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8

白帝春深(三国玄亮同人)——艾草

时间:2018-02-07 09:29:43  作者:艾草
“哦?尊兄?”
“季常不觉得吗?你认识他比朕还要久,便没有这种想法?”
“…尊兄对良,一直疼爱有加。并非像圣人那样不偏不倚,没有私心。良觉得,尊兄亦常人也。”
刘备叹了口气:“孔明焉能无情。只是,朕明白,他虽重情重义,与朕一般无二,但他绝不会为情所误,情感用事。他多是克制隐忍,严以律己。在做圣人这一道上,他比朕还要清醒。知道真正之道义乃是大公,而大公则无亲疏之别,无物我之分,其于大不偏,于小不遗,广慈博大,至诚不移。”
“淮南子曰: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一日法之,万世传之。”刘备道:“孔明极为重法。他告诉过朕,为惠者,尚布施也。无功而厚赏,无劳而高爵,则守职者懈于官,而游居者亟于进矣。这就是刘季玉当政时蜀中的弊端。所以,治世应以大德,不以小惠。”
“所以啊,朕见不着他的时候,就看看星星,聊解思念。这星月之光,无比明亮,大公无私,照耀大地…便似朕的孔明一样。”
“陛下,可是思念丞相。”马良笑道:“这才分别一个秋天…”
“哎呀,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他是朕的萧何。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一个秋天,是几年啊?”刘备笑道。
马良笑道:“那臣去武陵的时候,陛下不要思念臣才好。”
“怎么能不想你…”刘备笑道:“朕想好了。你少说也要带一万人去武陵。免得朕在这里替你日夜悬心…”
马良微笑:“陛下,时辰已晚,快睡吧…否则,良可要起来为陛下奏一曲镇魂调了。”
“朕还是喜欢听你弹那曲凤求凰…不过,什么也比不上季常睡在朕身边来得安心。你别起来。朕睡就是。”
马良仰躺望着帐顶,嘴角弯了起来。耳听得身边刘备呼吸渐缓,沉沉睡去。他却是睁着眼睛睡不着。眼见帐外星汉灿烂,马良不禁回忆起了幼时在襄阳与诸葛亮同学之时。农忙时节,诸葛亮不能常来襄阳。马良就带着弟弟去找他。诸葛亮当时的琴艺已经出神入化,可感人心,可结物情。人们往往能从他的琴声中,听出旷然宁静之意境。马良内心感佩无比,便跑去隆中,缠着要学。
其实,马良出身世家,又怎会没有先生教他习琴。可他少年顽皮,不爱跟先生学,仍偷偷跑去找诸葛亮。母亲吩咐他照顾好弟弟,马谡也黏着他。马良不能扔下他不管,只好带着一起去。哪知道马谡小小年纪,也爱缠着诸葛亮问兵法。诸葛亮也是极喜爱他。
马谡人小腿短,走不快。两个孩子中午出发,直到天快黑了才走到隆中。正是夕阳晚照,山野蝉声不断。待得吃过饭,月上枝头,竹影摇曳,诸葛亮就带着马良在草庐前抚琴。连灯火都不用,只就着月光弹琴。弹的是一首《卿云歌》: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那个时候,中原战乱,也只有荆楚之地,能够闻到这样的礼乐之声吧。
“阿良,但凡抚琴,必然要心有所感,意有所指,以七情入弦,方成妙曲。否则终是手上白弹。”
马良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这是歌颂舜帝的诗句。但是当今之时,天下大乱,没有舜帝,尊兄抚琴,怎么能够有宁静歌颂之情呢?怎么能奏出舜帝治世的雅调呢?”
“阿良怎知当今之世,没有舜帝?怎知乱世中,没有真正的明主?漫漫长夜,虽然黑暗,但也有星月之光。因为身处乱世,百姓们才更渴望明君的出现,就像久旱的土地渴望甘霖一样。这个时候,我们不奏这样的雅乐,又要弹什么呢?”
“昔年前汉衰微之时,光武皇帝起于平民之中。他的德行才华,都堪与舜帝相比。在这汉室衰微的时候,或许也会有一位光武皇帝出现于草莽之中。”
马良又不禁想起,在新野之时,刘备也曾吟唱过《帝载歌》: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顺经,万姓允诚。
於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善,莫不咸听。”
“孔明是朕的知音,是圣人派来辅佐朕,陪伴朕的。一年四季遵守正道来对待百姓,百姓就会真心实意地拥戴归心。用美好的乐曲来教化人民,顺应着天意谱作德音。只要能启发人们的贤德与善性,没有谁不愿意顺从和聆听。孔明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样的与朕契合,因为他的愿望,也是朕的愿望。”
马良翻过身,借着月光,留恋地望着他的帝王。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我将自己最好的一切都付出了,现在便撩起衣裳毫不眷恋地离去远行。”其实只是去武陵而已,为什么会升起这样的不舍之情呢?是因为臣即将不告而别,恐陛下担忧。是因为臣远行荆南,不能再陪伴照料陛下,是以牵挂。
陛下啊…请恕良不告而别之罪吧。
马良低叹了一口气,翻过身侧卧而眠,任一滴泪水落在枕上。他其时并不知道,他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也不知道,在七年后诸葛亮北伐之前,也以同样的心情,流泪写下了这样几个字:“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  *  *
 
诸葛瑾来到汉营时,已是午后。刘备正与诸将议事。只见一羽林郎前来禀报:
“陛下,东吴诸葛子瑜候于营外求见!”
