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的衙役把童生试榜单贴出来之后,大家全都拼命往前挤,等到能够看清榜单上的字,林大伯脚下如同有钉子站在原地不动,瞪大眼睛找,总算在倒数几行看到了“林家村,林祥宝”几个字。
林祥宝就是林大宝的正名,林家村只有他一个人叫林祥宝,他家大宝是真的考上了童生!
多看了几遍确认自己没有看错之后,林大伯顾不上被挤掉的鞋子、扯乱的衣裳,满脸喜气地离开:“我家大宝考上了!我家大宝考上了!”
像林大伯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嘴里都嚷嚷着某某某考上了某某某考上了。
相比而言更多的人却是满脸失落,因为他们没有在榜单上看到想看的名字,意味着落榜了。
林大伯一口气从县衙跑回了林家村,进村子开始就一路嚷嚷,恨不得让全村人都知道他家大宝考上了童生。
回到家林大伯把这件事第一时间告诉林老头和林老么,然后去卫家村把林大宝接回来。
林大伯过去的时候夫子还在讲课,听到说林大宝考上了童生,卫夫子是惊吓多于惊喜,林大宝的水平他还不了解,怎么会突然考上,难道是这小子平时藏拙故意做出一副不认真学习的样子?
尽管心里有些疑问,夫子还是一脸高兴地同意了林大伯把林大宝接走。
往年若是卫夫子的学生考上了童生,他必然会在课上表扬那个人,但是今天没有,他搞不清大宝的状况,在林大宝走了之后,卫夫子面不改色地继续上课。
即便卫夫子没有在课上说,刚才林大伯的话学生们都听到了,一个个心思浮动无心听讲,卫夫子一生气,罚他们抄书三遍。
在古代写字可是个体力活,对字还有要求,每一篇的字都不能写差,动不动就重来。
孩子们一个个叫苦不迭,却不敢违背卫夫子的吩咐,老老实实在课上抄书,把那些浮躁的心思抄进字里。
林大宝跟着林大伯回到林家村,一家人都喜气洋洋的,林老头说要大摆宴席庆祝一番,全家都认为这样的大喜事应该庆祝。
尤其是刘春华,他一定要让那些长舌夫郎知道他的大宝是读书的好苗子,以后还能考中秀才、考中举人,成为大官人,不能小瞧了大房,别整天盯着银子去讨好二房,得罪未来的官老爷。
林老么和林大伯知道林大宝这个童生是靠作弊得来的,他们都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林大宝就是靠自己考上的童生。
第107章 林家村大事
林大宝考中童生的事经过林大伯的宣传,还没吃过午饭,几乎整个林家村都知道了。
与此同时,主屋那边要为庆祝林大宝中童生要大摆宴席,这件事也一起传遍了全村,时间就定在后天中午。
主屋那边为了显摆,专门让林大伯跑了一趟林家,让他们二房一定要准时到场。
当初林家搬新屋子的时候,主屋那边过来喝搬家酒不仅卡着午饭的时间来,还空着手,什么贺礼都没带。
林大伯走了之后李秀便想起了这件事情,心里有些发堵,不只是他,林承祖和林夏至想起这件事一样觉得心里不舒服。
再怎么样,林大伯和林虎子是亲兄弟,林大宝中了童生没道理他们二叔一家不去祝贺。林夏至还是准备了一份看着不错的礼物,到时候带去。
主屋那边用了一天的时间准备,以前有些人看林家主屋似乎要没落都和他们划清界限,如今林大宝一中童生,他们又舔着脸去帮忙。
桌子、凳子、碗筷主动借给林家主屋,临时的灶台也帮着砌好,林老么和刘春华有人使唤自然不客气,趾高气昂的样子看着就好笑。
林家主屋摆宴席那天很快就到了,不过是一个童生宴,借来的桌子把林主屋和林家老屋子的空地几乎摆满了,足足有二十桌,这意思差不多把全村的人家都请来了,只是每户人家就请了一个。
二房一家没有早早的过去帮忙,只提前了半个时辰到主屋摆好的桌子旁边坐着,因为他们准备了一份像样的贺礼,林老么在心肝的好日子难得没有摆脸色给他们。
林老头认为二房一定是知道自己错了,脸上也好了很多。
当然这份贺礼只是在村民们看来非常像样而已,又不是真正的关系好,林夏至才不会让钱氏准备什么好东西。
看着林大伯把声势弄得如此浩大,林夏至心里忍不住想万一哪天林大宝作弊的事情东窗事发,那才是真的丢人现眼。
因为人已经来得差不多了,此时位置几乎被坐完,就算有空位也塞不下林家四口人,就在林夏至准备让家里人分开坐的时候,里正招手让他们家过去,原来是里正给他们留了四个位置。
今天不是学堂休息的日子,林夏至没有让林承宗专门请假,所以里正这一桌还空下了一个位子。
“大宝考上童生了可真是件大好事,就是不知道他有没有可能再进一步考中秀才。”里正看着林大伯喜气洋洋的样子,感叹道,“村里上一个考上童生的还是我家胜文,不知道下一个会是谁。咱们村要是能够多出两个秀才,那才是真正的好事。”
在景国,只有一个村子出了秀才才能够算入里正的政绩,童生只能让村子的名声好一些,便是如此大家也特别希望村子里能够多出几个考中童生的人,如此一来中秀才的概率也能增大。
就拿卫家村来说,因为他们村子里有私塾,教书先生就是卫家村的秀才,对本村孩子的收费要更低,所以卫家村愿意把孩子送去读书的更多,中童生的也就更多,这二十来年已经陆陆续续考出了几个秀才。
“里正,之前我给您说的事不知道你还有印象没有?”林夏至在一旁说。
“嗯?”林夏至这样没头没脑地问一句,里正还有些没反应过来。
因为在这一桌上坐着的人除了林家、里正一家,便是族老,林夏至就把话直接点了出来:“豆坊的半成分红。”
里正和族老一开始没有懂林夏至的意思,都有一点被问懵了,不是说豆坊的半成分红拿给村里吗?
