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山上有人家(种田)——西瓜啵啵柚

时间:2025-03-17 08:40:35  作者:西瓜啵啵柚
  最令谢知云高兴的是,他做的竹盘竹匾也卖出去几个,因不是特别精细,没敢要价太高。再讲讲价,一般十几文就给卖了,但多少也是笔进账。
  天色渐渐暗了,不知不觉中,街道上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
  再一抬眼,竟似乎都是些十几岁出头的年轻人,三五成群,面上洋溢着或张扬或羞涩的笑容。
  远处隐隐传来丝竹管弦之声,不论铺子还是商贩,都将自家花灯点燃,那些个兔子、小狗仿佛一下有了神韵,活了过来。
  整条街都鲜活生动起来。
  不用提醒,齐山自觉就拔高音量,卖力吆喝。
  “木簪,别致新颖的木簪……”
  但是这些东西不比吃食,大声吆喝也收效甚微。
  眼见一个货郎挑着担子走过,逢人就上前问几句,齐山也改了主意。
  和谢知云一商量,把木牌交上去,找到寄放驴车的地方放下草席和没卖完的凳子等大件,就把木雕之类的小玩意儿用竹篓装上,开始闲逛。
  “买支簪子吧?小哥儿生得清秀,这支兰花的正衬你。”
  “看看木雕,瞧瞧这狸猫扑鱼,憨态可掬,送心上人肯定喜欢,价钱也不贵。”
  一路走,一路问,直把嗓子都说得冒烟儿,眼神却是越来越亮。
  谢知云一摸空竹筐,乐得见牙不见眼,“还是人多好,居然都卖出去了。”
  “是你厉害。”
  “还是你手艺好。”
  谢知云说完就扑哧一笑,“怎么又开始夸来夸去的。”
  齐山也乐了,说“累了吧?要不吃点什么?”
  “一停下来好像就有点冷了,不是有卖汤圆的,就那个吧。元宵就要吃汤圆嘛,也暖和。”
  “行。”
  白玉盘般的圆月越升越高,冷白的光照亮青石板路,四处都是欢声笑语。
  两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端上桌,一份六个,刚好在碗底拼成朵花的形状。
  白白胖胖的,十分饱满,拿勺子一压,就陷进去,隐隐能看见内里浓稠的黑芝麻糊。
  轻轻咬上一口,外皮爽滑软糯,香甜的芝麻糊渐渐溢出。
  一碗吃完,暖胃暖身。就是有些腻,肚子也还没填饱。
  不得以,又去买了两个酥脆可口的烧饼,拿油纸包上拿在手里,边吃边往回走。
  正月十五的月亮最是明亮,哪怕没有花灯,路上也看得清楚。
  冷风徐徐吹过,树影摇曳,在月光流淌而成的河水中纵横交错。
  热乎乎的烧饼已经吃完,又不知走出多久,齐山在怀里掏呀掏,摸出用棉帕包裹的物件儿递到谢知云面前。
  “给我的?是什么?”
  齐山没说话,只把手又往前伸了伸。
  谢知云接过,一层层拨开棉帕,里面赫然是只木簪。
  头部稍尖,尾端是一朵稍显圆润的祥云。簪体打磨得十分光滑,还抹了桐油,通体乌黑发亮。
  谢知云越瞧越喜欢,拿在手里一寸寸抚摸,突然触到一点凹痕。他将簪子举起,借着月光,辨出是个小小的“云”字。
  因雕刻者刚学着认字,笔画十分松散,并不太端正。
  谢知云却从中看出笨拙的可爱,他竟不知男人什么时候自己琢磨着特意给他做了件礼物。没用旁人画的图样子,全是用心想,一刀刀精雕细琢出来的。
  他没说些意义不大的感谢之语,直接解开头上包裹的布巾,抬手随意绾个发髻,用木簪插紧。
  接着抬眼看向齐山,笑意盈盈道:“很好看,我喜欢。”
  齐山被他如此盯着,僵硬片刻,才闷声道:“喜欢以后再给你做别的。”
  “嗯。”
  月色正好,将两人的影子渐渐拉长,直至靠在一起。
 
 
第21章 (捉虫)
  正月十五一过,清闲许久的村民又重新忙碌起来,起早贪黑地耕地、做工。
  谢知云和齐山花了一整天时间把溪边的荒地彻底收拾平整,割下的野草和荆条都没舍得扔,直接在地里点把火烧了,还能做肥。
  虽说好久没见过雪,几乎每天都是艳阳高照,只偶尔落阵雨。但早晚的风和水还是冻人,种菜为时尚早,起码也要等到清明前后。
  于是两人暂时没管这头,当务之急还是把建房的事儿提上日程。
  钱不够多,一时半会儿也发不了大财,想弄个气派的青砖大瓦房是没什么指望。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夯土墙、盖小青瓦。
  不过不管什么样式,都要找个懂行的师傅才行。
  他们一早就跟何守义打听好,河源村的刘大富就是专做这一行,村里一大半房子都有他参与建造。去何家拜年时,他们还碰过面,提前打了招呼,人也答应了。
  不过何守义建议,正式动工前最好再备些礼专程上门请一请,让师傅帮忙选个良辰吉日。
  都是为他们着想,两人自然没二话,还仔细问了刘大富的喜好。
  这天一早,二人就拉上最近刚捡的木柴去镇上。
  好不容易卖得四五十个铜板,还没揣热乎,转头就去打了一壶酒,又买了两斤卤猪头肉,花得一干二净不说,还贴了些进去。
