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山上有人家(种田)——西瓜啵啵柚

时间:2025-03-17 08:40:35  作者:西瓜啵啵柚
  “嗯,已经洗过了,只要切成小丁就成。”
  “哦。”
  谢知云二话不说,从碗里捞出肉块,低下头认认真真开始切菜。
  雨依旧在下,落在树叶上带起细微的沙沙声。
  灶里的火添过几回,水开了有一阵儿,热气腾腾,渐渐能闻见油香气。
  齐山一把揭开锅盖,竹片格子上静静躺着十来个绿色的圆饼,表皮沾了水汽,又被内里渗出的油脂浸润,显得很是光滑。
  齐山拿筷子夹起一个,面皮瞬间凹陷进去。放在嘴边呼呼吹几下,递给方才起就在旁边眼巴巴看着的谢知云。
  “应该熟了,你先尝尝?”
  谢知云没跟他客气,赶忙伸手接过,从中一分为二。
  清明粑外皮是用糯米粉混着面粉调和的,又软又糯,被慢慢拉扯至细长才终于断开,露出酱色的五花豆腐丁,油香夹杂着淡淡的蒿子香扑鼻而来。
  “唔,好吃,”咬上一口,还有些烫嘴,谢知云一边哈气,一边把另一半递回去,“你也尝尝。”
  站在灶前分吃完一个粑粑,两人才把剩下的全捡进竹匾。拿开竹片格子,水下还有两个鸡蛋。
  因煮的时间有些长,蛋壳已经微微裂开,好在里面的蛋白还没挤出来。
  洞口插的柳枝上落了雨,小水珠缀在叶片上要掉不掉的。
  二人端着粑粑和鸡蛋一前一后迈进山洞,照例先点了香烛纸钱,祭完亡人之后,才坐到桌前开始吃饭。
  清明节一过,天就渐渐放晴。
  土壤依旧湿润,还有些黏脚。两人等不及地里干透,便开始着手种菜。
  齐山以前跟着爷爷做过这些活儿,后来在外做工偶尔也会帮地主家种地,倒是难不倒他。
  土地松软,挖起来十分容易,两锄头下去便是一个浅坑。往里丢两颗瓜种或豆子,弄些已在外日晒夜露大半个月的驴粪,再把刨出的土掩回去,便算是种好。
  白菜、辣子这些种子颗粒太小的更好办,挑出一块空地,用锄头扒平整后,将种子全部均匀地撒上去,然后一层粪肥、一层湿土给盖严实。
  过不了多久,就会发芽,等长到手掌长,便可以准备移栽。到时分散开来,能长得更快更好。
  两人忙活大半天,把买回的葱姜蒜,以及张玉梅给的种子都送进地里。
  最后只剩下葫芦和丝瓜没种,这两样不同于其他,还得搭个架子,以后才好挂果。
  两人商量一番,决定还是种到新房子门口去。
  反正当时买地在这边划了五六分,建个房只占去一小块儿,宽敞着。而且因要堆放材料,前面大半都被砍光,收拾得干干净净,也不用再费心费力。
  门口搭个架子,天热还有个遮阴歇凉的好去处。绿油油的叶子迎风招展,垂下一个个胖乎的葫芦瓜,看着也舒心。
  打墙时搭模子用的木棍、木板多着,如今拆下来都扔在一旁,择些出来搭瓜架子正好,也省得再去砍了。
  葫芦和丝瓜都要种,不过他们只打算搭一个架子。因此划定的地界比较大,一边栽种一样,也足够它们牵藤。
  瓜架不怕淋雨,不用做遮盖,材料也是现成的,弄起来很快,不到一个时辰就成形。
  架子都搭好,种葫芦和丝瓜的位置就更好确定。在两个斜对角的柱头附近掏坑,一样种一窝,发芽后自个儿就会找到支撑慢慢爬上去。
