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相乱欲何如(历史同人)——长空asakori

时间:2021-05-27 16:41:33  作者:长空asakori
  裴炎以为太后笃信佛教甚于对他的防备,却恰恰算错了太后是用尽一切手段来为自己铺路的人。太后的喜好、太后的做法,都向着同一个目标,她是那样的坚定不移,也是那样的深谋远虑,欲达其目的,天命亦可逆。
  十月初五,在用佛的时候是达摩圣诞,在察觉逆流的时候,对于太后来说,却只是一个撕破脸的日子。
  虽然总有办法推脱过去,可老天也在助力,初五这天忽然下起了大雨,太后没有去龙门,却派了新升任秋官侍郎的周兴带着禁军去捕获了没来得及撤走的杀手。
  人证物证俱在,加上裴炎与薛仲璋的关系,太后终于集齐了所有的筹码,以“谋反”的罪名正式向裴炎开战。太后是惯用一招毙命伎俩的人,几条罪状一经公布,俱是十恶不赦,也便容不得朝臣的质疑,直接把裴炎送进了周兴的诏狱。
  此时的朝臣才恍然,顾命大臣与太后的明争暗斗,甚至还不满一年。
  可顾命大臣下狱,毕竟不是小事,朝堂上再一次争执了起来。有御史崔詧弹劾道“裴炎身为顾命大臣,不思讨平叛乱,却让太后还政,其心可诛”,也有魏玄同冒死进谏“裴相公志虑忠纯,身居高位难免为奸人所害,李敬业叛乱将平,断无此刻犹与其勾结之理”,更听见裴炎高呼的“宰相入狱,再无生理”不可阻碍地传到了朝堂上来。
  更有甚者,三省六部联名上的奏疏送到了太后手里,一个个名字咄咄逼人,太后将那长长的名卷一挥,斩钉截铁地判定:“这是结党!”婉儿头一回见到了传说中的雷霆之怒,太后用行动告诫她的臣民,她的朝堂可以不需要别人为她拔擢的臣子。
  拨去朝堂上异常的嘈杂,太后此刻正是在飓风中行船,她稳稳地掌着舵,不使神器有一丝偏移。婉儿知道,太后迟早会迈出这一步,裴炎错不在操之过急,根本的罪过是挡了太后的路。
  太后杀裴炎势在必行,却在朝臣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要动杀手吗?一次铲除因为裴炎而站在她对面的人,朝堂可要空出一大半了。
  太后稍稍息怒,瞥向被扔下去挂在几案上的名卷,目光定在卷首那个带头给她难堪的名字:“魏玄同自以为直臣,为朋友的义气与朝廷对抗,难道也配做文贞公的后人吗?”
  太后说着便看向婉儿,婉儿心领神会,魏玄同是她荐上来的人,如今端端成了裴党领袖,这颗棋子,该是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于是在魏玄同的府上,婉儿第一次做了太后的说客。
  来见这位魏相公的人在门口排起了长队,家仆劝退了所有人,却劝不退执意要见的上官婉儿。
  “魏相公不见外臣,婉儿不是外臣,心想也许可以博相公一见。”婉儿坐在客席上,笑向满脸凝重的魏玄同。
  “才人的确不是外臣,仆当年是尊祖游韶先生的学生,师门的后人有话,的确是不敢不听。”魏玄同先把上官仪抬出来,想要堵婉儿的话。
  “祖父的学生自然是最亲的。”婉儿却不疾不徐,笑道,“开曜元年,以相公填郝少保吏部侍郎的缺,是婉儿的建议。”
  她要以利相诱,偏魏玄同不吃这一套,也同样镇静答言:“仆听说‘功成而弗居’才是真君子。”
  “婉儿也听说,‘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婉儿不肯稍让,反堵了魏玄同的话,笑道,“婉儿说这些,不是想居功,以婉儿之位卑言轻,而得知朝野之贤臣,推与太后,太后不计魏相公与裴相公‘耐久朋’的关系,毅然用之,这难道不是君臣佳话?魏相公为什么一定要与太后过不去呢?”
