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诊脉便断出了是棍伤。明苏不敢小瞧他了。郑宓忙道:“如何医治,请老人家细说。”
那老头瞥了明苏一眼,一面低头开方,一面说道:“方圆五百里,老朽的医术无人可及,且犹善刀箭棍棒之伤,边城的将士受了伤得要来寻我,你们来得巧,边城有老友邀我去坐馆,若是迟两日,老朽便不在此了……
既然伤口已愈,外敷便不必了,给你开内服,先服一月,一月后你去边城寻我,老朽再替你诊脉,看看接下去如何用药。”
话尽,方子也成了。
郑宓双手接过,明苏却道:“我与姐姐还要赶路,不便煎药,老人家能否开些药丸?”
老大夫随和得很,听她这般说,便起身去药柜取了两个小药罐来,道:“有药丸,但制成药丸,药效多少得走一些,疗效不及汤药。”
郑宓一听药效受损,忙道:“老人家抓药吧。”
老大夫一听,笑了一下,在她们二人之间看了看,道:“二位小友真是有趣。”说罢又起身去抓药。
明苏拧眉,眼底闪过慌乱。郑宓低头看药方,没有留意她的变化,口中则道:“待至边城,我们停一阵,待你的伤看好了,再走。”
“不必!”明苏断然道。
郑宓一怔,抬眼看她。
“不必……”明苏又说了一遍,“我早不疼了,横竖不碍事,待稳下来另寻医者便是。”
她说得很坚定,郑宓怔了一会儿,方明白她为何如此坚决,正欲开口,老大夫回来了。
药材用油纸包起,一包便是一贴,他足足取了三十余贴,道:“拿去吧,药丸也拿去。”
明苏一字未言,付了诊金,便提起药,对郑宓:“姐姐,走吧。”
郑宓欲言又止,终是跟着她走了。
接下去,明苏很熟稔地买了几身皮裘,到关外只会越来越冷,御寒的衣物必不可少,还多买了些装水的水袋,听闻到关外后水源稀少,得多备些才好。
她已经做得很好了,全然看不出半月前,她还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公主。
郑宓跟在她身边,觉得十分安心,仿佛只要明苏在,便会妥妥帖帖的。
回了客栈,用过晚膳,明苏还买了许多干粮,备着赶路时果腹。
入夜,她们躺在一张床上,明苏睡外头,郑宓睡里边。
房中留着一盏灯,灯影晃晃悠悠,过了好久,郑宓声音响起,明苏还觉得有些不真切,以为是在梦中。
“这一路来风平浪静,我们不必再急着赶路,且到边城,出关很方便,有风吹草动,我们可以立刻便走。”
“先出关,我的伤不急。”明苏仍是这句话。
郑宓静了一会儿,靠了上来,她的气息近了,额头抵在明苏的肩上,发丝在她的颈间扫过。明苏一惊,浑身绷得笔直。
“你不是累赘,也不是拖累,我不会丢下你的。”郑宓温声说道。
明苏没有出声。
郑宓等了一会儿,语气放得更软,又道:“你听话,你若落下痼疾,我不止不安心,还会悔恨半生。”
明苏依旧没有开口。
怎么不说话?郑宓想起一路的冷淡,方知眼下这般言语,怕是无甚说服力,明苏大抵是不信吧。
她顿觉心疼,她还是觉得明苏回京,对她更好,可她却已无法赶她走了,不只是因她不愿走,还有她也舍不得她。
道途坎坷,时不时便是廖无人烟的荒原,时不时又是人海茫茫的小镇城池,草木也好,荒漠也罢,北风萧萧,远山辽辽。
仅仅半月,郑宓便无法想象,倘若这一路没了明苏,她走得该多寂寞,多艰难。
“我真的不会丢下你,你这么能干,什么都会,近来还学会与人砍价了,若是你落下病根,将来身子不好,我该依靠谁呢?”郑宓轻轻地道。
可明苏还是没有说话。
郑宓不由撑起身,看她怎么了?
明苏平躺着,眼睛看着上方的帷帐,脸又红又烫,眼中湿漉漉的,见郑宓看着她,她抿紧了唇。
“你怎么了?”郑宓问道。
明苏舔了下唇,开了口,却是磕磕绊绊的:“姐姐,我好像病了。”
郑宓脸色变了,立即就要起身,去寻大夫,明苏抓住她的手,直直地看着她,认真道:“你一靠近我,我的心就跳得厉害,身子也变得烫了,心中又是欢喜,又是害怕。我是不是病了?”
