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鸣声接连不断地响起,彷佛天上的雷神发了怒。
*
打骨鲁王好不容易才睡着,梦里都是盛军攻城的场景。
被惊醒之时,他只感觉那轰鸣吵得他头疼欲裂,坐起身扯开床幔,怒吼一声:“才三月初就有雷雨了?”
仆从们战战兢兢地回:“陛下,外面没有下雨……”
打骨鲁王一愣,随即示意仆从给自己穿衣,走出殿门。
的确没下雨,连空气都很干燥。
这时,又是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
打骨鲁王全身的汗毛都跟着炸开——那声音太近了!
他大喝道:“怎么回事?!”
没有人回答,因为没有人知道。
突然有个仆从惊呼:“那边着火了!”
打骨鲁王转眼看过去,的确能看见火光。
轰鸣声又响,正是那个方向传来的。
打骨鲁王此时已觉头皮发麻,心惊肉跳,吼道:“备马!传令叫护卫队立刻全进宫来!”
打骨鲁有一支精锐的重骑兵护卫队,人数维持在三到五千人,就驻扎在国都里。但,护卫队并不负责皇宫警卫,需要去调兵,而且只听王命。
只是,还没等打骨鲁王掏出信物让人调兵,那个被他留在宫里的亲信就跌跌撞撞地跑过来。
亲信气喘吁吁:“陛、陛下……快跑吧……是、是盛军那个……新火器!”
打骨鲁王大惊失色:“什么?!盛军不是还在攻怀平吗?!怎么突然跑来攻国都了?!斥候怎么不报?!城门守将呢?!”
然而,接连不断的震耳轰鸣,前方的火光,甚至隐隐传来的交战声,都在向他展示他不愿相信的事实。
亲信脸色一片苍白:“何止是国都,这么近,是在炸皇宫!”
他话音刚落,就有几人骑着马冲过来,惊得殿中护卫纷纷举起长枪。
不过那几人是守宫门的兵,有人对打骨鲁王高喊:“陛下!快走!宫门破了!有人杀进来了!”
打骨鲁王:“是盛军?”
那人:“不知道!外面乱成一片!再不走,怕是就走不了了!”
打骨鲁王闻言,再顾不上许多,冲过去抢马。
那人跳下马来,却是急声问:“只有几个人护送太危险,哪里有马?”
打骨鲁王一转马头:“跟朕来!”
他带着身边的寥寥二十多个护卫奔向最近的马厩。
皇宫里的仆从都被那一阵阵的轰鸣声吓得要么奔逃要么躲藏,打骨鲁王这一路倒是收拢了一些护卫。
然而近处马厩的马并没有多少,能骑上马的只有十几人。
亲信抢了一匹,问:“陛下,往哪里去?”
还能往哪里去,盛军都炸到皇宫了,还炸了这么久都没被阻止,甚至没人报信,城里十有八九已经陷落。
打骨鲁王迅速在脑中规划出路线:“直接出城,往北去,北边驻军来支持的人手应该离得不远!”
他很想催马快些,但身边众多护卫没有马,只得耐着性子再绕了两个大马厩。最终收拢了一百多名骑兵在身边,身后还有三百多人在跟着跑。
打骨鲁王来到皇宫直通城外的那扇门,看门还好好的,外头似乎也没有攻门声传进来,心中稍稍松口气。
城门打开,吊桥放下,一百多骑兵簇拥着打骨鲁王刚要出逃。
然而,一阵箭雨向他们兜头射来!
*
金武城里乱成了一锅粥。
五百铁甲军散成几队,一边向南跑,一边用打骨鲁话沿路高喊:“盛军攻进城了!皇宫被炸了!圣上跑出城了!”
