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汴河涛声(古代架空)——芳菲袭予/俞夙汐

时间:2020-04-12 13:41:04  作者:芳菲袭予/俞夙汐
  从元朝开始,带屈辱、卑贱性质的跪礼才推行开,清廷更是变本加厉,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众臣也必须跪着听训。至此,跪礼原来所包含的向对方表达礼敬与尊重之意已经淡化,而下跪者自我示卑、示贱之意则日益凸显出来。
  从宋至清,跪礼的变迁,不过是时代精神蜕变的投影而已。如果比较宋代与清代的精神风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宋代士臣敢振言告诫皇帝:“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至于廷争面折之事,更是不胜枚举。而清代的士大夫已经全无宋人风骨,竟以获得在圣上之前自称“奴才”的待遇为荣。
  士大夫已是如此,草民更不用说了。宋代的平民见官,尽管也讲尊卑有序,但大体上还可以维持尊严,见多识广的京城之民,更是不畏官长,常抓着官府的短处不放,跟官长争长短,也不给官长好面色看,急了就写检举信,或者到京师的直诉法院—登闻鼓院控告。而清代的平民,不但见官得先跪拜叩头,老百姓向衙门呈交诉状禀词,都以“蚁”或“蚁民”自称,官府称呼其治下小民,也直接叫“蚁”。人民在官府面前表现得如此卑贱,只怕是前所未见的。
  古人说,“礼者,时为大”。礼仪的应用,还是以顺应时宜为第一要义。基于此,支持对跪拜礼的恢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以上,摘自网络。
  对于“跪礼”,上文已诠释得很通透,无须多作置评。以下只对小说中可能涉及的作礼问题做些补充说明。
  唐宋普遍应用,取代跪礼的应该是以下几种:“揖礼”、“叉手礼”、“唱喏”,与女子专用的“福身”礼。
  一、揖礼,就是俗称的作揖,但根据情况也分几种: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
  在正式礼仪场合行此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双手缓缓高举齐额(略高过眉心),俯身约60度,起身时,恢复立容。
  这应该是一些古书中所谓的“拜”礼,多见用于非正式场合下的下对上,此“拜”非指跪拜,而是这种深揖礼。
  2、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
  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
  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二、叉手礼
  叉手礼出现于西晋,流行于唐、五代、宋、元、明时期。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用,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
  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
  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想想也挺高难度的……)
  三、唱喏
  指男子作揖,并口道颂词。宋代已流行。用于下属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即给人作揖同时扬声致敬。
  四、福身礼
  女子专用的礼节,行礼时身体稍稍微屈,双手别在腰边。影视剧中常见(可能是比较轻松能做到吧……)。
 
 
第9章 文化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提过一句:“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说的是宋人的四大雅趣。某部以北宋为时代背景的剧中对此也有展现,乃是将熟练掌握这四样技巧挂钩上了大家闺秀能否嫁入高门,随之而后,网上一些“文化公众号”开始标榜:“点茶是宋代大家闺秀的必修课!”、“插花是宋代大家闺秀的必修课!”……
  总之,不管你信不信,剧中的大家贵族反正是信了,所以一家子的闺秀们,个个精神抖擞挺直上身坐在后脚跟上,跟宫中的老嬷嬷学习着压香灰、插花枝、点茶水……(其实我挺好奇这挂画咋学?),伴着老祖母的碎碎念:“乖孙女们,都加油学啊,熟练掌握挖掘机(不好意思,我嘴又瓢了),是熟练掌握’雅四件’,王孙公子排队选!”
  综上所述,这是压个香灰插个花,就胜过诗书才情无数啊!
  要论这话有没理,还是说回《梦梁录》,下面是原文:
  宋·吴自牧《梦粱录》一九:“盖四司六局等主人,只直惯熟,不致失节,省主者之劳力。欲就名园异馆,寺观亭台,或湖舫会宾,但指挥局分,立可办集,皆能如仪。俗谚云:’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欲深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与作者的初衷,请自行百度。)
  我也努力发掘了番,根据一些资料,可见“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的确属于宋人生活中常见的雅趣,但同时也比较大众化,绝非“唯大家闺秀才可学!”或者“大家闺秀必须学!”,大多数时候,烧香点茶、挂画插花,都是由擅长此技的家仆或是技师来完成,主人只是负责品鉴玩赏,当然,文人雅士们闲来自行操作一番以为解闷,自无不可,但因此就将这四样上升为“权贵专属”,实是谬误!