  魏玄同面有不豫,道:“非是仆与太后过不去,实在古来未曾听说过有宰相入狱的,裴相公不过是为圣人说了几句公道话,怎能凭市井上的几句无妄的童谣,和龙门捕风捉影的叛变就定了宰辅重臣的罪,必欲杀之而后快呢?”
  “魏相公此言差矣。”婉儿饮了一口茶,道,“裴相公自掌军国以来,行事履有偏颇。永隆元年,故裴太尉大破突厥,欲以安抚定边,献贼首二人,裴相公坚持要斩杀,天皇受蔽,太后不敢言,时裴太尉便与婉儿说,不出两年,突厥必叛,后果如言,永淳元年,朝廷与突厥再战,虽获大胜,不免损兵折将,劳顿边民。”
  魏玄同默然不语,见他铁青的脸色微微动了,婉儿接着说:“永淳元年,关中大旱,后又洛水暴涨,溺死无数,裴相公不能筹内外之政,不能断边患之急,竟在朝上与太后争执不休,徒为自己的虚名而置百姓于不顾。太后以其为天皇股肱,未能与之争,因陷东都灾民,太后思及,常怀戚戚。”
  太后多年隐忍放纵裴炎做出的乱事如今全派上了用场,婉儿细数起来,连自己也是一惊,不免停顿一阵,再数到如今:“今扬州兵祸,以扶持圣人为名,却南下割据,摆明了是叛乱,裴相公不看军报,不理平叛,竟以叛逆为忠贞,要拱手把江山送给赐姓的李敬业,岂非助纣为虐?况且那骗开扬州城的逆贼薛仲璋,正是裴相公的外甥,身为舅舅,连外甥都要投敌,裴相公还有何面目见先帝?婉儿听说朝廷的军队光复扬州,扬州百姓皆列队相迎,山呼万岁,曾不知罹患兵祸之时,闻裴相公置之不顾,该当何等的嫌恶!”
  “才人!”魏玄同听不下去,咬着牙求她,“别说了……仆受天皇之恩,如今太后已然挟天皇之子,仆知为臣者忠,不敢不阻拦。”
  他的立场已经完全动摇,这正是要继续说下去,婉儿叹道:“当年婉儿向太后推荐相公,考虑的并不是相公是先祖的学生,而是想着相公是文贞公的族裔,有直言敢谏的家风。想当年文贞公在隐太子府上,得太宗文皇帝慧眼识英,为社稷苍生毅然转立太宗的朝堂,这难道是不忠吗?臣子为什么要求贤君?为人臣者,所期不过‘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者也。遇经天纬地之君,是千载难逢,魏相公为何要抛弃为国为民的大义,而索求狭隘的忠名呢?”
  魏玄同以为把上官仪搬出来就能堵婉儿的嘴,却不想被把魏征抬出来反将一军,婉儿吃定了他是个讲理的忠臣,说得句句占理,他也只好退而求其次,站在最卑的底线上问:“太后一定要杀裴相公吗?”
  “不是太后要杀他,是天下人共诛之。”婉儿斩钉截铁地回答,“太后以裴相公是天皇留下的托孤之臣,才时常隐忍,他外不能平边患,内不能行善政,亡君王之德,失人臣之忠,乃至于离间太后与圣人母子亲情,不仅不能胜任宰相之职,更早已失了为人的德行!魏相公家世清白,难道要为了一点朋友的情谊,结成小人之党,做出这样无国无君,无德无民的事吗?”