好在里正脑子转得快,很快就想起来了林夏至当时说的话。
“这个作坊属于咱们村,所以村子要占其中半成股份,这半成就归村里所有,可以用来买祭田、维护祠堂、修路、如果赚的钱够多的话甚至能够盖私塾请夫子,免费让村里的孩子上学识字,知识改变命运,说不定咱们村子十几年之后能出好些童生、秀才。”
里正一拍脑袋,豆坊从二月到现在已经运行了两个月,二月份拿了十两银子放在祠堂,三月份分出来了二十二两银子放祠堂,预计4月份还会更多,这笔钱完全可以用来建私塾请夫子!
林夏至见里正的样子是想起来了,便接着说:“大爷你想一想,林家村要是有了自己的学堂,盖学堂请夫子所需的钱由村里出大头,每户人家只需要花少量的钱,就可以送孩子到学堂读书,现在大家手上都有点钱,能够让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肯定都会愿意,到时候再设立一些什么奖励机制,比如说学得好的孩子每个月奖励一些吃的或者是笔墨纸砚,调动起来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愁村里出不了童生,多几年自然就会有秀才。”
不得不说林夏至的话很有魔力,里正被他勾勒的前景吸引了,似乎眼前都看到了前来报喜讯的官差,以及其他村子里正羡慕的眼神。
不只是里正,同桌的几位族老同样神色激动,好像事情已经按照林夏至说的那样发展。
这顿饭吃得里正和族老们心不在焉,恨不得立刻吃完回去好商量盖村学的事,学堂的事要是弄好了,可是惠及子孙百代,比豆坊的影响力更强。
豆坊再怎么样也就是一个作坊,至只给村里人带来金钱,只有村子里出了秀才、举人,才能真正护着村子,让林家村好好发展。
林夏至也希望林家村能够越来越好,毕竟他们家短期不太可能会搬去其他地方,就算以后搬走了,林家村终究是林家的根,只有整个村子的人越来越好了,他们家才能在林家村继续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况且宗儿以后是要准备考科举的,村里的孩子们如果在科举的路上发展的好,也可以成为宗儿的助力。
这一顿童生宴林夏至来的时候不情不愿,吃完也不算完全浪费时间,看里正的样子应该是等回去之后立马就会筹备建学堂。
林家二月份和三月份已经从豆坊那边拿到了三百二十两银子,也就是说村里应该也攒下来了三十二两,虽然要修房子可能还差点,但是如果里正聪明,用上当初修豆坊的办法,鼓励村民为学堂做贡献,能省下不少银子,等到四月份的银钱到位,就可以把桌椅置办好,请先生来上课了。这样一算下来时间还挺紧急的,得抓紧了。
村里修学堂的事自有里正他们来规划,林夏至提了这个想法之后就没有再参与,没过几天村里召开大会说这件事的时候林家表示支持就行。
村里能够盖学堂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好事,所有的村民都举双手赞成,家里有劳动力的不等里正提就说要帮村子里出力,争取早点把学堂盖好。
然后里正给他们说了一个更让人高兴的消息,家里一个汉子帮忙盖学堂,那家的孩子就可以有一个免费就读的名额。
如此一来家里头汉子多的人更是高兴,纷纷踊跃报名要帮忙盖房子,要知道免费读可就能省下来不少钱,帮忙盖房子也就十几天,不去白不去。
原本因为林大宝中童生,刘春华和林老么在村里天天耀武扬威,别人也都配合着他们奉承,没等他们神气几日,里正扔出个炸弹活生生把林大宝这件事的影响力给炸没了,把林老么和刘春华气了个好歹。
村子里学堂的事林夏至没空关注,他收到了程闻柳差人给他拿来的种子,这几个种子金手指居然不认识。
以往林夏至只要打开自己的金手指便能知道种子是什么作物,这还是第一次碰壁,让林夏至很是紧张,担心金手指出问题了。
程闻柳派来的人告诉林夏至,这些种子是从南方带过来的。
陈家在做粮食的买卖,江宁县有自己的码头又处于交通较为方便的地方,程家就买了几条商船建了他们自己的商队,粮满仓里卖的货基本都是程家商队自己人从东南西北带回来的,什么地方的东西便宜就从那些地方大量购买,然后运回江宁县和郦水郡卖。
林夏至当初得知这个事后就同程闻柳商量,若是其他地方有一些江宁县没有的种子,麻烦他们家的商队顺便带一些回来。
