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汴河涛声(古代架空)——芳菲袭予/俞夙汐

时间:2020-04-12 13:41:04  作者:芳菲袭予/俞夙汐
  工部:宋初只设“判工部事”一员,所属屯田、虞部、水部的职权全被划归“三司”,工部职权很少。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工部才恢复职权。设工部尚书、侍郎各一员,本部和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管全国城郭、宫室、舟车、器械、钱币、河渠等政令。
  吏部:主管文、武官员的选试、注拟、责任、升迁、叙复、荫补、考课的政令以及封爵、策勋、赏罚等。吏部的长官为吏部尚书,设一员,副长官为吏部侍郎,其下有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分管尚书左、右选和侍郎左、右选。此外,还有司封、司勋、考功的郎中和员外郎各两员,官告院主管官一员等。
  四、诸寺监
  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理论上,太常掌宗庙礼仪,太府寺主管财政,光禄寺掌管祭祀供应酒食,司农掌钱谷,鸿胪寺掌管四邻各国朝贡,太仆掌车马,卫尉守宫禁,宗正管宗室。北宋前期,虽然保留了九寺的名位,但大部分已成闲官,而另外委派朝官以上一员或二员兼充“判本寺事”。其中只有大理、太常两寺还有一些职权。
  诸监:宋代先后设置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六监。宋初各监的基本情况是,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仁宗以后,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少府监的主要职事巳划归文思院和后苑造作所,本监只管制造门戟、神衣、旌节等物。将作监也只管祭祀、供给牲牌、镇石、炷香、盥水等事,有关土木工匠的政令、京城的缮修都归“三司”修造案掌管。仁宗嘉祐三年,撤销“三司”河渠案,另设都水监,掌管修治河道之事。司天监负责观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编制历书等。各监除司天监以外,都设“判本监事”1—2员,或设“同判监事”1员,以及丞、主簿等。
  五、文士院
  翰林院
  宋代中央的文职机构有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亲信顾问之官,地位显要。宋代能入翰林学士院任职的,都是一些文学之士。学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承旨,其下称翰林学士、知制诰。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等。
  冠有翰林名号,而不属于学士院,专门为皇帝讲解儒经者,称“翰林侍读学士”或“翰林侍讲学士”,官阶较低者称“崇政殿说书”。北宋前期,翰林学士被委任他职者,如任知开封府、三司使之类,并不归院供职,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才真正掌管诏命。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称为“内制”;若单称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之命,分房起草官员升迁、磨勘、改换差遣等制词,则称为“外制”,总称“两制”。
  馆阁学士
  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文学侍从官。其实,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
  殿学士
  包括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殿学士的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
  《通考·职官考八》说: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之久次者始除。
  秘书省
  宋代前期掌一般祭祀用的祝文撰写,元丰改制后,承担了著作、日历、会要、实录等职。长官为秘书监,下设秘书少监、秘书丞、正字等官职。总体而言,秘书省的作用在宋代被弱化,没什么实权。
  六、开封府
  作为首都地区的长官,宋初任开封府尹者,多为亲王,如宋太宗、秦王赵廷美、宋真宗等,即位前都曾担任此职。后期虽不再以宗室皇亲出任此位,但开封府尹的职位也不再常设,而多是以“权知开封府事”为实际长官,掌劝课民众、听断狱讼、屏除寇盗及户口赋役之事。
  七、外官
  节度使:宋代派文臣知军州事,代替节度使之职,于是节度使官位虽高,并无实权,是亲王或将卸任的将相大臣的荣誉职称,虽名为某某道或某某军节度使,实际并不履任。此外,观察、防御使、团练使以及刺史都作为虚衔,虽带某州之名,但并不履某州之任,名为“遥郡”。