“哦?”刘备笑道:“子瑜当真亲自来了。快请来让朕一见。”他说着,传令白毦军首领陈到:“要以重礼相待!让子瑜见我大汉军威,声势之壮!”
陈到笑而会意:“是!”
诸葛瑾步入辕门时,只闻擂鼓震天,玄甲耀日,铁戈银光,刀戟如林。汉军威整肃穆,皆着深红戎衣,玄色铁甲。虎狼之师,数有上千,皆列于两旁,迎接来使。好一番上国气派。若非自己也久经战阵,怕谁都要被这威势吓得腿软。至此他已然明白刘备不可能答应息战,然而他既然来了,便当不辱使命。
走至尽头,便见到了传闻中刘备的羽林军--白眊军。皆为精锐兵中最为勇猛的甲士组成。汉军红衣玄甲,而白眊兵则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所持刀戟更是精钢锻造,锋锐无双。诸葛瑾走过长长战戟林立的道路,见征西将军陈到一身戎装,于帐前拱手相迎,伴他入内。
入得帅帐。但见帐中诸将齐聚,刘备端坐帅案,见他来到,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走下帅台相迎。诸将皆是好奇丞相兄长,细细看他。但见诸葛瑾长得跟诸葛亮倒有五分相似,也生得颇为俊雅。唯一美中不足,便是诸葛亮是瓜子脸,而这诸葛子瑜脸型有些过长,难怪会有人拿马脸来比喻…却也是太夸张刻薄了。
“丞相兄长竟然亲自来此。”刘备笑道:“朕当好好款待。”
诸葛瑾长揖为礼,微笑:“瑾以南郡太守身分而来。非为大汉丞相兄长。”
刘备笑而摇头:“血浓于水,子瑜岂可如此?说吧子瑜。孙权派你来说什么?”
诸葛瑾安然看着刘备:“非吴王派我来。是瑾自己想来的。瑾前日书中之言,还望陛下深思之。 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子瑜不惜长途跋涉,前来就为了重复信中之言,真的太没有意思。”刘备微笑:“若一纸信签就能劝退刘备,你将大汉天子当成了什么?”
“既然是大汉天子,瑾才望陛下明轻重,知进退。”
刘备盯着诸葛瑾片刻,冷笑一声,环视帐中诸将,最后目光停留在诸葛瑾身上,肃然道:“朕以庸蜀为关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于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汝以大义责我,答之何患无辞!”
“……”
“子瑜啊…”刘备摇摇头:“我们不谈国事,免伤感情?只说说家事吧…子瑜知否?因为你主一时糊涂,使得令弟日夜忧劳…”刘备停了一下,笑道:“子瑜不心疼吗?”
诸葛瑾淡淡一笑:“孔明弃我而追随陛下,足见陛下待孔明恩重,远胜过在下。爱舍弟之心,也胜过我爱弟之情。孔明忧国成疾,陛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陛下与舍弟鱼水君臣,舍弟之心,即陛下之心,我怎能不知?”
刘备笑道:“子瑜是要说,朕心即孔明之心。所以你心疼朕,就跟心疼孔明一样?”
诸葛瑾笑而摇头:“我忠心事主,岂能一味心疼陛下?在下只心疼弟弟。替孔明着想罢了。”
“没错,没错。”刘备笑着点头:“子瑜真会说话。你说替朕着想,朕定然不信。但你说替孔明着想,朕就不能不听了。你怎么就这么懂得朕的心思。”
“那是因为在下爱弟之情,与陛下爱孔明之情一样罢了。”诸葛瑾微笑。
“啊…然也,然也。”刘备笑着握住诸葛瑾之手:“与子瑜相谈,如饮美酒…令人沉醉啊。”
一听刘备引用了程普夸赞周瑜之言,众将都笑了起来。刘备这是在戳东吴的脊梁骨,嘲笑他们死了周瑜,又死了吕蒙,已经没有大都督了呢…
诸葛瑾闻此,神色亦是一变。但见刘备盯着他,温声道:“你看,东吴已经没有大都督了。朕觉得子瑜有公瑾之风,名字还都一样…正可以胜任这大都督一职。朕即刻修书,劝孙权拜你为大都督如何?”