  “等溪边的菜大些,也可以移一些过来,遇上雨天就不用跑那么远,随便都能掐两片。”谢知云捧着竹杯坐在板凳上,看向光秃秃木架的眼里不由带了笑。
  “是要移些过来,那头估计栽不下。”
  他们今儿把所有种子都种下了,光是南瓜、黄瓜就要占去不少地,到时藤子一网,旁的菜便不好活。
  移栽青菜、辣椒、茄子时肯定要尽量远些,棵与棵之间也要保持距离,那点儿地就不够看了。
  但这些东西都不嫌多,一来自己要吃,二来可以带去镇上卖钱,自是活多少要多少,门口的空地就派上用场。
  除此之外,齐山还有些别的想法,他看看空荡的地面,又说:“我明天去山上转转,看有没有香椿、柿子苗什么的,也挖几棵回来栽到跟前。”
  谢知云喝完最后的温水,连连点头,很是激动地开口:“我也要去,可以弄些花儿回来栽着吗?五颜六色的,多好看。”
  齐山知他喜欢花花草草,本就有这个打算,还想给人惊喜来着。哪儿会说个“不”足,毫不犹豫地应下。
  翌日,把家里的禽畜喂好,草草吃过早饭,二人就带上锄头和背篓四处转悠。
  山里最不缺这些东西,只要眼尖、心细,不愁找不到。两人在山林里钻了半天,溪边、崖下都去过,果然有大收获。
  香椿、野柿子、毛桃各挖回几株一人高的幼苗,分散开来在树林边沿栽了一排。往后有鸡鸭在此活动,还能顺带施些肥。
  谢知云心心念念的花也寻到不少,映山红、百合、石蒜、兰草、扁竹根、山梦花……都是山里常见的品种,有些谢知云甚至叫不上名字,还是齐山说了才知道。虽不比牡丹腊梅名贵,但花开时照样很美,香气依然能引来蝴蝶蜜蜂。
  树木、花草一栽,门前挖过的那块地不再空空荡荡,添了些许颜色,也多出几分生气,越来越有“家”的模样。
 
 
第25章 
  三月十八,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一早起来就有几只喜鹊在不远处的白杨树枝桠跳上跳下,时不时欢叫两声。
  吉时选在巳时末,但将将吃过早饭,就陆陆续续有人上山。
  不一会儿便热闹起来。
  妇人夫郎挤在棚下,忙着洗菜切肉、蒸苞米粑。汉子们撸起袖子,帮齐山刮树皮。
  只有小孩子没事儿干,三五成群,在空地上疯跑。总是不小心撞到人,被凑巧看到的长辈臭毛一顿,安静不过片刻,又嘻嘻哈哈闹开。
  太阳越升越高,草叶上挂的露珠渐渐消失不见,明亮的日光照在身上,温暖舒适。
  抬梁和主事儿的人都到齐,祭祀、抛梁要用的东西也都准备好,用箩筐装了拎到新房子大门口。
  眼看吉时将近,何守义指点着齐山在堂屋门口摆桌设立香案,把一早准备好的猪头肉、鲜鱼摆上去,然后焚香拜神、祭先祖。
  等齐山叩拜完,何守义招呼又几个汉子将大梁抬上前。
  大梁选用上好的杉木,老早之前就刮皮做榫,笔直光滑。如今正中间被绑了红绸,上书“上梁大吉”四个字儿,是昨日借了何家的笔墨,由谢知云亲自写上去的。
  大梁在地上放正,很快有人往两端套上麻绳系紧。
  何守义伸出手,谢知云连忙将三枚铜钱和红纸包裹的麦子、稻谷等物递给他,亲眼瞧着他将这些东西塞进红绸之下。
  包梁完成之后,何守义又提着大公鸡,口中念念有词,在房屋四角点上鸡血,最后在大梁之上也抹了些许。
  “吉时到!”
  随着何守义高声大喊,包括齐山在内的八个汉子爬上墙头分站两方,拉住麻绳用力将大梁拉离地面。
  “上哎!”