  知州、知府:宋以朝臣充任各州、府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某府事”,简称知州、知府,主管一地民政、军政。下设通判、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司户参军、录事参军等幕僚官职。
  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宋代以文士充任,主要设在西北﹑西南边境,但不常置,主要在战时设此官职,实际主导指挥战争。
  安抚使:宋初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北宋真宗咸平三年﹐始设西川﹑峡路安抚使﹐泾源等十五军州安抚经略使等。以后﹐凡诸路遇天灾及边境用兵﹐辄派安抚使“体量安抚”﹐事毕即罢。仅陕西﹑河东﹑河北及两广等路常置安抚使司﹐掌管一路民政﹐以知州兼任安抚使﹐但必须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官品低者只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
  经略安抚使:在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实际是综合了“经略使”与“安抚使”的权职,主领一路军政,一般战时才设,出任此任的基本都是有胆有识的京官朝臣,一旦功成,回京就是平步青云,甚不乏直接拜相者,比如范仲淹和韩琦,堪称此中翘楚典型。这就是所谓“出将入相”吧。
  各路监司
  宋代在中央与府、州、军、监之间,设监察区“路”,路级机构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司都兼有监察本路各级地方官吏之责,通称为“监司”。
  1、转运司
  简称“漕司”,宋初只负责转运物资事务,后兼举察本地区知州、通判等官员的政绩。
  2、提点刑狱司
  简称“宪司”,主管一路刑狱及治安事务,也有监察官吏之责。
  3、提举常平司
  简称“仓司”,掌管一路的常平仓、广惠仓,以及免役、市易、农田水利等事务,也负有监察官吏之责。
  最后,插个宋代官员头衔的小知识。
  宋代官员一般都有超过一个头衔,比如宰相,一人可能顶四五个头衔,还有人明明领京官的衔,却在地方供职,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宋朝官员多有三个头衔(少的也有两个),即官、职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官是虚衔用来定俸禄和官位,职是宋朝士大夫的特殊职称,差遣才是实际职务。
 
 
第2章 兵制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宋朝的军政大权就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欲调动军队,须行三步走:
  一、皇帝下旨
  二、枢密院领旨下发兵符
  三、率臣(主将)得旨、领取兵符前往调兵。
  枢密院是宋朝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但麾下无兵,因统兵权归于三衙,即:
  1、殿前都指挥司(简称殿前司);
  2、侍卫马军司(简称马军司);
  3、侍卫步军司(简称步军司)。
  此三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统领禁军和厢军。
  下面先说说三衙那些事。
  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并称三衙,统辖殿前诸班、直及全国禁军、厢军。三衙分别以都指挥使(殿前司都指挥使俗称“殿帅”、马军司都指挥使俗称“马帅”,步军司都指挥使俗称“步帅”)、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长官,基本都由皇帝亲任(受任者自然都是亲信中的亲信)。而三衙长官的待遇也相当高:
  1、俸禄优厚(可与宰相齐平)
  2、恩荫妻子
  3、上殿奏事可免繁琐礼节。(仁宗朝规定:“诏殿前、马、步军,今后所奏本司公事,除系常程依旧例转奏外,如有非泛擘划,急速公事,在后殿祗应,便令免杖子,窄衣上殿;若非本司公事,别陈利见,即关报閤门,依例上殿,更不旋取旨。”)
  不过在两宋“文治”的大前提下,武官终是要被文臣压一头,所以三衙长官当宰相面前还是低一等,须毕恭毕敬,揖见后者。
  《文献通考》卷58《职官十二》曰:“三衙内中见宰执,皆横杖于文德殿后,立廊阶下唱喏;宰相出,立阶揖之。外遇从官于通衢,皆避焉。此礼久废,惟内中横杖之礼,至今不废。”但宰相也要以礼相还,如仁宗朝王曾为相,“殿前副都指挥使、振武节度使杨崇勋尝诣中书白事,属微雨新霁,崇勋穿泥鞹直登阶,曾颔之,不以常礼延坐”。杨崇勋虽不得预坐,但从此事可以看出在“常礼”即通常情况下宰相是要给三衙设坐的。
  三衙中,殿前司麾下禁军最精锐,主要负责守卫京城,马军、步军二司的军队则是全国各地驻守,麾下也掌厢军。
  以下,先说禁军。
  宋朝禁军是宋代的中央军。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只驻守京城,侍卫亲军则驻扎各地。
