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古代架空)——羽春

时间:2025-02-09 14:26:22  作者:羽春
  有功名的读书人,尤其是谢岩这种有真本事的,耗在这里,实在不值得。而县里几家书斋,早都跟谢岩打过交道,价格涨不上去。
  谢岩可以靠背记藏书挣钱。藏书分很多种情况,比如谢岩在书院看的,外头书斋老板没有,想要的话,谢岩默写出来,卖给他们。这东西肯定不能按照普通的手抄本来计价的,谢岩从前吃了亏。
  再有短暂交流观看的,时长足够,他们可以让请人抄录。藏书不能拆,只一本摆着,省不了工时。有的老板谨慎,就会再请谢岩去背记默写。
  但这些东西,都跟手抄书一样,耗时长,挣钱少,把人长期困在书桌前干这种事,身子也受不了。熬出病来,不够诊金的。
  最重要的事,藏书因稀少而珍贵,谢岩能看的藏书有限。
  谢岩连连点头:“嗯嗯。”
  乌平之说:“你要用你的本事去挣钱,你最大的本事是会读书。明年二月有童生试,你趁早准备押题,找几个作坊,印个巴掌大的册子,各处走走转转,叫卖叫卖。你写一份,卖成百上千份。又不是抄别人的书,拿别人压箱底的宝贝去挣钱,谁也找不着你的麻烦。若是能押题成功,有人因此取中,你挣大钱的机会就来了。”
  童生试算什么?县城的小秀才没多大用处。
  看看谢岩都被欺负成什么样了?关键是后面还能考举人、考进士。
  乌平之往门窗处看了看,压低嗓音说:“你们刚说,出去卖包子,都喊着‘老板花一百两银子学的手艺’,卖这个册子也一样,要扯虎皮。童生试的册子就用你的名字,你名次靠前,本县书生都知道你过目不忘,别说童生了,别的秀才都会买一本看看。你且等着。”
  谢岩听着心中火热,他有用了!
  陆柳在旁给他俩倒茶,乌平之转而跟陆柳说:“科举不是儿戏,把大名放上去,会承担极大的风险。你们可以再考虑考虑。也能一开始就扯虎皮,用别的什么人的名义,比如说京城带来的书册。”
  陆柳跟谢岩都做不了主,听着能挣钱就高兴,都是应话,只等着陆杨回来拍板定下。
  谢岩不想陆杨劳心太多,又拉着乌平之讨论别的细节。
  到这时,他就要留乌平之吃饭了,本想出去找个饭馆,乌平之看陆柳插不进话,就说:“前阵子在府城,应酬太多,吃腻味了,就想吃点家常菜。”
  陆柳麻溜起身,去灶屋弄家常菜。
  此时此刻,陆杨跟苗小禾在街上闲聊,看两个男人往板车上装货。
  黎峰拿酒最多,有三坛,余下的大酱、酱油、菜籽油,都是一坛。反正大家伙都赶集过,近处买油,大家就能省着买,一次买个二两、三两,不会一买好几斤。
  米面好带,放着不怕碎,还能围着这些坛子,也为年后拿货腾位置,黎峰多拿了一些。
  这样弄出来,两个夫郎就只能在赶车的地方搭着坐。
  陆杨不想挨着黎峰,跟苗小禾说:“不知道能不能骑骡子。”
  苗小禾说:“应该可以的,骡子都能驼货,为什么不能驼人?”
  说得很对,但黎峰不同意。
  陆杨骑在骡子上,就走在他前头,凭什么?
  看他这样,陆杨就想翻白眼。
  夫郎走在前头,就能当了他的家?看把他气的。
  “这还没骑呢。”
  货物拿完,他们赶早离开县城。
  走在路上,陆杨还跟苗小禾搭话聊天。
  陆柳在寨子里很少出门,又是住在山下,他问起新村的情况,苗小禾不觉得有问题,一样样跟他说了。
  “各个村子都一样,新村不在山下,跟陈家湾也没什么区别,只是养狗的人家多,我以前都没见过这么多狗,有一条叫唤,别的都会叫起来。不习惯的话,会觉得吵。不过偶尔出门,看它们成群结队的跑来跑去,还挺有趣的。”
  陆杨想象了一下,笑了,跟黎峰说:“二黄要是生崽了,你给我抱一只来养,我也养个看家护院的狗。”
  黎峰本就决定抱一只来养。
  三苗跟他说:“二黄是公狗,生不了崽。是我家三两生。大峰跟我定下了,你俩一家的,养一只就行了!”
  陆杨跟他可不是一家的,他又问三苗:“哦,是这样,我给我县里哥哥问的,寨里的狗往外送养吗?”
  一般是不送的,他们不认得富贵人家。农家养个畜生都是为了吃肉卖钱,他们寨子里有部分人养狗是为着卖钱,他们这些当猎户的,都不跟这些人来往。
  陆柳的县里哥哥,也就是陆杨本人,有养狗的基础条件。要是黎峰肯担保,可以在寨子里寻摸一只狗崽。
  这事不用三苗办,让黎峰出去打听打听就行。
  黎峰问他:“真要养啊?”