盛军拥有新火器的消息,并没能封锁住。主要原因是,一开始打骨鲁王没想到会如此严重,虽然西庆一日被克,但西庆城毕竟防守不是那么严密。
等到盛军攻怀平,两日间都传来隐隐轰鸣之时,消息已经是想封锁都封锁不了了。
盛军在用可怕的新火器攻怀宁,这本来就让打骨鲁军高度紧张。现在听到皇宫方向传来不停不断的轰鸣,第一反应必然就是“盛军带着新火器打进城了”。
虽然这想法也不能说错,但如果此时打骨鲁军还能迅速组织起反击,三千铁甲军面对城中数万守军,尤其是那支精锐的重骑兵护卫队,也不得不撤退离开。
可惜的是,打骨鲁国都里没有能够看穿真相的人。
五百铁甲军往南的一路上,完全没有遭遇成建制的抵抗。反而是他们喊出的话,被打骨鲁人自己越传越广。
等他们赶到南边城门,发现根本不需要他们动手,城门已经大开,吊桥放下,守军早跑没了影,还有不少人正在往门外逃。甚至那吊桥的绳索都断了,想来是赶着逃跑等不及用转盘放绳,直接砍断了。
几个领队不由得相视而笑,留下两百骑看门,其余人接着分作几队散开,去碰个运气看能不能抓住打骨鲁的太子和一些重臣。
师晟带着炮兵队在宫门处不间接地制造了一会儿压力,觉得差不多了,看两座火炮都在降温,就催杜阳和炮兵们上马。
他留下五十人守着炮,以及两名炮兵继续辅助降温,便带着其余人扑往那支重骑兵护卫队的驻地。
那里离皇宫不算远,但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进宫勤王,皇宫守卫又会不会给他们开门。
但不管怎么说,也得去看一看有没有机会炸掉他们。
师晟快马赶到,先前派过来的斥候立刻迎上来报告:“他们派出两支小队探情况,一支去往皇宫,一支去住城门。剩下的还没出来,估计正穿甲呢。”
连人带马的重甲,穿戴起来既费事又费时。但又不能不戴,若是离了重甲,这支护卫队能发挥的战力就只有一半。在判断盛军已经大举打进城内的前提下,他们需要发挥出最大战斗力才有胜算。
师晟顿时大喜,立刻跳下马摸出一张黄符,指挥众人散开。
随后就和刚才一样,先前的两座火炮和新的炮弹、水缸凭空出现,炮兵们立刻围上去。
重骑兵护卫队的驻地很宽广,不过人在哪里倒是好猜——火光最亮的地方就是。
杜阳迅速计算,待火炮能够发射,就立刻指挥炮兵分开轰炸。
一连十炮下去,驻地里是一片马嘶鸣人惨叫。期间狼狈逃出的敌人,自然由铁甲军收割。
金武城就这样一直乱到卯时,骇人的轰鸣声终于停下。天边亮起了晨光,总算有一些臣子收拢起部分队伍,指挥着人在城中索敌。
他们却有些茫然——不是说盛军打进城了?人呢?总不能全打进皇宫了吧?
然而,正当他们准备往皇宫去之时,他们在找的敌人来了。
燕伯善带领着两万骑兵,杀进金武城!
*
姬安半夜里被系统闹钟叫醒,灌了一大杯浓茶,就和上官钧一同等待着师晟的信号。
第一回,送去两座火炮和炮弹、水缸。第二回,转移两座火炮,补充炮弹、水缸。
这两回都是在计画中的,但不知道后面还需不需要再转移火炮和补给炮弹,姬安得继续等着。
上官钧见他担忧,便说:“燕伯善要天明才能到,估计至少也得辰时才能和燕似山会合。不如我们下几盘棋?分散一下注意力,时间会过得快些。”
姬安想想也是,却改了改:“打叶子牌吧,我现在没心力下棋。”
上官钧自无不应,摇铃叫进值守的河清和汤开泰,让他们取牌来一同玩。
姬安心不在焉地玩到天亮,听到海晏和何万利来了,就让他们换手,让前面两人回去休息。
如此又玩到快巳时,系统提示有留言板有紧急消息。
姬安立刻打开,顿时喜上眉梢。
那消息是——【陛下,臣是燕似山。现已活捉打骨鲁王及其太子,还有数名重臣。臣等幸不辱命,收复金武!】
第209章 联动
姬安把手里的牌一扔,下意识就往身侧的上官钧扑去。
同时兴奋地喊:“赢了!他们打下了金武!抓到了打骨鲁的皇帝和太子!”
上官钧张开手接住他,一时间也不由得有些恍惚——上一世他收复了河西走廊,却没有过收复金武和俘虏打骨鲁王的战绩。如今这形势,只要后面稳住战果,可以说就是一战灭了打骨鲁国。
哪怕他先前对此战寄予厚望,也颇有信心,但真切地获得胜利之时,依旧有那么点如在梦中的不真实感。
两人就这样一个激动、一个感慨地紧紧相拥。
倒是陪着两人玩牌的何万利和海晏都愣住了。
他们虽然知道姬安和上官钧一直很恩爱,也见过两人挨靠着喁喁私语,见过上官钧抱着姬安进出,却还是头一回见姬安这样情难自禁。
何万利和海晏对视一眼,相互使使眼色,都放下牌,想轻手轻脚退出去,不打扰姬安和上官钧。
不过,再轻的动作,还是让上官钧惊醒过来。
上官钧迅速收敛心神,目光转向何万利和海晏,见两人顿住动作有些不知所措,便吩咐道:“陛下现在该有心情吃东西了,你们去厨房看看,选些合适的端来。”
姬安听到他这话,才想起还有旁人在这,一时都身子发僵。
上官钧自然感觉到了,轻拍着姬安后背安抚,同时抬抬下巴,示意何万利和海晏出去。
