:“怎么回事?”
陶氏看了看自家丈夫,见他忠厚老实,说不出一句话来,便顾不得许多,将小文的手拂开,道:“小堂叔有所不知。我们隔壁住了个三十来岁的鳏夫,叫申子游,年轻时考了个秀才,却因为游手好闲,又好赌,败光了所有家产,气死了爹娘,前几年,老婆也投井死了。现如今,靠给人写写状纸,做做讼棍过活。”
“本来两家人,井水不犯河水,我一个妇道人家,也没想指教旁人怎么过日子,可……可是,近些年,他竟无端四处说嘴,败坏我们小文的名声。”
“一会儿说小文在后院私会外男被他撞见过,一会儿说小文在家悄悄生过娃儿,说得是越来越离谱,越来越难听!”
“原本,这儿的街坊邻居,谁不知道小文是个勤快又本分的姑娘?听他说了那些,如今也将信将疑。更别提泾阳县里住的远的那些人家,好些就真的把那些胡诌的话信以为真!小文几次说亲,都因为这事被他给搅黄了。”陶氏越说越气,最后红了眼眶擦起泪来,“实在可恨,空口白牙,两片嘴,就耽误我们小文这样好的姑娘。”
颜知看向颜光仲:“堂兄,那申子游为何如此,他和咱们家有什么积怨?”
颜光仲一边摇头一边深深叹气:“我也不知道,回想起来是真没招惹过他。”
陶氏喊着气话:“要我说!就去报官!告得他流放三千里地,还小文个公道!”
颜光仲也抬高了声音,怒道:“报官报官,他犯哪条法!人家就是干讼师的!比我们这些大老粗懂的多多了。我们这些嘴笨的,就算上了公堂,又哪争得过那人三寸不烂之舌?”
当年他母亲周氏无凭无据,贸然上堂状告颜知,险些抵罪反坐,回来之后吓得魂不守舍,悔不当初,他永不会忘。
“堂叔是进士,在雍京都是掌刑狱的,难道辩不过这泼皮无赖?”陶氏不晓得颜知如今已辞去大理寺的职务,说着说着,期待的目光便转向了颜知。
颜知在大理寺任职八年,对于大衡律法一清二楚,确是没有能套用的律法,若那申子游继续胡搅蛮缠,造成了颜家可见的损失,才能勉强按照结果来定罪。
若他真只是动动嘴皮,那便真的毫无办法。
若是在雍京,胆敢这般胡作非为的人还要思量思量会不会被[判官]给盯上,可泾阳县百姓善良淳朴,偶尔出来一两个地痞无赖,混世魔王,便真就束手无策,任人肆无忌惮的使坏了。
“……”陶氏见颜知沉默不语,便大概知道叫自家丈夫说准了,大衡律法管不到申子游那张嘴。
失望之下,她也冷静了许多,道:“无论如何,小文能得堂叔这大恩惠,带着厚实的嫁妆,往后议亲想必能顺利许多。”
颜光仲道:“要我说,那些只知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人家,小文嫁过去也是吃苦。小文要嫁……也要嫁给明事理的人家。”
“大哥说得对。”颜小文立刻跑到大哥身后,道,“干嘛拿嫁妆去贴补那些嫌弃我的人家。大不了,小文去山上做姑子。”
“做什么姑子!”陶氏急道,“嫂嫂何时要赶你出门了?”