郑宓的动作顿住了,明苏的手心湿热,她抓着她的手,热度传递过来,郑宓觉得她的身,她的心也滚烫起来,热乎乎的,让她手足无措。
明苏没有听到她的回答,自顾自地确定道:“姐姐,我为你病了。”
郑宓在心里回了一句:“我也为你病了。”可出了口,便成了:“快睡,明日还要赶路的。”
明苏松了手,郑宓也躺了回来,稍稍地离她远了些。
渐渐地,心跳平缓了,脸也不烫了,可明苏却觉得病没有好,因为她心中的欢喜、害怕依旧留着。
过了许久,郑宓道:“那便这般决定了,我们在边城停一阵子。”
随着这句话,欢喜压过害怕。明苏将手覆在心口,她想我愿长病不起,口中道:“好……”
如此,便说好了。
作者有话要说:宝玉说:“我为林姑娘病了。”
高估了自己,以为这章可以写完回忆的。
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明苏会慢慢发现,她也是被郑宓偏爱的那一个。
第二十四章
第二日, 情形骤变。
二人起身出客栈,一队商贾骂骂咧咧地朝客栈走来,口中大吵大嚷地要住店。
明苏见他们身上都是黄沙, 又瞧了眼外头, 外头并无多少风, 可见这队商旅是行了一夜路,且多半是从更荒僻,风沙更大的北边来的。
于是便拉住了郑宓, 欲听听,他们遇上了什么事。
店家是招揽惯了的, 见这群人脸色难看, 也不避着, 反倒笑嘻嘻地上前来招呼:“客官们这是怎么了?如何一脸晦气?”
为首的那人气道:“京师走脱了一女犯,边城正严查呢,入关还好, 出关查得极严, 几名士卒拿着画像一个一个对照,卡得死死的,稍有一点相似,便不容分说,立即拿下。”
明苏与郑宓对视了一眼,神色间俱是凝重。
店家道:“走脱了女犯,是得好好查查。”
“我听官府差役道,海捕文书就快下来了,不几日便会在各州府张贴通缉令。咱们这想来也就这两日了。”
另一人插嘴道,能出关入关走商的,在官府多少有些门路。
“也不知是什么女犯,这般架势。”一用早膳的老儿笑问。
“谁知道,仿佛是官家女子?”
几人聊得逐渐热烈起来。
明苏拉着郑宓的手往外走,到了马车边,她扶着郑宓上车,口中道:“不能出关了,我们改南下。”
“可你的……”郑宓依旧惦记她的伤。
明苏掀开门帘,让她进去,笑着说:“事分轻重缓急,我们先脱险。”
说罢,视线扫过马车中放着的那一贴贴药,又道,“何况这些药够我服上月余了。待脱险,再寻好大夫不迟。”
也只得如此了。
郑宓坐稳了,明苏上了车,挥动马鞭,改道朝南。
接下来的日子,便没有先前那般平静了。
郑宓的画像逐渐贴满各处州府,出入城门的盘差也都严了起来。
二人只好避着城池官道,走荒野小道,连大些的村子都不敢走。
她们尽量不与人接触。露宿荒野的时候多了,补充食物时,一口气买的干粮也更多了,幸而已入了冬,多放些时候也不会坏。
提心吊胆地走了一个多月,还好,未曾遇上追兵,只是有一回,欲入一小城补点干粮,便见城门口站着程池生,他身边是几名身着官服的文官,绕着他恭维,他则目不转睛地盯着出入城门的百姓。
明苏见了他,吓得面无血色,赶紧趁距离还远,调转马头离开。
跑出好远,方在荒野中寻了一处破败的庙宇停下了。
可她们干粮吃完了,晚膳便没了着落。
“这般穷乡僻壤都能碰上他。”明苏惊魂甫定,面色还是苍白的,不免庆幸那日在紫宸殿偷听时,她推门看清了程池生的长相。
天已不早了,她们一路往南,因避着官道,有时辨不清方向,还会往东,往西,一面问路一面走,前两日问了一田里耕作的老农,知这一带已到了泰山山脚。
药丸与汤药夹杂着服用,今日是没有晚膳了,此处又荒无人烟,郑宓便想煎一副药,虽苦,但好歹是热的,让明苏服下暖暖身子。
明苏则想起方才路上见了条河,虽已是隆冬腊月,河水结了冰,但兴许能砸开冰,捞一两尾鱼上来。
明苏没做过捞鱼的事,可她想,既有办法,总不能不试,让阿宓饿着肚子,于是她便去了。
郑宓在庙中清理出一块夜间休息的地方,又生起了火,为她煎药,这药很费功夫,得一直看着,留意火候,既不能大,也不能小。郑宓全神贯注,一时倒未发现,她去河边了。
直到半个时辰过去,药煎好了,郑宓唤明苏,要她来趁热服用,无人应答,方慌了神。
明苏从未不与她知会便走开的,她捧着碗的手都在抖,想要去寻她,走出一步,碗中滚烫的汤药荡出来了,溅在她的手上,手便烫红了。
她心中急得厉害,竟不觉得疼,只是奇异地镇定下来,想,明苏等等要喝的。
小心地将药碗放到了一个台子上,而后才跑出去寻人。
一跑到外头,明苏正好回来,她手里抱着两尾鱼,喜滋滋的,像是得了传世珍宝一般。
郑宓一见了她,少见地动了怒,将她拉到身边,语气又气又急:“你到哪里去了?”
