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把年画找出来,也没熬浆糊,直接戳个孔拴上棕叶,在洞口的木门和里边石壁上各挂了一张。
一张年年有鱼,一张财神驾到,都是色彩艳丽的,很是亮眼。
齐山把年画下摆也抻整齐了,拍拍手往后退一步,感觉还是差点意思:“等建了房,就有地儿贴对联和窗花了。”
石壁上滑溜溜的,想贴也贴不住,他们就没花那冤枉钱。
谢知云笑笑:“不过图个喜庆,这样也挺好。”
又问:“年夜饭要备些什么菜?”
以前过年家里都有厨娘操心这些,他们只用等着吃,自己动手忙活还是头一遭。
齐山回忆下买回来的肉菜,很快有了章程,“油渣拌白菜煮一盆饺子,五花切一半用来做粉蒸肉,下边垫些番薯块能凑几碗,后头待客热一热就行。鱼和南瓜也顺便蒸上,再熬锅骨头汤,下冻豆腐。你看行不?”
谢知云想了想,说:“再添一碟炒萝卜丝,凑个双吧。”
“好,这些菜够我们俩吃的了。”
齐山咧开嘴角,满脸写着高兴。
自从爷爷去世,他就没正经过过年,都是随便凑合一下算了。今时不同往日,不仅有人陪,连饭菜都如此丰盛,还没开始吃就仿佛闻到香气,让人浑身舒畅。
冬日天黑得早,两人晌午过就开始忙活年夜饭。
白菜切得细细的,撒盐腌出水后挤干,和剁碎的油渣拌匀,包进白面皮里,捏成胖乎乎的元宝样式。
上好的五花肉片成片,裹一层苞米面,整齐地码进垫了番薯块的陶碗,上锅蒸小半个时辰。
鱼早就腌好,改好花刀,往肚子里塞上野葱、姜片。等粉蒸肉快好时,放锅里蒸个一盏茶的功夫,就可以端出来,淋上一层酱油。
……
天色渐渐暗了,嘭嘭的炮竹声接二连三传来,隐隐还能听见小孩儿的怪叫。
桌子不够大,大大小小的碗碟差不多将其摆满。
两人没急着吃,拿只空碗把每样都夹上一些,找出香烛纸钱,先请齐兴旺和云亭用了,再才回到火堆旁坐下。
外面依旧有风,天色也暗了。但洞里火烧得旺,照亮方寸之地,桌上的饭菜还冒着腾腾热气,香味扑面而来。
粉蒸肉色泽金黄,入口即化;鱼肉细嫩,回味无穷;骨汤浓白,连豆腐都吸足汁水……一桌子都是好滋味。
一时间,二人谁也没说话,都只顾着埋头吃饭。
吃饱喝足,三两下把碗碟刷完,再烧上一锅水,就该把自己也收拾好,换身干净衣裳,等着迎新。
浴桶已经打好,兑上大半桶热水,泡进去将将好。还要守夜,一时半会儿睡不了,谢知云干脆揉些皂角,把头发也仔细洗了洗。坐在火边上烤着,干得也快,不怕受凉风寒。
齐山也冲了个澡,他可就快得多,不一会儿就洗完。出去倒脏水回来,还顺便带了把木柴。
火焰蹿得更高,照得谢知云脸上都红彤彤的。他微微侧过脸,把头发拨到前面,以指为梳,慢慢烤干水汽。
齐山抓了些柿子干和瓜子端来,在他对面坐下。
“到时也学何叔他们,挖个火塘,冬日里暖和,洗澡也不怕冷。”
谢知云想到何守义家那间专门用来烤火放柴火的屋子,还有梁上挂的腊肉香肠,也很心动。
但又有些担心:“一共就剩十两银子,怕是不够吧。”
“嗯,我想着先把堂屋和两间卧房修好,其余的走一步看一步,也不急。”
谢知云拿块柿子干塞进嘴里,帮着出主意:“两个人住,不用弄太大。”
“是这个理儿,暂且只要够住就行。到时请一个泥瓦匠师傅,再到村里招两个帮工,加上我自己,工钱也就省下不少。”
“这些我都不懂,只能麻烦你了。不过做饭、放驴子之类的,就尽管交给我。”
“不打紧,忙得过来,”齐山不停地剥瓜子,也不吃,都在手里捏着,“过两天还是先跟何叔好好打听一下,买瓦的场子也要问问。”
谢知云看着递到面前的瓜子,弯了弯眼,分走一半,“那去拜年把糕点和桃酥都带上,总麻烦人家,礼节不能少。”
两人就着火光,一边吃零嘴,一边说起来年的打算,也不觉得无聊,时间过得很快。
“嘭咚”
不知是谁家率先点起炮竹,仿佛一个信号,四面八方都响起来,整座山林瞬时热闹非凡。
齐山看眼洞口,转过头兴致勃勃道:“要不要看烟花?”
“我们不是没买?”