  《梦梁录》说:“汴京熟食借,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良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可见,插花挂画,绝非贵家豪门专有。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也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可见这些爱好,本是不分男女、无谓贵贱,皆可有的,而且,这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无关乎“必须”。
  那么,宋代的豪门贵族,真正“必修”的是哪些“课程”呢?
  个人认为,还是老几样:诗书+琴棋书画,男女无异。
  最重要的是诗书。
  对男子而言,诗书用以博取功名之外,生活中的雅趣,也与此息息相关。设想,无论是上流社会的酒筵、与妻妾闺中寻乐,还是闲来自为解闷,拿不出一曲像样的词,如何下台?
  至于女子,虽说“德容言功”是基准,“才华”并不在评定女子的“素质”之列,但实际上,贵族女子,有几个不识字的?更别说像上官婉儿、李清照这样的极品才女了。所以说,红楼梦中对贵族女子的描述,才是写实。
  书,指书法。宋代大书法家不少,宋徽宗就是杰出代表,皇帝都这么努力,其他人好意思狗爬?女性代表,宋仁宗的曹皇后也算声名在外,草书颇见功力,可见女子文化素养真心不落后。
  画,典型雅趣,虽不像诗书那样重要,但基本也算贵族必修课:画得好不好不要紧,关键是多少得会点。这方面,宋仁宗算得努力,画马画了十来年,赏赐臣下也不少,可惜终究没捞着半个“好”字,只能说,精神可嘉,相较之下,宋徽宗就是以实力说话了,可惜最后也以实力亡国……
  琴:文人墨客,要说自己不通音律,真的太丢人。而女子,歌舞这些,是艺伎们才需要学的,一般没大家闺秀什么事,但女孩子音律还是要通,琴也得能拨弄两下,这才是能在择婿时给自己加分的项目(此间杰出代表请参考南唐大周后)。
  棋,指围棋。依旧是那句话,下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但得会!
  说完“必修”,再说说“闲趣”。
  宋人的闲趣,开头说的那四点,简作回顾。
  一、烧香,并不是如今拜佛烧香时点个香那么简单。
  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大约自唐代始,至于宋人,而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焚香的讲究,从香炉、香种的选择,到压香灰,再到燃香,以及对应时应景的考虑等等,绝非三言两语能道尽。
  二、点茶,是唐、宋的一种沏茶方法。点茶是分茶的基础,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
  点茶的意趣,在于一个“点”字。茶艺师先用瓶煎水,并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陆续注入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而后执壶往茶盏有节奏地点水,而且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点茶人还要用另一只手执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之为“运筅”或“击拂”。最终茶的优劣,要以汤色、汤花来定。
  三、插花,从欧阳修的表述来看,应是属于大众艺术了。不过家资品味不同,对插花的要求自然也有异,豪门贵族,不说其他,一个花瓶估计就够寻常人家吃几年吧?不过当然,雅趣的精髓在于“雅”,花瓶贵不贵还是其次,首要还在于,品味二字吧。
  四、挂画。
  宋代挂画,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文人雅士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作为平时家居鉴赏或雅集活动共赏的重要活动。所以挂画的重点,不在“挂”,而在事后的“赏”。
  最后,加个吐槽。
  众所周知,宋代已普及高坐具(从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代表的一些五代至宋的古画可看出,那个时代的人,就算坐榻,也早已摒弃了跪坐式,而以随意的盘坐为主。),所以前剧中,高门大户里的大夫人小娘子们,动辄一个跪地坐后脚跟式,咋地,这是“跪坐”自先代传入日本后又回头返销了,还是我大宋遭遇木荒,椅子全国脱销哈??(抱歉,我的杠精体已压制不下!所以本章到此为止,容我回头凉凉)
 
 
第10章 闲趣
