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抽刀(古代架空)——陈杂

时间:2020-12-07 12:05:22  作者:陈杂
  “此处若能开通河运,当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金老板又何必不顾民心声名,而要占这生意钱财上的便宜。”
  “我金秀只是一介商人,牟取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金家也并非虞家那样的皇商,民心声名于我不过锦上添花,得之我幸,不得也无碍。何况,比起占的生意多少,显然你对这段河运航道开通与否更加上心。”《$TITLE》作者:$AUTHOR
文案:
     $DESC
 
  ☆、第 14 章
 
  闻灼默然。金秀最后那句话说的没错,近来西南情势不稳,闻陶调任此处镇守,若一旦将来爆发异动甚至是战事,消息传递、粮草补给、武器运送、人员调配,这些都要依靠迅捷及时的交通。比起需得翻山越岭又有诸多危险不便的陆路山道,河运水路自然要好上太多。只是夔州路至西南大理边界这一段因相对偏僻崎岖,水路难开,沿途贸易往来也大多走地上之路,因而一直未开通。为确保闻陶今后在西南或战或守都不会因交通阻滞而陷于困境,这段河运航道必须立即着手开通,故而闻灼才会找到金秀。毕竟扬州金家在河航船运方面立业以久,又熟知此地纵横交错的水路分布,若要尽快开通河运航道,只得与金家联手。
  “各取所需,闻公子意下如何?”金秀出声询问。
  既已知晓金秀此番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步,闻灼便不再浪费口舌,直截了当道:“可以,不过我也有两个条件。”
  “愿闻其详。”
  “其一,进度要快,四月上旬之前必须开工。”
  “越早开通便越早盈利,这点我再同意不过。”
  “其二,若军需运送要调用船只,不得拒绝。”
  金秀脸上是了然的笑容,“闻将军调任西南竟是真事,闻小公子这为兄长着想的一片拳拳之心,我若不成全,岂非太不通情理。”
  “金老板何必揶揄我,不过是分内事。”闻灼又端起那茶水抿了一口,真是难喝。
  “说来也巧,前几日舍妹还与我提起过,她在官道遇到一个驾车的英俊青年,他自称是闻家属下,急着赶路,我妹子心善,便主动让了道。”金秀似是无意地问,“这人可是闻公子下属?可知他为人品性如何?”
  “不是,不知,别问了。”闻灼冷着脸色,撂下茶盏拂袖而去。
  在云安又待了三天,与金秀将一些重要事宜谈妥,白纸黑字签了合契,闻灼便打道回府。刚下船,侍从呈上一个木匣,闻灼接过打开来看。匣子里装着两把短匕,一把是由桃木制成,另一把外鞘闪着精钢的冷光,鞘身镂刻着几朵绽开在枝桠上的桃花。闻灼从外鞘中抽出匕首,样式与那把木质短匕几乎一样,握在手中极为轻便趁手,虽尚未开刃,却尽显锋锐,不愧是出自兵器大师曲江之手。把它放回匣子,闻灼又取出桃木短匕,拇指细细抚过上面早已熟悉的纹路。
  “山楂海棠蜜饯果干,花生核桃牛轧糖,甜枣枸杞大米糕,几位可要带上一些?”带着本地口音的叫卖声传来,一个挑着担的商贩轻巧地穿行在聚集在岸边的人群中,不断热情吆喝。
  另一个护卫牵了马车过来,见闻灼正看着那个叫卖吃食的小贩,出声询问:“公子,可要买些路上吃?”
  把桃木匕首收进袖袋,闻灼边抱着木匣坐进车厢,边回答道:“不用,那糖太甜。这便走罢。”
  日暮时回到夔州城,梁府里只有李老伯和厨娘两个。梁枢平日里起居都在这处不算太大的宅院,除非政务繁重紧急,才会在府衙后的官宅过夜。李老伯说梁大人他们这几天却是一直都待在知府衙门,仍未回府。舟车劳顿,闻灼困倦地厉害,草草用过晚饭,便回厢房歇着去了。
  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闻灼洗漱完,经过隔壁房间时见严恪并不在里头,转到厨房去拿了块米饼就着热水填饱肚子,一个人枯坐了一会儿,着实无趣,便索性去衙门寻他们。
  夔州府署在城中心,前衙后邸,坐北朝南,十分好找。大门口的衙役进去通传,得了知府许可,便领着闻灼穿过仪门,带他到西南一隅的司狱司。
  闻陶从监门出来,看见端正坐在那儿的闻灼,问道:“昨天回来的?不在府里歇着,来这儿凑什么热闹?”