  好在刘大富收到礼挺高兴,爽快地掐着手指给选了个最近的好日子,还给介绍了几个手脚麻利、有经验的帮工。
  齐山没拒绝他的好意,从中找了两个年轻人。因都在一个村儿,住得并不远,来往十分方便,就不管饭,一天算四十五文的工钱。
  人手和日子敲定,接下来就是材料。
  黄土山上山下都好找,不用花钱买,只要请人帮忙挖了运到地方,交给两个帮工就成,他们还有驴子可以使。
  木料也好办,给村里交些钱,便可以在山上砍。齐山自己会木工,也不用请师傅刮皮做榫,又能省下一笔。
  只剩下瓦片,得去隔壁石桥村找瓦窑提前定做。
  两人不晓得怎么走,最后还是找了何天明带路。
  顺着小路穿过山坳,很快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再往前走两步,一座青石铸就的拱桥出现在眼前,便是石桥村的地界了。
  石桥很宽,表面有些斑驳,两侧的柳树枝条随风拂动水面,已能看见瘦小的芽苞。
  一群鸭子嘎嘎叫着从斜坡上冲下来,下饺子似地扑腾扑腾落入水中。
  “嘁!”穿着粗布麻衣的小哥儿手握长竹竿,将跑错方向的几只鸭子也赶下水。
  “汪汪!”
  身旁的大黄狗陡然吠叫,柳絮循声望去,瞬间双眼发亮,“云哥儿!你们怎么来了?”
  谢知云也有些意外,他只知道柳絮回了丘家庄,却不晓得是在石桥村。
  “想买几皮瓦,你腿好了?”
  柳絮笑着在原地蹦了蹦,“本来就没多大事儿,不过是唬人的。说起来还要多谢你们帮忙,结果这么久都没当面好好道个谢。”
  许是离开柳家那个大火坑,他脸上的表情都生动许多。
  虽说只见过几面,谢知云还是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一旁的何天明哼哼两声,怪声怪气道:“还是我出的主意呢,怎么没见人跟我说谢的。”
  谢知云的目光没忍住在二人之间流转。
  柳絮一下红了脸,拉着谢知云往前走,“瓦窑是我三姨爹家开的,我带你去。”
  “你的鸭子?”谢知云指指水面。
  “有毛毛看着,出不了差错。”
  他口中的毛毛,就是那只大黄狗,这会儿正乖巧地蹲在岸边,认真守着鸭群。
  谢知云瞧着颇为稀奇,不免多看几眼,最后还是被柳絮拉住胳膊,远远走在前面。
  后头何天明还在和齐山嘀嘀咕咕,“大山兄弟,我上回说的是真的,你得空帮我打套家具,要带花儿的,价钱好商量。”
  “成亲用的?”
  他这么直接,倒是把何天明弄了个大红脸,挠挠脸支支吾吾半天才重重点头,“嗯”了一声。
  齐山会意,没继续追问详情,只道:“我跟阿云说说,叫他帮你画几份图样子,确定了再谈别的。”
  “嘿嘿,行!也不用别的,床、镜台和柜子各一件就够了。”
  一路聊着天,没走多久就到瓦窑。一大伙儿人忙得热火朝天,柳絮的阿爹丘谷也在里边儿。
  许久没见,他比之前更胖了些,精气神也好得多。
  因曾经帮过父子俩的关系,这桩买卖谈得很顺利。瓦窑给出最低价,一文钱一片瓦,完工后会差人给送上门,加点儿跑腿费就行。
  临走时,柳絮和丘谷硬要他们去家里吃饭,在路上拉拉扯扯好一阵才放弃了。走出去没多远,柳絮又追上来送了一罐子咸鸭蛋,并一直把人送到先前碰面的地方。
  正月十九,宜动土。
  地基已被齐山挖出大半,打墙用的土也在平地堆成好几座矮丘,一切准备妥当,是时候开工。
  天还没大亮,两人就起床,先把驴子喂好,便开始忙活早饭。
  找工时商量的是不管饭,但按着礼节,师傅进门和出门这两顿免不了,而且还得好好准备。
  为此,他们昨天上午专门去了趟镇上,肉、酒、茶叶、青菜等各样都买了点儿。好酒好菜招待上,人得到看重,干活儿才会尽心尽力。
  正在灶前忙得团团转,就听到说话声。
  刘大富和另两个帮工约着一道儿来的,还没靠近就大嗓门地打招呼。
  齐山赶忙迎上前,谢知云则去洞里搬来凳子放到外面,又忙着烧水沏茶。
  没一会儿,何天明一大家子(除开早就去县学的何天青)也都上山来,还提了条鱼和两块豆腐。
  张玉梅一杯茶喝完,急急忙忙拽了何天珠去灶前帮忙。
  后来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人,都是河源村的,因收货打过几回交道,却也算不上熟。
  但这些人还是来了,而且没一个空着手的,要么是几个鸡蛋,要么一把菜苔,亦或者一颗萝卜,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礼轻情谊重。
  两人一一记在心里,面上笑容更盛。
  太阳渐渐升起,灶台那边白烟袅袅,大婶们说笑声不断,一向安静的山林难得热闹非凡。
  鲫鱼豆腐汤、回锅肉、韭菜鸡蛋……一盘盘菜端上桌,最后却只有刘大富和两个帮工上了桌。
  其他人胡乱找个借口,就匆匆离开,根本拉不住,连何家人都没留。
  何守义挥挥手:“赶紧回去招呼师傅,不用管我们。乡里乡亲,有事儿搭把手都是应该的,算不得什么。”
  话落转身就走。
  何天明一边跑一边喊:“大山兄弟,有要帮忙的地方,就叫一声!别客气!”