  《宋会要辑稿》载:“国初休假之制,皆按令式:岁节、寒食、冬至,各假七日,休务五日;圣节、上元、中元,各假三日,休务一日;春秋二社、上巳、重午、重阳、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立夏、三伏、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各假一日,不休务;夏至、腊日,各假三日,不休务;诸大祀假一日,不休务。其后或因旧制,或增建庆节,旬日赐沐,皆令休务者,并著于令。”
  到北宋中期,宋朝人的假期大概是这样的:元日、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太后生日)、夏至、立春、人日、中秋节、清明、七夕、末伏等这样一些节日也可放假。这样,统计起来,共有七十四天法定休假日,再加上规定的三十六天的“旬休”,总共有一百一十天休息日。这还不算官员的私假,所以整体来说,宋代人的假期余额,多时都是充足的。
  既然假多,就要找点事情做,除了前文提过那些“雅趣”,宋人还有哪些活动可供业余消遣呢?其实花样还真不少。下面就挑些常见的说说。
  一、出游。
  宋人热爱出游。《东京梦华录》载:“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说的就是各个时节京城汴梁的可观之景。而在旅游旺季的春天,各处景点更是人声鼎沸,水泄不通,完全不亚于今天的黄金周旅游盛况。
  在春日,除了繁台、隋堤这些公共景点,汴梁城的“金明池”与“琼林苑”两座皇家园林,也会在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之间对外开放,“许士庶游|行”,“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东京梦华录》)。刮风下雨也挡不住游客的脚步,倒着实体现了古人的“惜春”之情。
  至于“牡丹甲天下”的洛阳,花开之时,“士庶竞为游遨”,“都人士女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其为时所贵重如此”(周师厚《洛阳牡丹记》)。盛况之空前,较之京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本地人,还有不远千里拖家带口来旅游赏花的,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二、看戏
  宋元时期,大城市中有勾栏瓦肆,相当于现在的戏院,瓦肆中搭有许多棚,以遮蔽风雨。棚内设有若干勾栏。大的瓦市,有几十座勾栏,日夜表演杂剧及讲史、傀儡戏、影戏、杂技等节目。每一个勾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设施也不一样。
  周密《武林旧事》提到勾阑的表演包括“吹弹、舞拍、杂剧、撮弄、胜花、泥丸、鼓板、投壶、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拨盆、杂艺、散耍、讴唱、息器、教水族飞禽、水傀儡、鬻水道术、烟火、起轮、走线、流星、水爆、风筝,不可指数,总谓之’赶趁人’,盖耳目不暇给焉”。
  而勾栏也不是任何“赶趁人”(演员)想去就能去,实则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所以勾栏的节目,都是有质量保证的,这样才能带来稳定客流。
  三、上酒楼喝酒
  《东京梦华录》说:“州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金梁桥下刘楼,曹门蛮王家、乳酪张家,州北八仙楼,戴楼门张八家园宅正店,郑门河王家、李七家正店,景灵宫东墙长庆楼。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
  所谓正店,是取得官方酿酒许可的酒店(宋代实行“榷酒”制度,私自酿酒违法),余下的,就是脚店。正店为顾客提供餐饮服务、零售酒水,同时也向“脚店”批发自酿酒水。
  一般来说,正店规模较之脚店要大,能容纳大量酒客,门面装饰讲究。根据《东京梦华录》,京师七十二家正店,不仅规模大,而且各具特色。规模最大的樊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华丽壮观,成为“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遇仙酒店“前有楼子,后有台,都人谓之’台上’。……
  酒店的布局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
  楼房型----以二至三层的楼房为主,楼下布置散座,楼上分隔为小室,宋代称阁子。宋代有很多豪华酒楼,如汴梁有丰乐楼和欣乐楼,前者由五座三层楼组成,用飞廊连通,后者大门和楼之间设百步柱廊;宿州有跨街的清平楼;相州有夹街对峙的康乐楼和月白风清楼。
  宅邸型----店内有若干院落和厅堂,廊庑也多做成单间阁子,可同时供若干宴会用。庭院上部罩以天棚,下设散座,有大宴会可在院中设戏台演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