  “我歇够了,府里只我一个,待着没什么意思。”闻灼见他似是刚从牢房过来,又神色不豫,显然是遇上棘手的事了,于是接着道,“看来是褚晟押回来的那个犯人不好对付,才惹得大哥你不痛快。”
  闻陶没吭声。他们轮番审讯了三天三夜,能用的手段都用尽了,那人却仍未开口,到现在连他姓甚名谁也不知晓。那时梁枢的担忧成了真,这“山匪军师”看着文弱,竟能撑得住这三天三夜不合眼的审讯,让闻陶倍感头疼。
  “可要我帮忙?”闻灼弯着眼,笑问道。
  “你有法子让他开口?”
  “没有。”闻灼回答地从容。
  “那你给我在这儿裹什么乱。”闻陶伸手便要撵他离开。
  “反正你们的法子不管用,让我试试总没有坏处。”
  褚晟和严恪正暗中探查赢山周边情况,闻灼自小机敏,向来主意最多,若真能让这人老实交代,届时严恪潜入山匪内部与他里应外合会方便得多,对剿除赢山匪帮也大有裨益。闻陶思忖片刻,道:“你尽力去试。”
  狱卒又将监门打开,让他们二人进去,闻灼跟在后面,穿过狭长甬道,进到审讯犯人的房间。监狱高墙森严、窗户窄小,屋内即使在白天也需点灯照明,那人双臂被紧紧绑缚在靠墙的木架上,头微微低垂着,头发有些散乱,身上却还算整洁,显然并未用刑。
  见闻陶进来,梁枢无奈地对他道:“还是什么都不肯说。下午我有事要与奉节、巫山两地的知县商议,不能留在这儿。”
  “引之你回二堂(1)处理政务,我和小灼在这里继续审。”
  梁枢朝闻灼点点头,又交代了一旁的司狱官几句话,便先行离开。
  闻灼踱步上前,掩着鼻子在那人面前一步远的地方停下,将他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只抓住这一个?”
  “还有几个随行的被就地关押在潼川县衙的监狱,都是山匪头目孙治派去护送并监视这人的小喽啰,他们只知这人是孙治偶然招揽上山的,并不清楚他的身世底细。”闻陶回答。
  “潼川县临近梓州,他们要去梓州做什么?”
  “他们是听命护送,不知晓缘由。但据其中一个交代,孙治吩咐他们随行护送时很是不悦,我猜想应是这人自己要求前往梓州,孙治不得已才答应。”
  闻灼倾身凑近些许,仔细看了一会儿,问道:“他身上这件黑衣是一直穿着的?”见闻陶点头,又继续问,“他去梓州可有带别的物件?拿来我看。”
  司狱官取了一个包袱回来,是褚晟从这人乘坐的马车搜到后一并带回来的,他们早已检查过,里面除了几件内衫和外袍,再无其他。
  闻灼逐件查看过去,拿起其中一件麻布制成的黑色衣袍,动手把它翻了个面,忽然用力将这件衣袍的内衬撕开,露出麻布上用朱砂墨密密麻麻写就的祭奠诔文。闻陶与那司狱官凑过来一看,皆是既惊又疑。
  那人却仍低垂着头,仿佛事不关己,至始至终未对这边的动静作出任何反应。
  把那件内有乾坤的衣袍铺展在桌面上,闻灼转身道:“哥,放他下来,你们先出去一会儿,我要和他单独谈谈。”
  闻陶见他神情从容自若,便知他这是找到法子了,招手让狱卒给那人松绑后扶他靠坐在墙角。
  “我留下罢。”闻陶有些担忧万一这人被松开后暴起伤人,闻灼单独留在这里会有危险,毕竟这人看着文弱,骨子里却乖戾凶悍。
  “不必,动起手来他未必是我的对手,大哥放心。”