那东西不便宜,也不是什么必需的,两人都没往那处想,从镇上回来才发觉忘了。
齐山把架子上的灯笼拿来点燃,伸出手催促:“快走,晚了就看不见了。”
谢知云不明所以,但还是抓住他的胳膊站起。
出了洞口,果然能看见树林掩映背后的点点光芒。
齐山一手打着灯笼,一手拉着他往更高处走,顺便解释:“这边地势高,能看到河对面的县城,那烟火连成一片,才叫好看。”
不用他说,谢知云也晓得了。
爬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等眼前完全没有树木遮挡,河对面的盛景就一览无余。
下方是暗淡的暖黄光晕,往上便是一簇簇炸开的烟火,红的黄的,大的小的,汇成一整片,连夜空都被照亮。
“看那边!”
“这边还有!”
谢知云抓紧齐山的衣袖,伸出一根手指指着对面,和小孩似的,高兴地手舞足蹈。
烟火炮竹渐渐停了,夜色又归于沉寂。
两人没继续在外吹冷风,回山洞把火掩灭,便各自回床,沉入梦乡。
大年初一,一般都是外嫁的姑娘小哥儿回娘家的日子,谢知云他们没去何家拜年,安心在家画图样子做木雕。
开春建房处处都要钱,都不敢闲着,总要抓紧弄些赚钱的东西。
初二一早,二人洗漱完,就提上早就备好的年礼下山。
一路上遇到不少村民,不管熟不熟,只要碰上,都会互相说几句吉祥话,俱是和颜悦色,喜笑颜开的。
小孩子在外你追我赶,嘻嘻哈哈不断,也没大人呵斥责骂,快活得不得了。
和他们所料不差,何家人今日都在家。院门大开,一眼就能看见满地的红纸屑和花生瓜子壳。
两人还在门口,就高声喊:“何叔,婶子,给您拜年了!”
立马就被亲亲热热地迎进屋,热茶、蜜饯、果干一一端上桌,院中谈笑声不断。
第20章 (小修)
初六这天,因何天明他们会过来玩儿,两人一大早起床就开始忙里忙外。
虽说条件有限,但席面子也不能马虎。
买的鸡一直没舍得吃,只提前宰杀好挂在棚子下。
特意选的老母鸡,得炖得久些才能熟。齐山直接将其取下来,在火堆上把扯不掉的细毛燎光,又仔仔细细洗了好几遍,就剁成块用瓦罐装好。
走进洞里,谢知云正往桌上端零嘴,瓜子、柿子干、绿豆糕,样样都有,装得满满的。
听见门口传来响动,谢知云转过头笑道:“幸好做了几个盘子,不然这些东西都没处装。”
齐山扒出火星摊开,将瓦罐放上去煨着,抬眸看向矮桌上的竹盘,“你想得周到。”
“嘿嘿,等我再练练,做得好看点儿,应该也能卖钱呢。”
说起这个,谢知云很是高兴。他除了帮齐山描几个花样子、烧烧水、扫扫地,也没别的事儿可做。闲得发慌,有空就学着齐山编竹篓竹筐的方法,做些小玩意儿。
一开始确实摸不着头脑,但有齐山在一旁细心地指导,他自己又脑子活愿意琢磨,渐渐便能编成形。
竹篾都是齐山按着要求划好的,他不用出多大力,既打发时间,又可以给家里添置一些用具,也是乐在其中。
齐山看他那么欢喜,眼里也带了笑意:“你手巧,肯定能行。”
正说着话,就听外头传来说话声,二人对视一眼,赶忙迎了出去。
迎面走来的正是何家三兄弟和张玉梅。
“好些日子没上山,瞧着都有些眼生,”张玉梅伸出手指碰了碰从竹管落下的水,啧啧称奇,“难怪那两小子隔三差五地跑过来。”
何家大哥何天青也说:“隐居于此倒真是个不错的选择,碧水潺潺,鸟语声声,逸趣横生。”
他是个读书人,谈吐与村人大不相同。谢知云和齐山去拜年时就见过,倒也习惯。
两人忙不迭邀客人进山洞烤火,喝茶。
因没料到何天青和张玉梅也会来,凳子摆得不够,齐山又掀开草帘,去自己睡觉的那处另外取了两张木凳来。
其实他一直是在前面做木工来着,但有客来,担心太过杂乱,昨天就全挪到里边挡住。
出来时,谢知云正招呼大伙儿吃零嘴。每个人手里都没空着,何天明和何天珠跟他们混得熟,更是不见外,手里的吃完就自个儿再拿。
齐山把凳子分给谢知云一个,好叫他坐下陪客。
张玉梅眼尖,一眼看出这凳子和先前两人带去镇上的不同,“这还雕了花儿呢?”