  禁军的番号、编制增减、更迭变化很大。其中,殿前司的铁骑马军和控鹤步兵,侍卫司的龙捷马军和虎捷步兵,是沿袭后周的禁军番号。宋太宗赵光义时,改称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是禁军的上军,通称上四军,其他诸军则是中军和下军。禁军一般是百人为都,五都为指挥(营),五指挥为军,十军为厢,厢分左、右,厢上为番号军,分属三衙。统兵官分别为:都头(马军为军使)、指挥使、军都虞候、军都指挥使、厢都指挥使。
  各种禁军,除殿前司的捧日和天武两军外,其余都要更戍。更戍移屯的名目有三种:一曰"就粮",即移驻粮草丰足之地,并准许家属随营;二曰"屯驻",即由京城调出戍边或戍诸州,并临时隶属于诸州;三曰"驻泊",即移屯诸州但隶属关系不变。屯驻和驻泊均不许携带家属。宋仁宗时,为加强地方治安,就粮禁军开始常驻地方。
  禁军兵员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兵、乡兵中选拔。
  再说厢军
  厢军是北宋的地方性部队,取“驻扎城厢”之意。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厢军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故也称“役兵”。
  厢军主要来自招募,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厢兵从事劳役大概包括:京城的东西八作司、牛羊司、御辇院、军器库、后苑造作所、后苑工匠、南北作坊、绫锦院、弓|弩院、东西水磨务、东西窑务、御厨、御膳厨、法酒库、油库、醋库、布库等,以及开封府的步驿、马递铺(骑马递送文件)等。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但地位,待遇较禁军为低。
  厢军的来源,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犯人刺配到本州充当厢军,以供役使,称为“配军”;从禁军中拣选降为厢军的,称为“落厢”;在招募中达不到禁军身高要求而充作厢军的等等。厢军总人数在真宗末年达到四十八万之多,厢军番号多达二百以上,不同番号的厢军,承担不同的劳役。只有少数番号的厢军,尤其是厢军中的马军,主要作为地方军,以维护地方治安为主。从事劳役的主要是厢军中的步军。北宋的兵卒来源大体有两种渠道,一是招募,一是配隶。
  厢军有时也参战,尤其是是边境州、府的厢军。沿边地区的厢军,至真宗时期经常作为边防军,不只是如上述守城时参加防守战斗,其精锐的部分有时还可替代原先驻防的禁军,故而厢军也是禁军主要的来源之一:或是补充原有禁军的缺额,或是建立新番号的禁军。
  厢军的编制,大体上与禁军相同,但只不过军和指挥(营)两级,指挥(营)为基层单位。有些地方一些番号的厢军人数较少,则以“都”为基层单位,如渡船都、梢工都、杂作都等。厢军的高级将领是马步军都指挥使,除厢军中军官应格升迁者外,还有由禁军高级将领,于升迁、老、疾或过失至厢都指挥使、遥领团练使。副职为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军一级的马军及步军正副将领的军衔同上。指挥(营)一级的马、步军指挥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都”一级的指挥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其下各有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
  武官升迁
  宋制由吏部负责武官考绩、升迁、差遣等事,吏部尚书左选分掌诸司正副使和大使臣武阶官的考绩铨选,吏部侍郎左选负责小使臣武官和无品阶尉勇的考绩铨选。宋真宗赵恒时,还规定文臣(京朝官)任满三年、武臣四年(后改为五年)磨勘升转本官阶一次,有军功的武官,自武翼郎以上,每转一官,即双转两官。
  1.磨勘转补:在宋代军员转补是武将选拔的一项重要制度,各级军校“以次迁补”称为“转员”。任职官员,满一定任期,都可以申请叙迁。经查明其资历与叙迁的规定相符,不需视其在职务上有何特殊表现,都可以逐步上升。如武功大夫实历七年,曾历边任,并须有五人以上保举,可与磨勘转遥郡刺史,这是常调。名为磨勘,实际只是例行公事,不过是防止伪造文件和日期而已。
  2.军功补官:是宋代培养选拔是武官的一条重要途径。依宋代《官品令》,武功大夫实历七年,曾历边任,并须有五人以上保举,可与磨勘转遥郡刺史,这是常调。如有殊勋与军功,则不依磨勘法。按当时武官叙迁资序,一般至武功大夫(皇城使:正七品、武官第15阶)后,逐转遥郡刺史。右武大夫(正六品:武职14阶)以上属于“横行”,横行正使不但不能双转,而且也不归入武将磨勘之列,它的授予,必须颁布特旨才行。
  3.军功双转制:“有军功人自武翼郎以上,每转一官,即双转两官”。即武官自武翼郎(武官42阶:从七品、诸司副使最低阶)以上至武功大夫(武官15阶:正七品、诸司正使最高阶)以下,只要因为军功而升官,每升一官,可以双转,也就是实际升两官。从右武郎(武官34阶)至正侍郎(武官23阶)的横行副使12阶,一般不作武阶官升迁之必经梯级。而右武大夫(正六品:武职14阶)以上属于“横行”,它的授予,必须颁布特旨才行。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