  见他坚持,闻陶只得与其他人一起出去,关门时不忘提醒:“我在门外候着。”
  屋内只剩他们两个。闻灼倒了一碗水,蹲在他面前,这人双臂被绑缚了许久,现在怕是连拿碗的力气也没有,闻灼把碗凑近他嘴边,他倒也乖觉,衔着碗沿缓慢吞咽。喝完碗里的水,他稍稍挪动了一下身子,背靠墙壁寻了个舒服的姿势,歪着头闭着眼,呼吸绵长,像是准备入睡。
  把碗放回原处,闻灼在长凳坐下,“我给你说个故事罢,这个故事是别人告诉我的,不算有趣,也没多少人知道,但你一定会觉得熟悉。”意料之中的毫无反应,闻灼不紧不慢地接着道,“先帝还是成王时,兄长仁宗皇帝继位九个月后突然崩逝,内廷此时传出消息,称仁宗是身染恶疾、不治而亡,又拿出遗旨,立仁宗膝下年方七岁的唯一幼子为新君,尊应王为摄政王、掌军政事,辅佐幼主直至其亲政,另只许各地藩王在封地吊唁、不得进京奔丧。应王虽是仁宗的亲叔叔,但二人关系一向不算融洽,此时竟颁下这样的遗诏,加之仁宗死因蹊跷,难免有人猜测议论。应王大权在握,兼有内廷襄助,越发不可一世,敢于直言质疑他的大臣,文官流放、武将处死,朝堂上一时人人自危。此后两年间,摄政王捏造证据,先后构陷歧王、肃王等几位藩王谋逆,更以此为由指使幕僚多次上书主张削藩。是年秋,摄政王与幼主到北苑巡狩,因随从疏于看顾,幼主不慎惊马坠亡,摄政王却密不发丧,只道幼主是感染风寒,意欲暗中返京谋取皇位。先帝当时远在襄阳封地,一个作道士打扮、自称乌犀先生的人不请自来,将此事告知先帝,劝说他以靖难勤王为名起兵。先帝不知此人底细,更不知他说的是真是假,因而犹疑不定。那人笑叹一句‘天赐良机却不敢要,成王也不过如此’,正要离开,被先帝拦了下来。按他指点,先帝假称已领太皇太后秘传懿旨,先将幼主遭奸臣贼子暗害受伤的消息昭告天下,随后起兵靖难,一路艰难险阻不必多说。先帝及麾下一众将士皆是骁勇善战,又有这位极富谋略胆识的乌犀先生倾力襄助,最后如愿称帝。”
  “故事到这儿却还没完。功成之后,先帝论功行赏,乌犀先生却不领官职、不受封邑,独自离京后踪迹全无。先帝只当他是云游四方去了,迟早还会不请自来地出现在他面前。一年后,乌犀先生再次现身,却是作为北方瓦刺部落迅猛崛起的推手。他襄助拖木也先成为部落首领,使瓦刺人由散乱到凝聚,一改往日野蛮混战的作风,成为本朝在北境最为强大的对手。拖木也先屡扰边塞,甚至占领了几座边关重镇。先帝御驾亲征,耗时数月大胜瓦刺。乌犀先生不愿再为拖木也先献策,惹得也先大怒,怀疑他与汉人勾结才使瓦刺连连落败,欲杀之而后快。乌犀先生用计成功从瓦刺部落脱身,一路南下。先帝指派皇城司(2)心腹查探他的行踪,在梓州将其擒获,并幽禁于梓州城外一处偏僻官宅。乌犀先生被幽禁的第二年,收留了一个五岁的孩童,第十一年的三月十三日,自焚于那处官宅,火势凶猛,扑灭时起居室已焚毁大半。经查验,乌犀先生身死,被他收留的孩童由暗道逃走,行踪不详。先帝驾崩,储君即位,皇城司呈递的这份密报被束之高阁,乌犀先生的名号再无人提及,这便算是故事的结局。”
