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掌院醍醐灌顶,忙问:“阁老既然思虑至此,可是有恰当人选?”
“翰林院藏龙卧虎,不好说谁技高一筹,你向来刚正不阿,又独具慧眼,我相信你可以找到的。”宋阁老抽出那个泛黄的纸,交给秦掌院:“此图为当年沈太傅‘通济引渠图’原稿,你拿去翰林院给众人开拓才思……”
秦掌院大受感动,此等藏品,意义非凡:“秦怀定不负圣上与阁老所托!”
宋阁老又抿起了茶:“时不待人,你先去吧。”
待秦怀告辞后,老管家替他换了一杯热茶:“阁老,秦掌院死脑筋,你不替李大人说两句?”
“我的门生,何需走后门。”
老管家端着茶,走了出去,其实也不对,谁不知道李云赋是宋阁老门生呢,多少还是会留意着点,只是你不明示,相对结果公正一些。
……
沈是下朝在小道上乱逛,他对皇宫比对自己家还熟悉,也不怕走了不该去的地方,柳长泽为什么对他摇头呢……
“侯爷,我柳元宣不是知恩不图报的人,我知你后来纵使拉了柳家入水,也始终有心结……”
“不必多言,若不是太后开口,我不会帮你们。”
沈是停下了脚步,大片的竹林挡住了他的身影,帮什么忙?他寻了个更安全隐秘的位置,细听起来。
“侯爷,你、太后、柳家,本就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就算在抗拒,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柳元宣鞠躬道:“侯爷若是愿意,我愿将柳家家主拱手让出。”
“谁稀罕。”
柳长泽轻蔑离去。
柳元宣捋了把胡须,伫立原地看着竹叶萧瑟,柳弥不久后赶到:“父亲这般神色,想必侯爷没有答应。”
柳元宣轻笑了一下,如今圣上倚重柳家,又想靠那群冥顽不化的老匹夫压制柳家,国库丰盈后就想卸磨杀驴,那里有那么好的事,而这个曾带柳家兴盛的人,已经快没有利用价值了。
“故作清高。如今新政摇摇欲坠,你且看看,头一个推出来‘以死谢罪’的是谁。”
柳弥皱眉:“父亲既已算到这步,我们不也如履薄冰?”
柳元宣像似听到什么笑话,大笑起来,长长的胡须也跟着抖动:“荒谬,我柳家枝蔓遍布朝野,权倾朝野,手握财力,皆是有实才的能人异士,我看谁能拔的起来。”
这种极度膨胀的自信,给了柳弥一阵不安。
“父亲,我以为……”
“走了,隔墙有耳,莫要多谈。”
柳弥朝竹林瞥了眼,与父亲一同离去。
第24章 怨不得他会喜欢
沈是出于稳妥,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隐入花丛深处,一路心事重重的绕远,像个迷途的旅人。
当年圣上和长泽为顺利推行咸和新政,不惜培养起外戚势力与朝内元老抗衡,可柳家又岂是任由使唤的剑,早早的与手握兵权的将军通了亲,给自己捞足了油水,又立了个保命符。
如今柳家财权皆有,新政还能否继续,对于他们已经是无关痛痒的小玩意了。这诚然是一个好兆头,人在极度膨胀的时候,容易过分轻敌的……
柳元宣忘了,他真正安身立命的根本。
侯爷在柳家失去了价值,柳家又何尝不是在圣上手里失去了价值。
“你倒是会找地方。”
宫内的花丛九曲十八绕,不知何时柳长泽步移到他面前,腰间环佩作响,风姿流走之间,掀起些许凛冽的冷香。
香。
沈是想起了崇明的异香,约莫方才竹林偷听之事,与私盐绕不开干系,他拱手道:“侯爷见谅,下官随意闲逛,不曾想扰了侯爷观花听风的雅致。”
“观花听风……”柳长泽嚼着此句,像嚼着无味的鸡肋。他突然大步沈是逼近,高大的阴影将其笼罩了起来。
沈是不免几分心虚,毕竟刚偷听完,就遇上正主,逮谁心里不发怵。
年末的天很冷了,柳长泽呼吸间呵出清淡的白雾,带着一丝残余的温度,他倾身向前,抬起了手。
沈是下意识捂住了脖子,咽了口唾液,又来……
耳畔一声讥笑。
柳长泽像是在欣赏他的窘迫,故意停了两秒。而后,手落在他平滑的肩头,指节轻弹,一片青翠欲滴的竹叶,飘然落在了地上。
“沈大人,这风听的真熟练。”
沈是霎时无言。
柳长泽说完便与他擦肩而过。
就这么走了?沈是莫名有些失落。
沈是身体仍维持着因轻微撞击,形成的小幅度侧偏,他不由去猜测柳长泽的态度,似威胁、刁难,却更似捉弄……
柳长泽捉弄人……
“沈大人。”
“在!”沈是慌忙转身,宽大的朝服抖落了几点花瓣。
“还不走,等着本侯背你吗?!”