帐中诸将全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诸葛瑾神色平和直视刘备,等众人笑罢,方道:“陛下太高看我了。江东人才济济,所以才迟迟轮不到瑾当大都督。到时候我东吴临阵出现韩信,拔执戟郎为上将。陛下可就要当心了。”
“哦?可是…朕有萧何,你们却没有啊。韩信跑掉了谁去追啊?”刘备笑道。众将又是哄然大笑起来。刘备笑完东吴没有大都督,又笑他们没有丞相。此般言语相讥,未知诸葛瑾如何应对。
只听众人笑罢,诸葛瑾平静道:“我知孔明是陛下的萧何。可他未必追过韩信?”
“子瑜欲见韩信?”刘备微笑,回身走向刘巴,扶他起来,走到诸葛瑾面前,笑道:“来,子瑜,见过我的尚书令,刘君子初。他就是朕的韩信。这脑后也颇有些反骨。当初孔明数次千里传书唤他,就是不肯来归。若不是朕管得孔明太严,他就要亲自去追了。后来子初不得已投靠我帐下,还总给朕捣乱。都是孔明替他说情。但现在啊,他已诚心归汉,与朕有同袍偕作之情,死生不易之誓。”
诸葛瑾深深一揖,继而专注看着刘巴:“令君身体可康健?”
刘巴微微一笑:“偶染风寒,教将军见笑。”
诸葛瑾摇摇头:“恕我直言,令君此疾不似偶染风寒。还要多加调养保重才是。”他说着转向刘备:“陛下,骄兵必败。愚愿陛下思之慎之。孔明曾说江东国险而民付。您不听瑾之言,也想想孔明的话。”
刘备一面扶着刘巴回座,一面道:“孔明的话朕岂能不记得。想当年项羽不也是国险而民付,后来怎么样啦?”
众将大笑声中,冯习笑对诸葛瑾道:“将军别再跟陛下作口舌之争。你说不过陛下的。”
“在下前来,自不是想与陛下作口舌之争。不过提醒陛下。”诸葛瑾平静道。
刘备笑而点头:“很好,很好。求和还可以如此气势逼人。子瑜真可谓国士无双,君子如玉,不卑不亢…跟孔明真像。可惜,这美玉被不懂爱惜之人掷于阵前,欲令其手足相残…想来和氏之璧,价值本来胜过蔺相如的头颅…”
众将闻此皆是一凛,心想这陛下到此也不忘讥讽离间孙权与诸葛瑾君臣之情。虽说是君子仁爱,可也是无毒不丈夫。况这自比秦王的霸气…当真也只有刘备能当之。
但见诸葛瑾摇头道:“我是自请驻防前线的。我就怕孔明亲自来了,别人下手不会手软。若我自己来,还会放心一些,又可兄弟相见。”
“子瑜这话,朕不信。”刘备笑着摇摇头:“你们兄弟二人,忠心事主,屏弃私情。从来都是先公后私。别人我说不好,也许他们碍于你的情面,不肯杀孔明。但若两军阵前,让你射杀大汉丞相,你绝不手软。”
诸葛瑾一怔。但听刘备又笑:“朕怎么能让你们手足相残。何况你们两个,都是白璧无瑕世间稀。哪一个损坏了,朕都要心疼死的。”
诸葛瑾含笑一揖:“谢陛下爱惜之意。”
刘备逼近一步:“子瑜啊…依朕看来,孙权把美玉看得比蔺相如还重。你…别做蔺相如,做美玉吧。朕让孙权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怎么样?”
众将皆惊。刘备此言,是要扣住诸葛瑾…?天啊,当真如此…还不知会如何。只怕南郡忽失主将,军心一乱,汉军可趁机攻打夷陵。真也不失为好计。可这诸葛子瑜…
但见诸葛瑾笑而摇头:“陛下怎这样高看瑾。孔明才是和氏之璧。我主定然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换取孔明。”
“不成不成。”刘备摇头道:“一百座城池给朕,朕也不换!”
“瞧瞧。”诸葛瑾笑道:“七个瑾才抵一个孔明。陛下要我做什么嘛!”
“朕一见你就喜爱,跟喜欢孔明是一样的。”刘备笑道:“都是美玉,朕不会厚此薄彼的。”
帐中所有人都大笑起来。纷纷嚷着诸葛瑾留下来。
诸葛瑾摇头微笑:“陛下,孔明当年至江东,我主虽喜爱他,也没有强留孔明。陛下安可以怨报德。”
“朕这不教以怨报德。”刘备撇嘴:“朕这叫慧眼识金,高祖之风,知人之明。孙权没慧眼,项羽之风,又不识人。要朕来说他当初就该强留孔明。”
“哈哈哈…”众将都是忍不住笑出来。心想陛下这强词夺理实在无人可及。
“……”诸葛瑾默然片刻,显然也有些被刘备的厚脸皮震撼了。半晌才道:“陛下,玩笑到此为止吧。瑾虽不才,还知古人忠义之道。既为白璧无瑕,岂有事二主之理。陛下必要强留,愚当效蔺相如,请以颈血溅王衣!”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