  “月初从赢山乘马车往西行,一路要避人耳目,到梓州约摸要用去十来天,抵达时正好是三月十三左右。你带了麻布衣袍,甚至极其隐秘地在内衬里写祭奠诔文。”闻灼换了笃定的语气,“三月十三,梓州,麻衣,诔文,你要祭奠谁?只能是乌犀先生了。那个孩童被收留时五岁,到如今该是二十有三,你贵庚?看着约摸比我年长一些。我已说的这样明白,还不打算承认么,你便是七年前那个从梓州逃出生天的人、乌犀先生的弟子。”
  “闭嘴。”低沉压抑的嗓音从墙角传来,那人竟开口说话了。
  左尹仰头直视着闻灼,重复道:“闭嘴,先生从未承认过我是他的弟子。”
  微微跃动的烛光自墙上的孔洞倾洒下来,映着他眼底的一片血色,仿佛七年前那场熊熊燃烧的大火。
  (1)二堂:位于正堂后面,是知府日常议事办公、接待官员客人的场所。
  (2)皇城司:特务机构,性质类似锦衣卫。皇帝亲领的心腹爪牙,执掌宫禁、周庐宿卫、刺探情报。《$TITLE》作者:$AUTHOR
文案:
     $DESC
 
  ☆、第 15 章
 
  雨夜,郊野,一座城隍庙,庙里供奉的是前朝一名生长于此地、因赫赫战功而受封为武威公的将军,时移事迁,新朝建立后,这庙便再无香火供奉可享,日渐颓败。大殿上矗立的那座神像面容模糊,身上的甲胄披风和手中的长刀早已不知被谁拿去,泥塑的身躯、虚握的右手,在夜里显出可笑又骇人的模样。神像后面的角落燃了一个小火堆,衣衫褴褛的女乞丐萍姑坐在用薄薄一层稻草和棉絮扎成的席子上,一边低声哼唱着字句不清的歌谣,一边轻轻摇晃着怀抱中的小婴儿。她在行乞途中捡到这个裹在褥子里的婴儿,是个瘦小的男孩,不足半岁就被遗弃在路边,只能发出猫叫一般微弱的哭声。萍姑平日用讨来的米糊、软糕勉强填饱两人的肚子,偶尔运气好,有人施舍些许铜钱,她就拿去与农户换成煮沸的黄牛乳汁,吹凉了小心地喂给他。
  城隍庙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萍姑看着这小婴儿长出乳牙,会坐能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冷冬长夜,她缩在角落冻得直发抖,两手却紧紧搂住孩子,让他贴在自己怀中取暖,实在冷的睡不着了,便絮絮地讲她那早逝的丈夫、夭折的儿子、把她赶出家门的婆婆,刚满周岁的孩童仰头懵懂地听着,黝黑眼眸映出她已生白发的沧桑面容。粗糙的脸颊忽然贴上来一双温软的小手,这一点温暖却像是直透到她心底,将那里满盈的酸苦减去一分。春秋寒暑,孩子长得很快,转眼就已过了四岁的年纪。有个模样落魄的算命先生路过,在城隍庙借住一宿,萍姑央他给孩子批个名字,算命先生收了萍姑给的几枚铜钱和发糕,一只手捻着胡须,另一手在皱着小脸十分不情愿的孩童的头和后颈处摸索,口中念念有词,一时惊讶地“嚯”,一时疑惑地“咦”,转而又感叹地“唉”,表情异常丰富。半晌,他才收手道,“此子命格极硬,天资异于一般人,若得贵人指引,必当立治世之功。握事者,尹也(1)。既无姓,便随此庙主人姓左。就叫你左尹。”新得了姓名的左尹被萍姑牵着朝他道谢。
  翌日清晨,两人在门口目送算命先生离开,左尹扯了扯萍姑的衣角,用稚嫩的童音道:“阿娘,那个人是骗子,根本不会算命。”
  “娃儿,”萍姑抚着他头顶柔软的黑发,笑道,“以后要叫你阿尹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