这是要带他出去?
沈是更加惶恐了,柳长泽的态度为何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这种变化他完全无法用逻辑道理去解释,似乎有什么东西正不受控制的偏离轨道,让他心乱如麻。
他看着柳长泽黑润若鸦羽长发,俊伟如群山屹立的背影,问道:“侯爷,为何对下官关照有加?”
不止今日,不止崇明。
“你下棋不错,想必为帅为卒也差不到哪里去。”
棋子还是将相?柳长泽还真是连抛橄榄枝,都别具有嘲讽意味。
按照偷听的情况,柳长泽与柳家俨然不在一条心,如此柳长泽的处境颇有孤立无援之意,可拉拢他一个远离中央的大理寺少卿有什么用?
沈是不解的问:“即使如此,今日兵临楚河汉界,侯爷为何阻止下官,往前一渡?”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你已做出决定,又何必再问。”
“什么晦?”
柳长泽没有回复。
沈是对兴修之事埋下了一份心。其一是柳长泽不可能关注到他锋芒毕露这么点小事,其二是这个词颇有深意,多用于困境之中激励,或用于谋大事之中劝诫。
是什么困,什么事?
柳长泽拨开了前方垂落的枝条,近午时的光穿过他的黑曜石手串,显得成色十足,他突然顿住了脚步,回头向沈是看去。
沈是以为他要解惑,于是微扬着头,一副愿闻其详的神情。
日光鼎盛,照的沈是琥珀般的眼瞳,流光溢彩,不似凡人,葳蕤的绿意一簇一簇铺开在他身后,他像是玉作的精魄,剔透清亮,温润谦和。
柳长泽喉结滚动,眸色渐深:“你娘亲眼睛,也是这个颜色吗?”
“大概是吧……”沈是没防备的听了这句话,眨了眨凤眼,随口应道。
“很好看。”柳长泽漠然的转了回去,依旧是如群山巍峨的背影。
眼睛?娘亲?这都是哪跟哪,不是聊正事吗?
这种突兀的转换,让沈是再次意识到,他确实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自以为是揣度成了他刻入骨髓的习惯,以至于他没有一秒认真聆听过柳长泽的内心,完全跟不上他情绪的转换。
他被愧疚感包围了,心头的乱麻打成了一个又一个死结。
柳长泽出声打破了经久宁静。
是极轻的一声叹息,极轻的一句低语。
“怨不得他会喜欢。”
沈是听到了。
谁喜欢?
他豁然开朗。
乱麻被一柄利刃从头划到了尾,所有诡异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原来,柳长泽真的把他当太傅子嗣了。
这个尴尬又绝妙的误会……
让他想笑,又想摇头。
百般滋味萦绕下,他向寒冬无风里的长廊望去,灰青的方砖,红而平滑的壁面,像被一条长长的红线给割裂了时空,唯有边角处些许潮湿的青苔残喘着生命的迹象。
而此间世界,空空寂寂,恍若只遗留下两个各有心事的人。
行至尽头,宫外早已停着一辆奢华的步辇,鎏金的扶手,镶嵌了满外壁的八宝缵珠,一旁整齐的候着九名小厮,有人眼尖见侯爷出来,急忙垫好了巾帕于墩子上,又战战兢兢的低着头。
柳长泽抬脚,长靴落在纯白的巾帕上,却没有上去,他问:“你想去太傅府吗?”
口吻轻松的像邀约一般。
沈是却说:“下官自知人微言轻,不敢扰太傅清净。”
官场行路,真如刀口舔血,还好自己想清了前因后果,若此时放松警惕应了去,岂不是公然告知天下,他有认祖归宗之意。
而柳长泽作为太傅门生,便是拼死也要压下这个惹众人非议的笑料,以保太傅百年清誉。
“算你识相。”柳长泽利落的迈了上去。
众人同步抬起了步辇,精致的流苏来回摆动。柳长泽狂浪松散的靠着,威势逼人,金贵的不可方物,尤其配上他一幅倾城的皮囊,恍如九天嫡仙偶入凡尘般惊艳。可你一旦向他看去,便会教那满身尖锐的锋芒,削落的体无完肤。
沈是叹了口气,这人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身边连个知己好友也没有,不孤独么?