明苏敏感,发觉她生气了,面上的笑意便消了下去,乖乖地解释道:“我去捉鱼了,我捉鱼给你吃。”
郑宓这才看到,她的一双手冻得通红,衣摆都湿了。
她不忍再责备她,将她手里的鱼接过来,一看,已去鳞破肚,在河边洗刷干净了。
郑宓将鱼放到器皿中,而后捧着明苏的一双手,放到怀中,为她捂暖,口中叮嘱道:“你出去要先说与我,我寻不到你,会很担忧。”
明苏也知自己走得急了,忘了与郑宓说一声,惹得她担心,是她不对,她一点也不争辩,也不说这鱼是专为郑宓抓的,乖乖认错:“是我不好,让你着急,下回一定与你说。”
郑宓心软,余光扫见了那两尾鱼,鱼不大,将将一只手大小,明苏能捉到,必是费了大功夫的。
何况她知道,明苏虽是锦衣玉食地养大的,可她很能吃苦,也很能忍耐,不会因为一顿晚膳没着落便着急得忘了离开前要与她说一声。
这鱼必是为她捕的。
过了一会儿,明苏的手暖回来了,汤药也恰好可入口,郑宓端了药碗给她。
那药苦得很,光是闻着味,便知极难下咽,可明苏一口气饮尽了,眉头都没皱一下,道:“我们将鱼架起来烤吧。”
她们因时常要露宿野外,故而行囊中还备了盐,烤鱼,撒些盐,应当能入味。
二人架起火来烤,这样大小的鱼,二人分食,必是不够饱的,可垫一垫,总比全然挨饿要好。
不多时一股清香飘起,鱼肉变得金黄,香气使人垂涎,明苏在旁等着,郑宓取了根竹箸戳了一下,鱼肉已烤得软烂,熟了。
“快尝尝。”明苏迫不及待地催促道。
郑宓撕下少许,吹了吹,入口,险些皱起眉头,苦得很,像黄连一般,想来是明苏杀鱼时,弄破了鱼胆,胆汁浸入了鱼肉,这才如此苦涩。
“好吃……”郑宓说道,却并不将手中的鱼分给明苏,而是让她去尝尝另一尾。
明苏听她的话,从另一尾上撕下一些,吹凉,入口,咽下,点点头道:“好吃……”
郑宓眉眼舒展,还好明苏能吃到好的。她笑着道:“那就好,趁热吃。”
明苏便不再多话,郑宓也未说一句,她们都吃得有些快,很快便吃完了,除了鱼骨鱼头鱼刺,一点肉都没剩下。
外边都已黑了,天黑不已去河边,于是二人就着水囊里的水稍加洗漱,便睡下了。
二人依旧并肩躺着,明苏合上眼睛,心中便沮丧得快要哭出来了,鱼是苦的,她不知是为什么,明明新鲜自河中捞上来的鱼,怎么会是苦的。幸好阿宓的那尾是好的。
可是她原本是想全部给阿宓的,这鱼这样小,一尾怎够果腹,她一定没有饱。
整夜明苏都在自责无用,可到天明,她又笑眯眯,勤快地收拾行囊,再度上路。
她们一路上见了许多从前不曾见过的人,从前不曾见过的景,可惜纵有美景,她们都无暇驻足观赏。
接下去,她们更加小心地隐蔽行踪,所需之物,都选经过的小村子,像村民去买。
如此,倒一路顺利,又行了一月,到了江南的一座小镇。
那日恰好是除夕,家家都忙着团圆。明苏想母亲了,也想在天上的母后,去年这时,宫中行宴守岁,她强撑不睡,熬到子时,向父皇母后还有母妃拜年,得了不少压岁钱。
长辈们都抚摸她的发顶,祝她来年安康,无忧无虑地长大。
可今年却全然变了。
不知母妃可好。明苏心中挂念,她们一路走来,偶尔也会听见行商说起京城的情形,但从未听闻宫中哪位妃嫔的境况。
她毕竟还是个孩子,再如何掩饰,也少不得流露些许伤感。郑宓没有办法,只能抱着她,与她安心。
幸而这座小镇很是热闹,除夕夜请了戏班子来唱戏,家家户户用过了年夜饭,便走上街头,小镇中到处都是鞭炮声与欢笑声,孩子们奔跑着,嬉闹着,当真喜庆。
郑宓干脆带着明苏融入他们。
这街上摩肩擦踵,人挤着人,纵然程池生到了,怕是也不好捉她们。明苏便放了心。
18/76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