何海两人应过是,低着头忍着笑,快速退出屋去。
上官钧侧过脸,亲亲姬安的额侧,含笑道:“他们出去了。”
姬安这才放开他,脸上有些不好意思,却也透着压不住的高兴。
上官钧摸摸桌上茶壶,感觉还温着,给两只杯子换了温茶,递一只给姬安:“现在金武的具体情况如何。”
姬安接过来:“光顾着激动了,我再详细问问。”
随即,一边捧着茶喝,一边在系统里和燕似山聊起来,当然也没忘记逐一转述给上官钧。
现在打骨鲁王及其太子正被分别关押,皇室基本被一网打尽了,只有个别漏网之鱼,重臣跑了一半,被抓了一半。对于被姬安和上官钧重点关注的几个臣子,已经进行了第一轮劝其投入大盛的说服工作。
不过,虽然金武的不少守军都在昨夜逃走,但现在也还有一万大几千的俘虏。燕伯善的两万兵既要守好战俘,又要控制好整座金武城,还是略感吃力。
幸好燕伯善昨天就已经安排两万人有序后撤至渡河点的大营,今天一早渡河赶往金武,急行军两天可达。有四万人在,金武基本就不会有失了。
同时,按照预先计画好的,让打骨鲁王写信劝降怀平,以及河西走廊各处。但,说不定那些逃出去的臣子和守军,会先一步将国都已失的消息传播到打骨鲁各地。
对怀平的攻势也还在继续,争取在打骨鲁东边的援军赶到前攻进城中。那边的援军预计还有四天才到,从目前的势态看,问题不大。尤其是等怀平接到金武的消息后,估计更没有抵抗意志。
姬安问完金武的情况,又问军队伤亡情况。
幸好,燕似山回覆损失很小。
三千铁甲军不愧是精锐,偷袭下一座国都,也只是有部分人轻伤,倒是燕伯善的两万骑兵有一些伤亡。伤兵已做紧急处理,也找金武城内的大夫看过,但打骨鲁的大夫不太行,等军医到了还会再细看一回。
姬安于是让他叫师晟寻个地方给定位,再送了些补给和药品过去。
等仔细问完情况,何万利和海晏也送了吃的进来。
姬安先前心神不宁,只是草草吃过几口垫个肚子,此时闻着菜肴香味,不禁感觉腹中空空,连忙好好吃了一顿。
一边吃,他一边和上官钧聊后续。
河西走廊自然要接着打。燕伯善之后会带亲兵赶来河西,接手河西的总指挥工作,燕似山的铁甲军也会过来继续展示他们的战力。
不过,打骨鲁连国都都没了,除非马上冒出一个手腕强、威望高、能服众的人挑大梁,否则各地缺乏联动策应,大盛完全收复河西只是时间问题。
除河西走廊内,和金武、怀平及附近的几座小城外,打骨鲁在黄河大几弯的东岸也有几座城池——也就是先前怀平的求援之地。
但那几座城还比不上西庆。等那边的援兵赶到怀平,甚至半路得知金武和怀平陷落、皇帝和太子被俘的消息,上官钧估计他们极有可能立刻回转。
大盛收复河西之后,会先派使者去那几座城劝降。若不降,河西这边的兵会再转去攻打。等把那里也收复了,就终于恢复到前朝鼎盛时期对西北的控制力度,控制范围甚至可以辐射到西域众小国。
对这一大片地方,姬安也准备仿照前朝,设置都护府。具体到每一城,就和他在西庆做的那样,扶持原本被打压的小家族和百姓,拉拢一波“亲盛势力”。
至于都护府的主要官员配置,姬安就交给了上官钧决定。毕竟上官钧是重生的,又久经官场,对于这种重大人事任命,姬安还是觉得上官钧来拿主意更放心。
原本对于上一世收复了河西的上官钧而言,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他的确对此有过深思熟虑。然而,他上一世决定的那个人选,这回不能用。
上一世里,上官钧准备放去经营西北的人,是崔誉卿。崔誉卿文武双全,既能治军又懂治民,对西域诸国也有所了解,实是再合适不过。
但经过那一杯毒酒,这回上官钧连西征都没有用崔誉卿,更不可能提拔他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当时上官钧接到姬安分派的这个任务,还着实思索过好一阵子。最后决定,还是军政分离更保险一点。
燕伯善的军事才能足够担任军事一把手,加上他本就是西北人,上官钧料想他会十分乐意。准备等他来到河西之后,就找他谈一谈后续安排,也有激励他尽早收复河西的意思。
而民政方面,上官钧考虑良久,最后向姬安推荐了李震士。
李震士这几年在农学署干得很出色,给农学署这个新部门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稻麦两种主粮和棉花的推广都如此顺利,其中离不开他的主持安排,的确是个有魄力又有才干的能臣。
而且李震士还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任职过的地方不乏民风彪悍之处,却都能取得不错的政绩和口碑。综合来看,很合适放到西北来处理复杂的形势,为姬安争取西北民心。
228/265 首页 上一页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