步辇越行越远,逐渐变成一个小点,消失在他视线。
他怀念起从前捡到玉镯与小侯爷相处的时光,那时候柳长泽还整日要和他争个输赢,吵不过就凶,凶不过就耍赖,张牙舞爪的像个小狮子,似乎是从他背着满身荆条血痕来和他道歉那天起,开始变化的……
变得沉默,变得顺从,变得与他隔着一层疏远。
沈是想,他如今与柳长泽相差不过五岁,或许有望回到那段亦师亦友的日子,也来得及拉住柳长泽日愈失控的缰绳,让他不至于在新政轰塌之时,摔个粉身碎骨……
往日亏欠的,终有了弥补的机会。
沈是放松的笑了笑。
“沈兄!找了你好久了!”文通从后方拍了下他的左肩。
“嗯?怎么了吗?”
“快和我来!快和我来!翰林院可热闹了,掌院拿了沈太傅的原稿治水图,如今所有人都在临摹学习呢!”
“……”
我学我自己。
“文通,我御前……”
文通不待他多说,直接在背后推着他肩就走:“这可是千年难遇的好机会,若是夺得头筹,此后可便是平步青云,一路高升了!”
盛情难却,沈是便不再挣扎了,他本来也想去翰林院看看状况,不过会挑个人烟稀少的时刻罢了。
“沈兄,你不是御前推了此次治水?
文通一拍脑袋:“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这拒绝了又来,可不是让人说闲话么……”
沈是无所谓的挥挥手:“学无止境,就是不会才更要学嘛,圣上不会计较的。”
李云赋认同的点头,将手中拓本展开:“正是了,况且沈兄见识广博,定有不少奇思妙想!”
文通眼前一亮:“云赋兄居然不出半个时辰,便还原了太傅手稿,这可真是救了我们的命了。沈兄,你都不知道前院围了多少人,想看一眼要把头挤破了……”
沈是说:“那也要去看。”
“啊……为何啊……我不去我不去,我信云赋兄画的,肯定分毫不差……”文通哭丧着脸说。
云赋看了他眼,会心一笑,提着文通的胳膊站起来:“走吧,沈兄说的有理。”
文通懵了:“什么啊,说什么了?我怎么不明白呢?”
沈是好笑的卷起案上的拓本,往文通头上轻敲两下:“你说前院一般做什么的?”
文通现在还是翰林院的人,熟的不行的说:“待客居多!”
李云赋说:“前院人来人往,别说翰林学士,便是朝堂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才子,如此盛况若要看上一眼,起码花费两柱香时间,而闲等之际,文通兄,你会做什么?”
“聊天啊!”文通双手一拍:“我懂了!本来众人皆想夺魁,必然藏着掖着不愿多谈,但等候时间长了,又有外客纯属欣赏的说两句,自然有人高谈阔论,我的天,百年难得一见的盛况啊,快快快!”
文通说风就是雨,撒着腿就要跑,沈是揪住了他后领说:“不急……发酵还需要时间,你能懂掌院苦心就好,集百家之长,才能所向披靡。”
第25章 孟香客
不出所料,前院已有人不少人围在一起阐述自己的想法,时至激烈处,竟有几个不顾斯文的对骂起来。
李云赋和文通混入人群之中,时而参与辩解,时而将良策记于心中,忙碌的不成样子。
向来宁静致远的翰林院,此刻比庙会还要热闹。
热火朝天时分,有一位翰林编修处,人聚集的最多,他正侃侃而谈:“江城连着黄河,四周环水,若来年大雨,此处必定涨潮,祸及千里。私以为兴修之事,定以江城为要塞,固坝引流,方可行之……”
“实乃真知灼见!”
“妙哉……妙哉……”
李云赋本无意出声,但见迎合者颇多,不免着急的说:“此言差矣,江城年年兴修,早已固若金汤,在从此处入手不过是画蛇添足,而钱塘江经三峡,水势迅猛,可此间除却堤坝,竟无通渠之道,定是大患之所!”
那人兴头上被打断,心里压着火要反驳,却又有些无从下口,一见是李云赋,便撇嘴说:“宋阁老门生,说的当然都是至理名言了。”
话里像嚼着沙砾,教人膈应又难受。
文通本一听这语气就来气:“你若不痛快,倒是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辩不过别人就在这里阴阳怪气,算什么君子!”
17/119 首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