  陆杨真要养,门户太弱,养条狗,可以吓吓人。
  他说:“等开春后,天气暖和了就养。”
  他现在自己的身子都没养明白,缓缓再说。
  他俩说话不明不白的,三苗跟苗小禾都没听懂。
  陆杨又问起寨子里饮食习惯。
  苗小禾笑了:“都一个县的人,村落不同而已,没那么大差距。你看,像你家大峰,我家三苗这样的猎户,也没说成天吃野味,只是说他们上山以后,家里的伙食会丰富很多。”
  有时候没有猎物,也会采些山菌野菜。
  山里有野生竹林,冬季都能挖冬笋。
  陆杨想要冬笋,冬季菜少,萝卜白菜吃腻味了还有人来买,有冬笋更好说了。
  “我哥哥的铺子里还卖菜,别的山货就年后,冬笋你们有多余的,可以拉过去卖掉。价钱都好说。”陆杨扮演自然。
  苗小禾才嫁到寨里,做不了主。他看向三苗,三苗答应了。
  “行,大峰哥不是想上山吗?我带几个年轻小辈在山口转转。”
  陆杨听不懂,不好拉着别人的汉子问,就回头看黎峰。
  黎峰跟他解释:“上山有两种,一种是日常上山,早上去,晚上回,打到什么算什么,这都在山口,没往深了走,都会带几个小辈一起,教他们一些在山林的生存本事,辨认一些兽类的痕迹,碰到猎物,也练练活靶子。日常上山可以顺便挖笋子。还有一种是进深山,这种没有十天半个月出不来,我的话,一般都是两三个月打底。”
  陆杨皱眉:“两三个月?”
  他不心疼黎峰,他心疼弟弟。
  一年才几个月,进一次山,要这么久。
  日子能熬,心里的担忧与焦虑能熬吗?
  三苗帮腔搭话:“陆夫郎,你不知道,我们寨子里的猎人都有猎区,虽然没明面划分地盘,但那片区域的猎物定期被扫光了。我们过去,只剩些幼崽。上山不打幼崽。我们起步晚,这片猎区还是大峰哥清理出来的安全路线,就是路远了点。我们在那里好几年了,木屋和地窖都挖出来了,可以放心。”
  放心也不是说出来的,哎。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苗小禾知道三苗是跟黎峰搭伙的,也皱起了眉头:“你也是两三个月打底?”
  那可不。
  他们一起去的,不可能分开回。
  深山里,不开玩笑,有伙伴跟没伙伴,危险程度都不一样。
  这下苗小禾也不吭声了。
  挑起话题的陆杨:“……”
  陆杨转移话题,跟苗小禾说:“我看你好眼熟啊,我们在陈家湾是不是见过啊。”
  陆杨跟着陈老爹回家不久,就被嫁出去了,在村里认得的人不少,但都是妇人夫郎,小哥儿小姐儿少,那阵子都在说亲,小年轻不串门。
  苗小禾说:“见过,我到你们家门外看过,那时我们还不认得。”
  陆杨:“……”
  是他疏忽了。
  陆杨这下也不打听别的了,就问陈家湾还有谁嫁到了黎寨:“一个村子出去的,以后可以一起玩。”
  苗小禾说:“我还有个哥哥也嫁到了黎寨,他跟陈夫郎玩得好,陈夫郎就是陈酒,酒哥儿,你应该认得,他跟你是亲戚。”
  陆杨:“……”
  有这个亲戚吗?他怎么不记得。
  陈老爹早把亲戚都联络上了,他不该不记得。
  黎峰说:“他是我大舅家的小哥儿。”
  陆杨恍然大悟。
  “哦,是他啊。”
  是弟弟说过的,见面老怼人的那个。
  真是可惜,今天怎么没见着。
  不过没关系,等下黎峰还要给舅爷送年礼。哼哼。
  黎峰看陆杨眼神坏坏的,很是无语。
  顶着一样的脸,他怎么早没看出来。
  这也太明显了,三苗居然也没看出来。
  黎峰说:“三苗,你眼力不好。”
  三苗莫名其妙:“怎么了?有什么东西?”
  黎峰说:“有妖怪。”
  别说三苗了,苗小禾跟陆杨都听笑了。
  “猎人还捉妖啊?你们怎么不去跳大神?”
  一路说说笑笑,把进山数月的忧虑带过。
  到了陈家湾路口,黎峰看看两辆车上的货物数量,卸了两只坛子到三苗车上,余下就不拿了。
  三苗问:“放我家,还是送去你家?”
  黎峰说:“放你那儿。”
  二田不老实,要防着点。
  这头分清楚,两边就分道走。
  黎峰载着半车货,带陆杨去陈家送年礼。
  走在路上,没有外人,陆杨问他:“你那弟弟怎么回事?”