  她说话虽轻,却重重地落在闻言者心里,魏玄同沉吟许久,终于离席向书案,应道:“才人一席肺腑之言,仆已知所为之浅鄙,今当具表,请罪于太后。太后是为大唐的黎民诛杀裴相公,将来若背弃大唐,仆亦当以死相谏。”
  随着魏玄同的松口,朝上所谓“清流”的官员也便不再进逼。太后消除来自结党的压力,裴炎的人头落地,扬州的捷报传来,一个宰相,一个逆贼,婉儿以为是叛乱的结束,决想不到竟只是杀戮的开始。
 
  ☆、第五十一章
 
 
  上官婉儿从魏玄同府上回来不到五日,伴驾时眼看着铜匦一打开,里面赫然几十封魏玄同谋反的告密信。
  婉儿急忙望向太后,太后的脸上竟然没有一点眷顾之情,一支笔蘸饱了朱墨,往拟办笺上画了下去:“既然这么多人告发魏相公也与裴炎有牵扯,那就让周侍郎去查吧。”
  婉儿听得浑身一颤。周兴不过是太后的爪牙,诏狱也是承太后之命立起来的,诏狱办案从来不看真相,而是看太后的授意,这笔朱笺批下去,想也能想到将会流血千里。
  太后刚刚排除万难对裴炎下了手,刀锋立刻就转向了魏玄同,这让婉儿始料未及。三言两语岂可拉拢一个“耐久朋”?太后绝不会放过旗帜鲜明站在她对面的人,要婉儿去做说客,就是要分而击之,只是婉儿没想到,事情竟然发展得这样快。
  她不知道魏玄同是怎么看她的,但魏家人的确给她送上了救命的信,认为太后把劝说清流领袖的任务交给婉儿,那么婉儿就一定能在太后面前说得上话。
  她真能说得上话吗?裴炎的人头一落地,魏玄同的人头就悬了起来,也许是她一五一十向太后回报的那句话惹来的祸,“将来若背弃大唐,仆亦当以死相谏”,太后决不允许朝廷里埋下一个随时可能反叛的种子。太后以扬州叛乱为起始,以裴炎的人头祭旗,将要开启的,是只有太后自己能一手掌控的局面,别人的进言,除了徒增猜忌外,不会有任何作用。
  她在魏玄同的府上是那样慷慨陈词,说太后是那样隐忍的贤君,可是太后不留后患,反手就要杀他。这是婉儿所知的,第一次,太后要杀人,却撇开她,让她去担一个没有信义的骂名。
  没有信义,魏玄同是为上官仪的面子见她,却没有想到,上官仪的孙女,竟然是这般可憎的模样。她凭着上官仪的清望,到太后的对面去游说自如,这难道不是靠着祖上的一点荫庇,为全族的仇人说话?朝臣都会知道她去游说魏玄同的事,短短五天,她带来的希望又归于绝望,太后让她做这样出尔反尔的事,是否考虑过朝上的人会怎么看她?将来他们还会看在上官仪的面子上对她保有信任吗?还会为了上官仪的清望,对她这条上官家难得的血脉能让步处且让步吗?太后在背后捅刀子,把她习惯了的现状完全打破,上官婉儿似乎再也无法在朝中立足。
  想到这里,婉儿不禁一哂——难道她单是为了自己这个姓氏才能在朝上立足吗?裴行俭见她时,第一句寒暄扯上“游韶先生”,魏玄同能让她进府里去说那些诛心的话,也是看在她是上官仪孙女的份上。上官婉儿心里虽标榜自己是靠才华获得太后的赏识,与上官仪的关系不大,但其实处处都顾及着她的这层关系。她难道要一直为着这条血脉而活?如果不能彻底自立,她将以何种立场伴在灭族仇人身边?
  太后难道就是要借此逼着她彻底斩断与上官家的关系,获得绝对的自立吗?让上官婉儿的分量高于上官仪,这是曾经的婉儿想想都觉得激动不已的事,可如今,太后要用这样激烈的方式逼她就范吗?
  太后究竟是要养着她,把她养成最锋利的刀刃,还是要就此毁了她,彻底铲除上官家的遗脉?
  不,不……太后怎么可能毁了她?太后对她那么好,那温暖的怀抱蛊惑人心,太后可不是谁都能给的……
  不是吗?那薛怀义是怎么回事?太后背着她收下一个薛怀义,是否还有别人?朝中传言说那是男宠,太后的肌肤之亲算什么?她甚至会给那样粗鄙的男人!