  声音回荡在山间,久久不散。
  谢知云看向齐山,二人不约而同翘起嘴角。
  回到山洞口,刘大富和两个帮工还没动筷。
  等谢知云开口催促:“吃呀,等会儿都凉了。”
  才陆续拿起筷子,大口吃饭吃菜。
  齐山在旁边挨个倒酒,最后给自己也斟了小半杯,先行端在手中站起身——
  “有劳各位了。”
  “放心,肯定给你们把这房子建得漂漂亮亮。”
  “没错,这要是弄不好,以后都不敢在村里待。”
  几人齐齐举杯,一饮而尽。
  等到了吉时,烧香祭拜之后,四个汉子就撸起袖子开始动工了。
  刘大富和那两个帮工也没说大话,每天天亮就上山,太阳快落山才收工,中途除了喝水、上茅房、回家吃饭,就没怎么歇息,一点不躲懒。不仅时间抓得紧,活儿也干得细致,很叫人放心。
  挖地基、活黄泥、搭架子、打土墙,每天都在忙,洞口外总是乱糟糟,看着却让人心生欢喜。
  下力气的活儿谢知云帮不上忙,从不往上凑去添乱。他主动揽了煮饭、喂驴、烧水等杂活儿。
  灶里大部分时间都烧着火,保证里面的水是热的,旁边放着好几只竹筒,渴了直接舀来喝就是。贪凉也可以在竹管那儿接山泉水,都方便着。
  除此之外,谢知云大部分时间都在洞里待着。
  何天明的事儿,齐山给他说了。谢知云构思好几天,一有空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写画画,终于有了头绪。
  他如今胆子大了,也觉出不可能时时刻刻让齐山陪着。自己牵着驴子下山找到何家,把木板拿给何天明看过,得到同意后,又用纸笔重新画了幅更清晰的。
  他小富之家去得多,杂书也看了不少,再加上自己的妙想和画画功底,绘些新颖别致的图样并不难。
  对从小在村里长大的何天明来说,更是眼前一亮,当下拍板,就要这一套。
  谢知云跟齐山了解过行情,又做主和他谈定了价钱。做好家具首要的就是木料,山上并不好找,何天明主动提出自己买毛料。
  他们便只收工钱,一张床算八百文,柜子五百,镜台两百,合计一两五钱。
  建房子缺钱,谢知云先跟他收了五钱的定金。
  何天明也爽快,二话不说就付了,还一个劲儿表示自己不急。
  毕竟柳絮刚被逼离开河源村,怎么也得养好腿,才能谈婚论嫁。
 
 
第22章 
  越来越暖和了,地上渐渐冒出一层细嫩的小草,仿佛一脚踩上去就能压出汁水。光秃秃的树木也长出芽苞,一天比一天饱满,直至撑破外皮,一片片舒展开来。
  碧空如洗,温暖的阳光洒下,绿叶上的露珠显得越发晶莹剔透。
  谢知云把自己床上的被子一一抱出来,搭在竹竿上,用木棍拍起阵阵烟尘。
  回去时路过打土墙的地方,他绕开黄泥浆,冲正站在竹片和木板搭建的槽子里夯土的齐大山喊——
  “大山,我把你的被子也拿出来晒晒?”
  打土墙是个力气活儿,齐山早把外衣扔到一旁,只穿了件短褂。即便如此,也热得浑身是汗。
  听到声音,他抬起胳膊,用手背胡乱抹把脸,直把黄泥蹭得到处都是,这才点点头,中气十足地应了声“好”。
  谢知云得了允许,加快脚步向着山洞走去。没走几步,又忍不住回头看了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