  黎峰不想说家丑。
  陆杨就说:“我弟弟应付不来。”
  黎峰说:“年底分家。”
  陆杨挑挑眉毛,没说了。
  他俩回陈家湾,从路口进来,村民们就连声惊呼。
  这一车的东西,太能唬人了。
  他们叫陆杨:“杨哥儿,你们这是发财了?”
  陆杨笑眯眯道:“哪里啊?寨子里离县城远,我闲在家里也是闲着,就想拿点东西到山里慢慢卖,也是个生意不是?我们车上还有些酒,婶子买酒吗?”
  这都什么时节了?该买的酒都买了。
  一路往里走,就几家嘴馋喝完了,见了他们跟见了救星一样,买个两斤回去,好堵家人的嘴。
  等到陈家外头,他们不出意外,又看见陆三凤在院子里洗洗刷刷。
  陆杨出嫁才一个月,陆三凤就显出老态。
  从前在豆腐坊也累,起早贪黑的,好歹有人分担。如今真是累得不行了。
  她看见陆杨,想要叫他干活,陆杨不犯傻,话赶话的问候,把陆三凤的话堵着说不出来。
  三两句的工夫,陈老爹出来了。
  他要看看陆杨和黎峰,带来了什么年礼。
 
 
第53章 护短
  陈老爹门前一站, 眸光精明,只打眼一瞧,就把车上的东西过目, 转而扬出笑脸。
  “来啦?比我想的晚几天, 还说你们年前不来了,进屋坐吧,喝碗茶暖暖身子。”
  他们这儿走年礼,都在腊八之后的几天,恰好赶集了, 割了鲜肉赶紧送,随是做腊肉还是吃鲜肉, 都方便。
  黎峰是不急,买糯米、送年糕, 来回都经过了陈家湾,没来逗留。拖到现在,跟真陆杨一块儿回来了。
  他想着,陈家好歹是陆柳明面上的娘家, 面子上不能太难看,就割了两斤肉。
  这在农家是很体面的年礼了,任谁也挑不出错处。
  陆三凤擦擦手, 跟在后面,看黎峰只从箩筐里当拿出两斤肉,再看看那一车的货, 不阴不阳的“哎哟”了一声。
  陆杨没搭腔, 跟在黎峰身边,笑眯眯跟陈老爹打招呼,也把陈老爹的眼神表情看透了。
  陈老爹的精明算计都没显露, 客客气气的,很是慈祥和善。
  随他怎样,还是要钱。
  一伙人去屋里,到炕上坐。
  陈老爹让陆三凤先别忙活,去灶屋弄两个下酒菜,他要跟哥婿喝一口。
  黎峰不喝,话讲得客气:“天色晚了,我还要几家要去,就不吃酒了。”
  陈老爹就又问他俩的日子怎样,他一直看着黎峰问,陆杨乐得清闲,也不主动抢话。
  要问黎峰过得怎样,那肯定是极好的。每天热炕热饭,家里各处都顺当。
  黎峰说完好,话题大转弯:“就是寨子里营生少,我们搭着做个货郎,这一下把银子都花完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本。”
  陈老爹呵呵笑两声,竟也没给陆杨使眼色,或者拿眼神凶他,而是说:“做生意是这样,进货要压大本钱,东西摆出来卖,每天的生意都愁人。我这儿也是,前阵子才进了一批豆子,也是压在手里了。村里的生意不好做,我琢磨着还是回县里,先租赁个沿街铺面,前头卖货,后头当作坊,隔两个小屋住人。”
  他能想开,去寻摸铺面,真是一件大好事。
  陆杨想着,要是差不多,他凑一凑,添补一二也行。
  到底占着养恩,陈老爹不作,他们就当正常亲戚来往。
  陆杨说:“县里生意肯定要比村里好做的,村里家家都种了菜,不像县里,只能出去买买,他们在院子里种的那点菜,吃不了一个季节。豆腐一年四季都能做,是个好生意。咱爹有本事,到了县里,肯定挣大钱!”
  他没问铺面在哪里,租子是多少,顺着捧了一句。
  陈老爹也沉得住气,依然笑呵呵的,“那是。”
  他跟陆杨说:“我们杨哥儿就是会夸人,嘴皮子利。要说起来,你以前也不这样。”
  然后他看向黎峰:“你不知道,你们这门亲事,我也认真考虑过才答应的。你嘛,一看就是个硬脾气,我们杨哥儿也是个硬脾气,凑一处怎么过日子?我是心疼他以前过得苦,想给他找个好人家,以后吃饱穿暖少奔波。
  “你别看我们在县里开着作坊,做着小买卖,每天开门就有进项,就以为我们日子有多好过。豆腐要趁早卖,赶晚了,客人兜里的铜板都花完了。豆腐又不耐放,我们是成天起早贪黑啊。收工了还要料理后院一摊子事,又要抓紧洗出豆子。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