  汉子们整齐划一地喊着号子,大梁越升越高,最后被稳稳安放在屋脊之处。
  在下围观的人群不禁欢呼起来,巴掌拍得“啪啪”直响。
  谢知云第一次见这场面,抬头看着迎风飘扬的大红绸带,也乐得直笑。
  张玉梅在后头推他一把,“快上去,大伙儿还等着沾沾你们的喜气呢。”
  “哎!”
  谢知云回过神来,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顺着梯子爬上墙。面前伸出一只粗糙的大手,他想也没想就紧紧抓住,然后便被人牵引着慢慢挪到正中。
  其他抬梁的汉子已经麻溜地回到地面,只剩他和齐山站在墙头。
  有人将竹筐绑上麻绳,齐山拉动绳子,把满满当当的竹筐拽上来搂进怀里。
  谢知云从里抓出苞米饼、果干和糖片,挥手向下撒去——
  “谢谢大伙儿来帮忙,都吃好喝好!”
  底下的人你推我挤,纷纷笑哈哈去接,有扬手乱抓的,有牵起衣摆的,还有拿筐的。
  最滑稽的当属小孩,因个不够高,只能跳起来抢,往往会摔个屁股蹲儿。刚挤出两颗金豆豆,嘴里就被塞了块饼子。小孩一愣,嚼吧嚼吧,嘿嘿露出满口缺牙齿。
  抛梁结束后,看热闹的揣着小食慢慢散去,只剩请来帮忙的和一些怎么都不愿回家的孩子。
  谢知云跟着婶子们到灶前又忙活一阵,很快折腾出一顿丰盛的饭菜。
  家里桌椅板凳不够多,到山下借来借去也麻烦。干脆在新房门口用石块和木板搭出一张简易长桌,一盘又一盘菜端出来,摆在上面。
  大伙儿也不嫌弃,笑嘻嘻拿起碗筷自个儿盛饭。
  随便搬个木墩、石块坐下,就开始大快朵颐。有些人懒得去找,直接端着碗绕长桌转圈,时不时停下来伸长胳膊和人抢菜。还要注意来往的小孩儿,免得把桌子撞翻。
  趁着大家吃饭的功夫,谢知云把事先准备的红封拿出来,给每个帮忙的都发了一份。钱不多,每份只有一个铜板,但是个心意,也是村里的约定俗成的规矩。以后家里再有什么大事儿,别人才愿意继续搭把手。
  一顿饭吃完,帮忙的领着孩子也陆续散去,山上再次归于沉寂,只余下何家兄弟俩还在帮忙收拾打扫。
  四双手一齐动作,收捡起来也很快。
  齐山将不属于自家的那部分碗碟木筷挑出来,问旁边的何天明:“你看看,是不是这些。”
  “没错,数量对着,”何天明也没含糊,仔仔细细清点一番,才开始往桶里装,“对了,你们要的狗崽有消息了。西山头陈大家的狼狗生了窝崽,下月十六满月,我跟他打过招呼,你们到时自己上门瞧瞧。”
  “陈大?”齐山疑惑。
  何天明解释:“就是之前带了很多兔皮来卖货的那个汉子,大高个儿,眼角有道疤。”
  这么一说就有印象,上回陈大来时也带了他家的狗,体格健壮结实,一身皮毛油亮油亮的,品相极好。
  这陈大做的打猎行当,狗也是专门养来捕猎,必然机警又通人性。
  齐山便不再多问,颔首跟何天明道谢,“又给你找麻烦,我们记住了。”
  何天明一抬手,哥俩好似地拍拍齐山肩膀,“嗐,这都小事儿。过两天我把毛料送来,你帮忙上点心就成。”
  “嗯,我会尽快。”
  上梁宴过后,刘大富和俩帮工又来了几天。不仅把瓦片都盖上,还将屋里的地面重新夯过一遍,顶上的楼板铺好,土灶也给垒了一个。
  住的人少,房屋并没有建得十分高大宽敞,足够转得开而已。先前估算过银钱,还有富余。除开堂屋和两间卧房,干脆将灶房也一并建好。里面还做了隔断,进门往左手边是火塘,右手边才是煮饭的地儿,中间到时只需挂张草帘遮一遮就行。