林夏至发现景国或者利税均的粮食种类不是很多,他知道的产量高又能填饱肚子的土豆、还有芋头这类,景国就没有。
现在景国能够作为主食的作物就是水稻、小麦、红薯和玉米,除了红薯产量高,其他产量都很低,农民在田里忙活一整年,有时候连肚子都填不饱。红薯吃多了容易胀气不舒服,不到迫不得已,大家不会拿红薯作为主食。
既然新种子是南边拿过来的,林夏至便让林虎子帮忙给种子发芽,在温暖的室内发了芽再移栽到外面。
因为种子不多,林夏至每天用金手指观察种子的变化,祈祷这些种子能够顺利发芽。
第108章 招哥儿
可能因为林夏至照顾得仔细,没过多久种子纷纷开始破壳而出。
出了苗之后,林夏至再用金手指去看它们,金手指的描述有了变化:“种类:未知,状态:发芽中,品级:未知,建议:暂无。”
这个发现让林夏至心情好了不少,联想到金手指能指出种子的品级,说明金手指也在不断变化中,这个种子对金手指而言是新物种,可能要经过一轮耕种之后才能记录?
天气越来越暖和,脱掉厚重的夹袄,大家上山下河的热情越演越热。
田里的活开始减少,学堂的建筑材料也准备好,里正终于宣布学堂动工。
这一次只要家里有能干活的汉子,不需要里正挨家挨户去问,都自发地过来帮忙。
学堂是要建成之后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点都马虎不得,村里买来盖房的是能他们够买到的最好材料,地基打得又深又结实。
来的人实在太多,里正便做主分出一部分人去盖豆坊,这次帮忙盖豆坊的,孩子也能免费读书。
现如今豆坊已经修好了两间,腐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是时候盖第三间了。
人多力量大,豆坊修起来简单,没几天就修好了,学堂那边才刚刚打好地基,在豆坊忙完的人正好过去修学堂。
汉子们得空的几乎都去帮忙盖房子了,豆坊居然找不到人干活。
见此,林夏至就给里正提议,豆坊的活不一定非要汉子,那些身体健康的哥儿也可以。
如果说想着哥儿和汉子一块儿做活不方便,就在第二件豆坊和第三件豆坊中间起一道墙,第三间豆坊全招哥儿就行。
不得不说林夏至的这个建议很不同寻常,甚至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了,林家村的里正是个胆大的,在和族老们认真讨论了林夏至的建议后拍板决定,就找哥儿做一个月的工试试看。只是豆坊招的未婚哥儿要年满十五岁,已婚夫郎要三十五岁以上。另外还有一点,给哥儿开的工钱比汉子少一些。
这个消息放出来全村的年轻夫郎和未出嫁的哥儿们都沸腾了,他们居然也可以跟汉子们一样去豆坊里做工?
要知道,哥儿们的赚钱手艺无非就是种菜,把自家的菜挑出去卖或者是学会刺绣做点绣活,手段实在有限。
哥儿的力气没有汉子大,做事又要顾及和汉子保持距离,一般来说除了去给大户人家做下人,普通农村甚至说城镇里的哥儿、夫郎是找不到什么来钱的营生的。
正是哥儿因为不能赚钱,汉子作为主要赚钱劳动力,在一个家庭里汉子的地位远比哥儿高。
有些心思活络的哥儿立马意识到,如果能够争取到豆坊的工作,将会改变他们的人生。
但是有一些思想比较保守的哥儿和夫郎,还是觉得去豆坊做事不合规矩,没有报名。
现在在林家村做任何事都要报名,这个规矩是从林家卖豆腐兴起的,当时豆腐时僧多粥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林家就让村民们先留下姓名,林家经过筛选之后直接通知那些村民来买豆腐。
后来,里正也在村里的各个事情用上了报名这个办法,既不容易把人弄错或者漏掉,还能提前筛选一遍,是个稳妥的法子。
既然第三间道房准备全部招哥儿做事,哥儿的力气比汉子要小一些,里正和祖老们决定招十五个人。
过来报名的人有二十多个,里正一个汉子不好和哥儿打交道管理第三间豆坊这边,他便把这件事交给了自家夫郎。
卫夫郎也没什么经验,既然事情是夏哥儿提的,他就把夏哥儿叫上一起。
于是乎,林夏至也和当初的林承祖一样,每天要花半天的时间去豆坊。
42/251 首页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