颜光仲也拍拍小文的手,劝慰:“咱们不做姑子。”
颜知沉默到这会儿,方才回神,在桌子前摊开自己带的纸笔,便开始写字据。很快将自家泾阳县的田产写进了两份字据,一份写给堂兄,一份写给小文。
他又将收在身上的地契也分成两份,然后将给堂妹的那份连带着字据一同交到颜小文手中:“小文。堂哥没别的能为你做,这些你收好,即便将来孤身一人,有一份收入傍身,不怕人欺。”
“颜知哥哥……”
“别与我推辞。”颜知低垂眼帘,遮住了眼眸深处的愧疚之情。
当年伯父之死,被官府以山匪作案不了了之,颜知作为知情人,却没法为伯父伸冤,所以,至今无论做什么,他始终觉得亏欠伯父一家许多。
颜小文感动之下,忽然跪了下来:“小文谢过颜知哥哥。”
颜知拉起小文,又对堂兄道:“堂兄,你也不要同我客气了。这些年我家田产本就都是你在打理,原是你应得的。”
“你照顾小的,给小文也便罢了。哪有弟弟贴补哥哥这种道理。”颜光仲不善言辞,憋红了一张脸。
“我是给侄儿的,只是阿武年纪还太小了,才劳烦堂兄暂且替他收着。”
颜知走到那一脸好奇却安静在旁听着的阿武身边,伸手摸了摸他的脑袋,“阿武,你将来去私塾好好念书,考取功名。做一个……为民谋福,千古流芳的人吧……”
那孩子年纪尚小,哪里听得懂他的寄愿呢?只是眨巴着眼睛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小堂叔。
而颜知自认遗臭万年,说这些也着实挺可笑的。
第115章 又有何妨
事情办完后,颜知推辞了盛情挽留的堂兄一家,刚离开没走出一条街,便听见背后有踩着石板路的脚步声跟了上来。
回头瞧见赵珩,他又意外又不意外。
“你还是跟来了?”
“嗯。我没喝那口茶,不算做客,你便不在意了吧。”赵珩说。
“真要说起来,你应当去赔罪偿命的。”颜知摇摇头,回道,“伯父死后,伯母伤心过度,没多久也去了,之后,堂兄便不得不挑起家中大梁。长兄如父,简单四个字,却是能将人压垮的。堂兄比我大不了几岁,你瞧他两鬓……都有那么多白发了。”
“他是无辜,但你伯父是该死的。”
“你……”颜知还想继续谴责什么,却提不起力气,“算了,你从不知道,什么叫罪不至死。”
赵珩道:“在我小时候,长秋宫的宫人洗坏一件霓裳,打碎一个茶盏,遇上先岑皇后心情不好,也是要活活打死的。要说她们做错在哪,至多不过粗心罢了。比起她们,你伯父如此行径,实在死不足惜。”
他自小听的都是什么[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看到的却完全相反,受万民敬仰的帝后,对身边宫婢无比苛刻,对天下万千生民更是冷漠至极。
或许颜知说的不错,他从来不懂什么是[罪不至死],但比起那对帝后,至少他知道什么才是[罪]。
至少他知道谁该死。
不是一时的粗心大意,也不是为求生的无奈之举,只有心中生出的恶念,才是[罪]。
一直以来,他也是以这个简单的原则在裁定是不是该死。
所以颜知的伯父,毫无疑问的该死。
颜知沉默了一会儿,拍了拍赵珩的背。
尽管他始终没法赞同赵珩的说法,却至少更了解了对方一些。
他与赵珩搞不好黄泉路上还要作伴,也实在疲于与他继续争辩了。
两人继续往家走,赵珩又道:“说起来,方才你们谈论的事,我都听见了。”
“……”颜知脚步停了下来,“申子游的事?”
“名字忘记了,总之是个鳏夫讼棍吧。”赵珩道,“颜知,你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颜知沉默片刻:“我不知道……堂兄说没有结过怨。我想两家住得近,几十年里或许有些小摩擦也不知情……”
“不是那个原因。”赵珩的语气相当笃定,道,“那人是看上了你堂妹,想要她为自家续弦。”
颜知一愣:“……荒唐。小文怎么也不可能嫁给这种无赖。”
“一个黄花闺女,经年累月叫人这样败坏名声,你当她真可以不受影响,独善其身么?年纪再拖大三四年,便越来越难议亲。到时候,你兄嫂若仁善,待她好,便罢,若嫂子心狠,逼她一下,那人便有机可乘了。”
“只为这?你也说了,还得看堂兄嫂嫂人品,最多,小文留在兄嫂家一辈子,他也未必能得偿所愿的。”
54/63 首页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