  婉儿心乱如麻,直感到前路一片迷茫,慢慢地把手中的信放到烁动的烛火上。救命的信被烧尽,火苗稍稍烫到了指尖,婉儿不准备替魏玄同出这个头。此时她才觉察到,自己身上渐渐地有了那个女人的气质,诗人柔软的一颗心变得坚硬,她活在太后的影子里。
  铜匦遍设,连皇宫的气氛都变了,原先舍人宫女们聚在一起讨论的不过是历代风闻的宫闱秘事,如今连他们也关注起如何利用铜匦“大展身手”。婉儿站在凝华殿前,这清凉的水殿原本是清心的妙处,时而从北面安福殿传来的琴声足以怡情。自扬州叛乱以来,婉儿就留心李旦琴声中的变化,那隔着九洲池飘来的琴声越发地不纯粹了,他的忧虑在琴声中荡漾,直到那天不惜逾矩,派了后妃来向她打探消息。
  旦可从不是要看别人脸色行事的人,可如今连他也知道,清心寡欲保护不了自己了。
  太后究竟要做什么?弘和贤都死了,显被放逐,不可能再做皇帝,她亲生的儿子可就只剩旦一个了。上一个如太后般大权在握的女人,是九百年前的吕后,吕后也不过挟持着亲生的惠帝在朝上呼风唤雨。李旦是个再出色不过的傀儡,比闹着要去见戚夫人的刘盈还称职,裴炎再怎么有私心,实在也是在给李旦的皇权说话,可旦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向太后跪了下去,表明自己忠心母亲、无意皇位的决心。太后究竟还在担心什么?做一个大权在握的太后,除了那一道帘栊的遮挡,难道还有什么不称意的吗?
  婉儿想不明白,走在宫巷中,平常都是目不斜视,如今却碍着这宫里别样的紧张气氛,不得不张望一番了。
  不时朝这边窥探的宫女,在接触到婉儿扫过的目光时立刻缩了回去,宜都看自家才人的脸色不大好看,便端起大宫女的架子训斥回去:“你们在张望什么?宫里也是可以随便张望的吗?”
  那些不守规矩的宫女也不敢正面与人交锋,忙都低了头,口称“罪过”。
  “好了好了。”婉儿无奈,拉着宜都过来,向那些惊慌失措的宫人们道,“该做什么做什么去吧。”
  那些宫人们不敢多停留,都忙加快了脚步离开这里,生怕再多与婉儿对视一秒。
  “才人,这……”眼看着都走了,宜都不解。
  婉儿也不愿解释太多,宜都被放在她身边以姐妹相待,自然不会懂得这些。婉儿却在洞察之后可以勉强放宽心,铜匦所在之处,就是被监视的中心。也许太后并不很防着她,可下面的人不这样想,他们只想往铜匦里投入更多骇人听闻的传言,借来权力体验一把杀伐决断的快感。
  深冬的风吹得婉儿有些冷,她接过宜都递上来的手炉,有宫人为她举伞,挡下飘飘扬扬的大雪。
  近来太后也不大与她讨论政事了,每天武成殿批得最多的复言是“杀”,以周兴为首的酷吏如日中天,甚至把堂堂东都的丽景门改称“例竟门”,一副握着屠刀洋洋自得的做派。
  伴驾原是让婉儿兴奋不已的事,如今走在去武成殿的路上倒总是胡思乱想起来,太后用屠刀与她拉开距离,那中间,还拦着一个横空杀出的人。
  “跑什么?没看见上官才人在这里么?”开道的舍人拉住一个横冲直撞的小宦官。
  “公公,我有急事上报,不想冲撞了才人!”那小子吓得忙扑倒在地。
  宫里少有这样惊悸的时候,婉儿不禁问他:“你有什么急事,要报给谁?”
  “报……报太后……”小宦官气喘吁吁,“薛师在则天门被苏相公打了!”
  “什么?”婉儿又惊又怕,薛怀义是何时进宫的她并不清楚,可人人都知道,薛怀义是极受太后宠爱的,如今竟敢从南门入宫,在宰相面前招摇。她惊于薛怀义竟能放浪至此,又怕太后是真的糊涂了,竟能把一个和尚宠到如此地步。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