谢知云点点头,“嗯,我们想着弄点花样引人注意些,应当更好卖。”
“是比那光秃秃的好看,我瞧着都喜欢。”
何天明咽下嘴里的瓜子,探头看一眼后直盯着齐山,“我就说大山兄弟的手艺好,这样式也比老江头的新,赶明儿有空帮我做套家具呗。”
齐山只当他们是给人长面子,随口应下。
聊着聊着,瓦罐内咕嘟咕嘟直响,鸡肉香味随热气弥漫开来。
齐山起身去外头烧火炒菜,叫几人都有些吃惊。
张玉梅拍拍手就要去帮忙,谢知云连忙拉着他坐下。
哪儿有让客人做活的道理。
“都是现成的,快着呢。你们随意,我去搭把手。”话落又挨个倒了茶水,盘里也再次添满零嘴,就去到外面。
菜一早就洗好切好备用,只等下锅炒熟,再蒸一甑饭,也费不了多少功夫。一个烧火,一个主厨,很快弄出一桌子菜。
有荤有素,每样分量都足着,一点儿没抠搜。客人也给面子,吃得不剩多少,宾主尽欢。
热热闹闹过了大半天,两人直把来客送到下坡的地方,才返回收拾打扫。
虽然累点,但心里的喜悦也是实实在在的。
等往后年节,客人只会更多,山上也会更热闹。
村里人情往来多,一般要到正月十五过后,走亲访友的才会消停下来。
一时不好找人帮忙做工。
齐山闲不住,就自己动手挖地基,多挖一点,便少出一份工钱。
这是个力气活,谢知云帮不上忙,只自觉包揽了煮饭、放驴的活儿。他厨艺依旧不好,仅限做熟,大部分时候都是一锅乱炖。好在齐山不挑嘴,回回要吃几大碗才作数。
除此之外,他还会拿上刀,去溪边割草。买地的时候,齐山特意在这边圈出一块,只一分左右,种菜却是绰绰有余。
一晃天气就暖了,该是播种的时候,也要提前收拾出来才行。
他很有自知之明,每次干活都戴着自制的手套。从不逞强,累了就回去歇息,编编竹盘竹匾,等第二天再继续。
齐山劝不住,只好随他去了。就是放他一个人在溪边,不太安心,挖地基时,隔一会儿就要喊一声。
谢知云不嫌烦,回回都应了。
就这样,两人白日挖地基、清理荒地,夜里刻木雕、做竹编,忙忙碌碌好几天,转眼间就到了正月十五。
听何家人说,元宵佳节,镇上会举办灯会,四处都是花灯,年轻人趁此机会祈求姻缘,很是热闹。
灯会要在晚上才好看。
但两人晌午过后就开始收拾东西,倒不是单纯为了去玩儿,而是觉着今天人多,东西也更容易卖。
正好他们攒了不少木雕、木簪和雕花的首饰匣子,这些东西得年轻姑娘小哥儿欢心,今天卖着再合适不过。
一下山,何家人也正在装车。
张玉梅习得一手好厨艺,年年灯会都去镇上摆摊卖吃食,炸肉丸、花生酥、板栗饼都卖过。
今年他们杀了头大猪,肉没舍得卖太多,便还是卖炸肉丸。因此带的家伙事多,泥炉、铁锅、木柴、肉馅、油罐都要装上,一家子人忙得热火朝天。
两人把自家的东西放上板车,转头就去帮忙。
何天珠抽空和谢知云搭话:“云哥哥,你们要卖什么?”
“做了些小玩意儿。”
谢知云说着,从衣袖里摸出一支木簪递给何天珠。
这是他和齐山商量好的,何家人对他们关照良多,总是送礼道谢显得见外。但他和天珠都是小哥儿,赠些东西就显得不一样。
“给我的?”何天珠果然笑眯了眼,在衣摆上擦擦手就接过簪子往头上插,乐呵呵跟张玉梅炫耀,“娘,好不好看?”
谢知云就喜欢他这性子,看张玉梅点头,更觉舒心。
他们到镇上算晚的,集市上人已经很多。
如何家人所说,街上到处都挂了灯笼,并非平日见的四角笼灯或是南瓜灯,而是造型各异,色彩缤纷。
兔子、螃蟹、公鸡、小楼……应有尽有,有些还能提着做动作,活灵活现的。
不过因为天还大亮,都没点燃灯芯,差了几分意趣。
一行人没多耽搁,交钱领了牌子,先去收拾自个儿的摊位。
板凳、竹编、竹盘摆在最前一排,靠后就是木簪、木雕之类的小玩意儿。
已经来摆过好几回摊,两人对流程十分熟悉。齐山清清嗓子,张嘴就开始吆喝,还能自己编出几句词儿。
谢知云就逮着那些从摊前走过的人介绍。
许是还没到时候,集市上来往的多是些上了年纪的,一般是奔着买菜煮晚饭而来,对木雕这些小玩意儿看不上。
倒是板凳、竹匾等实用的东西问得人多。
尤其是板凳,上面或雕花或刻字,哪怕比之前卖得贵出五六文,也有人买。就是这东西做得不多,只有三张,刚好得一百个铜板。
14/49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