  收尾工作完成,就没刘大富他们什么事了。照样好酒好菜将师傅送出门,山上便只剩下齐山在忙。
  新房建起,总要配些像样的门窗,不能和山洞口那样,搞几根木头一捆就了事儿,至少要能挂锁才行。
  之前太忙,齐山抽空也只勉强做出几副窗框,还差得多。如今不用再操心别的,总算可以专心做木工。
  好在之前准备房梁、柱头的时候,就请帮工们把做门窗要用的木料一并砍回来,省去不少力气和时间。
  只是做木工是个细致又繁琐的活计,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完工的。齐山竟比之前还忙些,不管天晴下雨,都在刨木头,有时到了晚上还要借着火光再做会儿活。
  谢知云也没闲着。
  鸡鸭和驴子每天要喂,一顿都不能少。
  地里的菜也陆续发芽了,或许是因为施过肥,杂草也跟着长得飞快,隐隐有超过菜苗的趋势。谢知云得空就去拔一拔,顺便捉捉蚂蚱和青虫。偶尔还要和何天珠他们约着挖野菜,再送到镇上卖掉换钱。
  前两日他跟何天珠等人摆完摊儿后,还特意绕去方宅问了问,得知商队正在回来的路上,再有三五天就该到家。
  于是,他又开始在村里组织收山货。
  齐山忙着做门窗,一晃还要给何天明打家具,实在腾不出空。谢知云只好喊上何家兄弟俩帮忙送货,跑一趟给结十五个铜板。
  何家都是值得信赖的本分人,不曾动心思自己和商队搭上线,几方合作十分愉快。
  谢知云觉得谢家不会再到处找他,又有熟人带路,胆子更大。河源村收不到什么东西之后,还到附近几个村落转了转。因头一回去,每个村收货都不小,给兄弟俩的跑腿费也适当涨了些。
  两个人各忙各的,转眼又是十好几天过去。
  齐山日日不停地干,总算把两间卧房的门窗装好。
  恰逢近来雨多,山洞潮气重,石壁甚至会渗水长青苔。
  两人商量一下,决定还是先搬家,堂屋和灶房那边后面慢慢弄,不着急。
  说是搬家,其实除了两张竹床,也没什么家当。俩人跑不了几趟,就将山洞差不多搬空。
  杂七杂八的东西全搬进不大的屋子,依然显得空空荡荡。
  齐山站在床前四处打量,不甚满意道:“等我忙完这阵,再重新打张木床,柜子和桌子也添置些,屋里就满当了。”
  “这样也挺好,宽敞。还要给人打成亲的家具,不急这头。”
  谢知云试着推推窗户,只听吱呀一声响,屋外的景色更加清晰,他不禁扬起嘴角:“就是忘记买糊窗子的纸了,夜里吹风着凉了可不好。”
  “明儿去镇上买就是,正好我也要备些桐油。”
  自家的门窗为了省钱,不讲究这些,给人打家具却是少不得,要上了油才更好看。
  谢知云点点头,面上笑容更加灿烂,算起来他都好久没有和齐山一起出过门呢。
  “也该去把狗崽抱回来,人家既不要钱,那就多备几根骨头。”
  这次在村里收货,陈大也下山了,谢知云特意问过狗崽的事儿。陈大说家里狗崽多,反正养不活,早晚得送人,谁想要随便抓几只都行。
  他是想给每只崽都找户好人家,并不打算以此谋利,直接跟在场的人说了不会收钱。
  谢知云自是要狗崽的,千叮咛万嘱咐让人给留一只,等满月再去捉。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